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在虎牢关挑衅,公孙瓒差点被斩杀,赵云为啥只观战不出手?
我发现一堆压根就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在这里乱回答,首先题目就是错误的,演义虎牢关剧情的时候,赵云根本就还没出场呢,也没投靠公孙瓒,他怎么就观战了?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第一次出场是在第七回袁绍盘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这一回里公孙瓒和袁绍战于界桥,公孙瓒大败,眼见要被文丑追上斩杀,此时出现一个少年将军,跟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救了公孙瓒。
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来得突兀。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在公孙瓒眼中看出,分外声势。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
这才是赵云的首次出场,而虎牢关之战是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赵云是穿越回去到虎牢关观战的不成。
本来一句话的题目,偏偏有一堆没看过书的人扯上长篇大论,说什么赵云地位问题,什么不遇明主,这都什么风气。
吕布在虎牢关挑衅,公孙瓒差点被斩杀,赵云为啥只观战不出手?
正史中木有温酒斩华雄,木有三英战吕布,更要命的是公孙瓒忙着剿匪及与幽州牧刘虞争权夺利,没顾得上董卓那个茬。公孙瓒不去,这个事就不好说了哈。
就依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公孙瓒以北平太守的身份参加了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的事,刘关张也参加了,也如题主所言,假如赵云也参加了这次行动。
关公温酒斩了华雄以后,董卓大怒,遂起兵二十万,分两路杀奔而来:一路由李傕、郭祀统兵五万,把守汜水关,按兵不动;董卓自提十五万大军,带领吕布等将直奔虎牢关。
曹操建议袁绍分一半兵力迎敌,于是公孙瓒等八路诸侯,各自领兵,率先出战。
董卓部将吕布也不含糊,五回合不到,就把河内太守王匡部将、河内名将方悦,一戟刺于马下。随后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战,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出战,战到十余回合,被吕布一戟砍断手腕,弃锤而逃。
各路诸侯无计可施,吕布却又来搦战。公孙瓒亲自出马迎战,战不数合败下阵来。吕布纵赤兔马赶来,望着公孙瓒后背心就是一戟。
就在公孙瓒三魂吓掉两魂半的时候,张飞怒睁环眼,挺着丈八蛇矛就出场了,接下来就是三英战吕布。
正如题主所言,这时候赵云干嘛去了?
从相关资料来看,赵云一向是稳重之人,不像张飞那么毛糙。没有公孙瓒的命令,赵云是不会冒然出战的。
赵云没有直接替公孙瓒出头,听候命令这是个理由;
公孙瓒太菜,没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令赵云想不到也可以理解;
吕布赤兔马跑得快,公孙瓒被追杀也可以理解。
但张飞能第一时间接应公孙瓒,那赵云还在看热闹就说不过去了;
刘关张三英战吕布,迟迟拿不下吕布,赵云还在观战而不出手,实在说不过去。
豹眼也曾经看到有的友友询问,如果是刘备换成了赵云,吕布还能逃走吗?
这的确是个好问题,吕布能不能逃走不是关键,问题是赵云干嘛不出手呢?
难道是罗贯中硬逼着赵云不出手吗?是害怕赵云上去后,真的联手把吕布给斩杀了,无法跟历史交代吗?
华雄不管是谁杀得,毕竟在当时的确是死了。人死了就好办,说啥就是啥。但吕布却跟他的赤兔马一样,一直活蹦乱跳的,特别是在徐州,几乎把哥仨全收拾了。
总而言之,吕布在虎牢关还不能死,刘关张上去,不能让吕布死,赵云再上去,一样不能让他死。
刘关张三人都打不过吕布,已经够丢人得了,再让赵云上去,还打不过吕布,这老脸就没地方丢了哈。
因此,如果赵云去了不上场就显得他忒不仗义,上了场杀不掉吕布就显得忒木有本事。
最好的安排是别让赵云跟着公孙瓒去,这样赵云保住了脸面,老罗也好安排。
说到家,都是老罗私心,不让赵云去丢人现眼。
咱总不能说赵云怕死不敢出战吧,也不好说赵云那时候还年轻是来打酱油的吧,更不好说赵云就是董卓的奸细来搞潜伏的吧。
总而言之一句话,都得听老罗的。
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演义第七回写到,袁绍与公孙瓒在磐河之上,展开大战,公孙瓒亲自出马对战袁绍大将文丑。战不到十余回合,公孙瓒抵敌不住败走。公孙瓒手下四名健将一齐迎战,被文丑一枪刺死一个,其余三人败走。公孙瓒全军溃败,在逃亡途中,公孙瓒马失前蹄,跌落马下。就在这紧急时刻,一少年将军飞马挺枪而出,截住文丑厮杀。
双方交战五六十回合,难分胜负。公孙瓒援军赶到,文丑拨马走人。
公孙瓒询问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道:“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
这是赵子龙第一次在演义中正式出场。
三英战吕布那是第五回合的事,当时公孙瓒与袁绍还是十八路诸侯伐董卓的同盟,在一个锅里摸勺子。
到了第七回合,公孙瓒与袁绍已经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了,成为战略对手。在双方交战的时候,赵云才出场。
因此,根据演义的出场顺序,老罗没有安排赵云跟随公孙瓒去虎牢关,也就不能在虎牢关替公孙瓒出头。
吕布在虎牢关挑衅,公孙瓒差点被斩杀,赵云为啥只观战不出手?
