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贪污了多少钱?李鸿章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用贪污形容李鸿章其实不合适,准确来说他更多是利用手中职权,大肆敛财。这种手段比纯粹的贪污要高明得多,而论对国家危害则别无二致。
在李鸿章死后,时人推测他的家产大体有三种说法,
梁启超《李鸿章传》云:“大约数百万金之产业,意中事也”,沃丘仲子的《近代名人小传》称李鸿章死后“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银私财又千余万”,容闳则认为李鸿章的私产超过四千万。
《合肥地方志》中也如此记载:
李鸿章用巨额资产买房置地。合肥东乡半数以上的田地和房屋都成了李氏的私产。死后,其子在东郊大兴集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享堂’。李家至今保存着李鸿章去世后其子孙遗产分配的合同。合同中提到李家在合肥、巢县、六安、霍山都有大量田产,在扬州有当铺,在庐州府、江宁、扬州、上海等地有大批房产。李鸿章死后,李家的分家遗嘱是保留了下来的,所以说关于李鸿章豪富过人,宰相合肥天下瘦一说,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关于李鸿章摄取钱财的手段,便如开头所说更多的是利用职权之便。整个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运动的经费李鸿章自己就占了半数之上。这里不是说他贪污了多少经费,而是他利用这批经费,所筹办的企业,自然而然的在他掌控之中,他拥有巨额的原始股份,而企业发展而后续分红,李鸿章自然赚的盆满钵满。
李鸿章控制下的军事工业主要有苏州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截止甲午战前,各局常年经费分别为110,657两、15,027,736两、2,494,000两、7,373,374两,总计25,005,767两。
除了军工企业外,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这些李鸿章跟盛宣怀官商勾结,同样掌控着大量股份,这也是容闳认为李鸿章的资产超过四千万两的原因。
此外,李鸿章和俄国外交过程中收受俄国贿赂一事也多半是实,俄国维特伯爵的回忆录中说他曾行贿李鸿章五十万卢布,十月革命后苏联解密沙俄政府的宫廷档案,提到中俄密谈前,华俄道胜银行拨出三百万卢布,作为行贿专款,名曰“李鸿章基金”,计划分三次给李鸿章行贿,目前史料争议点在于,这笔行贿的卢布沙俄可能是赖账了,只给了一部分或者完全没有给,但并不代表李鸿章没有答应收钱办事。
李鸿章大肆敛财有其政治目的,他收拢人心的手段其实仍然是典型的旧官僚作风,清史稿说他“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他的部下“非庸碌即贪劣”。钱财是他收拢人心,维系政治生命的重要工具,敛财对他来说是极有必要的。
甲午之败,张謇等人曾联名弹劾李鸿章的淮军,“有银数百万,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伊子又在日各岛开设洋行之所”因为有大量钱财存于日本银行,所以淮军“倭来船则放之,倭运开平煤则听之,倭谍被获,非明纵则私放”。而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也认为,淮军在陆战上不堪一击重要原因也是淮军倒卖军火以致于“枪或苦窳,弹或赝物,弹不对枪,药不随械”。
李鸿章本质上仍然只是一个封建旧官僚,只能说略有近代视野,然而李鸿章的那点近代视野,在个人私利面前,对国家的益处极其有限,甲午之败淮军不堪一击,李鸿章要负全责,中俄密约,最终招致《中俄旅顺条约》的巨大恶果,收受俄国贿赂的李鸿章亦要负责。整体来说,骂一句卖国贼,并不过分。
李鸿章贪污了多少钱?李鸿章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
李鸿章毕竟没有经历过和珅式的抄家,所以他贪污了多少钱,这是外人无法知晓的,但人皆称“宰相合肥天下瘦”,应能看出一些端倪,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西学东渐记》估计,约合白银四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年财政收入的近二分之一。李鸿章直系子孙留有一份《分家合同》,如今在合肥大兴集李鸿章享堂的陈列栏展出,现简单合并如下:
1、庄田12块、坟田1块、堰堤1道,安徽桐城县产业4处,省城安庆房地产14处。
2、合肥县撮城庄田1处;合肥县庄田两处为李经述之祭田;合肥县田产两处,庄田3处,墓地1处;合肥县东乡李文安之墓地及祭田1处。
