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原到底是指陕西还是河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中原”的概念。“中原”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最初的“中原”一词本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来人们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又赋予了“中原”新的内涵。历史上“中原”的内涵和意义是发达的农业经济、发达的青铜、铁器、瓷器和丝绸文明,还有发达的政治体系以及文化系统等等。
文化的认同才能促成族群的形成,才会产生进一步的自我认知。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中游,包括今豫东、豫北、冀南、豫西、晋南、关中地区的先民,因具有相同的文化,进而形成统一的大的族群,即华夏族。他们对自己居住的地域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提出了自我认同。
华夏族群集中居住在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华夏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华夏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这里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的格局逐渐形成。从自然地理角度讲,“中原”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代名词。
中原、中国和华夏族的核心居住地,几乎重合为一。探究“中原”的意义,必须追溯“中原”的形成之路。从考古学来看,“中原”的概念具有考古学文化区域的特定含义,“中原”即指中原考古学文化区。虽然考古的“中原”和历史的“中原”并不能完全等同,但考古学无疑是追溯“中原”形成轨迹的最好方法。
在考古学文化区格局的发展历史上,中原区划和意义是不断变化的,并非固定和凝滞的。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惯常使用“中原”一词,在我国的史前文化格局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原文化区,它以渭河流域和晋陕豫三省邻接地区为中心,范围几乎遍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全境。在中原文化区中,影响最为深远、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文化是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又分为三个时期,即早期的半坡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文化以及晚期的半坡四期文化。我们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称,结合考古以及历史文献的对比分析,仰韶的半坡文化属于炎帝时期,而庙底沟文化属于黄帝时期,仰韶文化与炎黄文化相对应,炎黄文化最早形成于关中地区。
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有共同的文化渊源,两者基本上平行发展,但半坡类型在先而庙底沟类型在后。关中地区渭水流域的半坡类型很快衰亡而庙底沟类型在中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繁荣和发展,这正和古史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同源,黄帝战胜炎帝取而代之十分相契合。
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最主要的两个类型,其中又以庙底沟文化传播最广,影响最为巨大。东方少昊时期的大汶口文化,晋南尧、舜时期的陶寺文化,河南鲧、禹时期的龙山文化王湾类型,都是黄帝时期庙底沟文化的延续。它以晋南、豫西、关中地区为核心,继续向外蔓延,西至甘、清,东临海岱,南及长江,北达辽西,都是其影响范围,这与黄帝被古人编为中央天帝也正相吻合。
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认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与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起源有关,他在《谈“晋文化”考古》一文中说:“源于陕西关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约当距今六千年前分化出一个支系,在华山脚下形成以成熟型的双唇小口尖底瓶与玫瑰花枝图案彩陶组合为基本特征的‘庙底沟类型’,这是中华远古文化中较发达的原始农业为基础的、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火花’,其影响面最广、最为深远,大致波及中国远古时代所谓‘中国’全境,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了当时中华历史的全过程。”
苏秉琦教授认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的分布中心在华山附近,而位于西安高陵区的杨官寨遗址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庙底沟类型的主要特征之一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华山则可能是由于华族最初所居之地而得名。
史前考古学文化格局中,“中原中心论”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关于何时形成“中原”概念,很难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界标。有些学者认为“中原”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之后的龙山时代,还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在公元前2000年之后的夏代所形成。
夏商周三代,他们虽然族源不同,但传承的是“中原”一脉的文化。夏王朝基本上是由一个松散的部族联盟所构成,夏后氏十迁都邑,而且主要集中于今豫中和晋南地区。都邑的不确定性,使得夏王朝的“中原”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核心,所以夏王朝的中原文化区也就显得不那么稳固。
商在继承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短暂而急剧的对外扩张,商文化的范围西至关中,东抵泰山,南达长江,向北一度进至燕山南麓一带,但很快又缩回至易水河到唐河沿线。此时的中原文化区几乎覆盖黄河中下游流域。其腹地以传统的豫中为中心,向东西均有所扩展,即晋南、豫西、豫中、豫北地区。这一地带也是商王朝的都邑区,标志着中原核心区的成熟和形成。
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周王朝控制的地域又比商时期扩展了许多。由于西周的都城建在了关中地区的镐京,使得中原核心腹地的范围向西延伸到关中地区,中原大文化区从此固定了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表面上看“中原”好像处于分裂,实际上是经过剧烈的文化整合和民族同化,进一步的深层次的融合。夏商周乃至诸侯多部族于中原逐渐交融一体,成为一个更大的华夏。自夏代的天下万邦,到商周的分封,再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邦国逐渐减少的历程,恰恰是中原逐步扩大固化的进程。
也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原”一词开始见诸于史籍之中。这一时期“中原”一词由非地域概念逐渐向地域概念过渡。秦一统天下,完成了“中原”的彻底整合,历史上的“中原”正式形成。汉代以后,史籍中“中原”一词更多的指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
从秦统一天到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宋,每一个中原王朝建都选址,基本都是沿着中原腹地的东西一线,从西边的咸阳、长安到东边的洛阳、汴梁。这条东西狭长的都邑线正好是中原地区横贯东西的轴线。自夏商以来,历经商周秦汉魏晋北朝隋唐宋,中原王朝的都城几乎就在这一区域内变迁。
正是中原地区这种稳固的都邑变迁线,使得中原王朝成为一个永恒存在的标志。即便在中原政权受到北方入侵而南下偏居之后,中原大地虽处于北方控制,但“中原”依旧是南方政权精神领域的存在。秦代以后,“中原”的意义已经深深融化于中原王朝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因此,在元代以前,中原地区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原王朝的都城。
“中原”是黄河流域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核心,“中原”的形成进程也是非常复杂的,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原的区划及形成时间等问题都存在异议。但是“中原”的核心区域包括关中地区、豫东、豫北、冀南、豫西、晋南等。作为整体考古文化区的“中原”, 在目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分省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单独的省域是无法代表整个“中原”的。
古代的中原到底是指陕西还是河南?
