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强劲的楚国,是如何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楚国的衰落我总结为”外交失策、内忧外患“八个字,在战国中期,秦、齐、楚三国是战国诸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有“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说法,便是说秦楚二国谁能做好这合纵、连横,以后天下便是谁的。

公元前318年,以楚国为首的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伐秦,公孙衍还说服义渠攻秦侧背。但是因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作为纵长的楚王出工不出力,消极怠战,主要是三晋联军合秦交战,结果在函谷关被秦大败,魏国使臣惠施到楚国,要作为纵长的楚王和秦国讲和,五国罢兵。次年,樗里疾乘胜追击,三晋再度惨败。

可以说楚国不但没抓住这次合纵的机会,反而坑了三晋一把,前315年秦国再度攻韩,此时韩国内部已经有了建议献地倒向秦国的声音了,楚国也确实担忧三晋倾向于秦,于是派使臣表示楚国派来的援军已经在大道上了,结果这纯粹是忽悠,韩国跟秦打了一年,楚根本没有派来救兵,于是韩国割地派质子向秦求和,次年魏国也向秦屈服,于是秦笼络住魏、韩两国,形成了秦、韩、魏三国伐楚的局势。

三国伐楚局势图

前312年,秦、韩、魏三国合力伐楚,取得大胜,其间还有一些插曲,比如张仪用六百里土地忽悠楚王跟齐国断交,最后又只答应给六里。虽然楚国一度跟齐国断交,但齐国还是派兵帮了楚国,但也许是貌合神离,齐楚联军大败给了秦、韩、魏的三国联军,秦夺取楚国的汉中、上庸,于丹阳大破楚军,斩首八万,楚军的将领自主将以下被俘七十多人。楚怀王因为汉中失守而大怒,发大兵反击,这里可见楚国的实力还是很不一般,一度打到了秦国的蓝田,蓝田已经是属于关内了,后世刘邦就是在蓝田大破秦军,消灭了进军咸阳的最后阻碍,然而楚国这次深入敌境却又遭大败。韩魏联军趁机再度攻楚,秦国夺取楚国上蔡,次年秦国又拿下楚国的召陵。

三国伐楚之战

当然,此时楚国虽然大败却还未伤筋动骨,楚国在遭受三国攻打失败后,却又灭亡了越国,越国在战国初期是一大国,在战国初期疆域仅次于楚国,前306年楚国趁着越国内乱灭越,消除后顾之忧的同时将江东设为郡,极大的扩充了疆域。

前305年,秦昭王继位,但主政的宣太后是楚人,因此秦国亲楚,甚至归还了楚国的上庸。魏、韩二国为了谋生存,在孟尝君的引导下,倒向了齐国,进行了一次伐楚,但此时秦楚关系尚好,秦军支援,三国退兵。而前302年楚国质秦的太子在私斗中杀死了秦国大夫,造成了秦楚关系紧张,次年齐、魏、韩三国再度伐楚,秦国没有派兵救援。而此役三国联军在垂沙大破楚军,魏、韩两国攻取楚国的宛、叶以北的土地,而秦国趁火打劫,连战攻楚。同时楚国国内爆发了以庄蹻为首的大起义,“兵殆于垂沙,庄蹻起,地分为三四”,这场大起义直接导致了楚国分裂成了三四个大小势力,甚至连较弱的宋国都能趁机侵占楚国的疆土。

垂沙之战后的局势

垂沙之战和庄蹻的起义给楚国带来的影响是极度恶劣,在内忧外患之下,楚怀王亲自到秦国去会盟,秦昭王羞辱怀王要他像藩属一样朝见,怀王不肯,被扣留在秦国,最后也死在了秦国。楚国的内乱持续了很久,秦国抓了楚国内乱的机会,大肆攻伐楚国,前279年-前278年的鄢郢之战是楚国衰落的重要一战,白起先是攻破楚国的别都鄢城,然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取得了楚国大片疆土,楚国国都附近最富庶的区域全部遭到攻陷。

战后,白起总结此战胜利的原因“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心,莫有散心”“百姓心离,城池不修”自战其地四字可见楚国的内乱仍然没有结束,这是白起取得大战果的重要原因,而百姓心离,城池不修也很可能是多年内乱的后果,秦国一向以斩首为记功,照理说白起攻陷楚国的大片土地,战斗的斩首应该很多,但是除了水淹鄢城之外,竟然没有记载其余斩首,则很可能楚国在此次鄢郢之战,除了别都和国都有些抵抗外,其他大片疆土都是望风归降。这一战也成就了白起的武安君。

鄢郢之战后的局势图

鄢郢之战后,秦国在疆土上也成为了战国第一,彼时齐国已然遭到五国伐齐而彻底衰弱,楚国在内乱和鄢郢之战后衰弱不堪,后来虽然平定了内乱,也收复并新开拓了部分疆土,但毕竟无法与秦抗衡了,到了战国后期,秦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愈来愈显。

