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渭南市“郑”姓、“杨”姓之祖籍?

陕西华县,今天的渭南市华州区,自古就是“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华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不但是仰韶文化的遗存地,古郑国的发源地,还是毛氏远祖的祖籍地,更是天下“郑姓”、“郭姓”之根所在。

郑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中名列第21位,在台湾省各姓氏中名列第12位,总人口约1300万。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时期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郑姓出自姬姓,源自郑国,为黄帝后裔。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到了第十代君主周厉王姬胡主政时,因治国无能,最终酿成“国人暴动”,造成西周政权岌岌可危。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姬静继位后,为挽救祖宗基业,任贤使能,并在亲族之中挑选德才兼备的人进行分封,以协助自己巩固天下统治。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王畿附近的掝林(今天陕西渭南华州区东),后迁移到拾(掝林附近),是为郑伯,郑国由此诞生,姬友在历史上被称为“郑桓公”。

郑桓公颇具治国才能,将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同时还担任周幽王朝中的司徒一职,掌管国内土地,人民及教化之事。周幽王姬宫湦昏庸无道,宠幸褒姒,重用奸臣,致使周王室内忧外患频发,周王朝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这种局面引起了郑桓公的担忧,为了保住郑国子民和亲眷不受战争的袭扰,郑桓公向当时的太史伯请教自保的办法。太史伯向他推荐了成周洛邑附近的济、河、洛、颍四水之间的区域,也就是今天以河南新郑、荥阳、新密为中心的东起郑州、东南到扶沟、西至巩义境内的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这里土地富饶,交通便利,没有强国环伺,仅有虢、郐等十邑小国,可作为容身之所。

郑桓公听从了太史伯的建议,对虢、郐等国采取贿赂的手段,获得了虢、郐之间一个叫“京”( 今天河南荥阳京襄城)的地方。公元前772年,他把郑国的部族、家属和重要财产迁移安置到了这里,使郑国在东方发展有了立足之地,史称这一事件为“桓公寄孥”。郑桓公完成“寄孥”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771年,西周发生叛乱,申侯勾结犬戎等发动了“犬戎之乱”。周幽被叛军杀死,郑桓公也战死沙场,战马驮尸返回郑地(今陕西渭南华州区),葬身于封国南山北麓的高地之上。

郑桓公之后,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当时的周王朝出现周携王和周平王“二王并立”的局面,郑武公和周平王达成政治交易,以支持周平王为正统换取周王室对其歼灭虢、郐两国以及附近的鄢、补、丹等其他8个小国的默许。最终,郑武公在东方建立了新的郑国,后世称为“新郑”。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占了郑国的阳城。公元前375年,韩国军队兼并了郑国的全部国土,杀掉郑康公,郑国灭亡。郑国从建立到灭亡共传14代,产生了23位君主,享国431年。

郑国灭亡后,其国人大量外逃,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这些郑姓又分成了不同的分支,郑桓公15世孙郑鲁率众逃到了陈、宋之间,自立为“南里君”,以国为氏,这是郑姓最早的一支,郑鲁被称为郑姓的受姓先祖;郑国灭亡后,部分国民在郑康公的叔父郑宙的带领下留守郑国故土,也以国为氏。韩国为了笼络郑国故民的人心,封郑宙的儿子郑据为“践土君”,负责祭祀郑武公的陵墓,其后裔散居于京、制等地。

郑国建国初期,周王室曾将鲁国境内祭祀泰山用的邴邑(今山东费县)交给郑国管理。郑庄王时,因邴邑距离郑国的国土太远,便用邴邑换取了鲁国的许邑,但是仍留少许宫室人员驻守在邴邑以方便祭祀泰山。这些人的后裔在郑国灭亡后也随之以国为姓。据考证,这是山东最早的郑氏人士。西周末年的“犬戎之乱”爆发后,王畿之地的郑国人,有一部分翻越秦岭逃到了褒国附近(今陕西汉中地区)。为了怀念故土,他们将居住的地方称为“南郑”,并以国为姓。

郑姓诞生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和其他的姓氏之间进行交融。唐代有鱼姓改为郑姓;明朝有马姓改为郑姓;也有鞠姓改姓而来的郑姓;由邹姓改姓而来的郑姓;由段姓改姓而来的郑姓等等。当然也有郑姓改为其他姓氏的情况,比如郑姓改为驷姓、冯姓、游姓、国姓、印姓、罕姓、经姓、司姓、喻姓兰姓、堵姓等,这也使得郑姓的分支源头多元化,但是郑姓的主流还是源自郑国。陕西渭南华州区是古郑国的封地,郑桓公是郑国的奠基人,是天下郑氏子孙公认的太始祖,这里也是郑桓公的归葬之地。因此,陕西渭南华州区也成为天下郑姓的祖籍之地。

天下杨姓出弘农,弘农杨姓始华阴。陕西渭南的华阴,位于华山脚下。华阴的杨姓,是春秋时期羊舌氏的后裔。周宣王时期,为防止猃狁的进犯,周宣王封其子尚父为杨侯,在今天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建立杨国。春秋时期,晋武公灭了杨国。周厘王念及晋武公统一晋国的功勋,便将其次子伯桥封于杨国故地管理百姓,始称杨侯。伯桥就是杨姓的受姓始祖。