古代中原跟陕西有毛关系,中原分狭义和广义,狭义上指河南,广义上指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大部,这是中原的组合,《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作召诰、洛诰。这是司马迁记载的,难道司马迁会记载错误?最早的《尚书》中也有。
天下九州,豫州再九州之中,又称之为中州和中土,
一个偏西的雍州是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原?
《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另外,汉武帝元鼎四年,以周王室后裔卫国卫元君之后封为周子南君。
天子遂至荥阳而还。过雒阳,下诏曰:“三代邈绝,远矣难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为周子南君,以奉其先祀焉。”
周子南国一直持续到了西晋永嘉之乱才灭亡,兴盛了四百多年,
中原一词早在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中就有记载,提到的中原可不止一次,《水经注》中也有记载,宋朝《宋史•地理志》中也记载了中原板荡,宋高宗驻避吴会,中原、陕右尽入于金,明朝地理志《广志绎》也记载了中原指河南,中州也是指河南,中土也是指河南。
感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晋书》和《宋史》《水经注》
古代的中原到底是指陕西还是河南?
陕西不是中原,陕西朋友说陕西是世界之中心 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宇宙中心就不要抢中原了。
中原这一名字最早源于商朝和周朝,看看商朝的中心在哪,周朝的中心又在哪?
古代的中原到底是指陕西还是河南?
我要是陕西人我就不搭理这个问题。
我也搞不明白陕西朋友为啥热衷于争这种地理问题,什么“中原”“天府之国”“河洛地区”“第四大平原”,甚至还有陕西网友说“最早的河南就是指的陕西”。
这种地理问题就摆在人们面前,一目了然,争来争去徒增笑耳,我在怼陕西网友时最喜欢拿地理问题入手,一怼一个准,就因为地图一出,谁与争锋
古代的中原到底是指陕西还是河南?
当然是陕西西安啊 ,西安古称中州,中原,自古就有天下名人,西安过半之说,司马光曾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西安城,西安还是中国第一个法定陪都,素有《华夏第一陪都》之美誉[呲牙][呲牙][呲牙]
古代的中原到底是指陕西还是河南?
若厘清“中原”,应溯本追源。
河南夏朝,目前尚未发现系统成熟的文字,虽有4000多年的历史,虽有中华文明第一青铜礼器鼎和中华文明第一青铜礼器爵。考古证实,已是步入了文明第一夏朝,但仍有未解之谜待解。
话说,商王朝3600年已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就在今天河南的地界儿里,诞生了中国人使用的汉字的老祖宗——甲骨奇文。
甲骨文,系统成熟,为商朝之有册有典,提供了文字载体。
商朝甲骨文字,有“中”!
中,象形字,旗帜也,应天中,对地中,飘带飞扬王者之城。
商王所在,四方咸服,八方来朝
中天,中土,中州,中原,中岳,中央,中正,中和,中华,中国等等之名词,都随着这一个“中”字的诞生,纷纷进入了中华大词典,扮演着中华文明千古历史上各自不同的角色!
商朝,赏赐周人酋长姬昌(后被追封为周文王)为西伯侯的历史典故,懂历史的网友们,已是熟知。从此,“西土周人”一族,正式成为商朝之臣属子民,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陕西的正史,发端于西周,距今3000年。西周,继承了商朝璀璨辉煌之文明,进而完善了西周一代礼仪制度规范。
成王,思之念之,东进营建西周第一国都——洛邑。
周公,秉成王之志,赴洛阳立杆测影,定天下之中。
华夏文明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洛阳,由此诞生。宝鸡何尊铭文,镌刻下了这一重大盛事。
中原者,无中便无魂。
中原者,无中就无胆。
在此,咱说句题外话:今天之争中原,犹如问鼎中原。万幸的是,不会再发生逐鹿中原,更不会再发生称霸中原!
古老之豫州,今朝之河南。
四千年前,大禹老人家,就料事如神,早早分出了天下之九州,豫州河南正当中,英明智慧啊。
瞻彼中原,老家河南。
今天,谁爱抢“中原”,随便。
请你把河南这个“中”,留下。
你说,中不中啊?!
[大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