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核磁共振时,医生让家属留下自己却出去,是因为辐射太大了吗?
今天,医院接到一位患者家属的投诉,原因是他家人在做核磁共振检查时,医生让家属留下陪同患者,但是医生却出去了,这样将患者家属置于辐射之下,是极不负责任的!
其实这位家属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那是他认为核磁共振检查就像CT检查一样,对人体具有较大的辐射。其实核磁共振检查跟CT检查完成不一样,它对人体是没人任何辐射的。
为什么说核磁共振检查对人体没有辐射呢?这是因为核磁共振检查并不像CT检查那样利于有辐射的X线成像,它是通过强大的磁场作用,也就是将人体置于一个强磁场内,通过脉冲的作用激发我们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这样通过产生磁共振,来检测氢质子吸收和释放的电磁波能量,之后再经过转换,通过计算机处理成图像,这就得出我们人体结构的切面图像,通过这些图像就可以发现身体组织是否出现异常。
可能许多人还是不相信,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这核磁共振检查里面不是有一个“核”字,这个核能没有辐射,你看看原子弹里面的核聚变,这个核还没有辐射?其实,这是望文生义,这个核与原子弹里面的核聚变辐射是不一样的,这个核磁共振检查里面的“核”,主要是指受检者体内的氢质子核,只不过是检查方法里面的检查物质,所以这个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不会释放出任何的放射性物质,根本就不会对身体有任何的辐射损伤。而且自从核磁共振检查应用至今,还没有任何相关有辐射损伤的报道!所以说,我们在核磁共振检查时是没有辐射的,根本无必要担心辐射。
既然核磁共振检查没有辐射,那为什么医生要求让家属留下来陪患者,而医生却出去呢?首先,先来说一下,为什么医生要求患者家属留下来陪同患者。
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做核磁共振时,医生不会要求患者的家属陪同,但是如果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那么就需要患者家属留下来,以防发生一些意外事情。
因为在做核磁共振检查的时候,患者需要进入到一个比较狭窄的空间,这多多少少会对人产生一些恐惧的心理。如果有家属在一旁,那么就可以缓和患者紧张的情绪,这才有利于检查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做核磁共振检查时,往往噪音非常大,而且检查时间也比较长,至少需要15分钟以上。一个人长时间呆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会使人出现紧张、害怕的情绪,比如一些小孩或者不能难受噪音的人,这个时候就需要家属的陪同,这样就可以起到让患者心情比较放松,有人陪着的话自然就没那么害怕紧张了;另外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可能在做检查的时候发生一些突发事情,如果有家属陪同,那么就可以随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因为在检查这十多分钟,什么时候也会发生,如果发生了事情却没人发现,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其次,再来说一下,为什么陪同患者的是患者家属,而不是医生?
在这里要说一下,一般来说,医院里每一台磁共振配备只会配备一个磁共振技师。这个在我们做核磁共振检查时就可以知道,只看到一个做检查的医生。那么,当吩咐患者病人躺下之后,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医生就要离开去操作仪器检查。如果医生不离开,又谁去操作检查呢?这个核磁共振检查还是需要医生去操作的。当然了,如果患者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又没有家属陪同,患者又不是很配合,有害怕、紧张的情绪,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检查,一般会叫另外的医生或者护士陪同患者。如果患者能够很好地配合检查的,一般也不需要家属陪同,自己一个人也就可以了,有什么问题的可以问医生。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说核磁共振检查没有辐射,但是因为费用比较昂贵,而且也不是每间医院都能拥有核磁共振仪器,平时我们做得最多的检查还是有辐射的CT检查,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各有其的优点,在我们做检查时应该要相信医生,就像这个问题问的一样,医生要求患者家属陪同是有其考量的,我们不要总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医生所要求做的一切。还有就是,如果我们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时,一定要听医生的话,将所佩戴的金属首饰给摘下来,因为在做核磁共振检查时,会产生强大的磁场,金属物品会被磁场所吸附,这样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成像效果,同时也容易造成仪器损坏,一台几千万的仪器维修费用是相当高的!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做核磁共振时,医生让家属留下自己却出去,是因为辐射太大了吗?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在医院里患者做磁共振时,医生一般都要求有家属陪同,但在检查时却让家属留下而自己却离开检查室,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辐射太大吗?其实笔者也有这样的疑惑,曾经和医生同事沟通过这个问题,同事还说曾经因为此事被家属投诉:做核磁共振的检查时候,医生居然怕辐射躲在外面让家属去里面陪患者!这样的医生一点都不称职!事实上,医生是被冤枉的,那究竟事实真相如何?这里先从核磁共振的检查原理开始说起。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首先要指出:磁共振的成像原理和CT及照X光片有本质的不同。磁共振检查是没有辐射的。核磁共振(MRI)是医院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由于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发现微小的病灶,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很广。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把人体放置于一个强磁场内,通过脉冲激发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产生磁共振现象从而获得电磁信号,再经过不同梯度场的三个方向定位并通过计算机处理,最后构成图像。
许多人都以为核磁共振有个“核”字,就一定存在辐射,但其实核磁共振是基本没有辐射的,它所产生的电磁波与CT、X光等产生的电离辐射不同,电磁波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
为何检查时医生让家属留下自己却出去?
