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之中,哪些是太祖子孙,哪些是太宗子孙?
谢谢邀请!
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想到了一句俗语:
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
公元960年,时为后周殿前都检点的赵匤胤,通过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开启了赵宋三百一十九年的国祚。其间,1127年经历了靖康之变,赵构率师南迁。所以之前称之为北宋,之后即所谓南宋。
宋历九帝,976年,太祖崩,弟光义继位,再传子赵恒……。所以,北宋诸帝除太祖外,余皆太宗光义一脉。
一直以来,史家对太宗继位颇有微辞。太祖去世时,其子已成年,且在朝野口碑甚好。赵光义以“诸子年幼,恐步后周之尘”一说显然不能成立。太祖崩逝当晚,独光义一人陪侍,曾有“烛影斧声”流传于朝野,乃至于至今人们对太宗即位,兄终弟继的合法性尚存榷疑。
赵构率师南渡后,历经颠沛流离,被金兵追打,朝不保夕。1129年的某个深夜,金兵夜袭杨州,正在温柔乡的赵构突遭惊吓,仓促奔逃。从此患上了男性疾病,失去了生育能力。祸不单行,赵构唯一的儿子又突然二夭折,一时,赵构嗣下无子,皇储空虚。
又过了几年,在赵构医治无果,确定不能生育的事实情况下,大臣们建议早立皇储,以安时局。由于靖康之变时,皇室近支宗亲悉数被俘北狩,所以只能从旁支宗亲来甄选。于是,太祖七世孙,时名伯琮,即后来的孝宗赵眘就入选为最佳人选。
所以南宋自第二位皇帝孝宗起,至第九位皇帝赵昺被陆秀夫怀抱崖山殉难止,其间八帝皆太祖匤胤一脉。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和赵匤胤,赵光义哥俩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所以说我想起了“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精于算计的赵光义,大概至死也不会想到,他为自己子孙铺就的路,最终被金人踏破,从而还是让兄长的后人乘风破浪走了下去。
宋朝皇帝之中,哪些是太祖子孙,哪些是太宗子孙?
宋朝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线分为北宋和南宋,南、北宋各有9位皇帝,宋朝的帝位继承呈现出与隋唐、明清等朝代不一样的现象,仔细观察两宋时期的帝位继承情况会发现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北宋首位皇帝以外全是脉出太宗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但是年仅50岁便离奇去世,继任者并非太祖子嗣而是太祖之弟赵光义。
且不管赵光义是通过“斧声烛影”事件还是“金匮之盟”当上的皇帝,事实上赵光义就是当上了北宋第二位皇帝,即宋太宗。
太宗之后一直都是传位自己一脉,即便是第四位皇帝宋仁宗和第七位皇帝宋哲宗去世时无子,但选择的继承人也都是脉出太宗。
所以北宋从太宗起直到靖康之变北宋覆亡期间的皇帝都出自太宗一脉。
南宋首位皇帝以外全是脉出太祖南宋的帝位继承呈现出的是另一番景象。
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后徽宗之子宋高宗赵构逃往临安建立南宋政权,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属于宋太宗赵光义一脉,所以南宋首位皇帝仍是太宗一脉。
赵构虽享高龄但去世时并无亲生儿子在世,赵构选的继位者宋孝宗是宋太祖的七世孙,这样一来宋朝的帝位重归于太祖一脉,孝宗之后直至南宋灭亡期间的继位者也都是出自太祖一脉。
所以南宋除了首位皇帝出自太宗一脉,其他的皇帝都是脉出太祖。
上述便是两宋时期的帝位继承情况,从中可见南宋除第一位皇帝外其他的皇帝都是宋太祖的子孙,北宋除太祖、太宗以外的皇帝以及南宋首位皇帝宋高宗都是宋太宗的子孙。宋朝皇帝之中,哪些是太祖子孙,哪些是太宗子孙?
宋朝皇帝的世系,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也可以说是一个偶然。
北宋开国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可是继承他帝位的却是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自此北宋帝位落在了太宗一脉上。南宋开国皇帝是宋高宗赵构,可是继承他帝位的却是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自此南宋帝位重新回到了太祖一脉上。
南北宋一共有18位皇帝,其中8位为太宗赵光义一脉,另外8位为太祖赵匡胤一脉。
太宗一脉包括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硕、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高宗赵构。
太祖一脉包括孝宗赵昚、光宗赵惇、宁宗赵扩、理宗赵昀、度宗赵禥、恭宗赵显、端宗赵昰、怀宗赵昺。
只能说宋朝的帝位传承就是一个奇怪的轮回。太祖一脉传承了8位,太宗一脉也传承了8位,北宋开国皇帝是太祖,接下来就是太宗,南宋开国皇帝是太宗一脉,接下来就是太祖一脉,这似乎就是一个奇怪的轮回。
当年太宗赵光义不知要何种手段,将皇位抢到手,是金匮之盟也好,亦或是斧声烛影也罢,总之赵光义就这么神奇般的从他哥哥赵匡胤的手中夺得了皇位,自此北宋皇位终落于太宗一脉,太祖一脉再也无缘北宋的皇位,更是无缘享受到真正的皇室待遇。
之后高宗继位,在南方建立南宋,又不知何种原因,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高宗独子赵旉死后,高宗再无后代出生,不得已高宗只得从赵氏宗室中挑选继承者,而太宗一脉在靖康之变中几乎已被金人悉数俘虏。无奈下,高宗只得从太祖一脉中挑选继承者,最终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昚被选中,自此宋朝皇位就这样再度回到了太祖一脉的手中。
