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在游记离不开吃?
游记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
首先,游记的过程就是学习和采风收获的过程。既然是学习收获的过程,就要涉猎广泛,既要欣赏当地的风光美景,更要涉猎当地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也是很宽泛的话题,它包括了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吃、住、行等,甚至包括当地服饰文化、丧葬文化、农耕文化、当地的神话传说以及当地的语言文化等。所以,每次去游记,饮食自然就成了最重要的内容。
其次,民以食为天,吃是任何人都不能绕开的问题。历史上的文人雅士欣赏风景、游山玩水不是不说吃,不说饮食,而是他们欣赏风景、游山玩水的快乐盖过了吃的快乐,且他们是文人雅士,他们“雅”雅在把美好的风景或沿途所闻呈现给大家看,他们重点是美景,而不是吃、不是锒,所以你看不到古代的人说吃说饮食。而现代的人,无论在哪里玩、哪里旅游,吃都是我们一天生活的主要内容。有些人可能困为学识问题、或视野问题、或个人喜好等原因,可以选择看这个,不看那个,可以选择看穿上景点而不去看那个景点,但是,一日天餐是无论如何也躲不开的。
在一个地方旅游,或许因为天气原因或个人身体原因,或景区管理方面的原因,你都可以放弃今天、明天的观光旅游计划,或不去某个风景点,但是,吃饭你是无论如何都不可以少的内容。
所以,在一个地方旅游,品尝当地风味小吃或体验、感受当地美食文化也不失为一种新鲜和快乐。包括品尝或体验的方式方法、时间、过程等。
为什么感觉现在游记离不开吃?
吃的文化贯穿浩瀚的五千年文明史。旅游中,美食、美景、文化、历史缺一不可。
美食纪录片里的美景几年前,一部《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大江南北。以美食为主线,将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地理风貌逐一展现。吃到的是美食,看到的是风景,感受的是人情。
今年推出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再次火爆朋友圈。不仅挖掘国内美食,而且走出国门,跨越千山万水,多层次,多角度的进行拍摄。将一款款美食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宏观微观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节目组依然采用了美食+美景+真情的模式,打开味蕾的同时打动人心。美食从来也没有独立于美景之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更成就了一方美食。
人类历史也是一部吃的变迁史生存进化时代,人类所有的生活指向都是食物。
物质丰富以后,人们懂得了用火,生活开始追求美味。
随着口味的变化,人们对食物的色香味有了更好的要求。
之后,更高级的需求就是就餐环境,甚至于餐具的选择。
如今,吃饭不再是为了单纯的填饱肚子,在哪里吃?和谁一起吃?怎么吃?吃什么?都成为了吃文化的一部分。
环境可以左右现代人对食物的欲望。烛光晚餐的浪漫,手抓羊肉的豪放,户外野餐的情趣,家庭聚会的温馨。
旅途中的美食文化旅途中新奇食物的探索,食物的过去和现在。他们存在的意义,地域特色。特别是一些地方小吃,都或多或少的承载着一定的历史。
看看那些各地的招牌美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故事。狗不理,全聚德这样的老字号自不必说。还有一些名不转经转的地方小吃,让人常常欲罢不能。
有时候,一道美食竟然带动了一个地方的旅游发展。《风味人间》里提到了一个“虾仁面”就很是诱人,让观众都想去那里品尝一下美味,看看当地的风景。
为什么感觉现在游记离不开吃?
吃是本能,游山玩水玩出花样水平那需要本事。
看看唐宋八大家的游记,估计十个人九个会头大。古人游玩讲究个意境,比较玄乎的一种体悟。
今人游记多是流水账。吃什么,喝什么,怎么走,是主流。身心旅游,身子出来了,心未必真出来。诗和远方总有人不可兼得。心怀淡念,看待这一切吧!没必要苛责,毕竟全民旅游这行当,在中国兴起没多少年,旅行者的综合素养参差不齐,正常的很。50年之后再看,也许也是这样,也许不是。因为人各有志呗!为什么感觉现在游记离不开吃?
您好,作为一个旅游行业从业者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码字不易,还请多多支持,恳请点一下关注,谢谢。
食住行游购娱,原本就是旅游6大要素之一,不管是不是旅游都是要吃东西,并且如果能够在旅行的途中品尝到当地富有特色的美食,绝对会给你整个旅行加分,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就是我对你所提问题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请点赞+关注,有什么疑问也欢迎评论下方留言,我会一一进行回复的。
为什么感觉现在游记离不开吃?
天天在研究《徐霞客游记》,非常愿意回答这个问题。
不是现在的游记离不开吃,而是历史游记中不写吃的名篇太多、名气太大,给人的错觉而已。
游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本来应该是记叙文,在古代却被当成了议论文、散文,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按理来说,游记就是一种记叙文体。记叙问题的最大作用就是记录一件事情的经过,更接近于实用文体而不像是“文学”。
但在古代,能写文章的读书人都是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的文化人,而不是普通大众。写一篇文章,包括游记,至少要在朋友圈中传播,编入个人文集,甚至是要刻在石碑上千古留名的。这样一来,就似乎脱离了游记的本质作用,我们能看得到、能千古流传的游记,都是高大上但似乎又透着某种“假”的文字。
因此,古代游记名篇中,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等。
这样的文字,自然不可能详细记录“吃”这样比较low的内容,最多也就是一笔带过而已,实在要写,也要写喝酒、喝茶这样能彰显个人品味的内容。
这应该就是“现在游记离不开吃,而不是历史游记的游山玩水赏风景”的主要原因吧!