实力强劲的楚国,是如何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尽管历经波折,但直到战国中期,楚国依然是天下实力最雄厚的超级大国。

不过,在短短数年间,一连串的失误,使楚迅速衰落,彻底失去了与秦一较长短的实力。

实力雄厚

早在春秋时期,楚就是超级强国。春秋之世,晋楚争雄延续了百年。

此后,楚国遇到不少“倒霉”事。

春秋末年,遇到开挂的吴国,楚国险些被灭。

战国初年,又遭到魏、韩、赵三晋联军的打击,丢失了大梁等富庶之地。

吴起变法,稍有起色,但为时很短,效果一般。

不过,直到楚怀王即位时,楚国仍然是天下最强的诸侯之一。

楚国发起狠来,谁也吃不消。

齐魏争霸。齐威王击败魏国后,得瑟没几天,就在徐州被楚军击败。

楚怀王继位后,又北伐魏国,在襄陵大获全胜,一举攻占八座城池。

可以说,此时的楚国,与秦齐并立,有一争天下之机。

优越的外交环境

尽管当时秦齐楚三国的实力都很强,但是,公孙衍、苏秦等人的合纵抗秦之说已经大为流行。

当时,秦已从魏手中夺得河西,可以随时威胁韩、魏腹心地带。

因此,外交形势大致有两种。

1、魏韩不甘心为秦所挟,联络齐楚,结成合纵,一起抗秦。

2、魏韩为秦所挟,但这样,秦魏韩三国的联盟实力过大,齐楚就会结盟抗衡。

虽说“纵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但楚占据更多主动。因为他进可以主盟六国,压制秦国;退可以与齐结盟,两强联合,对抗秦韩魏,立于不败之地。

实力上足以与强秦抗衡,外交上居于主动,形势对楚非常有利。

可是,楚怀王一连串的低级失误,葬送了局面。

“幼稚”的伐交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楚国的悲剧,正是从伐交开始的。

张仪相秦后,先是连吓带拉,把韩魏拉到了一边。

随后,张仪使楚,开始忽悠楚怀王。张仪提出:希望秦楚联盟,一起打击齐国。为此,秦国可以拿出600里商於之地给楚。

其实,对秦,楚怀王的父亲楚威王早就指楚:秦有取巴蜀并汉中之心,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所谓“纵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秦楚当时是彼此最大的对手。

何况,此时,秦已经攻取巴蜀,与楚大片接壤,相比之下,与齐几乎不接壤!

显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说,秦要打击的,是楚,而不是齐!

楚怀王以商於六百里之地,自断齐楚联盟,是没有全局思想。

为了确保断交,楚不仅与齐绝交,还派人借宋国的符节,去大骂齐宣王,把事情作绝!

楚国,彻底孤立了!

这时候了,还谈什么六百里商於之地?

秦先拉拢韩魏,后诓骗楚是有全面的伐交思想。

相比之下,楚怀王可谓懵懂!

怒而兴兵

被耍了,楚怀王怒,决心出兵攻秦。

陈轸表示:不如索性就送一个名邑给秦,跟秦交好,一起去打齐吧,从秦国拿不到的利益,从齐国那里要。

楚怀王拒绝,坚持发兵攻秦。

其实,陈轸的想法并不算上策。秦瓦解秦齐联盟,主要针对的就是楚国。秦楚联盟攻齐,秦得不到利益,楚能得到土地,这并不符合秦的利益。

不过,楚怀王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贸然攻打秦国,显然是没有胜算的。

丹阳、蓝田两战,楚连续惨败,损失惨重,汉中郡也被秦国夺去了。

楚,在伐交失败的情况下,以主力攻打强秦,无异于送货上门,主动削弱自己!

赌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连遭重击

攻秦之战,楚国损失惨重,这又给了齐机会。

齐、魏、韩联军,攻楚方城,在垂沙大败楚军!

齐打击完楚后,秦国连续出击,在新城大败楚军,斩首2万。不久,又出兵攻取楚8个城邑。

在把楚怀王骗到秦国后,秦再出兵,歼楚军5万,攻取了10多城。

连续的外部打击下,楚国国力衰落,内部矛盾激化,又爆发了农民起义,楚一度被“分而为三四”。

在秦齐两强连番打击和内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楚迅速衰落了下去。

其后,白起伐楚,一路深入,攻破郢都,使楚迁都,更是致命一击。

此后,由于秦赵争雄的展开,楚国暂时安定了下来,可是,只不过苟延残喘而已,楚已不是那个可以与秦争雄的超级大国了。

早已注定

楚国的迅速崩盘,表面上是楚怀王等人在外交、军事上一连串低级失误导致的,实际上,根子早已经埋下。

当初,吴起一阵见血地指出了楚国的根本问题:大臣太重,封臣太众。

大臣太重。当列国都在广求人才时,楚国朝堂的高级官员一直由几个大家族把握。

一个直接后果是:楚国的决策水平与其他诸侯不在一个级别上。

楚怀王在相信张仪鬼话的时候,朝堂大臣都支持楚怀王,唯有陈轸、张仪等少数几个人反对。

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正反应出:昏聩的,不是楚怀王一个人,而是整个楚国统治集团。

