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遗言杀史文恭者为梁山之主,是不是故意不让宋江当梁山之主?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晁盖对宋江肯定是有怨言的,晁盖被宋江无数次以“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的理由锁在山上,曾头市一役晁盖无论如何也要下山,其实很可能就是要彰显权威,可惜的是曾头市是硬茬子,既有超一流高手史文恭又有强一流的曾涂,晁盖中箭最终身亡。

事实上从宋江山上的那一刻起,晁盖就不再是梁山泊说了算的人,我们必须注意到,宋江上山之时足足带了二十七个头领上来,而此前梁山上头领不过十三个,真正是晁盖心腹的不过三阮,刘唐,白胜。

像吴用则早早的就觑得形式利于宋江,并且认定宋江能力高于晁盖,就倒向了宋江一派。可以说,宋江自上山起就已隐隐有易主之感。此处可看金圣叹旁批本的原文

左边一带:林冲、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夹批: 只九人。】右边一带:论年甲次序,互相推让。【夹批:增此八字,便显得右边济济。】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张横、张顺、燕顺、吕方、郭盛、萧让、王矮虎、薛永、金大坚、穆春、李立、欧鹏、蒋敬、童威、童猛、马麟、石勇、侯健 、郑天寿、陶宗旺,【夹批: 共二十七人。O中间止萧让、金大坚非宋江相识,然要拖过花荣、秦明、黄信、燕顺、吕方、郭盛、王矮虎、郑天寿八人,列在右边,定不得不并及之矣。宋江此时,真顾盼自豪矣哉。】共是四十位头领坐下。

曾头市晁盖中箭之后,强撑到最后对所有人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要知道射死的晁盖是史文恭,水浒里的超一流高手,不说别的,二十余回合正面击败秦明,就凭这个战绩,卢俊义上梁山之前,梁山泊单打独斗无一人会是史文恭的对手(别说什么林冲,林冲三十多回合跟祝龙平手,祝龙远远不如秦明)。就是围攻取胜,宋江敢去参与围攻史文恭?可以说晁盖被宋江架空了好久,临死前却给他设定了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最后卢俊义捉得史文恭,很大程度也是依赖史文恭被晁盖阴魂缠身,若无晁盖阴魂,且不论卢俊义和史文恭武功高下,史文恭骑乘的是一匹千里马,跑路的概率是不小的。而史文恭一旦逃脱,吴用只需要说几句话“公明哥哥此行虽未捉得史文恭,但打破曾头市,杀了那曾家五虎,却也算为晁天王报了仇,山寨不可一日无主,公明哥哥莫要推辞。”宋江正位,一切顺理成章。

晁盖遗言杀史文恭者为梁山之主,是不是故意不让宋江当梁山之主?

大家好,我是“登攀”,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在《水浒传》第六十回——《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中,有这样几句话——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所以,晁盖的遗言并非“杀史文恭者为梁山之主。”

那么,究竟晁盖在临终之前,为什么说出这一番话,而不是直接让位于宋江,他是故意不想让宋江当梁山泊的“瓢把子”吗?我的答案是:晁盖确有此意。

主要原因有二:

一、道不同,则谋不合。

大家都知道,晁盖是郓城县东门外东溪村保正(相当于村长),本乡财主,“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而且,晁盖性格比较粗鲁,动不动就发怒,虽然没有横行乡里,但“晁盖独霸在那村坊,江湖上都有他名字。”——晁盖属于典型的江湖派,而且还有些跋扈派。

而宋江呢,郓城县宋家村人氏,面黑身矮,县衙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宋江虽也有功夫在身,但他属于文派,心机派。

再说一点,虽然他们二人都仗义疏财,好结交天下好汉,但出发点有根本的不同:晁盖只是好交而无心,因为他不需要别人为自己铺路搭桥;而宋江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与人方便,自己更要方便。

所以,从深层次上讲,他们不是一路人。纵然宋江曾经私放晁盖,晁盖也曾经江州劫法场救宋江,也不能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只是义气之举,其中的机缘巧合,在此暂且不表。

