有哪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人类却花费了很久才知道?

1、地球是圆的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在古代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实际生活在一个球上。

很多文明早先都认为生活的大地是方的或者圆的,有的认为漂在水上,有的认为在龟背上等等。

2、打雷闪电是自然现象

在古代认为,打雷闪电不是自然现象,是有专门的神仙掌管的。

在中国的古代,有雷公电母或者掌管雷电的诸部。

在西方,则也有掌管雷电的神仙,比如北欧神话的托尔等等。

3、永动机

一直有人想发明永动机,只要上过中学物理的都知道,永动机不可能存在。

类似于在铁车前面绑个磁铁,用磁铁吸引车走,还没有在毛驴头前挂把青草实在。

4、来说是非者必是非人

和你说是非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他就是是非人。

5、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在别人家

小时候常被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长大后你发现没有人能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在别人家。

6、背叛一次的人很容易再次背叛

背叛过的人比别人更容易再次背叛,出轨的人也容易再次出轨。

7、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主人

在人类出现以前,还有恐龙在地球上称霸过。

8、失败了不要走亲戚

成功时都围在你身边,失败时树倒猢狲散,失败了不要走亲戚,别人会以为你去借钱。

9、没有一张纸可以对折超过9次

在现实中,你能拿到的纸,都无法对折9次。

10、床上的灰

床上的灰除了房子落下的灰尘,大多数是自己身上的死皮。

11、牛能上楼梯却不会下楼梯

因为牛的前腿比较短,所以不好掌握平衡,所以容易直接滚下来。

12、微波炉里加热鸡蛋会爆炸

鸡蛋在微波炉中加热时,由于外壳和内膜的阻碍,会导致内部水蒸气无法释放到外界。水蒸气越积越多的情况下,鸡蛋内部会因压力过大,发生爆炸。

13、猫比狗更会交流

因为猫能发100个音,而狗只能发10个音。

14、西瓜也是可以长成方的

只要用方形模具套在没长大的西瓜上,等西瓜长大了就变成方的了。

15、鲸鱼一分钟心跳才9下

鲸鱼的体型过大,为了减少氧气消耗,它的心脏一分钟才跳9下。

16、我们喝的水有几亿年了

水是不断循环的,我们喝的水其实已经有几亿岁了。

17、黄鳝是可以变性的

黄鳝开始是雌性,长大后一部分会变成雄性。

18、眼部肌肉的运动量比较大

一个正常人的眼部肌肉一天可以动一万次。

19、蝙蝠不是鸟

蝙蝠是唯一能飞的哺乳动物,而且不能从地上起飞。

20、你永远不能用自己的舌头舔到自己的手肘。

不信你自己试试看,试过就知道我不是乱盖的了,我也试过。

21、憋气自~杀是不可能的

因为憋气是由自己意识控制的,到最后缺氧意识不受控制时,会自动放开呼吸。

22、鱼也是有舌头的

鱼也是有舌头的,却伸不出来,在口腔内下部像搓衣板一样的东西,帮助吞咽食物。

23、太阳和月亮看起来一样大

因为太阳比月亮大400倍,但是距离地球也是月亮的400倍。

24、两小儿辩日

早上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是由于大气层包围着地球,使大气层表面类似凸透镜,早上大气凸透镜焦距、物距等参数产生的放大,其实距离是一样的。

25、绿豆汤为什么变成红色的

煮绿豆汤的过程中,绿豆皮溶出的多酚类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就会导致绿豆汤变红。

26、早晨是夫妻生活的最佳时间

因为经过一夜的休息,早上是男女体力最佳的时候,也是体内激素达到最高的时候,也可以作为晨练锻炼身体。

27、有些蔬菜含钠很高

西芹、茴香、奶白菜、茼蒿的含钠量很高,炒菜时可以少放盐。

28、耳朵能保持人身体平衡

耳朵平衡器官处于内耳里面,包括了半规管、前庭以及一些导管。一般来说,耳朵的平衡器官就叫半规管,而前庭和导管则是连接听觉,辅助平衡的。

29、辣味不是味觉

辣味是辛辣刺激感觉,和酸甜苦不同,辣味不是味觉,是舌、口腔和鼻腔粘膜受到刺激产生的辛辣、刺痛、灼热的感觉。

30、经常给别人点赞的人运气会更加好

有哪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人类却花费了很久才知道?

