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死亡都令人悲痛,甚至有的让人如释重负,你怎么看?
陈玲的父亲突然去世了,兄妹三人都没有过多的悲伤,反而觉得如释重负,终于解脱了。
陈玲是我的好朋友,当我知道他爸去世的消息给她打电话过去的时候,她用平静而低沉的话语告诉我:“谢谢你的关心,我爸的情况你是知道的,这八年来,他被病魔折磨的很痛苦,我也在尽心尽力的照顾他,现在他是上天堂享福去了”。
的确是这样,陈玲是个好女儿,也是个孝女,她们家里有两个哥哥和她,自从陈玲的父亲生病以来,照顾最多的就是陈玲和母亲,同时,她也是被父亲折腾得最惨的一个人,常年照顾父亲,她很累,我经常看到她面容憔悴,瘦瘦弱弱的样子,就像生病的人一样。
陈玲的爸爸是个工人,妈妈没有工作,他们家三个孩子,一直就靠陈玲爸爸的工资养活,每天都要省吃俭用,三个孩子上学,家庭负担重,每一分钱都要计划好怎么花。
陈玲的两个哥哥从小学习都不好,每人都还是读到高中毕业了,高考都没考上大学,最终就只能打工。
陈玲从小读书最很优秀,总是考班上第一名,当年因为两个哥哥上了高中都没有考上大学,她又是家里最小的妹妹,她初中毕业,中考的时候考了全年级第一名,分数特别高,她的爸妈担心她像两个哥哥一样,上了高中又考不上大学,没正式工作,就让她报了中专,最终,她以高分考上了省级中专,毕业是包分配的。
陈玲读了四年的中专,毕业以后分在一个国营企业财务科做出纳,工资不高,但很稳定。
陈玲的大哥在私企上班,做销售工作,工资收入靠自己的销售业绩来说话,销售做得好工资就高,如果业绩不好,工资就低,相当不稳定。
陈玲的嫂子在一家民办医院当护士,每天工作很忙,也很辛苦,不过工资待遇还不错。
陈玲的二哥在家里炒股,陈林的二嫂在一个国企上班,效益不怎么好,收入低,但是工作很稳定,可以干到退休。
三个儿女成家以后,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工作也忙,陈玲的爸妈又帮忙带孩子,不管是外孙还是自己的孙子,孙女,都尽心尽职地带大,减少儿女的后顾之忧。
就在三个孩子都长大,开始陆续上学的时候,本想着可以享受老年生活了,谁知道世事无常,意外来得太快。
有一天早上,陈玲的父亲醒来以后,身体半边麻木,动不了,嘴巴说话也不清楚,陈琳接到母亲的电话,就打120,随后兄妹三人很快赶到医院。
陈玲父亲的病很严重,医生诊断是脑梗中风,年纪大了,在医院里住了十多天就出院,后期主要靠康复治疗和调养。
父亲生病以后,三个儿女家各有各的事情,上有老下有小,每家孩子都还小,又要辅导作业,顾哪头都不知道,陈玲的父亲出院以后主要是母亲在照顾。
陈玲的母亲每天照顾父亲,两个都是老人了,身体大不如从前,陈玲的母亲也很辛苦,每个周末,陈玲和两个哥哥就轮换着回家照顾父亲,周一了才回自己家上班工作,周末又轮换着照顾父亲。
刚开始,兄妹三人每周都准时地去替换母亲,帮忙照顾父亲,即使自家有什么事情,也会商量一下,轮换一下,相互体谅照顾父亲。
陈玲的父亲瘫痪在床上,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翻身也要人帮忙,真的很可怜。每天擦洗,陈玲的父亲也不配合,说话不清楚,还总是发脾气,嗷嗷大叫,一点都不配合。
最让人难受的是大小便问题,陈玲的父亲常年躺在床上,大小便失控,自己又不会说,陈琳就买了很多成人纸尿裤,还买了很多护理垫子铺在床上,这样照顾的人会轻松一点。
自从生病以后,陈琳的父亲脾气大变,原本性格很温和的人,得病以后越来越暴躁,总是成天嗷嗷叫,各种吵闹,整夜整夜的折腾,不睡觉。
陈玲的父亲不配合,有时才给他穿上纸尿裤,趁人不注意就被他撕坏了,一个转身的功夫,就尿了一床和一身,又得换洗衣服和被子,让人又气又恨。
才换上干净的衣服,有时过不了多久,又把大便拉在身上,如果不及时发现,他会抓得满床都是大便,整个房间充满恶臭,谁心里都不舒服。
时间就这样过了三年,陈玲的两个哥哥渐渐失去了耐心,周末也开始找各种理由不再去替换母亲照顾父亲,陈玲很善良,体谅妈妈年纪大了,一个人照顾不了父亲,两个哥哥不愿意去,每个周末,只有陈玲过去帮妈妈照顾父亲。