战国中后期,当秦国的商鞅、司马错、范睢;赵国的廉颇、蔺相如、李牧;燕国的乐毅、苏秦闪耀登场时,一群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正把楚国带向深渊。

封臣太众,削弱国家动员能力。

从楚国几次作战被歼的数字看,楚国几次大规模战役,动员的兵力最多在10来万。

这个数字,有点”对不起楚国的实力“。

战国中期时,田单与赵奢论战,田单就说赵奢每战都动员数万,甚至十几万大军作战。

长平之战,赵军更是拿出了45万大军。

从被斩首数字看,楚国在战场上的损失似乎还不如韩国。

这正是封臣太众,国家动员能力不足所导致的!

国家虽大,但战争动员能力不足;实力虽强,但统治集团却由几个家族长期把持。

如此楚国,拿什么来与秦争锋呢?

楚国被打趴下,发生在楚怀王时期。

但楚国的命运,其实在吴起倒下,变法失败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实力强劲的楚国,是如何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楚国打不嬴秦国,并非楚人不善战,亦非楚人兵器不好,也不是楚国没有名将;楚国庙堂昏庸是表面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楚国变法不深彻。七大战国,楚国虽然是第二个变法的国家,但是楚国却是所以战国中变法最浅也是最少的国家,可以说其它六国都是新战国,而楚国是半新半旧,或者说旧多新少的战国。

一、七大战国变法情况简介

秦国变法是最彻底地的一次变法,它不仅全面废除了实封制,更是彻底解放了奴隶阶层,释放了国家的生产力!最重要的是秦法完整细致,号称“事无巨细、皆有法式”;而且秦为上下只有一部法律,执法异常严格、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谁也逃不脱秦法的治理,而且变法之后的秦国历代君主都坚持秦法,守法护法!

秦国变法的蓝本是魏国的李悝变法,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国变法远比魏国深彻。魏国是战国之世最先变法的一个国家,但是变法并不彻底,变法历三代半君主。楚国是第二个变法的国家,吴起在楚国变法九年而死,原本就变得少,后来复辟后变得就更少了。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历时19年,以术治韩,终申子之世无侵韩者,韩国也得到了“劲韩”的名号。但是申不害死后,韩国就复辟了,再也没有变过法了。

齐国先后三次变法,第一次是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第二次是齐威王田因齐变法,主要集中在吏治方面。第三次则是齐宣王田辟疆变法,大体跟秦国相似,但是变法没几年,变法的大臣苏秦便被老世族刺死了,变法也就搁浅了。燕国在燕昭王时期开始变法,历一代君王,之后变法就没有什么动静了。赵国在赵武灵王时,以胡服骑射的名义进行了变法,历武灵王、孝成王两代,之后就没有变法了。

秦国变法最彻底,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东方六国虽然也变法了,但是并不彻底,且法治中还有礼治。这也是为什么六国能多次合纵攻秦的一个内在原因,因为新旧之间水火不相融也。

二、楚国吴起变法九年而亡、屈原想变法而不得

吴起从魏国逃走后,进入了楚国。楚悼王重用吴起变法,变法九年而有小成,攻伐列国,战无不胜,那是楚国在战国时代最光辉的一个时代。然则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从此楚国又恢复了春秋时代的老体制。

楚怀王时,屈原横空出世!屈原是一个热情而有才华、爱国而忠君的变法志士,成为著名诗人实非屈原本意!楚怀王的父亲重用屈原变法,借助六国合纵的机会,外抗强秦,内行变法,是楚国的崛起之路。但是合纵抗秦大军被秦国一击而破,楚怀王的父亲才把变法的路子铺开就死了!而楚怀王是一个典型的爬耳朵,素无主见,最终错失了楚国变法的机会,自已客死咸阳,不久屈原也投江自尽。之后楚国再无变法主张,直到灭国也没有再变法过。

三、楚国虽大,实力却弱

楚国占据了整个南中国地区,面积比其它六国加起来还大!但是一则当时的岭南地区开发较少,属于蛮荒之地;二则楚国变法较浅,国内世族林立,相当于国中国的封地太多,因此楚国无法凝聚国力。楚国王族与其它六大家族共治楚国,征粮征兵都要大家商议而后定,不然啥事也做不成。楚国虽然地广人众,但是常备兵力就30万左右,而且是部族私兵居多,春秋旧制军队居多,战斗力不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楚国虽大,却打嬴魏、赵、齐三国,更不要说打嬴秦国。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实力强劲的楚国,是如何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楚是在春秋末年华夏世界最大的国家,它已有现在的湖北全省、湖南、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和半个河南。楚国进可以威胁中原各诸侯国称霸和王,退可以以一国之力守卫本土,防止他国入侵。这个地最大、人最多的国家,在春秋时一直保持发展的势头。楚庄王“问鼎中原”,已有一统天下雄心。