洗手,算一个。

对我们来说,饭前便后要洗手已经是常识了,但是在1个半世纪以前,医生刚解剖完尸体就直接进手术室了。

洗手?不存在的。

1840年,当时还没有微生物的概念,医生们自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唯一明显的是产科死亡率,一种叫做产褥热的疾病不断夺走刚生完孩子的母亲生命。死亡率有多高?3个死1个。

高烧、打寒战、小腹疼痛,嚎啕挣扎最后离开人世,只剩下嗷嗷待哺的宝宝和眼噙泪水的丈夫。

对于这个情况,医生们也是大不忍,苦心寻找解释。

有的医生认为,是患者发炎,血液过多导致肿胀,用水蛭吸吸血就好;

有的医生认为是患者发高烧,呼吸困难嘛,开窗通通风就好;

有的医生解剖了因产褥热死亡的产妇,发现体内有着难闻的白色液体,于是认为白色液体是腐败的母乳,产妇热是产妇恐惧心理造成的。

看得出来医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很随意,根本没在思考嘛。

还好,一名叫做塞麦尔维斯的医生动脑了,他发现,他任职的医院有两个科,一个培养医学生,一个培养助产士,两个科的孕妇死亡情况截然相反。

掌握医学知识的医学生,又要学病理知识又要学外科解剖,还有机会实践生产,是医院的中流砥柱。

而助产士们,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 了解怎么生产就好。

但医学生手下死去的人却远比助产士多得多。

塞麦尔维斯发现这个情况后,就开始让两边的情况做对照,例如环境、日程、工作……

逐渐他发现,解剖尸体后的医学生经受手术的死亡率较高。

与此同时,他的一位好朋友在解剖尸体时,不小心划伤了手,很快死于产褥热。

他的脑袋闪过一道灵光!是“尸体颗粒”在作怪!

他猜想,有一种“尸体颗粒”会在解剖后附着在人手上,再被带入手术室。于是他开始提倡大家术前洗手。

这也是我们今天饭前便后要洗手的最初原因。

按理来说,塞麦尔维斯改变了妇产科死亡率,应该是大英雄吧?

也没有,在维也纳医生公会上,他做了详尽的汇报,但他的结论一出口就引起了医生们的不满。悬壶济世的医生怎么就成了塞麦尔维斯口里的凶手了?

所有人都很生气,塞麦尔维斯被赶出会议室,戴了小鞋,剥夺了职权。

最终无路可走的他成了一个孤独的斗士,不断写文怒斥守旧的医生们。而他最后也因为日渐暴躁疯狂,而被抓进了精神病院。最终他在与守卫打架后,感染细菌死于败血症。

葬礼上,连他的妻子都羞于露面。

“洗手”一事,直到巴斯德发现了微生物,李斯特提出了无菌手术的概念,才逐渐被接受。我们如今总强调的洗手,不仅仅只是表面那样。

它的背后是一条人命,一场冤案和一次斗争。

有哪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人类却花费了很久才知道?

行驶中的自行车为什么能够保持稳定不倒?现在依然还不清楚

自行车只有两个轮子,当静止时会倒向一边,但是当自行车在运动时,出于某种原因,能够保持立起来,当自行车在足够高的速度下滚动时,能承受一定来自侧面的推力,而只会稍微摇晃,但很快就可以恢复。但问题是,科学家也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尽管从1818年自行车就被发明了。

在传统的分析中,认为是因为前轮的旋转力、质量以及车把的自发转向,使自行车向前滚动,跟陀螺效应有关,陀螺效应能够使旋转的物体直立,大多数人都认为陀螺效应是自行车稳定性的根本原因。同时后轮作为转向轴的后脚轮。

对自行车的分析是在1910年被完成,但物理学家们总是对这个过程产生疑问。最权威的分析发生在一个世纪之后,科学家测试了是否可以建造一辆既不含这两种特性又能保持平衡的自行车。

然后成功了!