以《徐霞客游记》为代表的真正古代游记,其实和现在看到的游记也没什么太大区别之所以出现“现在游记离不开吃,而不是历史游记的游山玩水赏风景“的现象,还有一个原因,是接近游记本质,比较接地气的古代游记太少、不知名,现代人接触的不多。
这类型的游记中,《徐霞客游记》算是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但是现代人大多也就是仅仅知道徐霞客这个人、《徐霞客游记》这本书而已。真正能深入阅读,细致阅读,真正能体味到其中各种韵味的人真的不多!这也是【吴叔滇游记】长期致力于徐霞客游记内容深耕、传播的初衷。
这些游记,除了《徐霞客游记》之外,还有一个外国人写的《马可·波罗游记》,杨升庵写的《滇程记》,以及指导徐霞客旅游的遗失《南程记》等等。
这些游记就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普通人看到的、记录下的游记,旅游旅程、途中见闻,名胜古迹,包括好吃的、好玩的一个都不少。
举两个《徐霞客游记》中关于“吃“的例子:一个是徐霞客徐霞客极边第一城腾冲的经历。
徐霞客从滇滩关返回腾冲城前往明光镇,途中被石房洞山的雄奇深深吸引,就独自一人攀登垂崖,上山考察石洞。攀爬一段后,就处于上不能下也不能的境地,成了他“生平所历危境,无逾于此”的地方。上山且如此,下山就更艰难了,徐霞客是怎么下山的呢?”遂坐而下坠,以双足向前,两手反而后揣抓草根,略逗阻滞其投空之势“,看不懂不要紧,想像滑草、滑沙的样子就行了。所以下了山,徐霞客发出了“若更生也”的感慨。
经历了这次历险记,当时徐霞客身上带的32文铜钱装在袖子里面,下山时全部掉在山上了,等下了山,徐霞客发现自己身无分文,他来到腾冲的一个小集镇,就把身上的一件衣服脱下来用竿子挑着卖,用换到的钱去买!肉!吃!
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接地气?再来说个高大上的。
徐霞客在丽江,权倾一方的土司木增把徐霞客安排到了家庙以及日常休闲的别墅解脱林中,让徐霞客帮助他修改个人文集。土司木增还用最高礼节的大宴来招待徐霞客。徐霞客是这么描述的:“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
在当年,这很稀奇,在今天也不寻常啊,关键是其中的礼遇成分。回到生活的日常,同样是在丽江,除了大宴之外,土司木增还送了徐霞客很多土特产,其中吃的居多:
初三日余以叙稿送进,复令大把事来谢。所馈酒果,有白葡萄、龙眼、荔枝诸贵品,酥饼油线、细若发丝,中缠松子肉为片,甚松脆。发糖白糖为丝,细过于发,千条万缕,合揉为一,以细面拌之,合而不腻。诸奇点。
还有:
初六日余留解脱林校书。木公虽去,犹时遣人馈酒果。有生鸡大如鹅,通体皆油,色黄而体圆,盖肥之极也。余爱之,命顾仆醎为腊鸡。
离开丽江的时候,是木增的四子为徐霞客“柳亭送别”的,徐霞客这样写到:
肴味中有柔猪、牦牛舌,俱为余言之,缕缕可听。柔猪乃五六斤小猪,以米饭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体炙之,乃切片食。牦牛舌似猪舌而大,甘脆有异味。惜余时已醉饱,不能多尝也。
这样的游记,读下来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很接近今天我们看到的游记?
总之一句话吧,不是古代的游记不写吃的,而是我们看多了古代太多“高大上”的游记、不算游记的游记,形成的一种错觉罢了。
为什么感觉现在游记离不开吃?
古人未必不爱吃,在古人游记里很少见到关于吃的记录有历史发展的原因。一种或几种食材演变为当地名吃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在隔空的文化认同上取得默契,然后不断有意识的继承、研磨和精进,从而取得品尝者的肯定,口口相传,代代相继,方得脱胎换骨,成就蜚声在外的美誉。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交通运输和广告宣传上都远远不及现在。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很容易购买到阳澄湖大闸蟹,往前推50年,要实现这个想法就太难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看起来很美,但真正能让贵妃一笑,其间需要多少人的努力,多少匹马的喋血接力!同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今天大有不同,他们几乎没有旅游开发这个概念,不会基于地方经济效益和创收发展在官方有意识的、大面积的宣传当地特色小吃。你吃到了,是你有口缘;你错过了,并非因为他不存在。
正因如此,古人对美食并非视而不见,二是无缘得见。或许在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当地小吃在当时刚刚起步发展,尚未形成口碑,抑或创始人还未临世。你无法要求一个唐朝游记作家写一写狗不理包子的味道,更没有道理质疑李白的诗篇中为什么没有关于茅台酒的记录。
所谓的古人不注重于吃,其实是无缘;今人注重于吃,源于国家进步与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各种便利和5000年历史馈赠给你的口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