而楚国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是普遍的产稻区,土地肥沃,这使得楚国所有的粮食产量相当充足。在生产技术方面,它生产的丝织、刺绣、漆绘均十分先进,它在开矿、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成绩。按照这个趋势来看,应该是楚统一全中国,怎么到了战国时变成了远在边陲的秦统一六合。

那么楚是如何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一,贵族们阻止改革。

楚国的旧贵族的势力太顽强,他们破坏了一切改革运动。楚人敬畏鬼神的传统意识很浓,更加重了楚人政治上倾向保守。在楚悼王执政时代,企图打破不用异族的旧传统,向中原各国寻求变法人才。于是,魏国名将吴起到楚,协助悼王改革吏治,限制贵族特权,裁减官吏,集中财力抚养战士。变法立马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反对。悼王去世,楚的宗室大臣作乱,杀了变法的吴起。吴起改革时间很短,主要是军事上,随着悼王和吴起都死了,楚国的改革也就完了。

到了楚怀王时,楚国政治生态更加恶化,内部派系斗争尖锐。有心振兴楚国的屈原,不被重用,最终含恨而死。楚国贵族的腐败,使楚国表面看起来强大,但其实内心很空虚。一个国家的兴盛就需要不断的改革来进行自我更新,否则会立马被历史淘汰,楚国首先就没有抓住制度改革,这已经落后于不断自我更新的秦国。

二,底层人才的上升通道没有。

像秦国的丞相李斯出身就在楚国,但是他在楚国的发展是没有远景的。当年,他在楚国的上蔡,无非是个地方小吏,像厕所里面的老鼠一样苟且着生活,望着楚国贵族子弟像粮仓中的硕鼠一样吃饱喝足之后去追求诗和远方。因为他在楚国没有爹可以拼,也没有任何上升的通道,来自己的发展提供契机。

在楚国,传统官职任用做法是“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可逆也”。可想而,在这种氛围之下,李斯纵然有着万般本事,最终也只能在仓库里看老鼠。

由于人才没有上升的通道,他们会不远万里投奔重用他们国家。因为,楚国在人才重用方面又失去了一道有力支撑。

三,楚怀王外交上的失误。

虽然楚有一系列政治弊端,但是秦国国力尚不足以吞并楚国。特别,齐国与楚国都看到了秦国的威胁,齐国主动派遣使臣入楚,两国结为联盟,这等于是强强联合。这让秦国非常忌惮。于是,秦国开始着手制定分化瓦解齐楚联盟的计策。从公元前313年开始,秦国派遣张仪入楚,利用楚怀王的昏庸,约定向楚国割让六百里土地,以利诱瓦解齐楚联盟,组建新的秦楚连横。

对于,楚国而言,齐国和秦国都是潜在威胁的敌人。其实,齐国在山东半岛,已经富甲一方,对于吞并天下似乎野心不大,其主要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而秦国不同,他远在西北边陲,渴望进入中原富庶地区。楚国只要冷静的想一想,就会发现秦国的阴谋。而楚怀王为了得到张仪凭空许下的六百里土地,而撕毁了齐楚联盟。为此,楚怀王得意洋洋,楚国群臣也争相拍马屁。

事实证明,楚怀王真的被张仪骗了,哪有什么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怒而兴师,反而促成秦国与齐国交好,一块攻击楚国。公元前312年,秦军在丹阳大破楚军,斩首8万,再败楚军于蓝田,夺取楚国的汉中之地。楚国彻底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实力。

由于,楚怀王短视,加上楚国内部腐朽,使得这个华夏大地最大的国家已经摇摇欲坠。

那么,同样是秦国,他是怎么做的呢,让自己强大的呢。

一,重视改革。

自以为怀揣利器、壮志未酬的商鞅看到秦国发布的“求贤令”,立即收拾行囊,来到秦国,他得到秦孝公的重用,从此秦国走上变革之路。在商鞅变法前,秦国依然保留着那种凭借“龙生龙、凤生凤”的寄生虫性世袭特权制度传统。而商鞅则规定只有具有军功的人才能得到爵位。,依爵位定尊卑等级。普通士卒积累军功可以获得相应爵位,并依据爵位得到田宅。商鞅以雷霆万钧的铁腕手段来执行新法。

太子犯法,也必须严肃处理。这样变革在秦国通行起来。秦孝公死后,虽然商鞅被秦惠文王处死。但“商君虽死,秦法末败”,秦惠文王继续执行商鞅变法,以完成祖宗大业。

秦国的改革同楚国相比,更是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秦国不断的发展。

二,重视引进人才。

李斯在《谏逐客书》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惠王用张仪之际,拔三川之地;昭王得范睢,废穰候、逐华阳、强公室……皆以客之功。”李斯说的是实话,秦国之所以强大,与这些不远万里来奋斗的人才有很大关系。从秦惠文王四年(公元前334年)秦国设立丞相一职开始,直到秦二世亡国长达百年时间中,有24人担任秦国丞相,其中16人是客卿,也就外来人口。

