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晋时皆以服“五石散”为荣,而隋唐时却厌恶呢?
谢邀。
魏晋尚玄学,一些世家子弟起名字往往都带有“之、玄、秀、石”等,以示清高。而玄学则与道教分不清,道家代表人物葛洪、陶弘景等即魏晋名士,他们把几种矿石按比例配制在一起,上炉炙烤,炼出来的矿物质美其名曰:仙丹。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的典故即出自彼时。一时间官绅贵胄趋之若䳱,争相服用五石散。久之,则皮肤干燥缺水,伴有发痒、褪皮等,奇痒难忍。于是乎便都换上又肥又大的长袖大袍,既便于挠痒,又便于敷药。渐渐的,执拂尘,着宽䄂,服仙丹,务清谈成为时尚,王谢家族成员、竹林七贤雅士首当其冲,引领时尚。
到了隋唐时期,杨坚自幼寄养寺院,所以杨坚父子皆笃信佛教。佛教八宗之禅宗、净土宗、密宗、唯识宗、律宗、华严宗等大都是在隋朝形成的。唐朝李氏虽以老子后人自居,然信道教的同时,更多的民众还是偏重于佛教的。玄奘取经、鉴真东渡,给佛教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虽说是道教谋长生,佛教修来世,但人们并没有看到过因服用仙丹而长寿的,相反,太宗世民竟因久服石剂,中毒致死。所以人们彻底断绝了冀求长生不老的念想,转尔求来世福报。于是佛教迅速流传,以至于天下庙产胜过皇产,僧尼人数达到几十万,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于是唐武宗李炎决定全面排佛,除保留极少数有特殊意义的寺庙外,天下僧尼一律还俗,成为“三武一宗”法难之一。
为什么魏晋时皆以服“五石散”为荣,而隋唐时却厌恶呢?
魏晋名士多风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就是,这些名士们喜欢服用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物,甚至成了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人人对此趋之如骛,这种风气在魏晋时期最为兴盛,此后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流行了六百余年。到隋唐时期,才彻底消失。那么,为什么魏晋时皆以服“五石散”为荣,而隋唐时却厌恶呢?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五石散?
一 什么是五石散五石散最早是由东汉名医张仲景发明的一味药方,性热,主治伤寒。一般认为,五石散是由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配制而成。这种要服后的症状是,全身通体发热,特别是皮肤爆热,但是精神亢奋,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其实,这就是一种慢性毒品。
二、为什么魏晋时期以服用五石散为荣?魏晋时期,上层阶级都已貌美为荣,包括男性也是这样。而服用五石散后,皮肤粉嫩,精神焕发,看上仙风道骨,所以受到名人雅士的追捧。最早非药用服用五石散的是曹操的养子兼女婿何晏。据说,何晏本来就长得很俊美,服用五石散后,更加皮肤粉嫩,面容白皙,魏明帝曹睿还问是不是擦粉了?所以,这个何驸马有了“傅粉郎”的美称。经过何晏这么一推广,五石散很快在宫廷内外,上层名流中流行开来。连民间都争相效仿。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是五石散的忠实爱好者。
除了爱美以外,魏晋名士们服用五石散也代表着一种避世的心态。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动不动就搞政治迫害,特别是有点名气的人,更是朝廷重点监督的对象,监督他们是不是非议朝廷,妄论朝政。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兴起了一股玄学风潮,只谈老庄,不谈孔孟,也称之为“清谈”,不涉及时政。在长期的压抑之中,五石散也成了他们消遣解闷的不二良药。
三、为什么隋唐时期厌恶呢?隋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特别是唐朝,包容万象,对人的禁锢比较少。最重要的是,隋朝大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门阀制度,开天辟地的创造了科举制度。到了唐朝,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士子们都可以通过读书,考科举当官。大唐的知识分子向往的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样的壮志豪情,充满了阳刚之美,而不是像魏晋时期喜欢那种养眼的“小白脸”形象。
为什么魏晋时皆以服“五石散”为荣,而隋唐时却厌恶呢?
魏晋尚玄学,也就是流行道家文化,五石散是道家外丹的丹药之一,自然随波逐流流行开来,无非为了长生不老。隋唐佛教开始鼎盛,流行佛家文化,许多人物或学禅宗打坐,或学佛教经论念佛种种,再加之民间有人提炼五石散不当吃之致病等原因,自然就不流行了。以上仅供参考。可参考南怀瑾选集。
为什么魏晋时皆以服“五石散”为荣,而隋唐时却厌恶呢?
我大概说一下五石散的配方吧。。
五石散就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粉。
这东西你敢吃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