二、宋江逐步架空晁盖,引起天王不满。

其一,宋江在没有上山之前,身边就聚集了一大帮“铁杆儿粉丝”。有人做过统计,大概27位,包括秦明,花荣,李逵等重量级人物。等到这些人一上山入伙,晁天王那边傻眼了,他们在山上的“前辈”,仅仅八九位,而且除了林冲,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简直大煞风景。看着就要“鸠占鹊巢”,您说,晁盖心里是什么感受?自然是有几分恼火,几分不满,只是不能挑明而已。

其二,宋江善权谋,他很会抓住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在宋江上山后,梁山集团的对外战争,几乎都被宋江包揽。也就是说,宋江成了主帅,没晁盖什么事情了。比如三打祝家庄,攻打高唐州,打青州等,宋江都是“老大”。宋江的威信可谓与日俱增,晁盖也只能干着急,没办法。这才有了后来的晁盖不听劝阻,急于表现,轻入曾头市而中箭身亡。同时,借着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宋江也收了很多英雄好汉上山入伙,而这些人,大都成了宋江的:贴己人”,比如柴进,李应,雷横等等一大帮。甚至包括晁盖的王牌——“豹子头”林冲,都被宋江等拉了过来。

你说说看,明明是晁盖人家的地盘,可现在呢,人都成了宋江一伙儿的了,事情都让宋江一伙儿给办了,晁盖还能坐的住,心里还能满意吗?能把寨主之位让给宋江吗?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晁盖确实不愿意让宋江当梁山之主。所以,他在临终前才说了模棱两可的话。

至于宋江为何能最终顺利上位,咱们另文别论。

晁盖遗言杀史文恭者为梁山之主,是不是故意不让宋江当梁山之主?

答案是肯定的,晁盖故意而为之。因为从宋江上山开始,晁盖已经逐渐意识到宋江将把梁山好汉带上不归之路。虽说是被史文恭射了毒箭致死,但终究是被宋江逼死的。临死之前怎么会把梁山之主交于宋江之手。

一、夺权之争

宋江逼上梁山时,带着戴宗、李逵、李俊等十六位英雄好汉,加上已经被宋江提前安排上山的花荣、秦明、黄信等十一人,共计28人,属于客人。而晁盖之前的梁山加上自己也才12人,属于主人。这么多将领的座次划分就是个头疼的问题。宋江主动提出排座次原则:“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目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按出力多寡,另行定夺。”众人齐道:“此言极当。”宋江已经无形之中行使了梁山上的最高权力,剥夺了晁盖的决策权。28人对12人,已经为夺权之争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晁盖不是不明白,客来了必须要尊重,但他也慢慢看清楚了,聚义厅里他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吴用是学究,一个老师,论文化水平来说,老师和曾经在官场的公务员宋江更能谈得来。因此吴用越来越清晰的站到了宋江身边。本来就实力雄厚的宋江,有了吴用的辅佐更是如虎添翼,除了继续尊称晁盖为“哥哥”之外,每次出征时都会劝说晁盖“哥哥不要轻动”,建功立业,树立威望的事情就和晁盖无关了。“托塔天王”托的已经不是塔了,而是一个茶壶。完全被“捧杀”架空。

随着二龙山的鲁智深、武松、杨志,以及桃花山的李忠、周通等人的加入,梁山在壮大,宋江的指挥能力和领导能力越发突出,江湖上基本上是“只知公明哥哥”而不知“托塔天王”了。宋江居功至伟,亲自出征,三打祝家庄、联合三山打败呼延灼、大闹高唐州等大胜而归,收了秦明、呼延灼等高手。这些功劳晁盖是看在眼里的。下面的百把条好汉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谁强谁弱一眼明了。二、变节之争

  另一方面,晁盖和宋江在梁山的政治路线和未来发展方向上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晁盖认为梁山就是好汉们的江湖,为了生存,就不能向朝廷妥协,不造反但是也不能投靠朝廷。宋江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对“孝”与“忠”理解深入骨髓,对匪气精神相当轻蔑。他的想法和晁盖正好相反,他认为只有能够得到朝廷的认可,把梁山匪军改变成为朝廷的生力军,获得“招安”,众好汉们才会有前途。