陈玲家里的孩子也不大,在上小学,每个周末,她就把孩子丢在家里,让老公辅导,她就陪着母亲照顾父亲,给父亲喂吃的喂喝的,帮父亲擦洗身子,端屎端尿,可父亲每天都不消停。
因为有肺病,陈玲的父亲每年都要住五六次医院,在医院里,两个哥哥偶尔去替换一次,就说身体耐不住,只有陈玲一个人扛着,每次住院差不多都是十多天,父亲住一次院,陈玲最少要瘦三公斤,她和我开玩笑说:“每年陪我爸治病住院是天然减肥,每次最少要掉三公斤肉”。
我知道她是因为休息不好,也吃不好造成的,在医院里,特别消耗人,白天不能休息,晚上他父亲又吵闹,她一天难得闭眼一个小时,内心压力大,精神紧张,就这样,精神越来越差,肯定就瘦了。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常年瘫痪在床的人,真的不好照顾,照顾老人,不象照顾孩子,不听话就屁股上打一巴掌,照顾老人,你不能打,不能骂,有时候想发火也要忍着,会把照顾的人搞得抑郁,精神崩溃。
陈玲说:“每当我爸又吵又叫的时候,我整个人头都是疼的,都要崩溃了,特别是晚上,他可以整夜整夜地吵闹不睡觉,嗓子都喊哑了还在喊,精神很好,白天又昏昏大睡,再这样熬下去,说不定把我熬在他前面先走”。
“怎么可能,你别乱说”。
“说不定呢,你是不知道,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清楚,我是照顾父亲的时间长了,亲身感受,有时候看到他被病魔折磨得痛苦的样子,生不如死,心里又难受,舍不得,当他折腾我们的时候,真的想打他两巴掌,又觉得自己不孝,只能有泪往心里流”。
陈玲的两个嫂子还不错,平时也要上班,始终是儿媳妇,照顾公公不太方便,陈玲体谅他们,有时候他们只用做点吃的送过来就可以,别的事,陈玲和母亲做,这样更方便一些。
一转眼,陈玲的父亲瘫痪五年了,家里的孩子也上初中,父亲的意识越来越差,是脑萎缩严重引发的,有时昏昏欲睡,时而清醒,时而糊涂,黑白颠倒,不分白天黑夜。
陈玲因为照顾父亲熬病了好几次,兄妹,三人商量,请一个护工来家里照顾,陈玲的母亲心疼护工费太高。一直不愿意请护工,兄妹三人让母亲不要担心费用,每个月护工费由兄妹三人一起承担,最终请了一个住家护工。
这个护工是个五十多岁的女人,以前也照顾过几个老人,自从接手照顾陈玲的父亲开始,陈琳周末就在家休息了两天,才到第二周周末,这个护工就不干了。
她和陈玲说:“妹子,你爸太难照顾了,像他这样折腾,如果我一直照顾,我都担心会没命的,总不能为了挣钱,把我的老命都折腾进去吧,这个活我干不了,你们重新请人吧”。
陈玲也很通情达理,她知道自己父亲的病情,这个护工干了两个周,就辞职走人了,陈玲把她的工资结清给她,又开始让中介帮忙找护工,后面又陆续请了三个护工,没有一个干满一个月的就走人了,都说陈玲的父亲太难照顾,母亲心疼陈玲,让她不要再找护工了,自己尽力照顾就好。
看着母亲渐渐老去,上有老,下有小,陈玲很多时候也很无奈,大哥和二哥周末偶尔会过来探望一下父母,就像客人一样,呆个一两个小时就匆忙离开,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就是陈玲和母亲扛起照顾父亲的责任,有时候很难,甚至是绝望,都是咬咬牙,又坚持下来。
陈玲的母亲也说过:“你爸这样下去,我说不定都要被他熬死呢,也许他还没走,我就先走了”。
陈琳知道母亲辛苦,就安慰她说:“妈,照顾爸爸这么多年你真的很辛苦,我特别能理解,我相信你能长命百岁”。
每次母亲都笑着说:“我可不想长命百岁,像你爸现在这样,自己受罪,还拖累你们,我心里都过意不去”。
陈玲每周陪着母亲照顾父亲三天,平时四天就是母亲一个人照顾父亲,即使陈玲上班的时候,每天晚上也会给母亲打个电话,问一下父亲的状况,她心里才放心。
有一天吃完晚饭,陈玲给母亲打电话,一直没人接听,陈玲心里很紧张,匆忙赶去母亲家里,陈玲推开门来到卧室,发现两位老人躺在床上,父亲看见她进来,一副紧张的样子,再看看旁边躺着的母亲,用手一摸,已经离开了人世。
陈玲痛苦万分,眼泪刷刷刷地往下流,她从没想过母亲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她们,母亲是太累了,照顾父亲这么多年,付出了比任何人多的辛苦,她是累死的,对于母亲的死,陈玲充满内疚,她的心里也埋怨父亲,如果不是父亲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就不会这么早的离开。