许多做过核磁共振的患者都会知道,核磁共振检查时噪音非常大,而且检查时间比CT长,通常至少需要15分钟以上,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轻重不同,耐受能力也不同,所以不一定每名患者都能耐受如此长时间高噪音的环境,在对一些儿童或者病情较重的患者进行检查时,为了能及时发现做核磁共振时患者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所以通常都需要至少一名家属陪同。还有对于一些老年患者,往往患有多种疾病如同时患有冠心病、心绞痛。让一个老人在无照顾的情况下,检查几十分钟,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其后果还是难以想象的。当然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一般可以不需要家属陪同的。
由于检查部位的原因,仪器并不能全自动进行扫描,所以医生在交待完患者注意事项后,都会离开仪器室进入旁边的操作室进行仪器操作,所以并不是因为辐射太大的原因,家属也不必担心核磁共振会有辐射。
结语
总之,做核磁共振检查,其实并不会产生辐射,但需要严格按规定才能安全进行检查:由于核磁共振检查时会产生强大的磁场,金属物品会被磁场吸附,严重影响成像,所以检查时需要摘掉身上所有的金属饰物饰物如耳环、项链或者手链等。
另外有些患者担心放了心脏支架、腿上装了钢钉等情况不能做核磁共振,其实不必担心,除了不锈钢钢钉不能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外,心脏支架或钛合金钢钉都可以放心在3.0T以下的核磁共振中进行检查。
做核磁共振时,医生让家属留下自己却出去,是因为辐射太大了吗?
第一、核磁没有辐射。
第二、你让医生留下,你去操作机器啊?
第三、让你留下你照顾你的亲人,防止发生意外。
做核磁共振时,医生让家属留下自己却出去,是因为辐射太大了吗?
孩子因为头疼做过一次头部的核磁共振,医生问孩子,你能乖乖躺着十几分钟不乱动吗?孩子说我可以。
结果进去看见巨大的仪器,孩子就明显害怕了,他问我妈妈你要出去吗?我问医生我能留下吗?医生立刻就同意了。
我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会不会受辐射这个问题,只觉得这仪器看起来真的有点恐怖,噪声也大,关键是时间还长。
后来了解到,核磁共振没有辐射,很安全!医生一般也会要家属出去,因为没必要在里面站着听十几分钟噪声。
只有怕孩子不配合或者因为害怕乱动了,还得重新做一次,就让家长陪同。不然真的没必要陪同的。除非自己真的想陪同,医生也不会拒绝的,但是说真的,特别无聊特别吵,不能看手机,也没地方坐,只能默默站着。
做核磁共振时,医生让家属留下自己却出去,是因为辐射太大了吗?
上午做磁共振的患者家属来到办公室号啕大哭,说因为没给她穿戴防护服,她的养老钱十余万元被我们“吸”走了,而且现在她头晕恶心,要求赔偿!
上午一80多岁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做磁共振检查,担心他一个人乱动影响检查,就让他一个女儿,一个六十多岁的大妈,在磁共振检查床旁边陪着老爷子。进去之前护士按常规询问有没有金属磁性东西比如硬币、银行卡等在身上,有没有带心脏起搏器等,要求她把兜里东西掏出来放外边,她否认身上有啥磁性的东西。
检查结束出来后,这个大妈当时就不高兴了,说为啥没有给她带防护,上次做检查也是她陪着,技术员给她穿戴了防护衣。技术员耐心给她解释,这不是CT检查,没有辐射,还告诉她如果有银行卡带身上可能会消磁了,她根本不听,推着她家老爷子骂骂咧咧的回病房了。
听她哭诉完了,我们才明白咋回事,原来她陪检磁共振的时候没有把银行卡掏出来放在外边,出来后听到护士说银行卡的事,她才想起来去取款机上看看她的钱,一试银行卡不管用了,认为是磁共振把她的钱“吸”走了。现在头晕恶心也是技术员没给她带防护衣造成的。
又给她解释半天磁共振设备只是样子跟CT长的像,没有一点辐射,不需要穿防护衣。设备只会产生磁性,会把银行卡消磁,你去柜台上找工作人员处理一下就行了。
几个医生跟她解释她还是半信半疑:那你们为啥关住门出去?又给她解释关住门防止磁场不均匀等等。最后护士长说了一句“快点去柜台处理银行卡吧,时间久了银行不认了”,这个难缠的大妈才一溜烟的跑了。
做核磁共振时,医生让家属留下自己却出去,是因为辐射太大了吗?
就算医生因为有辐射躲出去也无可厚非。你一个人一次不过十几二十分钟,医生可是一天八小时,你没事晒八小时太阳试试。任何事情,不能抛开剂量来说事。医生让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用自己的无知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