从秦穆公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段时间,秦军对外作战总数大约130次,除去国君统帅外,留下名字统帅80次战争中,任命客卿的情况多达56次。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是多么重视人才,无论你从哪里来,只要能为秦国强大出力,秦国就会重视你。秦国对人才的重视,已经远远将楚国抛弃在后面。

秦国原是西北边陲小国,而楚国据江南而望中原,因为在人才与改革方面,不肯痛下狠手,结果造成楚国在秦国争夺天下时,实力越拉越远。最后,是秦国实现了“一扫六合,并吞八荒,包举宇内”的宏图大业。

实力强劲的楚国,是如何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有一个十分强劲的国家,那就是楚国,不管是在春秋时期与晋国的争霸,还是在战国时期与秦国的争霸,可以说楚国都是十分优秀的,在当时妥妥算得上是霸主之一。

按照楚国自身的优势以及实力,按理来说在战国时期应该也能够和秦国继续抗衡下去的,可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是楚国最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被秦国轻松搞定,这一切是为何呢?楚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

不愿改变就是最大失误

也许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朋友都会注意到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最后剩下来的七个强国,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法,所谓变法,表面上来看就是制定一些新规则,可实际上变法就是对一个时代的改变以及革新,只有通过变法,才能改变一个时代的落后面貌,向着更加符合时代旋律的方向发展。

我们历史上最为明显的守旧时代就是清朝时期,清朝时期也是历史上爆发起义最多的时期,不管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本质上都是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清朝本身落后迂腐的面貌,可惜当时清朝统治者过于守旧,以至于所有变法都以失败告终。

正是因为这些变法的失败,清朝才会错过世界发展的最佳时机,当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工业时代,清朝还沉迷于自己的天朝世界无法自拔,最终西方国家越来越强大,清朝就显得越来越弱小,终于最后遭受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欺负。

清朝也就是在这些欺负中最终走向灭亡,反观战国时期的七国,实际上也与当时清朝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有着相似之处,当时的楚国,就相当于比较强盛时期的清朝,眼看着周边的国家都在变法,尤其是秦国变法更为彻底,在商鞅的带领下,秦国进行了彻底而完全的变法。

楚国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似乎并不感兴趣,虽然也有吴起或者屈原等人试图变法,可是吴起变法只坚持了九年,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后,就被楚国的贵族给迫害了,吴起变法失败之后,楚国便再也没有经历过变法。

在楚国已经沉迷于自我世界无法自拔的时间段,周围的国家,不管是韩国还是魏国、赵国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法,他们这样做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适应当时的时代变化。

楚国的贵族集团太多,这是影响楚国变法的本质原因,同时也是后来楚国走向灭亡的本质原因,贵族集团一旦太多,就会直接导致楚王想要商量什么事情顾虑太多,我们可以参照秦国在秦始皇年轻时候的局势,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秦始皇年轻时候,一方面有华阳夫人的势力,一方面有吕不韦的势力,另外一方面还有自己母亲赵姬一方的势力,三方势力就像是楚国的三个贵族集团一样,秦始皇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受到限制,以至于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前,想方设法都要把影响自己皇权的这三个因素解决掉。

毫无疑问,楚国就是因为没有解决掉本质问题所在,导致后来在战争过程中,经常受到限制,就连楚国已经岌岌可危之际,楚怀王想要调动更多军队,也严重受到贵族集团的限制,导致楚国只能自生自灭。

当然了,事实上楚国的本质问题一直存在,可是为何楚国偏偏会在楚怀王时期走向没落呢,这个问题我想就和楚怀王本身的一些决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至于楚怀王用什么决策把楚国拉向万丈深渊的,我们接下来继续详细分析。

楚怀王的错误决策

在秦楚争霸的后期,其余国家已经开始采取合纵之术来对付秦国了,也就是楚国可以和齐国一起合作对抗秦国与魏韩等国家,或者直接就是其余六国一起合作对付秦国一家,反正不管怎么样,楚国和齐国之间的合作是最为关键的,因为两个国家都属于比较强大,可以和秦国抗衡一番的行列。

奈何后来在张仪的一番操作之下,彻底打乱了楚国与齐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张仪原本是秦国的谋士,后来却成为一个间谍去到楚国,张仪为了能够把楚国搞垮,就给楚怀王出了一个坏主意,这个主意就是说只要楚国和秦国一起攻打齐国,秦国就答应给楚国600里商於之地。

当时的楚怀王被张仪慷慨激昂的劝诫所吸引,真的打算按照张仪的说法去做事,于是楚怀王就公然向齐国宣战,为了彻底和齐国翻脸,楚怀王还派人借宋国的符节去大骂了齐宣王一番,齐宣王当时差点就被气疯了。