陈玲和两个哥哥给母亲办完后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照顾父亲,两个哥哥抱怨说:“都是怪父亲常年生病,拖累母亲,母亲才早早的离开我们,也拖累了大家”。
大哥和二哥建议把父亲送去养老院,陈玲心里有点不舍,可自己要工作,家里孩子也不大,需要她做的事太多,她也勉强同意把父亲送去养老院。
兄妹三人把父亲送到养老院,一周以后,陈玲去探望父亲,看到父亲目光呆滞,衣服裤子脏兮兮的没人换,双手用扣子扣在床边,无法用力,看到陈玲到来,她的父亲用力挣扎双手,陈玲又心软了,她不忍心父亲在养老院受苦,决定把他接回家里自己照顾。
陈玲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也征得了两个哥哥的同意,两个哥哥不反对,只是表态,偶尔过来帮下忙,陈玲也体谅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还有自己的工作,都很不容易。
陈琳家兄妹三人,就他们家经济条件最好,于是她向单位提出辞职,回家全职照顾父亲,她不想让自己留下遗憾,让父亲的有生之年,有她陪着度过。
陈玲辞职在家以后,每天早早起床送了孩子上学,就赶快冲到菜市场买好肉菜,回家帮父亲换纸尿裤,擦洗身子,喂水喂饭,还要喂药,从早到晚,一日三餐,都是按老人的标准来做,又软又烂,一天下来,比上班还要累几十倍,陈玲累得腰酸背痛。
白天还稍微好一点,只要吃饱了以后,陈玲的父亲就会睡一会觉,晚上别人要睡的时候,他就开始吵闹,挣扎着要起床,要出门,一会要喝水,一会要大便,一晚上就是各种作,有时候脖子都吼哑了,到天亮的时候,他又开始睡觉,每天如此,陈玲一家人被吵得都睡不好,精神状态都越来越差,只能咬牙坚持着。
这样的时光,艰难地过了两年,有一天凌晨,陈玲躺在父亲床前的地铺上,突然听到父亲的叫声,她的理解是父亲要大便,于是她把父亲抱到马桶上,人刚坐上去,整个人一下子就滑到了地上,马上就没气了,他们打了120,十分钟以后,医生赶到现场,心电图显示是直线,医生又进行了半小时的急救,人就这样没了。
陈玲说:“父亲走得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他也没想到,父亲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
陈玲和两个哥哥给父亲举行了葬礼,在葬礼上,他们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伤和难过,觉得如释重负了,这么多年,父亲瘫痪在床,他们也问心无愧,尽心尽力。
所以说,不是所有的死亡都令人心痛,甚至有的让人如释重负,你怎么看?生活不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迫不得已,就像陈玲的父亲一样,瘫痪在床多年,自己活得很辛苦,没有生活质量,也拖累整个家庭。
当一个人身体健康,从来不依赖任何人,突然间的离世,肯定让人很难过,但如果一个疾病缠身多年,生活没有任何质量,需要别人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病人,有时候,是真的生不如死,离去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解脱,也是让别人解脱出来。
年轻人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两边都很重要,家里有老人要照顾,经济开支也大,如果不工作,根本无法生活,如果经济实力不够支撑,是绝对不可能辞职,在家照顾老人的。
所以,不是所有的死亡都令人悲痛,反而是如释重负,是一种解脱,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喜勿喷。
不是所有的死亡都令人悲痛,甚至有的让人如释重负,你怎么看?
