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房有地非要到儿子家住的老人,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老人?

老两口农村有房有地还有劳动能力,孩子们定期看望,给零花钱,大事全部否则。

常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每家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老,他们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缩影。

农村有房有地非要到儿子家住的老人,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老人?

我的观点:农村的老人往往能够自力自理,不愿和孩子们住一起,住在乡下悠然自得,也不愿拖累孩子,若非不得已,不会非要到儿子家住。既然来了,作为子女,理应有陪他们慢慢变老的义务,照顾好他们的衣食起居。

一、我的父亲
  • 我一直以为,父母也应该跟我们一样能够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最近才发现他们已不再是扛我们上天的巨人了。
  • 前阵子帮父亲弄微信收款,跟他说得好好的,也让他演示了一遍,最近又不断有新的问题出来,找不到收付款在哪了,输入法怎么不能手写了,怎么把别人的名字修改备注……有次父亲悄悄问我,是不是他老糊涂了,瞬间我不知道说啥,抱抱他的肩膀说,没事,不懂我再教你。
  • 随着岁月流逝,他们也渐渐变了,跟不上我们脚步了,开始需要我们来照顾他们。
二、老人非要来的原因

01.乡下太过孤单

  • 年纪越大,兴趣爱好越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和乡里乡亲们唠嗑,想念以往的事多了,也就有了更多的牵挂,独孤的老人更是如此,人越老心却越小。

02.余生之年想和儿子多呆一会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城市买房安家入户,有的甚至在千里之外,回家和老人团聚的日子更少,老人伸出双手,就能板着算出来多少天,有的老人趁自己还能走动,想在儿女身旁享几天清闲日子,知天命的年纪,儿子不能回去,那我就搬来住几天就好,看着儿子就想起他小时候的事情,想想嘴角就能露出浅浅的微笑。

03.想念孙子

  • 2019年的《小猪佩奇过大年》,孙子的一句话“我要佩奇”,老爷子前前后后折腾了好几天,最后好不容易弄出个佩琪来,只为孙子的一个新年礼物。对于孙子,他们比做父母的都溺爱,只要孙子开口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前阵子看过一段很感人的一段话,这是一个父亲写给儿子的: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地令我怀念不已。

三、老人来了,子女应该怎么做

01.老人的生活习惯

  • 他们喜欢早睡早起,安静地休息,单独安排一间卧室,或者在附近给他们租个小房子。平时多带他们出去走走,熟悉周边的环境,特别时一些小公园之类的,也可以买个小宠物狗平时陪伴他们。

02.吃的东西

  • 老人牙齿不好,喜欢偏软一点食物,吃饭时可以准备一到两道他们爱吃的菜肴。

03.不爱卫生

  • 从农村来的老人,卫生意识不强,生长的年代和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习惯,做子女要认真引导他们,尽量地互相适应。
结语:

很少有老人会主动来城市和子女住在一块,城市对他们来说是陌生和不适应的,也许他们只是来住个一阵子,找个借口,让你们多关心关心他们,多陪陪他们。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农村有房有地非要到儿子家住的老人,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老人?

你好!很乐意回答你关于“农村有房有地非要到儿子家住的老人,应咋对待这样的老人?”你所说的情况的确存在,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从你的表达中,我们可以推测,老人的儿子和你在城里买房定居,你们不是在城口里有稳定的工作就是在城里做生意,应该说,经济条件还不错,生活算殷实。唯一让你感觉不爽的是公公婆婆或者其中的一个老人,跟你们一块在城里居住生活,让你不胜其烦。

或许是两代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或许你和老人之间有矛盾,才让你说出上面的话。作为老人的儿子绝不会有这种想法,更不会说出来。那么,作为老人该不该进城住在自己儿子家里呢?

我在农村生活二三十年,也在城里工作十多年,耳闻目睹我们村的一些老人和你说的情况很相似。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父母不愿进城,可是有了孙子(女),儿子儿媳妇“请”老人进城,就是为了替他们带孩子。老家发小涛哥,有一手维修电动车、摩托车的手艺。在漯河经营一家维修店,生意红火,一天到晚不闲着。自从老婆生下女儿,就把老家的父母“请”来,帮忙照看孩子。在城里的儿子家里,每天,老两口比在家都忙。老人有早醒的习惯,一大早起来,就给一家人做早饭,年轻人睡觉都是睡到七八点才起床;有的吃早餐,儿媳妇不吃早餐。早饭后,洗锅刷碗,收拾房间拖地,这活一件接着一件。地板有一点拖不好,还得忍受儿媳妇的话难听,脸难看。两个老人没想到,这一被请进城,就没有个头了,除了农忙时节回老家收庄稼,平时几乎没时间回来。前几年,逢年过节还能回来待两天,好不容易把大孙女接送到高中毕业读大学,接送小孙子上下学的任务又来了。两位老人从来没有任何抱怨,任劳任怨。