梁山领导层就四个人,晁盖草莽英雄,富贵和事业对他来说没有逍遥快活重要,肯定会坚决反对。公孙胜闲云野鹤,自然会选择中立。吴用一个本该可以当国家栋梁的秀才,心里一直有个报效国家的小九九和宋江的建议不谋而合。从第一次会议开始,晁盖和宋江就有了隔阂,或说是晁盖对宋江已有防备之心。

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其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也是造成晁盖之死的最根本原因。这种两极分化到了一个临界点,就会爆发。到那时候出现血腥内斗事件或者被赶下台,都是晁盖承受不了的。唯一翻盘的方法只有去争功。可惜的是时运不济,第一次打仗就挂了。晁盖攻打曾头市表面上看是晁盖不甘心被架空而做的一次努力,但实质上是争取梁山出路的话语权。

晁盖在临终前,对待宋江是恨的,恨宋江的假仁假义;恨宋江把自己逼死,他怕宋江会把这些英雄好汉带向深渊。于是找个理由,给宋江出了个难题,他知道宋江一辈子都不可能亲手抓住史文恭。就像一个小孩子想去制服一个七尺壮汉般无法完成,目的就是尽自己最后的努力挽救梁山的未来。随着晁盖的离开,之前的“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聚义是为了替天行道,忠义却是为了效忠朝廷。

晁盖遗言杀史文恭者为梁山之主,是不是故意不让宋江当梁山之主?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宋江却改了晁盖的遗嘱,他是怎么说的呢?宋江道:却乃不可忘了晁天王遗言。临死时嘱道:“如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便立为梁山泊主。”此话众头领皆知,亦不可忘了……

•••宋江为什么要改晁盖的遗嘱呢?读者们知道,晁天王的死,虽然和宋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宋江有一定的责任。

•••宋江为什么要改成史文恭呢?这样改有两点目的:

•••第一点大家不要猜,也不要想了,就是史文恭射死晁天王的。首先撇清了自己,这件事和我没有关系。

•••第二点把大家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史文恭身上,捉到史文恭就可以成为泊主,多有诱惑力啊。

•••那我们来看一看,晁天王的死和宋江有没有关系?晁盖临死时对宋江是一种什么想法?他想不想把梁山的泊主位置交给宋江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宋江对晁盖是有恩的

•••晁盖、吴用、公孙胜等人劫取生辰纲事发,宋江冒着天大的危险给晁盖报信,救得晁盖、吴用、公孙胜等人性命,宋江对晁盖等人是有救命之恩的。

晁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话说林冲和着晁盖等人火并了王伦后,寨内大小事情分工明确,奖罚分明。晁盖为人宽宏大度,做事公平,自晁盖当上梁山泊主,梁山好生兴旺。

•••富贵安乐从何而来?皆出于宋押司、朱都头两个。晁盖马上派刘唐带着书信及一百两黄金来答谢宋江救命之恩。

•••不曾想宋江私通梁山好汉的事,被阎惜婆发现,便要告发宋江。宋江一怒之下杀死了阎惜婆,逃到柴进庄上避难。

•••遇天下大赦,宋江回家探望父亲,走漏消息被抓。在押解江州的途中,梁山好汉要救宋江。谁知这宋江宁愿做牢,也不肯落草。期待有朝一日,重返家乡,再操旧业。

•••到了江州牢城,宋江又因酒后写反诗被黄文炳告发。戴宗为救宋江传假信,受牵连被抓,两人被判就地斩首。这下打破了宋江重回仕途的美梦。

•••这次晁盖亲领一百多名梁山好汉,大闹江州,劫了法场。第二次救了宋江的命,可谓是仁至义尽。

•••好汉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救得宋江,应该喘口气了吧。反过来宋江要攻打无为军,活捉黄文炳为自己报仇。

•••晁盖劝宋江大家远道而来,刚刚劫了法场,敌人又有防备,再加上人员只有一百多人,这一战是很冒险的。可宋江却执意要打,说明宋江是个有仇必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结果是智取了无为军,活剐了黄文炳,宋江大获全胜。