汪敏76岁的老父亲去世了,葬礼上他们兄妹三人都没有难过,反而是觉得如释重负,感叹这11年终于熬到头了。
汪敏出生在农村,家里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汪敏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父亲汪老汉在村里开了一家加工厂,家里还种了一些苹果树,又种着地,靠着这些收入养活着一家六口人。
姐弟几个人中,汪敏和大哥学习好,他们俩都读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镇上在中学当老师。
汪敏的二哥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说是跟朋友去深圳打工,具体在哪谁也不知道,到现在几十年一共就回来过几次,电话也很少打。
汪敏的妹妹也没读多少书,二十岁出头就嫁人了,嫁到了隔壁村。
过了几年,汪敏的大哥结婚了,她的嫂子是在一家国营单位上班,也是正式工作。
汪敏也结婚了,她老公也是老师,只是他们不在一个镇上。汪敏结婚后就转到了她老公工作的学校,这下俩人既是夫妻,又是同事。
儿子女儿都结婚了,汪老汉和老伴也轻松了。那时候苹果不值钱,而且伺候苹果树很辛苦,汪敏他们兄妹就让父母把果园放下,别整了。
但是老两口为了的多攒点养老钱,以后用钱时不连累儿女,他们一直养着果树。
苹果园里一年到头活很多,找腐烂病,剪枝,稀果,打药,拔草,卸果,一年也闲不到几天。
汪敏的嫂子生孩子了,因为嫂子要上班,所以孩子就只能跟着奶奶,哥哥家两个孩子都是奶奶给带大的。
汪敏的父亲在60岁那年得了脑出血,那天下点小雨不能干活。孙子孙女都上学了,汪敏的母亲就去和几个老太太玩小牌了。
中午回家没看到老伴,她就找了一圈,在自己家加工厂里看到了老伴,他倒在加工厂的地上。
汪敏的母亲赶紧给儿子打了电话,他们找车把父亲送到了医院,到了医院检查说是脑出血。
当时医生就说出血量很大,手术中可能会有意外,下不来手术台,就算没有意外,以后人也肯定不能自理了,征求他们意见,要不要手术。
这时候汪敏的母亲说:“找车我们带你爸回家吧,不做手术了,花着钱你爸还遭着罪。”
但是作为儿女,怎么忍心看着父亲还有活下来的机会,不去抢救,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呢?
他们跟母亲说:“我爸才60岁,累了一辈子也没享到福,再说我爸平时身体一点毛病都没有,或许手术后能恢复好呢?”
