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的长江黄河之论?

没看过,无法讨论!

怎么看待《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的长江黄河之论?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送走家人,准备好棺材,给嘉靖帝上了一道疏,这就是著名的《治安疏》。

海瑞这是死谏,目的也是为了代圣人言,可惜嘉靖帝最终没有杀他。因为没有杀他,也就证明皇上认可他说的话,而认可他说的话,就证明他说嘉靖帝是昏君说对了。如果嘉靖帝不承认是昏君的话,那么海瑞就不可能活下来。

所以,海瑞没死成,嘉靖帝留了骂名,同时海瑞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才感慨:

“求仁不能,取义不得,遗骂名于君父,博直名于己身,皇上不让我死,哪里还谈得上代圣人立言?”

可是,嘉靖帝会这么轻而易举承认自己是昏君吗,他又该怎么反击海瑞呢?

一、

海瑞没有死成,自己在那里掉眼泪,王用汲却异常高兴,根本就没仔细想海瑞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而是冲着牢门大喊一声:

“皇上圣明!”

这四个字还是相当讽刺的,前面也提到过,嘉靖帝不管杀还是不杀海瑞,他都会陷入两难境地,这会形成一个悖论,而且无解。

有点类似于《雍正王朝》中王掞朝堂之上直接喷康熙帝是“不教而诛”。如果治王掞的罪,那么就证明他说得对,康熙帝没有说服人家就治罪,确实是不教而诛。如果不治王掞的罪,也证明他说得对,等于康熙帝承认了自己是“不教而诛”。

所以,最后康熙帝气得差点失态,还是张廷玉提醒了一下,才下令让王掞回家活着。只要他死了,就治他儿子不孝,而如果他活着,那么王掞前面讲的备好了棺材就是一句空话,也就从侧面证明他说皇上是“不教而诛”也是一句空话。

而嘉靖帝也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帝王,他没杀海瑞,在海瑞看来,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昏君。但是他又不想承认自己是昏君,也不想认可海瑞说的话是正确的。那么就注定,他跟海瑞之间,还会有一场交锋,而这场交锋才是全剧最精彩的地方。

所以,当黄锦去传旨的时候,圣旨上说的并不是皇上赦免的海瑞,而是天命赦免的海瑞:

“勾决罪官海瑞一名。着黄锦传旨,不许骑马,不许乘坐车轿,午时正步行至诏狱。若午时三刻旨意未能送达,是天命赦免海瑞。”

二、

这样就表明,嘉靖帝并不认可海瑞说自己是昏君,所以勾了他死刑。但上天认可海瑞《治安疏》中提到的问题,所以,天命让海瑞活。既然问题存在,那么下一步就是两者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普通人如此,帝王同样如此,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嘉靖帝终于还是向徐阶发问:

“朕御极这么多年,这么多错处,平时你们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敢于奏谏?”

催问急了,徐阶也就说了实话,大体意思是,天下是一家,皇上是君父,大臣是媳妇,生民是子孙。媳妇能忍则忍,能瞒则瞒,实在瞒不下去了,宁可苦子孙,不能苦君父。

而嘉靖帝也说出来《治安疏》中的精髓:

“他谏的是,朕没有顾好这个家,没有做好这个君父。”

可是,现在想做,也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是嘉靖帝第一次在徐阶面前吐露心境,但何尝不是对徐阶的又一次考验:

“徐阶,这几天朕一直在想,退了位,让裕王继位吧。”

徐阶自然是吓得跪倒在地,不敢再接着话茬讲下去……

嘉靖帝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有心改革吏治,却年岁已老,重病缠身。有心传位给裕王,又担心自己被架空,毕竟放弃权力,对他来说,比放弃生命都痛苦。

三、

徐阶还是相当聪明的,他不认可海瑞的行为,但认可海瑞说的话:

“陛下天质英断,睿识绝人……百废俱举,皆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也就是说,徐阶不认可嘉靖帝是昏君的说法,只是因为他现在生病了,只要病养好了,回宫视朝,必然可以大明中兴。

徐阶就代表百官,也就是说,百官不认可嘉靖帝是昏君,这跟赦免不赦免海瑞无关。

而随后就是世子进献祥瑞,他是怎么说的呢?

“那个海瑞却说汉文帝和皇爷爷的坏话,上天便降下了这只神龟,就是要让他们明白,海瑞的话说得不对!”