南北宋的帝位如此传承,或许就是天意吧。
宋朝皇帝之中,哪些是太祖子孙,哪些是太宗子孙?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楚两宋(北宋南宋)一共有多少位皇帝(追谥的除外)。
宋朝一共出有19位皇帝而不是18位。其中北宋9位,南宋10位。
除去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之外,其余17位中,有8位是太祖的血脉,有9位是太宗的后代。
有意思的是太祖的8位血脉皇帝都集中在南宋,而太宗血脉的皇帝有7位在北宋,2位在南宋。
承续顺序如下:
太祖赵匡胤暴毙后,弟弟赵光义继位(其中的继位疑案这里就不赘述),是为宋太祖。这样,北宋的帝位血脉就转移到太宗一支上,太宗驾崩后的承续顺序为: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
传承到赵恒时,发生“靖康之难”,徽宗、钦宗父子俩皇帝均被金人掳去。于是就有了南宋王朝。
南宋共有10位皇帝,其中高宗赵构仍是太宗的血脉,而赵构有一个独生子叫赵旉(又名赵敷)。建炎三年(1129年),发生苗刘兵变,高宗赵构被苗傅和刘正彦软禁。朝内不能一日无君,大臣只好扶持不到两岁的赵旉当上皇帝,改元明受,是为简宗。后来各地将领在宰相张浚带领下勤王,救出了高宗赵构,简宗赵旉只做了26天皇帝就把帝位还给老爹。赵旉则恢复了太子身份。
非常不幸的是,后来赵旉生疟疾期间,本来身体就虚弱,一个宫女走路不小心绊倒了地上的炉子,发出巨响,把只有两岁的赵构这个独苗苗给活活吓死。
赵构后来也受到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皇位承续血脉从此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由于太宗一脉的继承人基本上在“靖康之难”中全被杀掉。因此,没有子嗣的赵构只好在太祖一脉的子孙中选取继承人,于是皇位从孝宗赵昚开始又回到了太祖一脉上,直到宋怀宗(末帝)赵昺南宋灭亡为止。
总结如下: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皇帝共8位,分别是:孝宗赵昚、光宗赵惇、宁宗赵扩、理宗赵盷、度宗赵禥、恭宗赵顯、端宗赵昰、怀宗赵昺。
宋太宗以下血脉皇帝共9位: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高宗赵构、简宗赵旉(也有人认为赵旉没有举行正式登基大典,帝位有争议,但胡子教授认为,那怕当了一天皇帝,也是皇帝,何况简宗当了26天皇帝,且有了年号了呢)。
作者:胡子教授,资深媒体人,教授级高级记者。欢迎关注交流。
宋朝皇帝之中,哪些是太祖子孙,哪些是太宗子孙?
守仁君来说两句
金匮之盟也好,斧声烛影也罢,无论过程如何,太祖死后上台的是赵光义。
高粱河之战后,太祖长子赵德昭“自杀”,赵德芳23岁的时候莫名其妙“病死”。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本来为开封府尹,封秦王,这规格妥妥的继承人,但是因为被人诬陷谋反,先被贬为西京留守,后被迁到房州,房州是太祖皇帝当年囚禁柴宗训的地方,不久后,赵廷美在房州死亡。
这下,无论赵光义愿意不愿意,皇位只能传给自己儿子了。所以赵光义死后,他的儿子赵恒顺利继位。
赵光义之后的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钦二帝以及南宋的高宗都是太宗皇帝的子孙。
苗刘兵变爆发的时候他正在和妃子办事,结果被吓出病来了,此后便不能生育,而他以前的儿子女儿也相继夭折。高宗认为这是当年太宗夺太祖江山的报应,所以他就把皇位传给了宋孝宗,宋孝宗是太祖七世孙,是赵德芳的后代,此后南宋的皇帝就又回到了太祖一脉。
宋朝皇帝之中,哪些是太祖子孙,哪些是太宗子孙?
两宋的皇帝世系,不得不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两宋十八帝中,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两兄弟的子孙刚好各占一半。
烛影斧声,在公元976年(开宝九年)十月那个充满疑点的夜晚,宋太祖赵匡胤突然暴毙,而当时正好只有被召进宫中议事的晋王赵光义在一旁。最终,赵光义就这样继承大统,成为宋太宗。因此,北宋从第二代皇帝开始,帝系就在宋太宗一脉中传承。
之后北宋又经历了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硕、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七位皇帝。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北宋被金国所灭,徽钦二帝连同在汴京中的北宋宗室、文武百官都被金军一锅端,沦为俘虏。于是,宋太宗一脉就仅存当时统兵在外的康王赵构一棵独苗。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政权,史称宋高宗。
然而巧合的是,南宋也是从第二代皇帝开始,帝系又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脉中。原本宋高宗赵构也是生有一子的,名为赵旉。可惜在不满三岁的时候,就被吓死了。而之后,赵构又被穷追不舍的金军下成了不举,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于是,为了延续宋室,赵构就宋太祖的七世孙赵伯琮(后改名为赵昚)收为养子。在赵构退位后,赵昚就继承大统,成为宋孝宗。从此,宋朝的帝系又再次回到了宋太祖一脉。
此后,南宋又经历了宋光宗赵惇、宋宁宗赵扩、宋理宗赵昀、宋度宗赵禥,以及宋末三帝的宋恭宗赵显、宋端宗赵昰和宋怀宗赵昺,加起来刚好也是七位皇帝。
所以,两宋的皇帝,宋太祖和宋太宗两兄弟刚好对半分,太祖一脉传承了8位,太宗一脉也同样传承了8位;北宋自第二代皇帝开始变为在太宗一脉传承,而南宋又巧合的自第二代皇帝开始回到太祖一脉传承,反复就是上天刻意安排的一次轮回似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