结果2011年发表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科学家设计了一辆特别的自行车,自行车所有的陀螺效应都被一个反向旋转的轮子所抵消了;同时触地的前轮沿转向轴向前运动,使后距为负。当被侧面施加推力时,该自行车能够自动恢复到直立运动状态。证明陀螺效应和后脚轮都不是运动中自行车平衡的关键。

这一结果使自行车动力学陷入混乱,我们能够解释飞机在高空飞行,却还没弄清楚小孩子是如何骑自行车的。

有哪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人类却花费了很久才知道?

如果大家对古代历史比较感兴趣并且观察过中西方马车的区别,不难发现中国直到清末民国时期都还是两轮马车占据主流,而欧洲很多国家则是在15世纪之后就开始大量使用四轮马车。这里面有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中国其实少平原、多水网和山地,使用两轮马车更加灵活。而其中看似简单毫不起眼的一个原因,其实恰恰是制约了中国传统文明大量使用四轮马车乃至发明出更快速的交通工具的关键点——古代中国文明始终没有解决四轮马车转向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多出来两个轮子可以减小每个轮子承受的压强,让四轮马车适用于更恶劣的路况,且轮子本身的寿命也会延长。那么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大规模使用呢?因为我国历代王朝使用的极少量四轮马车,都是将四个轮子固定在车架上,因此转弯的时候非常困难。这是由于转弯时,外侧的轮子要比内侧的轮子多走一段距离(参考短跑比赛的内外道),而为了稳定,轮子又是固定在车体两侧对称平行的位置上的,所以内外车轮的转速必然不同。两轮车容易实现转速不同,但如果是固定车架的四轮车,同侧的两个轮子其实永远是在一条直线上,因此转弯几乎只能靠牲口的蛮力或者换方向套车,这样在行进中非常不方便而且不安全。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工程学上著名的四轮转向问题。西方文明比较灵活地将四轮车拆解成了两辆两轮车——前两个轮子和后两个轮子分别装在两个两轮车架上,中间再用一根竖轴连接,前轮具有独立的转向装置,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这种设计后来经过齿轮、弹簧等机械的不断发展改良,稳定性和舒适性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现代汽车差速器的原型。

很难想象一个简单的多两个轮子转弯的问题,困扰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几千年,各种缘由,也是颇为令人感慨。

有哪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人类却花费了很久才知道?

问题:有哪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人类却花费了很久才知道?

人类所有的认知,都是从最简单的事物开始的,因为人类是从野生动物中分离出来的,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但每一点点认识的提升,都把自己与野生动物的差距拉大,最终成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文明体,是地球万物的主宰。

今天就来讲讲最简单的事物~“火”的故事。

很多如今看来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在远古时期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用火”。在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还在称兄道弟,争抢食物或者分享食物的年代,还是靠爪子和坚固的牙齿和下颚撕咬扯碎食物,茹毛饮血,生吞活剥,对“火”还完全一无所知。

但人类祖先由于基因变异,产生出了更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愿意再与黑猩猩们为伍,很想去看看外部的世界。这样终于与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扬镳,走出了丛林,开始闯荡世界。这个时候,这些古猿们对火还是只有敬畏和神秘,看到的大火都是一些极端事件导致,如电闪雷鸣、物质自燃。遇到这种事情,他们怕得要死,只能逃之夭夭,在很远的地方惊魂未定的观看。

祖先们对火的思考与尝试。

看多了这种山火灾难,一个胆大而又聪明的猿人就试探着走进火后的山林,小心翼翼的查看冒着残烟的余烬,这时他闻到了一股奇异的香味,哈喇子瞬间流了出来。这是什么呢?他们找到了香味的源头,原来是一头被大火烧焦烤熟的动物尸体散发奇香。