3、李鸿章在合肥县、巢县、六安州、霍山县之其余田产及其在庐州府、巢县、柘皂村、六安州及霍山县之房产,均为李鸿章祭田及恒产。上述田产房产永不分割、抵押或出售。
4、上海一价值4万5千两白银之中西合式房产;江苏扬州府一当铺1处;位于江宁(南京)、扬州房产各1处。
5、江宁学馆分与孙子李国杰作宅邸,扬州一处房产分与李经迈作宅邸。
6、李氏六兄弟,仅在家乡合肥,“每人平均有十万亩”土地,“其在外县更无论矣”。人称氏六兄弟,“一、二、四房,约皆数百万,而不得其详”,分家时“析为五,每房见银三十五万两,田产典铺在外。六房早卒,遗寡妻幼子,兄弟五人,合银二百万两与之,而五房极富,家中田园、典当、钱庄值数万元不算,就芜湖而论,为长江一大市镇,与汉口、九江、镇江相埒,其街长十里,市铺十之七八皆五房创造,贸易则十居四五。合六房之富,几可敌国”。
以上仅为李家在安徽老家的公产部分,在外置的私产并不在内,而私产所置如上海、天津、青岛的洋房,各大公司的股票,外国银行的存款,更是不计其数。
现在李鸿章家族有多人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李鸿章从1862年成为江苏巡抚到1901年死去,督抚级官员当了38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就暗示部下抢劫掠夺钱财,大发战争财,成为封疆大吏后,利用手中职权更加痴迷聚敛家财,李鸿章主持兴办系列洋务企业时又借机大肆敛财。1897年底,沙俄租借大连、旅顺,李中堂收中介费50万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一个亿)。
人说李鸿章忍辱负重签定包括《辛丑条约》在内的30多个不平等条约,实际上他是在替清王朝背锅。也有人说他就左宗棠带着棺材收复新疆全境的情况下,李鸿章还力主张割让伊宁地区,是个汉奸和卖国贼。李鸿章虽贵为大清枢臣,在五千年家天下历史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李鸿章不过是清廷的一具御用工具。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巨额赔款以及割让大片土地把李鸿章推到风口浪尖,有人提议杀了李鸿章以泄国人愤怒,军机处给光绪的奏折中说到:“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还算公允。
面对日本的苛刻条件,李鸿章多次电请北京,回复只有“着鸿章酌量办理”,这样就成功的将卖国的罪名推到李鸿章的头上。
同样一幕在《辛丑条约》时又再次上演,对于八国联军提出的条件慈禧给李鸿章的电报中说到“应准照办”,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与11个国家签订合约,和约签订之后以慈禧等人并没有受到责难,李鸿章成了“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作为大厦将覆的衰弱国家的大臣,每次谈判李鸿章无异于与虎谋皮,对不平等条约他也曾据理力争,然而清廷实力羸弱,他又不得不接受屈辱要求,实属无奈之举。话又说回来,他敢不去吗?李鸿章贪污了多少钱?李鸿章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
有个回答者说“以李鸿章的地位根本用不着贪污”,并举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证明,照他的意思,按照李鸿章的地位即使梁启超说他有“数百万金之产业”而已,很正常。
(1)“李鸿章没有贪污过”这种话,据我所知,没有任何正经近代历史学者敢这么说。即使是最袒护他的学者都会在不回答的时候,说一句:别拿贪腐说事儿,那个时代谁不贪。说句实话,清朝是一个不得不贪的朝代
因为清朝落后的财务制度,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总督一级的官员。工资一项可以忽略不计,奖金一项养廉银大概两万两。闽浙总督(左宗棠活着的时候,左后或辞世后地位降低)、陕甘总督(左宗棠活着的时候)、两江总督、直隶总督都是两万两。
他们都有兼职,但养廉银发放是以正职发放的,可不是你有二十个职位,就发你二十份养廉银。那肯定美了。
问题的难点就在“陋规”上,陋规中盐税是非常多的。对于总督、巡抚、布政使以及相关强势官员的盐税陋规,每年都要十多万两。总督、巡抚每年都是八千两以上,像曾左李这个地位和影响力的盐税陋规高达两万两。这些都是固定的每年都要送。
除了盐税以外还有其他项目的陋规,例如河道等。所以,陋规到底多少钱也能算出来。大概是养廉银的1.5倍到3倍。
但陋规使用个人不同,有的人坚决不要;曾国藩和左宗棠基本都用于公务;李鸿章基本就拿回家了。
那么,陋规属于什么性质?陋规形成潜规则从明朝就已经形成规矩了。因此,皇帝一般采取“装作不知”的态度。但请注意:陋规是潜规则,任何人不能坏了规矩。谁坏了规矩一告一准,必以贪腐论处!