眼看楚国确实按照约定去对抗齐国,秦国却不仅没有兑现给楚国600里地的诺言,还选择隔岸观火,楚国和齐国之间展开战争,楚怀王此时终于感觉到自己被张仪和秦国玩弄了,于是不顾一切要发兵秦国。

原本自己正在和齐国打仗,楚怀王自己都有些吃不消,现在又去挑衅秦国,楚怀王是想把自己往死路逼迫啊,在秦国与楚国的夹击之中,楚国被收拾了一番,损失惨重,瞬间实力就消耗严重。

最后幸亏秦国去和赵国争霸了,才暂时没有继续收拾楚国,让楚国得以喘息,可是楚国已经彻底没落,再也不是从前的楚国,想要保命尚且存在困难,更别谈继续和秦国争霸了。

通过楚怀王的一番操作,我们会发现一个更加明确的线索,正是因为楚国本身就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楚怀王做决定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人反对,更加糟糕的是,后来楚国已经危在旦夕,楚怀王想要调兵遣将,却发现楚国的军队基本都被分散在了贵族当中,想要迅速集中简直就是困难重重。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当时的楚国早已经是外强中干,外人看来楚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绝对是强国,可实际上楚怀王自己能偶控制管理的东西实在太少,权力过分分散,楚国自然很快灭亡,就像春秋时期的晋国一样,看似强大,实际上晋王恰似一个傀儡一般,没有多少话语权。

结语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让人感慨万千,同时也可以让人从中学会太多东西,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乃至一个个人,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生存,总是需要学会不断改变自己,不断革新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跟得上时代步伐,也就不至于那么迅速被社会淘汰!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实力强劲的楚国,是如何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虽然听着提气,但事实上,战国时的楚国,一直都没有找到强大的钥匙,根本没有争夺天下的实力。

衰落的主角光环

七大战国之中,韩赵魏是晋国解体而来,田齐代姜也出现在战国初年,而秦国是春秋初年才受封的诸侯。

因此,楚国燕国是唯二从西周开始就存在的诸侯国。

而与燕国的数百年默默无闻不同,楚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是华夏争霸舞台上毋庸置疑的主角。

换句话说,楚国是春秋大国之中,唯一存活到战国并跻身七雄的国家。

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对南方控制力减弱,楚国趁机崛起,在长江流域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势力范围,这便是楚国历史中所说的“筚路蓝缕”。

强大后的楚国,开始挑战西周建立的中原秩序。却遭到了齐桓公、晋文公带领的中原诸侯们的强烈阻击。

楚国两次问鼎霸主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晋、齐等中原诸侯也认识到楚国的强大。

于是,楚庄王中原达成了某种默契。楚国以承认中原体系的存在为条件,换取了中原诸侯对其霸权的承认,这便是所谓的楚庄王饮马黄河

随后的春秋时间里,楚国基本上与晋国平分中原霸权,而楚国的疆域也开始了第二次扩张。

由于粗放的地方管理模式,到了春秋末年,楚国晋齐等中原诸侯一样,陷入了卿大夫专权的困境,春秋争霸陷入萎靡。吴王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吴军五战入郢便发生在这之后。

事实上,对于楚国来说,吴攻楚之战虽有不幸,却也包含着万幸。

因为吴攻楚之战间接地消灭了楚国国内专权的卿大夫贵族势力,使得楚昭王复国之后王权复振。

否则,楚国是否能逃过像晋国齐国一样的命运,被卿大夫取而代之或者直接被瓜分,都还是个未知数。

但即使如此,当楚国重新梳理内政,抬头环视新兴的战国时代时,发现自己身上的主角光环,已然黯淡了许多。

为何大而不强?

事实上,战国初年的楚国仍然是华夏舞台上的大国,从疆域来说的话,无一战国能出楚国之右。

然而,从实力来说,楚国齐、秦不相上下,并没有超级大国的资本。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简单来说,两个原因。

其一,楚国扩张的过程中,卿大夫分走了很大一部分发展的红利,直接落到国家腰包里的实惠并不多。

而因年代久远,楚国卿大夫势力盘根错节,是七大战国之中最为顽固和强大的。因此,楚王能直接调动的人口和资源比例,也是七国之中是最小的;

其二,除了江汉平原、泗上淮南两大核心区域外,楚国对边远地方的控制极其微弱,基本上属于羁縻状态,这种类似于周王室分封制的管理模式,很难凝聚国力。

楚灵王时,楚国的主要赋税和兵源,都来自于北部边境的陈、蔡、东不羹、西不羹,以及申息等县,史载,四县“赋皆千乘”。而来自南方地区的赋税则少得可怜。

所以,这就是战国初年的楚国,大而不强。空有大片丰饶之地,却难以把它利用起来,转化为国力。

因此,楚国要强大,有两个方面都可以发力。

其一,加强对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控制,设县治理,将南部和东部的人口和资源,转化为楚国的国力;