他过去只知道死了的动物会腐臭,怎么这个死去的动物会这么香呢?他扒拉开灰烬扯出动物,还热着呢,他撕下一片肉,闻了闻,好香啊。他们小心翼翼的将一小片肉放进口中咀嚼,越嚼越有味,于是喊来同伴分食起来,饱餐一顿,打出的嗝都喷着香味。

从此,这个族群每每看到山火,再也没有那么惧怕了,他们知道,又有一顿美餐等待着他们。这种认知逐渐的在猿人里面传递,越来越多的猿人知道了火可以为他们带来美味。此后很多年,猿人们都只会捡食野火烧熟的动物,并不知道自己烤制食物。

保留火种,开启熟食时代。

终于有一位伟大的先驱,他开始思考:既然自然之火能够给人带来美味,火就是一种好东西,能不能把这火留下来呢?于是他试着将森林大火余烬火种带回居住的山洞里,用一些枯枝添加其中,让其保持不灭。火中食物更香的经验,让他们尝试着将猎获来的动物肉块放在火里烤熟,这样人类的烹饪技巧开始了,从此开创了人类吃熟食的时代。

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他们当然不会知道这个变化对未来的影响有多大,只有现代的研究才知道,如果没有这一变,就不会有今天的人类,猿人就不会真正与野生动物脱钩。

熟食时代的开启,至少而不限于对人类进化起到这样一些重大改变:食物消化更容易了,从此同量食物能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营养和能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且体质得到增强;熟食减少了寄生虫和疾病的危害,让人类祖先活得更健康长寿;熟食让肌体有了多余的能量,让大脑这种能量消耗占整个身体四分之一的组织得到更好发育,人类脑容量和大脑皮层增大,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火还带来温暖和防寒,让人类祖先的活动范围扩大,再也不受寒冷的限制;火还可以用来驱赶人类天敌,如虫蛇猛兽等。

而且,火还让人类食物种类扩大,刀耕火种促进了农业发展;火还让人类走出了石器时代,催生了冶炼和陶器的制作,人类文明终于起航了。这些都是后话,而刚开始,人类还不知道怎么制造火种呢。

学会制造火种,让人类真正开始了文明时代。

人类祖先学会了保留火种,开创了熟食时代。但这些火种总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熄灭,如没有及时添上干柴、风雨侵袭、洪水灾害等等。火种熄灭后,要获得新的火种谈何容易,需要再寻找等待自然火源,或者到其他族群去借换火种。我们无法知道他们要花费多少好不容易得来的猎物,才能够换来一个火种,但那个时代要一个火种肯定是代价不菲的,而最大的问题是,要在方圆百里找到有火种的族群谈何容易。

终于有一天,一位头脑率先发达的大佬,受到某些现象启发,用一根木棒在一段木头上使劲摩擦,竟然迸发出火花!他或她惊呆了,随后进行了观察思考和实验,重复做了很多很多次,或许做了很多天,终于点燃了出了一朵小小火苗,并且通过添柴火烧成了大火!原来火是可以取得的!

石破天惊,人类终于摆脱了对自然火源的依赖,脱离了保存火种的辛苦和担忧,学会了创造火的神级技能!这位创造了火的伟大先人是谁呢?没人知道,反正俺国人的说法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们叫“燧人氏”,在一万多年前发明了钻木起火。传说这个发现是受到一种叫“毕方”啄木鸟的启发,这种鸟总是在啄一种叫“燧木”的木头,有一天啄出火来,“燧人氏”就开始学着“啄”燧木,“啄”不着就钻,钻了很久,终于钻着火了。

从此人类有了制造火种的方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不过制造火种各国有不同的古老传说,而且一些考古研究认为,人类制造火种已经有10万年历史,但并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结论,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人类认识“火”这个简单的知识花费了一千万年。

现代研究认为,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分道扬镳是在1000万年~800万年前,那时的人类祖先还不能叫“人”,还是一些古猿。这些古猿开始走出丛林走向世界,也还不知道火的用处,对火还只是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科学考古研究发现,人类真正开始利用火的年代是距今170万年前,能够自己制造火种生火的历史才有10来万年。