世子代表皇室,也就是说皇室也不认可嘉靖帝是昏君这个说法,这也跟赦免不赦免海瑞无关,但世子愿意用赏赐换来释放海瑞。

统一了其他人的口径,下面只剩下海瑞了,嘉靖帝必须向海瑞证明,自己真的不是昏君,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海瑞被带进了精舍,正中间坐着裕王、嘉靖帝、世子,三个人犹如一个笔架。嘉靖帝问海瑞,坐在你面前的到底是什么?海瑞回答:

“回陛下,臣眼里看见的不是笔架,而是我大明江山的一个‘山’字!”

嘉靖帝一生都喜欢跟群臣玩文字游戏,群臣往往都按照他的思路在猜谜,这一次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的海瑞,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必须在这次谜面游戏中,把海瑞圈进去,让他输的心服口服!

四、

由于海瑞直接驳斥了嘉靖帝跟世子关于笔架的比喻,让裕王惊恐万分,直接训斥海瑞:

“江山也是可以分开来说的吗?读书不通,仅凭一个直字管什么用?”

于是海瑞说出了自己的解释,也表明了,他对大明朝期望是什么样的:

“皇上、王爷、世子就是我大明江山的山,群臣和百姓才是我大明江山的江。”

这其实就涉及到海瑞《治安疏》中的话了,天下不是嘉靖帝一个人的天下,不能把群臣和百姓玩弄于股掌之中。大明朝最理想的治理方式是君臣共治,嘉靖帝一个人是无法治理这么大的江山的。

但嘉靖帝很快拿一首刘禹锡的诗驳斥了海瑞: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是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

意思就是说,江水拍山而去,山留在这里不动,但江水拍了山就流走了,根本就没有停留,又哪来的共同管理江山?

海瑞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这个比喻不够恰当:

“臣的比方是不甚恰当!”

嘉靖帝马上乘胜追击:

“朕问你,既然为君的是山,你说的这些圣君贤主,哪一座山还在?”

海瑞继续嘴硬:

“在史册中,在人心中!”

海瑞这么说,显然还是认为嘉靖帝是昏君,但嘉靖帝并没有生气,因为他就要憋大招了。

五、

由此,全剧中最经典的一段话说了出来: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这就是嘉靖帝治理国家,维护平衡的终极手册,有一句话在剧中出现过很多次,那就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同样的道理,这段话也适用于官员,可以引申为“官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嘉靖帝跟吕芳谈论的“媳妇公婆论”也罢,自己下的“罪在朕躬”的罪己诏也罢,抄没严党财产的问罪也罢。这不过是展现给世人看的,展现给史官记录的,展现给后代人去猜测的,至于帝王到底想表达什么,这需要你自己猜。

有人理解成,这句话中的长江指清流,黄河则指严党,也印证开篇嘉靖帝讲的“云在青天水在瓶”。有些人是云,有些人是水,所站的角度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不同,所以也就没有忠臣和奸臣之分。

其实这只是最浅的一种理解,在海瑞的眼中,真正的黄河是嘉靖帝,真正的长江是指海瑞,要知道这部剧的名字就是《嘉靖和海瑞》。

嘉靖帝已经是惊涛拍岸,即将决堤,而海瑞却一时语塞,变作了涓涓细流。长江、黄河本就无法评价好坏,他俩本就该共同维护江山,实现共治。

嘉靖帝此番语录有几个目的:

一是驳斥海瑞,治理国家并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白即黑,如果按照海瑞的《治安疏》所讲,一味打倒某一派,另一派必然就会泛滥。

二是表明自己并不是昏君,想坐稳江山,就必须把自己的个人喜好扔一边,如果不这样制衡,一旦泛滥,哪还有自己说话的份?

三则是向裕王传授治国理念,裕王一味偏袒清流,以后也会被他们制约。而你面前的这个海瑞,就是黄河,就是大明朝的一把利剑,以后平衡关系会用到的。

最终,海瑞无言以对,也可以理解成编剧不让他有言相对,不然,尺度就控制不住了。

裕王有没有学到嘉靖帝的精髓,我想是没有的,不然海瑞也不会一直不被重用。世子有没有学到嘉靖帝的精髓呢?也是没有学到,跟群臣怄气,更是几十年不上朝,最终大明朝支离破碎。再到后来的朱木匠,黄河泛滥后,长江再泛滥,终于到崇祯帝,干了黄河,干长江,但江终于是没过了山,随后整个江山都丢了。

随后,海瑞再次被押回了诏狱,而世子却哭着对嘉靖帝讲,皇爷爷为什么说话不算数,明明答应我要放了海瑞的?

是啊,他为什么要忽悠一个小孩子呢?