其二,像六国一样,进行内政改革,摒弃春秋时期旧的管理模式,削弱卿大夫手中的资源和人口,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国力。

楚国失去逐鹿天下的资格,其根源也正在于此。

大约在公元前385年前后,吴起来到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开启了楚国变法的序幕。

吴起的变法以第二方面为主,也兼顾第一方面。

但刚刚提到,楚国的贵族势力是七国之中最为强大的,吴起应该也意识到这一点,不知是为了循序渐进还是担心夭折,总之,吴起的变法措施制定得非常温和。

但即使如此,吴起变法还是遭到了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贵族们追杀吴起吴起无奈,伏于王尸。

事后,射杀吴起的贵族,因侮辱王尸之罪,有七十余家被即位的楚肃王处以三族之刑,楚国的盘根错节贵族势力总算得到了削弱。

可笑可叹,楚国的变法最大的成效,竟然是以这种方式达成。

不过好歹,也算是变法了,频繁的兼并战争已经在路上,就这样吧。

偏离轨道的盛世外交

即使只是扬汤止沸般的变法,楚国还是进入了战国第一个黄金发展期

大约在公元前330-310年,历经接下来的肃王、宣王,在威王怀王初年,兼并了泗上之地、东夷、越国大部楚国,进入了全盛时期。

此时,三晋之中,魏国已经在与秦的争斗中落败,赵国还未充分崛起,华夏舞台上是秦、齐、楚的三强格局。

楚国齐国形成政治联盟,北控三晋,西北扼秦国,西向虎视巴蜀,还一度成为东方合纵的纵约长,形势一片大好。

秦国的政治策略也很高明。为了破除孤立局面,秦国反过来联合韩魏,制控齐楚联盟

秦韩魏联盟齐楚联盟,战国舞台上强大的两方,等待着一次较量。

公元前316年,巴、苴两国与蜀国大战,由于巴国楚国发生过多次战争,因此巴国选择了向秦国而不是楚国求援,这直接导致了巴蜀之地秦国兼并,楚国略失先手。

公元前313年,大约是因为不满足于丢失巴蜀楚怀王两路出兵率先出手打破平衡。

楚军一路围攻韩魏交通的要地曲沃,一路围攻於中。在齐国的帮助下,楚军很快就攻陷了曲沃

而在此时,发生了著名的“张仪诓楚”事件,这个事件诸多细节值得推敲,篇幅关系,有时间再详述。总之,楚国停止了军事进攻,还断绝了与齐国的联盟。

原本平衡的秦韩魏楚齐对峙,变成了秦韩魏分别对阵楚、齐。因此,这一事件中,最为重要的不是军事方面,而是失去了齐国这个盟友,让秦国有机可乘。

公元前311年,秦韩魏联军与齐、楚大战,秦军三路出击,一路出函谷关,解曲沃之围;另外两路反攻於中的楚军

结果,秦军三路都取得大胜,楚国损军八万,丢失汉中之地。

不甘于失败的楚怀王,再次举兵攻秦,再次遭到大败。汉中丢失已成定局,楚国还失去了上蔡之地。

这是秦楚两大国之间的首次大规模战役。

从战役过程来看,楚国对新兴秦国的实力和野心估量严重不足,十分轻敌,这才导致了失败。

但相对于损失的土地和人口,楚国最大的损失在于外交。

张仪诓楚,楚绝齐,虽然之后断断续续有所修复,但稳固多年的齐楚联盟有所松动,楚国北向遏制的韩魏也投入秦国的怀抱。

如此一来,楚国经营多年的连齐国、控韩魏而遏秦国的大好形势被打破,反而被秦国所构建的巴蜀-商於-韩魏的弧形包围圈所遏制,楚与齐之间也有了裂痕。陷入孤立的楚国不得不收起北向和西向扩张的野心,而转向守势。

舍本逐末

公元前300年前后,对楚国来说,是个多事之秋。

虽然楚国趁机灭了东部的越国,把疆域扩张到了海边。但外交上的孤立,导致楚国不断地受到齐韩魏来自北方、秦国来自巴蜀上游的攻击。

不仅如此,楚国国内政治矛盾尖锐,还发生了庄蹻之乱,楚国几乎一度被四分五裂。

加上对地方粗糙的管理和庞大的贵族势力,楚国的东向扩张可以说是舍本逐末,楚国的国力不仅没有上升,甚至开始走下坡路。

走上坡路时,楚国贵族们还能分到一杯羹,整个楚国朝野还能勉强同舟共济。

一旦走了下坡路,蛋糕在减少,但贵族们却在不断繁衍,野心在不断膨胀,此战之后的楚国已经隐隐有了内部不合的倾向。

这时,初入政坛的屈原满怀报国之心,热忱的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为此,他多次向楚怀王表示,希望完成当年吴起未竟的改革事业。