由此可见,李鸿章从1862年成为江苏巡抚到1901年死去,督抚级官员当了38年,我们以每年五六万两养廉银、陋规计算的话,他的财富大概在二三百万两白银之间。
(2)但问题是,按照清朝的财政制度,李鸿章花钱的地方也多得很。因此,他不贪腐根本没有后世千万白银的留存。之所以没有办成铁案,主要是慈禧需要李鸿章,袁世凯、段祺瑞等人属于北洋系。再往后你想定案也没办法定案了
目前关于李鸿章贪腐的证据都是间接证据,例如沙俄时期的档案,显示李鸿章签协议得了几百万白银好处费;代替李鸿章直隶总督职务的、塞防派代表王文韶夸赞李鸿章,能去日本之前,把从北洋截留的八百万两白银移交给自己,真是好官儿;以及李鸿章死后千万遗产分配;还有李鸿章家族在民国时期的巨额财富等。
这些证据其他朋友说得都很多了,我也不赘言。
但李粉对沙俄的证据说是污蔑;王文韶说的钱属于办公费用剩余;李鸿章家产问题说成是李鸿章家族(此处是指李鸿章兄弟子侄的大家族)自己办生意所得。
也可以说,李鸿章贪腐直接证据没有,你怎么否认都行。但问题是,按照我们正常人的逻辑根本不能认同。有以下花费并不比李鸿章的收入要少。
其一:别人给你陋规,你也得给别人陋规。规矩大家都得守。李鸿章给谁陋规?京城的亲王们、太监们、各部各堂长官们。千万人给李鸿章陋规,李鸿章也给上百人敬陋规。
其二:李鸿章作为封建社会官员,他不懂洋务、不懂行政、不懂军事武器,但说得头头是道,为何?手下有上百名中外幕府师爷。而按照清朝的财政要求,幕府之所以成立,是为了你做好工作,因此,师爷的工资是要由本官支出的。那么,这些师爷的钱每年就要两三万两。左宗棠的幕府不足李鸿章十分之一。
其三:清朝的财政要求是,地方财务是由地方政府垫付,然后再向清廷报销。但报销完成往往拖延几年甚至二三十年,那么,官员就需要不断地从自己腰包垫付。
综上所述,李鸿章贪腐按照正常人的思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贪腐在清朝因为财政制度落后造成不得不贪的地步,因为大面积的出现,我们不能拿左宗棠的品德去要求他。毕竟从能力上他差左宗棠很远,不依靠贪腐去雇佣很多师爷,以他的经历很难做好工作。
评价晚清官员应该以贡献为标准,至此略微谈一下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非常幸运,他在活二十年,就可以说他是卖国贼了。他肯定是李兆铭。
他也是爱国者,但前面需要再加上前缀:爱自己、爱权力、爱最高统治者、爱一切比他权力大的人、爱家族、爱亲信,完成一大堆之后才是“爱国者”。
李鸿章贪污了多少钱?李鸿章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
传说林则徐说过一句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财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孙如果有能耐,给他们留钱没用。子孙如果没有能耐,再多的钱也经不起化;,而且钱还会害了他们。
话虽如此,但中国人都想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多留点钱,中国人一辈子省吃俭用,也要为后代着想,尽量给儿子多留点遗产。平民尚且如此,大人物更甭说了。
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不为吃和穿,请我也不来。如果哪个朝廷官员说他两袖清风,实在是天下最大的谎言。
因为封建社会官场就是要用钱开道,没有钱,当官的一天都混不下去。
在晚清官场中,袁世凯不算什么贪官。但袁世凯向庆亲王奕劻送礼一次最少都是十万两银子,给荣禄送礼更是不惜血本。
载沣当年要杀袁世凯的时候,也是奕劻极力劝阻。两个人不沾亲不带故,奕劻为什么要报老袁的命,不就是钱花到家了?辛亥革命的时候,袁世凯为了让清廷退位,让奕劻当说客,一次行贿300万。袁世凯又不会印钞,自己的俸禄多少年能赚那么多,说白了不都是贪污的吗?