看着几个儿女坚持要给老伴做手术,汪老太也只能同意了。
但是汪老汉手术后,并没有像汪敏他们想的那样,会恢复好。
因为他出血量太大,手术后他只能比植物人好一点。他不认识人了,也不会说话,只会啊啊啊,自己也只有手和脚会动,但是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忙。
因为汪敏兄妹都要工作,要照顾家里,所以照顾父亲的重担就只有母亲自己扛着。
汪敏的母亲每天辛苦地伺候着老伴,老伴长期卧床,为了不让他生褥疮,汪老太几乎天天给老伴擦身子,伺候老伴吃喝,每天都很辛苦。
为了让母亲轻松一点,汪敏的哥哥每天下班就来照顾父亲,周末也都在照顾父亲。
汪敏周末也经常来看父亲,妹妹家里农活多,只要不忙就来照顾父亲。
汪敏他们为了让母亲轻松一些,给父亲买了尿不湿,但是穿上汪老汉就给拽掉了。有时候他解手不知道,然后抓的哪都是,没办法汪老太只能给他洗。
看着母亲每天伺候父亲很辛苦,这时候汪敏兄妹后悔当初给父亲手术了,他们只想让父亲多活一些日子,没想到连累了母亲。
于是汪敏兄妹商量着,在村里雇个人跟母亲一起照顾父亲,但是这个想法遭到汪老太的拒绝。
她说:“雇个人一个月最少要1500块钱,她要是自己伺候还行,我还得搭把手,那就干脆我自己伺候算了,一个月还能省点钱。”
汪敏他们说不通母亲,找保姆的事只能放弃了。虽然他们有时间就去照顾父亲,但是他们都上班,时间有限,大多都是母亲自己照顾父亲。
因为动过手术,汪敏的父亲身体不太好了,每年都得住两次医院。
汪敏他们兄妹经常说,母亲身体好,父亲这样肯定活不了多久,得走在母亲前面。
但是谁也没想到,母亲在伺候了父亲六年后,突然有一天就走了,连医院都没到。
那天是星期天,汪敏的哥哥也在家照顾父亲。吃过午饭,母亲正在刷碗,突然说有点喘不上来气。汪敏的哥哥以为母亲累到了,就让她坐着歇一会儿。
可是母亲一点没有好转,反而喘得更厉害了,这时候汪敏的哥哥赶紧找车送母亲去医院,可是没等到医院,母亲就撒手人寰了,临走时连句话都没说。
母亲的突然离世,让汪敏兄妹很伤心也很自责。他们觉得母亲是这几年照顾父亲太累了,所以才会这样。
汪敏的哥哥更是自责地打了自己两个嘴巴,他恨自己为什么没有在母亲说喘气费劲时,就送她去医院。
而是让母亲坐着休息,耽误了母亲救治的时间。
母亲的突然离世汪敏他们很伤心,接着而来的问题是怎么安排父亲。
汪敏和哥嫂都要上班,没有时间照顾父亲,只有妹妹有时间,可是家里还有农活要干。
他们想着雇人伺候父亲,但是又觉得妹妹干农活累够呛,也剩不下多少钱还不如伺候父亲了。
于是汪敏就跟妹妹商量,让妹妹伺候父亲,她和哥哥每个月给妹妹1500百块钱。
虽然妹妹也不愿意伺候老人,谁都知道伺候瘫痪的老人不容易。但是哥姐都有工作,她不伺候也没办法,就这样汪敏的父亲被妹妹接家里去了。
每到寒暑假的时候,汪敏和哥哥都会把父亲接回家里住两个月,等他们上班了再把父亲送回妹妹家里。
日子这样过了三年,妹妹的婆婆也生病了,也需要人照顾,汪敏的妹妹不能再照顾父亲了。
这时候,汪敏他们不得不雇保姆伺候父亲了。他们一个月给1500块钱,只是白天照顾父亲,晚上哥哥下班他们就可以走了。
汪敏他们以为在农村每个月给1500块钱,应该能挺好找人的了。但是在村里找了好多天都没有人愿意干,好不容易有两个人干了,但都是干几天就不干了。
没办法,汪敏他们只能找了一家养老院,把父亲送到养老院去。可是他们去了几次看父亲,发现父亲身上很脏,应该好久没给擦身子了,而且人也瘦了很多。
汪敏他们不忍心了,父亲在养老院住了半年后,他们又把父亲接了回来。
正好这时候汪敏嫂子单位效益不好,要裁人。汪敏的哥哥就跟媳妇商量,能不能下来回家照顾父亲。
汪敏的嫂子同意了,就这样汪敏的嫂子从单位买断了,回家照顾公公。
汪敏每个月都给嫂子一千块钱,而且寒暑假都会接父亲回家住一段时间。汪敏的妹妹没有姐姐条件好,她每个月给嫂子五百块钱。
汪敏的嫂子作为儿媳妇,每天给公公擦洗,做饭喂饭,村里人没有不夸她的。
但是照顾瘫痪的老人不像照顾孩子,老人太能闹腾,又不能打不能骂。在照顾了将近两年时间后,汪敏的嫂子也不想再照顾了。
嫂子不想照顾了,汪敏兄妹都犯难了,他们没空伺候父亲,雇人又雇不到,养老院又不好,这回可怎么办?