有一次,两位老人终于有机会回老家待两天。邻居看到,开玩笑地说:“这不年不节,又不收麦子,享福的你俩,在城里待的好好的,咋有空回来。”涛哥妈说:“要是有一点办法,俺老两口早就回来啦。还是在老家好啊!”邻居说:“你会舍得孙子孙女?儿媳妇也离不开你。”涛哥妈说:“干的再多,也是白搭,没有人说你好。”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感觉到,其实,进城的老人,和儿子、儿媳妇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不快乐。就像涛哥妈说的那样,还不如在老家生活自在呢。他们还真不愿意进城哩。儿子儿媳妇之所以“请”他们进城。就是把他们当成可靠的、免费的保姆,家务活、做饭刷锅、收拾房间,接送孩子上下学都是两位老人的必须干的工作。这样,不但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两位老人,而且还可节省一大笔保姆费用,自己还能安心工作赚钱。

不过,有些儿子、儿媳妇还不知足,总是以老人地板没有拖好,厨房没有整干净为由,发脾气,拌嘴,真是寒了老人在这里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一颗心哪。或许,这就是老人所说的还不如在老家生活自在的原因吧。

二、老人主动提出来进城,帮儿子儿媳妇照看孙子(女)。这种老人也不是以照看孙子之名,实现和儿子住在一起的愿望。他们往往在儿子家二三年后,等孙子(女)上学了,有的老人主动提出回老家,有的老人是在儿媳妇的暗示下,不得不主动提出回老家。就像老人说的那样,孙子大了上学了,不再需要我了,在这个家里,我就没用了,是个累赘了,我也该回老家啦。有些儿子儿媳妇装傻充愣,明知道老人不想回老家,他们却借着老人的话顺水推舟,说:“你想回老家,就回老家吧。还是在老家生活好,街坊四邻的在一起还可以说说话。”其实,与其说是老人主动提出回老家,不如说是他们在撵老人走。

三、在农村有一些老人比较倔强,他也知道儿子儿媳过城里的生活,讲究多,不像在农村老家那么自由随便。所以每次老人去城里的儿子家,必定是有事才去的。

早几年,一个朋友的父亲,就是这样有个性的老人。这位老人的老家距离儿子所在的城市,需骑自行车40分钟。老两口种的菜可以摘着吃了。老人提前从地里拔出来,摘干净用蛇皮袋装起来,骑着自行车就进城给儿子一家送来。每次他进儿子所住小区,只要看到儿子或者儿媳妇在楼下,把菜交给他(她),绝不上楼进屋。儿媳妇留他吃过饭再走,他会推辞说:“天快黑了,我得赶紧回家,你妈还等我回家喝汤哩。”说完,骑着那辆破自行车,不一会儿,就消失在小区门口。老人不仅给儿子一家送菜,还送刚烙好的发面饼。三天两头的跑来,又跑回去。老人最开心的就是,在小区里,孙子看见他来了,欢快地奔过来叫他爷爷。那时,老人的脸上仿佛绽放一朵美丽的花。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老人的行为。老人之所以隔三差五以送蔬菜、烙饼之际,来城里的儿子家,是不是想孙子了?是不是替老伴来看一眼孙子呢。哪怕只一眼就足够了,然后跨上自行车幸福地离去呢!其实,老人可以光明正大的进城看孙子,也可以进城待一段时间,陪孙子。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可为什么老人总是把自己卑微到了尘埃里呢?我们不得而知。

以上三种类型的老人都有权利和资格,以自己的方式和儿子一家在一起。不管他们选择哪一种方式,做儿女的,特别是儿媳妇,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合理诉求,而不是对老人有意见。毕竟儿子是他们含辛茹养大成人,培养成才。没有老人,怎么可能有你老公,没有他的儿子,你怎么可能有机会成为他儿子的老婆呢!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管什么时候,作为子女,我们要常怀感恩之情,对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倾其所有也无力回报。或许他们也不求子女怎么回报,只希望我们能够让老人开心地安度晚年。而老人身体健康,平安喜乐,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不用做子女的操心,就是我们做子女的福分。

(图片来自网络,维权即删)

农村有房有地非要到儿子家住的老人,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老人?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做人最起码的标准。一对老夫老妻在农村有房有地,还有劳动能力,孩子们能定期看望,还给零花钱,这完全是应该的,没有任何张扬的理由。我到要问:大事全部否则,否则你想干什么?你的言行明显就是让大家来随声附和,应该怎么来对待这样的老人?从这个字里行间,我不以为然,这中间,作为一个儿子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绝对是有一定的成见,才能够提得出这种不孝不顺的问题出来,可悲,可叹啊!