怎么看待《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的长江黄河之论?

嘉靖皇帝用长江和黄河,来比喻朝廷里面的贪官和清流。在整部电视剧里面,这一段的陈宝国的独白,是最能够展现嘉靖皇帝的帝王之术和他的国家观念。

这一段表演,可以让许多人看明白,为什么一个皇帝,明知道自己的大臣是贪官,还是要使用他,有时候甚至会重用他?

为什么一个皇帝,明知道这个大臣是一个清官,是一个老百姓眼里的好官,皇帝还是要杀掉他?

我在网上找到了这一段独白的完整版本,姑且按照古文白话文翻译的模式,逐句逐句和大家一起赏析这一段“高论”。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

言下之意,贪官也好,清官也好,民间对他们的称呼不同,皇帝根本无所谓。因为清官和贪官,是永恒的对立存在。

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

这一句话,看起来是否定古代的谚语,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执政生涯作辩护。黄河从来没有清澈过,贪官也从来没有断绝过。因此说,我嘉靖皇帝任用贪官,并非是我眼睛瞎,而是自古以来,皇帝们都使用过贪官。我不是最差劲的那一个。

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之田地,

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这一段说的更加的明显。清官为我朝廷卖命,维护了我嘉靖皇帝的执政;贪官一样是为我嘉靖皇帝所用。不可偏废。清官可以让政权保持稳定,让百姓心中存有希望。贪官呢,虽然老百姓不喜欢,可是他们为皇帝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享受。也是不可缺少的存在。

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

这句话不必翻译了,我嘉靖帝怎么可能只用清官不用贪官呢?

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最后这段话是最能够体现嘉靖皇帝的人格的,不管是贪官还是清官,都是我嘉靖皇帝“牟利”的工具。有利于我牟利,贪官也要保护,所以说电视剧第一集,到最后清流一派还是不得不在财政超支的票拟上面签了字。不利于皇帝牟利,即使你说的都对,都是清官,皇帝杀的时候一样是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嘉靖皇帝的独裁,自私,把天下视为私有,在这一段论述里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即使后来嘉靖皇帝在临死的时候,告诉儿子裕王,说把海瑞留给裕王,因为海瑞是大明王朝的一把神剑,当要推行改革的时候,唯有此人可以一往无前。你别以为这个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照样是把海瑞这样刚正不阿的清官,当做自己的工具挥舞而已。

总结下来一句话:嘉靖皇帝的长江黄河论,充分展示了嘉靖皇帝唯我独尊,视天下如私有的可耻的私心,封建帝王莫不如此,捅破这层窗户纸的,惟有嘉靖一人而已。或者说,惟有刘和平先生一人而已。大大的赞!

怎么看待《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的长江黄河之论?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将帝王权术玩得很溜,堪称个中高手。看电视剧,确实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那就是觉得嘉靖皇帝是一个好皇帝。

  在电视剧中,多次提到了嘉靖关心百姓,拨款赈灾什么的……比如抄没严嵩家财产,一共一千来万两银子,最后是怎么分配的呢?

  各省赈济灾民得了二三百万两,东南抗倭,北方反击鞑靼,共分了二三百万两,从京城到地方官发放拖欠工资,分了二三百万两,还有一部分,就是从其他三分中各自挤了一点,共150万两给工部,为嘉靖皇帝修建万寿宫。

  也就是说,嘉靖皇帝将整个大明王朝的蛋糕中,仅仅一点五份留给自己,其他八点五份,都给了百姓,给了群臣,给了大明江山。

  这么看嘉靖皇帝,还不是一个好皇帝吗?与历代皇帝相比,他要求的可不多!

  毕竟在封建王朝中,家天下观念深重。天下赋税那都是皇帝老儿一个人的。皇帝只留着一点点私用,大头都留给国库,充了公,已经很难得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念去套古代。

  可是,就算是这件事情不是编剧虚构,嘉靖皇帝在历史中也不算事个好皇帝。他那长江黄河论,同样是乍一看高明,细细分析都落了下乘。

  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嘉靖皇帝满心只有权术,只有制衡,他心中天平最高,最重的,永远都是自己的权力,自己的利益。一切唯己,在唯己的前提下兼顾王权,在保护王权的前提下,兼顾群臣与百姓的利益。

  如果各方难以兼顾,嘉靖第一个舍弃的就是百姓利益,其次是官员利益,再次是大明江山利益,最后永远都是自己的利益。

  嘉靖皇帝为何重用严嵩?就是他不分黄河,长江,只讲制衡,用严嵩来对抗徐阶,打压裕王,一切都是保护自己。

  其实,真正高明的皇帝不是这样的,真正高明的皇帝会明白,皇权,或者说江山社稷是至高无上的,自己作为皇帝的个人利益是次要的。

  至于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那是儒家骗人的鬼话。历代皇帝没有一个相信,也没有一个执行的。即便是唐太宗李世民,那也是口头说说,实际上永远都是民为轻。

  不过,明君会将社稷放在第一位,庸主无大志,只能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嘉靖就是这样一位皇帝。

怎么看待《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的长江黄河之论?