袁世凯行贿几百万两还不被称为贪官,而李鸿章有贪官之名,大家可想而知李大人捞了多少。
李大人有没有贪污呢?请看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这副对联是清朝晚期的时候,在苏皖一带民间流传的,非常生动、形象。
“司农”是指曾任户部尚书(户部尚书在明代被称为“大司农”)常熟人翁同龢,而 “宰相”指的是就是“合肥人李中堂”李鸿章。上联是人们用来讥讽李鸿章的,意思是有李鸿章这样的宰相,天下人都瘦了,只有他一个人肥了。
而当时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中有一个顺口溜:洋务洋务、中堂报复,中兴中兴,孝达成精。中堂说的是李大人,孝达指的是张之洞。
李鸿章在为大清谋幸福的时候,也为精心为后代打算,为子女铺路。三个儿子当上外交官,女儿傍上了大官。
据李鸿章的心腹——留学生之父容闳(hóng)说,李鸿章至少留下了四千多万两白银家产给自己的子孙。费行简也在自己的著作中支持这一说法,并进一步指明李鸿章在合肥、安庆、京师、芜湖等地置办的大量田产、房产。
李鸿章哪来那么多钱?正像顺口溜说的,洋务运动让李大人吃回扣,拿提成。别忘了李中堂还把有兵工厂,朝廷投资,管理权却在李鸿章。
如果李鸿章仅仅是中饱私囊,倒也无伤大雅,贪欲是人的天性,无可指责,属于小节。
但是,李鸿章曾经为了钱而出卖过民族利益。据一份来自冬宫的档案记载,在1896年的6月,李鸿章在签订《中俄密约》的第二天,就在道胜银行主管的牵线下与维特签订了一项秘密议定书,后者为沙俄的时任财政大臣。
双方商定,如中东铁路成功修筑,该银行会拨款300万卢布作为对李鸿章的酬劳,分别在清帝批准条约、签订筑路合同与铁路竣工时各付100万。为此道胜银行特地在分行的账册中为李鸿章开户,在8月份就将首期的100万卢布交付到李鸿章手中,在第二年则陆续支付了170万卢布。
而这个华俄道胜银行并不是一家单纯的金融机构,而是沙俄掠夺中国的帮凶,腐蚀中国官员的掮客。
这种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金钱的行为,已经不是普通的腐败问题可以概括的了,而是地地道道的卖国贼。
我们无法搞清李鸿章一辈子究竟赚了多少黑钱,但是我们可以看看他的身后事。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张爱玲的奶奶是李鸿章的女儿。李家的财富到她这里,已经是第四代了。而且她家还属于李家的旁支,继承的只是一些边边角角的遗产。
然而即使这样,在张爱玲童年的记忆里,他们家依然在上海、青岛、天津等多地拥有各种洋房别墅。张爱玲从小就有私人教师教授英文,家里有汽车接送上学,这种条件在她那个年代,即使在上海也是非常少见的。
而张爱玲的母亲也继承了家里的一部分遗产,其中大部分是文物。她的母亲一辈子都不工作,靠着出售这些文物,在英国生活了大半辈子。即使在今天,在英国生活一辈子也需要一笔巨大的开销,更何况在当时落后贫穷的中国了。可是张爱玲的母亲却可以靠着这些文物坐吃山空了一辈子,可见数目之巨大。一个三代旁支的后代都可以继承如此之多的财产,李鸿章的家产可见一斑了。
李鸿章贪污了多少钱?李鸿章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关于李鸿章贪污了多少钱,史书没有记载,所以也无法说出具体,但如果问他贪污的程度,那就是富可敌国;关于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这个问题,只想说“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为什么这样评价李鸿章?在《晚晴七十年》中,李鸿章是与周恩来总理并列的,他一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人。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试问李鸿章前半生意气风发,创建淮军,剿灭太平军、捻军叛乱,保卫国家、效忠朝廷。开办洋务运动,引进近代军工业,为国家自强求富努力,在古今中外有几人能比?
他的早年遭遇
李鸿章三十八岁的时候依旧怀才不遇,这已经度过了人生的一半,但他当时依旧是一个芝麻小官,因为是汉人的身份,所以在清朝的时候确实是无法担当重任。古语说,时势造英雄。鸦片战争爆发 ,农民起义频起,太平天国运动一触即发,李鸿章凭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功绩而成功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始了走向权利的顶峰之路。
为何被一些人成为是“卖国贼”?