首先,老两口非要到儿子家住是天经地义,做儿子的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肌。父母亲生你养你,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拉扯大,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你做为儿子长得有点像人样了,在城里有了房,就连自己的父母亲也不愿意接受了,你有嫌弃的资本吗?我说:儿不嫌母丑,犬不嫌家穷。你若嫌弃自己的父母的话,我说这种人连狗都不如。给点东西给狗吃了,狗还晓得甩尾巴,还懂得知恩达义。

其次,瞻养老人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儿子住在城里你再伟大,在父母面前你永远都是老人的崽子。作为一个儿子,你再伟大,就算是父母亲是一棵长得歪歪扭扭的怪竹子,长相十分难看。但是,是他们生长出你这棵又直又大又有用的竹子,你没有他们的根,永远也没有你啊!你在这棵根上吮吸了他们的乳汁,才有了你的今天。今天你伟大了,在城里有房子了,就可以抛弃父母,让老人在农村生活,你想回家就回家,零花钱给多给少是你的权力了,你以为认到职责了,尽到孝道了。孩子,你错了,老人不需要你那点钱,而是需要你的心,一颗孝顺的心。

再次,在这种问题上,我希望所有的师友们,对于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我们要有一种敢于批判的精神,不能听之任之,顺势而为,我们要用批判的精神来唤醒一些愚昧的人们。

我是青山老胡,这仅仅是一己之见,希望大家留言评论,谢谢!

农村有房有地非要到儿子家住的老人,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老人?

提这问题的肯定是儿媳,一个最简单的反问就是:你若有个儿子,辛苦养到十岁,你问他这个问题,儿子回答:千万不要来麻烦我。你会有何感想?

我们常说:三观不正。这种不懂得孝道的人,就属三观不正。当然她也不是一概而论的,涉及到自己父母,可能是另一个面孔,另一套理论了。否则真是完定全全的三观不正了。

孝顺父母,对老人言,是一种权利,因为他们生养了子女,做了父母该做一切。对子女言,则是一种义务,为人子女,不孝顺供养父母,年迈的父母靠谁?靠政府?自生自灭?稍有良知的人,都会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如今亲还在,子却欲推卸责任,合适吗?作为丈夫妻子的儿媳,䧟丈夫于不孝不义,合适吗?

农村有房有地非要到儿子家住的老人,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老人?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首先我要肯定地说,这是糊涂的老人!虽然我也是老人,但我绝对不偏向他们。(笑)

既然如题主所说,在老家有房有地也有劳动能力,而且孩子们还定期看望老两口,给零花钱,这真是很不错了,真宛如世外桃园的生活。

我的亲朋家在农村的也不少,我的族哥70岁的人了照样在自已的机械加工厂里从早干到黑,还有一个三叔也70多了,赶集上店卖花草树木乐得自在,他们都是坚决不与儿女住一起,因为都明白,彼此都不方便、也不自在。

真不知道题主的父母是怎么想的?难道不知道“一入候门深似海,遭人嫌弃不自在”?而且蹲在那牢笼似的钢筋混凝土中,不接地气,下楼与邻里互不相识,而且这些居民大都嫌弃乡下人?这不是找难受吗?时间长了能不憋出

病来吗?

怎么对待这样的老人?很难,既然他们下了决心就很难回头,而且不让去,依其能认这样死理的性格,说不定能上门骂你。(笑)

没什么好法,也只能让其过来“实践”一下,待其感到处处不方便、不自由后,再动员其回去。此为最好。

但如果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样的老人的确存在),那也只好在邻近给租套房子安居。

别的也真没什么其他的好办法对待,你总不能与之断绝关系不是?

农村有房有地非要到儿子家住的老人,应该怎么对待这样的老人?

农村有房有地还有劳动力的老人,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老人们留守在家种地,甚至还去打打零工赚点钱。

虽然子女全去城里工作了,可买房的首付也往往是农村的老人协助付的。儿女成家以后生了小孩还要帮助带孙子女。一旦儿女们不需要帮助了,我们这里的老人没有一家愿意住到城里去的。

不是子女不孝顺而是农村老人勤劳惯了,在城里闲得慌住不惯。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老窝”。所以只要老人们生活能自理,我们这里家家户户的老人都留守在农村老宅。

在农村老宅住不单是左邻右舍的邻居们都是熟悉的,就是整个村上的人都认识的,不比城里对门邻居住了几年还不知姓名的。初去城里连个打招呼的人也没有,未免有点不习惯。加上城里生活水平高,日常开支大,与小辈同住多少有点不习惯不方便,倒不如另住乡下落得大家舒服,还能省钱。

就像我们这个年龄,虽然不去地里种什么瓜果蔬菜了,但只要生活还能自理,我们还不打算去城里。我们小孩的房屋很宽敞,给我们准备的房间都是朝南大房间。要另住也有房屋。但我们还是想住自己一手盖起来的房屋里。

题主所提的老人正好与我们这里的老人一个相反。题主所提的儿子其实不欢迎老人去同住。这其实也不能怪这儿子,几代人合住一宅终究有点不便。特别是吃菜的口味和各人的生活习惯都肯定不同。这两个老人真是自找不自在,你非去挤在那里干什么?还是搬回乡下老宅去吧。

再说这儿子也真够孝顺的了,他们不时会来看望,还给零花钱,连大的门面世亊人情开销也由小辈承担了,在我们村上这样的小辈也算好的了。再过几年生活不能自理了再去儿子那里养老不迟。小辈要有孝心,可老人也要知趣点,别给儿子为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