然而,没等屈原开始行动,就遭到了楚怀王楚顷襄王的连续贬黜。

事实上,屈原的敌人和射死吴起的,都是他们,楚国的既得利益者,那些盘根错节的贵族们。所谓谗言,所谓上官大夫、公子子兰等人,其实就是他们的代表。

事实上,任谁也不愿意放弃到手的利益。与其指责他们目光短浅,不如说,是屈原政治经验太过浅薄,不注重方式方法。

一切又恢复了原样,似乎仍旧那么美好。

但事实上,楚国紧紧盯着韩魏边境那几座城池,勉强北进,却一直忽略南方大片没能转化为有效实力的国土,以及政权内部已经影响到国家继续强大的庞大贵族群体。

这就仿佛,拿着放大镜去找芝麻,却对身边的西瓜置若罔闻。

这种舍本逐末的战略,让楚国的强大之路被死死地封住了。

公元前年284年,华夏大地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五国伐齐楚国则再一次打起了精神,从衰弱的齐国身上咬下了一大块肥肉-淮北之地

然而,事实证明,楚国此次仍旧只是舍本逐末而已。

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二十年,鄢郢之战爆发。白起率军经过两年苦战,最终用引水灌城的办法,攻占了楚国鄢郢之地

鄢郢之地,就类似于临淄之于齐国咸阳之于秦国。而且,此两城丢失,楚国的龙兴之地-富饶的江汉平原,以及江汉以南的南楚地区也就守不住了。

虽然楚国疆域广大,但实际上只有江汉平原北部诸城支撑着楚国的国力,不管是赋税还是兵员,都要从这些地方来。

所以,东迁陈县的楚国就成了一个寄居之国,核心实力遭到了严重的削弱。

衰而不弱

楚国这种与分封类似的地方管理模式,像西周一样难以集权,这是劣势,但同样也有优势。

那就是,楚国也与周王室一样,死而不僵,衰而不弱。

因此,东迁的楚国似乎很快就重新焕发了生机,仍旧是战国舞台上的大国。

为什么能这样呢?

其一,江汉平原被占,除了国君直属领地损失严重,很多楚国贵族也成为无源之水。

讽刺的是,原来的国家蛀虫,而一旦失去了利益,他们反而成为了中央集权的拥护者,他们团结在楚顷襄王周围,高喊着复兴楚国的口号,很快就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楚国贵族们在东迁至陈的第二年,就凑出了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并所向披靡。

而事实上,东迁的楚国突然雷厉风行,就和宝岛上的老蒋反而能甩开膀子干,是一样的道理。

之前反对改革是因为他们不允许别人动他们的奶酪,而现在他们高喊口号,也不过是为了自己能够迅速在新地盘跑马圈地找个合适的借口。

其二,楚国团结了吴越当地的地方实力派,将他们纳入楚国统治集团。

楚王手中有显爵高位,地方实力派手中有人口和资源,双方一拍即合,楚国在东部的统治新秩序迅速稳固,而地方实力派也成功进入到了楚国的统治阶层。

比如,鼎鼎大名的项氏一族,项羽的爷爷项燕,就是在这时进入到楚国上层的。

那么,经过这一番折腾的楚国,要励精图治了吗,他们找到了强大的钥匙了吗?

事实证明,并不是。

刚刚说了,他们只是为了跑马圈地。等到贵族们吃饱了喝足了,他们便又继续重复着昨天的骄奢淫逸了,还将后来的首都寿春纷纷都改名叫做

楚国的贵族们换了一个新的卧室,继续做着同样的美梦。

尽管新生的地方实力派们,为楚国注入了很多新的生命力,但楚国的统治阶层仍在,他们存在的时间太长了,几百年形成的制度羁绊已经把他们的活力全部消耗殆尽,只剩下一潭死水。

楚国新贵们的努力,就像是死水水面泛起的一片片涟漪,终究改变不了这是一潭死水的现状。

子彧说

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蒙武攻楚,被新贵项燕率军击败,但这已经是楚国最后的胜利。两年后,楚国灭亡。

那么,楚国是什么时候,彻底丧失了逐鹿天下的资格的呢?

如果我们将楚文王、武王的筚路蓝缕比作是争夺天下的一张入场券的话,那么楚庄王的成功称霸则是为楚国争夺天下加上了一个强大的主角光环。

进入战国后的楚国,实力虽然依旧强大,但已略显审美疲劳,主角光环锐减。吴起本想帮楚国重新换一个人设,重回舞台的中央,但楚国却没能学得会。

而与齐国断交后的外交孤立,和鄢郢之战丢失江汉平原,则使得楚国彻底丢失了争夺天下的主角资格。

上帝为了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子。楚国的主角之门打开的时间太久了,注定了变法改革这扇窗子,几乎打不开。

因此,楚国其实在吴起身死的那一刻,几乎就已经注定,再难成为争夺天下的主角。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唯一官方账号:一品铲史官,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文/子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