看大明王朝的时候,有一个错觉,那就是觉得嘉靖是一个“好皇帝”。特别是第一次看大明王朝1566的时候,总觉得嘉靖这个皇帝真是厉害,什么事情都知道,什么人都能够玩弄于鼓掌之中。另一方面,他对身边的人还算厚道。无论是他对跟随自己多年的吕芳,还是服务于自己二十多年的内阁首辅严嵩,都顾及了情义,给了一条生路。

但是,如果多看几次大明王朝1566,并且看一些明朝的史书,看法就有不一样了。现在历史对嘉靖的评价还是比较低的,或者说明朝皇帝整体的形象在现代人眼中都是不大高的。不过,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嘉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明朝自朱元璋朱棣以后,文官集团的势力便开始慢慢增长,而皇权则受到极大的限制。嘉靖在自己当政期间,能够牢牢的压制住文官集团便能够说明其个人极高的政治手腕。对于这一点,电视剧中可谓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嘉靖这番长江、黄河论可以说就是他帝王之术的最好表现。

原文如下:

“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

嘉靖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长江指的是“清官”,而黄河则指的是“贪官”。嘉靖的意思就是说他做为皇帝,不能只用贪官、也不能只用清官。只要自己有利,权衡朝局,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嘉靖长江黄河论是正确,为什么他的大明朝会出现“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家家净也”的局面呢?

所以说有能力的皇帝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皇帝。

嘉靖是一个喜欢道家的皇帝,可是道家最重要的便是要追求本心,顺其自然。道家用在治国之上便是“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究“休养生息”,不要过多的干涉老百姓的事情。汉朝初期便是道家治国的典范,几代的皇帝都采用黄老之术,朝廷尽量节俭,不给老百姓负担,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国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老百姓的赋税又很轻,这才是治国的根本。

可是反观嘉靖,他只是学到了道家的帝王心术,如何去操作群臣来为自己服务,如何去推卸责任。嘉靖自己做事情的出发点永远是自己,从来没有考虑的天下百姓的生死。这便是海瑞所说的“虽有君而无父,虽有官而如盗”。

“长江黄河论”是有道理的,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的明朝就是这样,甚至现在亦是如此。但是问题在于根本的出发点是如何利用现状让老百姓活得更好,而不是让自己活得更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海瑞为什么能够名留青史?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是他竭尽所能的想给那些活不下去的人一条生路。

不过,嘉靖和海瑞都是聪明人,想起周星驰《九品芝麻官》中的一句话“贪官奸,清官要更奸”。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怎么看待《大明王朝1566》嘉靖皇帝的长江黄河之论?

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说过这样一段话: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

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

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之田地,

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

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嘉靖帝,是一个强势皇帝,以一人之力独治天下,贤臣也好,奸臣也罢,都不过是他手中的棋子。

这样的独裁君主,自然认为不需要依仗谁,只有靠着帝王心术,和权势术数,就能一手遮天。

可是,嘉靖帝是一个成功的皇帝吗?

并不是,嘉靖帝,一生追求长生,对于国事,屡屡应付了事,这不是明君所为。

一个真正的雄才大略的君主,必然是要有所作为的,古往今来,要做成大事,仅仅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是不行的,需要团结天下优秀的人才,共同努力。

当你,需要带领一个团队的时候,人心和正义就拥有了巨大的道德感召力。

善恶分明,就变得尤其重要。

我党为什么能靠着小米加步枪,战胜了拥有美式装备,800万之众的国民党政权,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代表了人心所向!代表了正义!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奋斗的巨大精神感召,吸引到了全中华最优秀的人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这些英雄俊杰,甘愿放弃原有的优渥生活,投身于这项事业,这就是正义和人心的力量!

以一人之力独治天下,不过是帝王心术,权谋手段,作为一种权变手段,或许可以,但是身为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妄想以“诈术”统治天下,这是痴人妄想,因为人民也并不是笨蛋。

大道致远,鬼蜮伎俩,可以休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