权利之争

•••宋江前呼后拥上得梁山后,更是如鱼得水。

•••俗话说得好,一山难容二虎,座次排位是件非常敏感的事。稍有差池,就会形成火併的局面。尤其晁盖等人就是通过火併了王伦,当上梁山泊主,至今心有余悸。

•••厅上,晁盖出于义气、感恩,请宋江坐第一把交椅,宋江死活不肯。这时宋江没有一丝战功,怎好意思坐头把交椅呢!再三推让,晁盖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吴用做了第三位,公孙胜坐了第四位。

•••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林冲火併了王伦,才做了第四位。宋江一上梁山,就扼住梁山二把手这个关键、微妙的位子,准备大展宏图。

•••这时宋江的人员实力还是碾压晁盖的,就像当时晁盖七人上梁山时的情景再现,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宴会的排座上,宋江小试锋芒,说道:“休分功劳上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左边是一行旧头领九人,林冲、刘唐、阮氏三雄、杜迁、宋万、朱贵、白胜;右边新头领花容、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揭阳三霸李俊、李立等六人;清风山三头领燕顺、王英等;黄门山四头领等等,共计二十七人,新头领是旧头领的三倍,这时宋江的实力远超晁盖。

•••接着宋江又以黄文炳造谣为例:“耗国因家木,耗散国家钱粮的人,是家头着个木,不是个宋字?刀兵点水工,兴动刀兵之人,必是三点水着个工字,不是个江字?这个正应在宋江身上。后两句道:‘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宋江造反在山东。”正应了上天的言语,明摆着宋江是应上天派来梁山造反的,试问你把晁天王放在哪里?

•••宋江上得梁山后能征善战,也许他的本意不是要架空晁盖,而实际情况却是如此。

•••三打祝家庄,铲除地主恶霸。光粮食就缴获五千万石,金银财帛无数。又得十二位新头领孙立、孙新、解珍、解宝、邹渊、邹润、乐和、顾大嫂、李应、杜兴等;

•••攻打高唐州,杀死高俅的兄弟高廉,惩治了贪官污吏。获无数金银财帛、粮米;救得柴进,赚得汤隆。

•••骗徐宁上山,破了呼延灼的连环马,联合三山打破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即得了朝廷降将,又赚得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等各山头的兄弟。黑白两道尽收囊中,翻云覆雨尽在掌控,实在令人佩服。

•••大闹西岳华山,救出史进、鲁智深;芒砀山降魔,统一各个山头。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宋江培植自己的心腹,树立了威信,赢得人心,招揽人才,掌握了实权。渐渐地把晁盖架空了。权利之争,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时晁盖心里像明镜似的,清楚自己在梁山的处境。因为自己就是火併了王伦才当上头领的。这时只有通过打仗,才能重夺自己的权利,保住自己的地位,重塑自己的信心。

•••所以曾头市这一战,晁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风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了,众人尽皆失色,晁盖也视而不见。大家极力劝说,晁盖就是听不进去。他忍得太久了,太想通过打一仗来重塑自己在梁山的地位和威望。冲动是魔鬼,它毁掉了人的智商,蒙蔽人的双眼。晁盖点了五千人马,军师都不带就出发了。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晁盖中了敌人的奸计,一支毒箭正中晁盖面颊,林冲差三阮、杜迁、宋万把晁盖送回山寨。

•••临终时晁盖说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说完,就瞑目而死。

•••遗言提到了泊主之位。在宋江初上梁山时,晁盖就想把梁山之位让给宋江,这时晁盖还能落得个知恩图报的名声。如果现在把梁山泊位交与宋江,就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因为宋江上了梁山之后,明目张胆地扩大自己的势力,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了,生生地把自己架空了。权利之争,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临终时晁盖如果想把泊主之位交给宋江,当时宋江就在他身边,晁盖就会直接说:“贤弟保重,我走了,你领着兄弟们好好干。”干嘛还要拐弯抹角,留下了这么拗口的遗言呢?

•••晁盖留给梁山好汉的遗言意味深长:一层是谁射死我的,还不能确定,留给大家细细去想。有可能是敌,也许还是自己人?