也就是说,这些古猿们从知道火能够烤出香喷喷的食物,到知道保留火种,再到创造火种,第一个阶段经历了七八百万年,第二个阶段经历了上百万年,人类开始的学习就是这么艰难,但已经在加快。

比如后来人们学会了更好的保留火种,将一种燃烧缓慢的物质当做火种保存,再后来学会了用火折子保存火种。这种火折子用粗糙的纸卷成紧密纸筒,点燃后将火吹灭,留下一点火星在纸筒内慢慢燃烧,将这种燃烧着的纸筒放入竹筒内,盖上保留一点通风的盖子保存,当需要时只要对着火星一吹,火折子就燃烧起来成为点火的火种。

史上比较清晰的火种工具。

发现钻木起火的方法后,再后来又发明了更容易方便打火的火链。火链由火石、火刀、火绒组成,火石又叫燧石,是一种在高速撞击下能产生火花的石头;火刀是硬度不是很高的钢片,做成刀片状;火绒是易燃物质,如艾绒或碳化的棉花等,作为火引子。人们使劲让火刀和火石高速撞击,迸溅出小火花,引燃压在火石边上的火绒,就生出火来。

由于吸烟的兴起和世界蔓延,火链曾经作为一种时髦品,做的越来越精致漂亮,成为一些人随身携带彰显身份的象征。再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和日益成熟的运用,火柴出现了,再后来就发明了可以重复使用,需要就来的打火机。

1823年,德国化学家多贝雷纳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打火机,他通过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通过加热铂,点燃氢,氢与大气中的氧产生反应而发出稳定的火焰;1903年,威尔斯巴赫申请了铈铁专利,这种合金在受到撞击时会产生明亮的火花,这就是现代打火机用的火石。

现代打火机问世,火种永存人间。

火石的问世,为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打火机奠定了基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士兵们在战壕中抽烟,下雨天被淋湿了火柴无法点燃,有人用空弹壳做成了简单的打火机,这种打火机很快在战壕中流行起来;1926年,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打火机问世,这种叫龙森班卓琴的打火机,只需要按下一个按钮就能产生火焰,采用的方法是机械碰擦出火石火花,点燃液体易燃燃料。

1933年,发明家乔治·布莱斯戴尔发明了世界上最著名的Zipoo打火机,这种打火机至今仍然畅销,是经典时髦的象征和一些具有怀旧情结者的收藏品。(上图)

现代点火工具就越来越先进了,压电式、脉冲式、激光式点火装置五花八门,越来越先进。但至今火石式打火机依然在使用,不过燃烧材料更多的是采用可燃气体了,如丁烷等。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在路上,但举步维艰。

人类是从野生动物逐步进化成地球上唯一的文明智慧体,整个过程都是在不断认识如今看起来简单明了的知识,渐渐积累发展起来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来之不易。现在人类对自然界的发现和认识叫科学,科学每前行一步,不但要有先知先觉者的引导,还要不断与一些愚昧落后旧势力斗争。

比如基因层面修复改进生物种子,提升生物优良特性问题;比如现代医学与落后古代医学甚至巫医邪说斗争的问题;比如科学与神学玄说的斗争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看起来很简单明了的进步事业,但却常常被一些愚昧保守或反科学势力拖后腿,他们不但自己陷入无知复古的泥坑里不能自拔,还要把那些想摆脱泥坑困境的人们一起拖下来。

为了宣传科学和真理,启智人类,历史上已经有许多科学先驱受到黑暗宗教势力的残酷迫害,如伽利略、哥白尼等,有的还被残忍杀死,如希帕蒂娅、布鲁诺等。

这些科学先驱们无非是想让世人们相信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也不是上帝创造并把控的,这难道不是很简单明了的知识吗?而且有无数证据在那里摆着,不还是有许多人至今痴迷不悟吗?

但人类追求知识与真理的大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不管有多少反复和挫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一直会前进和深化,并且永无止境。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有哪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人类却花费了很久才知道?

