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在街头随便碰到的两个人,就成了终身事业联合创始人?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里是吟风社,荟聚文史爱好者,致力于持续输出文化、历史等领域优质内容。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演义虽然是演义,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像题主所说请诸葛亮就是三顾茅庐足足跨了三个章回,这是因为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提到了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而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原型则来自《三国志关羽传》中“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三顾茅庐的剧情可以用三章表现,而恩若兄弟则是靠刘关张平日相处的细节体现。至于“时间跨度不到半天,空间跨度就一个村子,蜀国三大联合创始人的班子就算打起来了”历史上并非如此,刘备起兵时刘关张三人应当是已经认识多年了的。
我们看三国志的记载: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张飞字翼德,涿郡人也,少与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刘备少年时不爱读书,却喜好声色犬马,并且很擅长结交当地豪侠,年少争附之,而结合张飞传中的记载,张飞和关羽二人应当都是在这段时间和刘备结识的。
刘备出身涿州刘氏,有皇室血统,家族世任州郡,在当地多少也是一个望族,至于刘备幼年贩履织席,其实不排除是两个原因,一是刘备因为父亲早死,所以家产暂时由宗族掌管,在他成年后才交还给他,这种情况在我国农村家族中是有传统的,可以防止寡妇带宗族财产改嫁,二是东汉末的庄园式经济中,刘备一家在可能分工上可能是贩履织席。无论是哪种情况,至少在刘备成年之后他并不贫穷,反而在族叔的资助下求学于故九江太守当代大儒卢植,公孙瓒也就是这时候跟刘备认识的,二人是同学关系。
而这么一个出身的人“善下人”,“好交结豪侠”,毫无疑问会让许多少年人争相攀附,而关羽、张飞应当就是这些人中跟刘备关系最好的。
为什么刘备在街头随便碰到的两个人,就成了终身事业联合创始人?
为什么刘备在街头随便碰到的两个人,就成了终身事业联合创始人,从两个方面回答:
一,正史上的刘备,虽曾因家贫以贩履织席为业,但并非在街上偶然碰上关羽、张飞两个人,就开始创立终身事业。刘备的母亲像岳飞的母亲一样,很有见地。虽家贫,但仍然送刘备与公孙瓒、刘德然等一起,就学于文武双全的九江太守卢植,使得刘备具有与众不同的气质。
由于刘备喜爱结交豪杰,平易近人,远近闻名,当时有许多人围绕在他的周围,与他交好。其中有勇力过人的关羽和张飞。
刘备和张飞都是河北保定人,属于同乡。山西运城的关羽杀人后流落到了保定,结交了刘备。《三国志》说,关羽亡命奔涿郡, 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
史书上记载的刘关张三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没有所谓“桃园三结义”的情况,只是说张飞与关羽一同跟从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可见,历史上的刘关张的结合,并非刘备在街上“随便”碰上两个人。
二,《三国演义》是小说,加上“偶遇”、“巧合”等传奇色彩,是必要的描写手法,是使作品具有可读性的需要。刘关张三人,是小说《三国演义》的主角,所以作者把他们的出场做了一番铺陈,写张飞卖肉的跋扈,写关羽与张飞的争斗,再写刘备晓以大义,最后三人意气相投,桃园结义,再驰骋天下。
小说中所描写的刘备巧遇关张二人,无非是借一个偶然事件,把三兄弟的结合描绘出来,并能引人入胜。
同样不能说,是刘备“随便”在街上碰到两个人就成了终身事业的创始人。
为什么刘备在街头随便碰到的两个人,就成了终身事业联合创始人?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一下您的提问一个卖草鞋的,一个卖猪肉的,一个卖绿豆的,因为一次吵架相识,兴趣相投,拜了把子。之所以这么快就拜了把子,一是剧情需要,二是张飞和关羽对于刘备家族是早有耳闻,并且还有些崇拜。两个好汉崇拜刘大哥,而刘大哥正落魄需要兄弟,所以为了“开公司”迅速结拜。一、刘关张三个人的年龄