伯桥的孙子叫突,被封在一个叫羊舌的地方,其后人以封地名为姓氏,这便是羊舌氏。羊舌突有四个孙子,长孙羊舌赤,字伯华,为晋国的铜鞮大夫;次孙羊舌肸,字叔向;三孙羊舌鲋,字叔鱼;四孙羊舌虎。由于兄弟四人都曾身居晋国朝廷要职,故在当时被称为“羊舌四族”,羊舌氏逐渐成为晋国的望族。

羊舌肸是晋国的大夫,从晋平公到晋顷公,辅佐了晋国三朝君主,在晋楚争霸的政治舞台上纵横驰骋了近60年,是中国历史大名鼎鼎的贤能之士。羊舌肸去世后,其长子羊舌食我承袭了爵位。在晋国的公族中,羊舌氏和祁氏是仅次于六卿家族的两个大夫家族,这两个大夫家族紧密团结、互相扶持,在世道险恶的晋国,在庞大的六卿家族的夹缝中求生存。因此,羊舌食我和晋国大夫祁奚的孙子祁盈关系密切。

羊舌肸

然而,羊舌氏却因为祁氏的“换妻事件”受到牵连而身死族灭。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都是好色之徒,相互之间玩起了换妻的游戏。事情败露后,祁盈觉得此事有辱门庭,便把二人囚禁起来。时任上军佐的荀跞,因受了祁胜的贿赂,就在晋顷公面前诬陷祁盈私自抓人,有犯上作乱的野心,晋顷公立即派人抓捕了祁盈。对祁盈忠心的那些家臣,眼见主人获释无望,便将祁胜、邬臧二人处死。这样一来,祁盈更是罪责明确,随后被处死。

羊舌氏家族和祁氏家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最终,羊舌食我因受牵连也被处死。同时,羊舌氏和祁氏的族产被晋国六卿家族瓜分殆尽。羊舌食我的弟弟羊舌季夙携带身怀六甲的妻子及族众,举族东渡黄河,逃居于魏献子之的领地,在华山旁仙峪白羊峰巅的石洞中,诞下一名男婴。羊舌季夙为儿子取名道,这个石洞后来被称为“羊公石室”。羊舌氏后人为了避难,隐姓埋名,以先祖的封地名“杨”为姓氏,在华山脚下(今陕西渭南华阴)繁衍生根。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这就是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也即为弘农杨氏的由来。

华山,成为杨氏的再生之地。杨氏先祖在华山仙峪几经磨难,起根发苗。或许是考虑到后世子孙的发展,杨氏先祖最终告别山林,在华山北麓建屋立村定居。为了不忘自己是晋室后裔,仿造宫室建造村落,取名“紫微宫”,老百姓称其为“晋公子宫”,也就是今天华阴东宫村。所以又有“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杨氏归东宫”之说,而华阴东宫村‘天下杨氏第一村’的史实也就来源于此。

弘农杨氏的显赫,除了这里是杨氏创姓先祖的再生之地外,还有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杨姓绝大多数声名显赫的人物皆为弘农华阴籍。从战国时代开始,杨氏十余代皆有人在周王室为官,或为大夫、司马,或为太傅、州牧。秦末,华阴杨硕率其八个儿子随刘邦征战,其第六子杨喜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为将军,杨硕本人封为太史;杨喜的曾孙杨敞也官至宰相,封安平侯,并娶太史公司马迁之女司马英为妻。这一时期,弘农杨氏在西汉朝廷位在列卿,爵为通侯,因地位显赫而出行乘坐朱轮的有十余人。

杨敞的玄孙杨震在五十岁之前专心搞学术研究,钻研学典,设馆授徒,被称为“关西夫子”。 后入仕,官至司徒、太尉。杨震为官刚正清廉,史称“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后世称为“四世三公”。弘农杨氏发迹于杨喜,后经过杨敞父子的努力,为家族振兴奠定了基础。因此,弘农杨氏的后人尊杨喜为弘农杨氏始祖,杨敞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

作为两汉时期的世家大族,弘农杨氏在魏晋时期并未成功转型成为著名的高门士族。东汉末年,杨秉一支的杨彪、杨修父子因为忠心汉室而遭到猜忌甚至杀戮;西晋时期,以外戚身份专权的杨骏、杨珧、杨济兄弟很快失败,被诛三族;东晋时期,杨亮父子因为“晚过江,婚宦失类”而遭到排挤,成为“以武干取职”的伧荒武将,并最终被桓玄、宋武帝刘裕等杀害。据唐代学者考证,东汉太尉杨震的后裔至北魏时已经不可究诘。北朝以来的弘农杨氏望族,大多是通过伪托汉魏旧门弘农杨氏,以自抬身价。

今天,海内外大多数杨姓家谱中都将弘农作为祖籍郡望,每年成千上万的杨姓宗亲来陕西渭南华阴寻根问祖,这里是天下杨氏的祖籍之地。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寻根既是现代人们精神回归的需要,也是增强和激发民族凝聚力和提倡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别是在国家繁荣时期,这种寻根问祖的姓氏文化在亲情的纽带下还可以间接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为什么说渭南市“郑”姓、“杨”姓之祖籍?

郑姓发源于古郑国,周厉王的小儿子被封为郑桓公,封地在现在的渭南市华州区,后来被迫迁到河南新郑。郑氏一脉来自古郑国。

杨姓是指弘农杨氏,就是现在的渭南市华阴,除过隋文帝杨坚等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