•••晁盖留下这个悬念,叫人们纠结了几百年,我们为晁盖的死而伤心,也为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命运而揪心,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让人痴、让人狂、让人喜、让人伤!

•••友友们,重读水浒每次都有不一样的心得。关注我,和我一起品水浒吧!

晁盖遗言杀史文恭者为梁山之主,是不是故意不让宋江当梁山之主?

我认为晁盖是对宋江持否定态度的,也是想断了宋江的接班之路。

晁盖与宋江之间的斗争,既有权力之争,也有路线之争,还有价值观之争。

宋江是刀笔文人出身,狡诈龌龊之辈、首鼠两端之徒,其当押司时就交结黑道,又以金钱收买人心和传播名声,吃里扒外,纳贿放凶,不是光明磊落的好汉。

宋江一开始对上梁山是持反对态度的,原因是他认为做草寇没有出路,不能封妻荫子和光宗耀祖,还可能牵连家人、辱没门庭。他其实很享受黑白通吃的衙门生活,而且总是想升官发财、出人头地。

宋江上梁山是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但他的投机本应和阶级本质并未变,不过是暂时栖身以待机会回归体制之内。

因此,宋江是梁山上的投机分子,不是一个自觉而坚定的造反派或者革命者,是梁山上的不稳定因素。

与宋江不同,晁盖他们本来就不在体制之内,对当官没有兴趣,也恨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蝇营狗苟。而且,他们除了梁山兄弟,已经没有亲人,没有宗族,既无家可归,也无路可走,在官场也没有可以引荐的人脉,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当强盗。

而宋江是个见利忘义的投机者,是“身在草莽、心系官场”,随时可能出卖梁山利益而为自己换取乌纱。

对于这一点,晁盖心中有数,但鉴于宋江之前的救命之恩,不好明里反对。

宋江上梁山以后,其吃里扒外的投机嘴脸变本加厉,通过各种方式架空晁盖、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不但公然与晁盖分庭抗礼,而且隐隐有超越之势。眼看宋江要“鸠占鹊巢”并左右梁山的发展方向,晁盖终于有了危机感并开始反击行动。

晁盖主动领兵攻打曾头市,宋江阻挠不成,便故意破坏——没有派出主要谋士和得力战将,导致晁盖兵败并被射杀,而这正是宋江所希望的结果,晁盖对此当然心知肚明,只是不好说破。

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宋江都是当仁不让的继位之人,晁盖本应该做个顺水人情,让各位弟兄“奉宋江为梁山泊主”。晁盖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明确让“捉住射杀我的人做梁山泊主”,就是对宋江的公开否定,也是与宋江的公开决裂。即便他知道无法阻止宋江对梁山的掌控,也要给他制造障碍,不能让他轻易得逞。

在路线和价值观方面,宋江和晁盖的分歧很大。

晁盖自己是个光明磊落的好汉,对入伙之人有品德要求,重德胜于重才,不同意藏污纳垢,不同意收留时迁这样的鸡鸣狗盗之徒。

宋江本来就是卑污之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只要能为我所用,不管德行如何。因此,宋江公开反对晁盖的组织路线,招纳了李逵、王英这样的品行恶劣之徒,收买了人心,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很显然,晁盖对谁射死自己是有疑虑的,并未指向史文恭,而宋江为了转移视线和矛盾,故意把话传错,洗刷自己的罪恶与嫌疑。

无论晁盖是不是认定凶手为史文恭,他都不愿意宋江主宰梁山——如果凶手是史文恭,宋江一定没有能力把他捉住;如果凶手是宋江,那就是自觉于梁山。

而晁盖知道宋江迟早是要投降的,这是他所担心和反对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一部水浒,好就好在投降”。晁盖与宋江的路线斗争、价值观的分歧决定了他们不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也决定了晁盖不同意宋江领导梁山。

晁盖遗言杀史文恭者为梁山之主,是不是故意不让宋江当梁山之主?

有仇不报非君子,目的是报仇雪恨,否则死不瞑目,另外可借此事为梁山,选择有为之主,带领一帮兄弟成就一番事业。可谓用心良苦,江湖草莽有此见识,可见晁盖也非等闲之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