《三国志》中陈寿的记载很清楚:刘备死于章武三年,时年六十三岁。《三国演义》中有关羽和张飞的记载,罗贯中写到关羽死于建安二年,时年五十八岁。在刘备称帝后,即公元221年,张飞被部下残杀,时年55岁。
按照这个推算关羽比刘备大一岁,张飞最小。但是张飞和关羽认刘备为大哥,可见二人对刘备的身世和为人都是很崇拜的。
有一部很受欢迎的元杂剧叫《桃园结义》也证明了这一点,里面的唱词就是:
关羽:“不问年龄,拜你为兄(刘备)”,
张飞说:“我虽是孤贫无德,年岁高了,你须是枝叶名门不轻薄。”关羽只是打了个马虎眼,说不求有功,但求有德,所以刘备是老大。
二、刘关张三人在结义前都是什么身份?关羽:红脸、绿衣服、丹凤眼、卧蚕眉是关羽的标志,从关羽的衣服颜色,能看出关羽在当地的地位是非常低的,就是平民老百姓,在当时对衣服颜色有规定,颜色就代表着地位,黄色和黑色为尊,绿色则代表着普通百姓。并且关羽早年还是个有罪在逃的嫌犯。一直以卖枣为生。
张飞曾说“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由此看出,张飞卖酒卖肉,还有庄田,绝对是当时的“有钱人”并且,张飞也是刘氏集团的天使投资人。
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弘之子,后家道中落,沦为没落贵族。早年丧父,和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
一个有武力的逃犯,一个有钱的屠夫,一个落魄的贵族,一个有钱,有个有力,一个有德,这不就是创业的铁三角嘛,见面肯定是一拍即合。
并且在当时三人相识的时候,张飞和关羽也曾说,听过刘备的大名。所以这样的环境和背景,导致三人很快的开始了创业之路。
为什么刘备在街头随便碰到的两个人,就成了终身事业联合创始人?
说到底,刘关张三人相遇并结拜,既不是什么偶然,也不是什么必然,只是作者罗贯中先生采用的一种文学艺术创作手法。
同理,刘备三顾茅庐,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本人。其间所遇的周折,同样是要烘托出诸葛亮运筹帷幄决策千里的神秘感,增加人物形象塑造的可读性。
一个是在街头偶遇便结拜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共同奋斗打下一个蜀汉江山。
一个是左三番右二次前去相邀,最后辅佐刘备成就了一番霸业。
这里既不存在草率的问题,更不存在作秀的问题,都不过是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段。
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表现手法截然不同,显示出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
如此而已。
为什么刘备在街头随便碰到的两个人,就成了终身事业联合创始人?
虽然表面看来,是在街头随便碰到的两个人,但究其实质,也未必“随便”。
且不说,刘备每天都会碰到许多人,数十年来,结义的,只有这两个,怎么能说“随便”呢?
所以说,看似“随便”的是,其实也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即,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关羽、张飞的的结义,更应该是一见如故的结果。
生活中也是如此,有时我们遇到一个人,会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慨。相信,这种感觉我们也都曾体验过吧?
那么,一见如故的这种感觉,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科学研究证明,任何“一见如故”都需要zhidao一个刺激物,这种刺激物来源于潜意识铭刻,铭刻的内容与我们的家庭或童年经历有关。就如自然界里一种现象,小鸡孵出来以来先看到哪只母鸡,就会把哪只母鸡当成自已的妈妈。万物之长的人类也类似,那些发生在生命早期的事尤其影响我们的喜好和看法。这些记忆我们平时意识不到,其藏在潜意识中。而在某一时间,真的有人触动它,我们便会产生那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看来,“一见如故”也是有其根源的,这也就更容易理解,刘、关、张,这一见,一见如故;这一拜,终生不改了
为什么刘备在街头随便碰到的两个人,就成了终身事业联合创始人?
这就叫无巧不成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