虎牢关之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遇到了劲敌吕布,一时没有那个英雄奈何了他,公孙瓒只不过凭着一时的义愤,贸然出战,他也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何况,他手下的赵云是什么本事,他难道不清楚。
当公孙瓒差点成为吕布枪下之鬼,赵云为什么还不出手?
一是身份问题,前关羽张飞要出马斩华雄,袁术问什么身份,有人说是刘备帐下马弓手和步弓手,袁术大怒,要把关张赶出去。是曹操的一番话,才是关张免受辱侮。
赵云准备出手救主,当然想到了关张之事。自己的身份和关张无二,于是选择了沉默。
二是公孙瓒虽然相貌堂堂,但本事低下,赵云有名珠暗投之羞,不愿与他出力。
三是赵云自从见到刘备,心中已经有了“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的想法,他正在思考什么时候离开公孙瓒,这个时期,他不会为一个旧主效死。
四是赵云英勇,这是后来战场证明了的,虎牢关时,赵云连他自己有多大本事都难以掂量,何况,面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他不敢冒险,怕一时失手毁了名声。
综上所述,就是赵云为什么不出手的原因。
吕布在虎牢关挑衅,公孙瓒差点被斩杀,赵云为啥只观战不出手?
公孙瓒根本就没有参加讨伐董卓,当时赵云还没有投奔公孙瓒。所以也就不可能飞过来和吕布战斗。
史书记载,公元190年,袁绍联合关东各地刺史、太守,率领部队讨伐董卓。公孙瓒并没有参加。
正史记载只有十三路诸侯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并不是十八路诸侯。《三国演义》中公孙瓒也参加了,那是虚构。
由于本身就是虚构的,所以不太好往下继续编。
关键是赵云这个时候并没有投奔公孙瓒。
赵云是一年之后,公元191年才投奔公孙瓒。
赵云从常山郡起兵,率领本郡义军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对赵云说:“据说冀州的人都希望投奔袁绍,为何你能够迷途知返呢?”
赵云是这么回答的:“现在天下大乱,大家都不知道谁才是明主。百姓面临着倒悬之危,我们常山人经过讨论,要追随实施仁政的地方,将军如果能施行仁政,我们就追随你。”于是跟着公孙瓒四处征讨:
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
当时刘备也投奔了公孙瓒。在这期间,刘备和赵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后来,公孙瓒派刘备帮助田楷抵抗袁绍。赵云跟随刘备出征,掌管骑兵。
赵云的兄长去世后,向公孙瓒请辞,刘备握着赵云的手不忍分别。
由于刘备和赵云的这种关系。赵云重新出山时,就追随了刘备。
吕布在虎牢关挑衅,公孙瓒差点被斩杀,赵云为啥只观战不出手?
什么赵云为啥只观战,而不出手,怎么会有此一问啊。
你没看《三国演义》吗?赵云这时候还没归到公孙瓒帐下啊哥。
《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本袁绍辖下之人。因见绍无忠君救民之心,故特弃彼而投麾下,不期于此处相见”
但凡提问题前了解一下,动动眼睛,或动动手指头,也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啊。我就想不明白了,为什么啊这是,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去动动眼睛看一下书或动动手去查一查呢?你们对待知识有没有点求学的态度啊?
真是希望头条的问题质量会越来越高,这样人回答的时候,至少还有讨论的欲望,还有学习的价值。
我真不想每次逛头条的时候,看到的提问都是这种即明显又直观,根本没什么讨论和学习价值的问题。天天看到这种问题,都影响人的心情,都有不想再玩了的冲动。
您不觉得答这种问题,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吗?
都什么人啊这都是一个个的…
吕布在虎牢关挑衅,公孙瓒差点被斩杀,赵云为啥只观战不出手?
@人间正道陈德立 小编你把这个问题搞乱了,这个不是赵云只观战不出手,而是罗贯中不让赵云出手。因为罗导把赵云出场安排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回战平文丑解救了公孙瓒才认识赵云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罗导安排在小说的笫五回,至此子龙无法参加这次战斗,何谈只观战不岀手之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