李鸿章一生创淮军,建北洋,办洋务,对内剿太平军、捻军,得胜;对外中日甲午海战失利,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可能是外交,洋人只知李鸿章,不知清政府,可见一斑,这也是对他批评最多的方面,但弱国无外交,在当时清政府的统治下,李鸿章又能怎样?李鸿章被认为是“卖国贼”,大多数原因都是认为他签署了无数的不平等条约,更多的是因为他先后签署了两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从实际出发,他当时已经尽力最大的努力了,虽然背负千古骂名,但是他仍是义无反顾地效忠于清朝皇室的。
总结时势造就了李鸿章,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开始,辉煌于兴办洋务,落寞于中日甲午。少年长成的境遇经营出圆滑于官场的李鸿章,病入膏肓的清政府和肆无忌惮的列强造就了谈判于桌面的李鸿章。虽然到各个条约时,愤然怒目,难以细读,却也无法将愤怒之情全然抛给他。他何尝不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拯救他的大清。但是,少了坚强的后盾,仅凭个人的力量,如何止的住整个体制的衰败。作为大清的臣子,他虽然有一腔热血,但无奈中国统治的昏庸,加上没有超世之能人的引导。他仅仅把中国的希望抱在学习西方的洋枪大炮之上。他在中国算的上杰出的外交家,但是相比于世界各国,他仅仅是小角色。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为了主子的欢心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许,这不应该怪他,时代如此,他又能怎么办?在列强之间苟且存活,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最大化,出卖了很多很多主权,尤其是领土!一直到今天,到将来,都会被世人唾骂。当时的朝廷,没有比他更强的人,腐败横行,封闭愚昧。如果换作其他人,未必能达到他的水准。
李鸿章这一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忠心耿耿为国操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国尽忠为民尽力,是一位尽忠竭力的报国者。
李鸿章贪污了多少钱?李鸿章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
晚清四大名臣之中的李鸿章,也是其中最能贪墨之人。
李鸿章,兴办淮军,抗击太平天国,这都是李鸿章一生的亮点,而李鸿章一生污点更多,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之下签署的,可以说这两个条约,让李鸿章背尽了黑锅。
当然了,李鸿章除了背黑锅以外,还有一项恶习令人不齿,那就是喜欢贪墨。
李鸿章有多少钱财?李鸿章的钱财的确是不可数的,毕竟李鸿章也未曾经历过抄家,到底有多少私产,却是没人能说的清的。
有一种普遍的说法,那就是李鸿章贪墨了大概四千万两白银,李鸿章的买卖遍及各个行当,不说洋务运动的众多实业公司,很多票号,银行也都有李鸿章的股份参与其中。
李鸿章是如何敛财的?李鸿章的资产可能达不到几千万银两,但绝对不会比这个少太多。
李鸿章的敛财手段之一,盛宣怀。直接提起盛宣怀,想必熟悉的人可能不会太多,但如果说起来红顶商人胡雪岩,相信没听过他名号的人几乎没有了。
胡雪岩背后站着左宗棠,盛宣怀背后的人自然就是李鸿章。
盛宣怀为清庭贡献无数,经盛宣怀的手办理过的业余很多,无论商业,铁路,亦或是矿产,但凡是当时的新兴产业,基本上都有盛宣怀的影子。
李鸿章是盛宣怀背后的人,盛宣怀赚钱的同时,李鸿章只会赚到更多,毕竟正是因为有了李鸿章,盛宣怀才能够获得钱财无数。
除了盛宣怀之外,李鸿章还从卖国条约里吃回扣!1896年的时候,俄国与大清签署了中俄条约,这一条约不用想,肯定也是卖国条约。
当时的李鸿章与沙皇密谈了很久,两人的讨论内容自然少不了关于东北权益的,而在这以后,李鸿章竟然在华俄道胜银行中多出了三百万卢布的钱财。
在华俄道胜银行中,李鸿章先后派人从银行里取过一百七十万卢布的钱财,要说这跟沙皇没关系,想必是没人会信的。
李鸿章签署的卖国条约,还可以说是背黑锅,但从俄国那边吃回扣,却是百口莫辩的。
当然了,李鸿章虽然贪墨众多,但其中一大部分都用于淮军等军费支出,真正就在李鸿章手里的可能只有一小部分。
而就是这部分,竟然也有几千万两,由此可知李鸿章确实是贪墨严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