答案:洗手

洗手这件事够简单了吧,但人类付出了血的代价,牺牲了无数产妇才明白这个简单的知识。

生物学家在17世纪就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但足足用了200年时间才将微生物的种类和大小进行分类。

到了19世纪,科学家甚至不知道细菌和病毒能够致病,这些微生物在科学家眼里仅被认为是体积更小的生物而已,从没想过微生物还会对人类有害。这时消毒的概念也并未出现,医院里进行手术的器材都是直接拿抹布擦干净就行,这就导致患者之间交叉感染。一场小的开刀手术,伤口感染是家常便饭,每个伤口都要化脓才能愈合,医院里也弥散着这种腐臭味,那些截肢手术的患者死亡率高达50%,很多都是被细菌感染死亡的。

当时的医生对微生物的危害浑然不知,很多疾病都是从表面医治的,例如手臂上有一个红肿发炎的硬块,医生就认为是血流不通畅堵塞导致的,拿刀割一个小口放点血就行了;截肢患者被细菌感染死亡,医生会认为是截肢过程中失血过多,引起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的死亡。

细菌和病毒从没有付过任何责任。

当时的妇产科是医院中死亡率相当高的科室,即便是全国最好的妇产科,10名产妇中平均也会有3名产妇死亡,其它医院平均死亡率都在40%以上,可谓名副其实的死亡科室。产妇宁愿在家中分娩都不愿意去医院。

这些死亡的产妇大多都是被一种叫产褥热的疾病夺去生命的,产褥热是产妇在分娩后被细菌感染生殖器所引起的。当时医生并没有细菌致病的概念,医生在解剖产妇尸体时经常会发现白色的液体,在医生看来产妇死亡是因为分娩时惊吓过度,身体虚弱导致的死亡。

直到1846年,局势发生了改变,医学博士毕业的维斯进入了维也纳总医院的妇产科,当起了一名妇产科医生,他在工作几个月后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维斯所在的妇产科有两个诊所,第一诊所和第二诊所,第一诊所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医学院毕业生,第二诊所是培训出来的助产士。按照道理,肯定是第一诊所产妇的死亡率低,但实际情况是,第一诊所产妇的死亡率是第二诊所的4倍!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显示:1846年,第一诊所有4010名产妇分娩,459人死亡,死亡率11.45%;第二诊所有3754名产妇分娩,105人死亡,死亡率2.80%!

维斯非常疑惑,医院用的医疗器材工具和设备都是一样的,协助产妇分娩并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维斯让第一诊所的室内环境和第二诊所保持一致,但第一诊所的死亡率并没有什么变化,依旧是非常高。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维斯的好友在一次解剖中不幸被划伤死亡,但死亡的状态和产妇患产褥热死亡状态是一样的!

维斯这才明白过来,尸体上肯定有某种看不见的致命因子,维斯查阅了医院的历史资料发现,1822年维也纳总医院开始允许学生解剖尸体,恰巧这一年,医院的产褥热死亡率飙升。

第一诊所的医学院学生经常会参与解剖尸体,所以他们的手上存在致命因子,而第二诊所都是助产士,没有参与解剖,所以他们手上不存在致命因子,这就是第一诊所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

维斯立即让所有人洗手后再帮助产妇分娩,没想到在3个月的时间内,维也纳总医院的月产褥热死亡率,由18%降低到了2%。

洗手,也成为了非常简单,却让人类付出血的代价的简单知识。

维斯很快就写了《产褥热的原因、概念及其预防》一书,书中揭露了19世纪产褥热导致产妇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医生不干净的双手。没想到维斯的一番好意,却遭到了医学界的打压,因为医学界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相当于承认医生是屠夫,是医生杀死了产妇。

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维斯的著作被人认为是笑话,遭到了同行的排挤,连工作也被辞退了,一度患上抑郁症想自杀,最后死在了精神病医院。

维斯死后不久,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用苯酚溶液浸泡手术器具,并提倡无菌手术室,为外科手术奠定了消毒基础,李斯特的成功也为维斯洗刷了冤屈。

时至今日,维也纳的中心广场上,竖起了维斯的雕像,底下是一名产妇和几名婴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