汪敏的父亲好像懂了他们的意思一样,那几天突然生病了,住了几天院,医生说没意义了,让他们回家。
汪敏他们把父亲拉了回来,回家后第三天父亲去世了。
父亲的葬礼上,汪敏他们没有难过,反而觉得如释重负。照顾父亲这些年,他们都身心疲惫,这回可以轻松一些了,对于父亲,他们也问心无愧。
总结:
不是所有死亡都令人悲痛,反而有些人觉得如释重负为什么呢?
有句话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就像汪敏兄妹和父亲这样
他们也想兼顾工作的同时能够照顾父亲,但是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人真的很不容易。
现在社会年轻人压力都很大,他们上要照顾老的,下要照顾小的,工作又不能丢,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老人去世他们会觉得如释重负。
我觉得这样是可以理解的!
不是所有的死亡都令人悲痛,甚至有的让人如释重负,你怎么看?
每一个人都珍爱生命,远离死亡。
但生离死别是每一个人的必然归属,终将要面对。有的人老之至,能从容安祥地静静地闭上眼睛。而有的人,因病魔缠身痛不堪言,让自己身心疲惫到虚脱,让家属服侍到瘫软。
更有大病绝症的钱哗哗流个不停却看不好的,病人欲言又不能言:与其痛苦绝顶,还不如早日解脱。
痛彻骨髓的,几等于刀切针割,有些老人不愿家人再砸铁卖锅,会坚毅地选择不要再做无用功。在他的眼里,早日解脱是对病人和家属最好的结果。
在病魔肆虐之中,有的绝症是无可避免,为了早日了断,减少患者痛苦,减轻家人苦恼,国外有的施行"安乐x"。是需立法给予支持,需要病人自愿和家属同意、医院采纳三方一致才能特事特办。
不管怎样,绝症不可根治,人死不可复生,有时,看到病人苦不堪言、生不如死之惨状,也许,潜意识就是早一日解脱就是对病人的最好归宿。
但愿天下之亡人,都能到天堂安息!
不是所有的死亡都令人悲痛,甚至有的让人如释重负,你怎么看?
我们楼下的那个肝硬化的男人还不到50岁,去世有两个多月了,他女儿一点悲伤的感觉都没有,反而是一种终于解脱了的意思,把她爸爸用过的东西都扔到垃圾桶旁边。和别人说她爸爸要是再活个一年半载的,她不死也得疯了。
她这个爸爸从年轻的时候,就天天喝大酒,喝多了就打老婆,她七八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她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她爸爸得了肝硬化又跑来找她,她带着去哈尔滨的医院看了好几次的病,又把他接回家来住。就这样还天天偷偷的喝酒,喝了酒就耍酒疯骂人,在家不让喝,跑到外面去喝。有一次喝多了,骑摩托车撞到马路牙子上了昏了过去,被救护车拉到了医院。
小姑娘气的天天哭,心脏也不好,还有了抑郁症,她老公也带着孩子回了父母家,她父亲终于死了,她老公才回来的,前段时间俩口子去了北京看的病,现在在家休息呢!
不是所有的死亡都令人悲痛,甚至有的让人如释重负,你怎么看?
附近一个老父亲卧床了11年,八个女儿轮流值班伺候,被子女都骂得够呛,骂老不死的,爹了妈的全上,老人痛苦不堪,其心理的痛苦折磨可想而知,11年后老人终于离世了,八个女儿没有半点难过,仿佛卸了包袱,轻松得如沐春风,甚至没有丝毫负罪感。所以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件事告诉我们,人老了日子不好过,虽然看似拖累了儿女,让儿女受累了,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是爹,那是妈,作为子女,想想父母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岁月,细心照顾,直到离去,也是修行,铁棒磨成针也告诉我们,耐心对待。
不是所有的死亡都令人悲痛,甚至有的让人如释重负,你怎么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质量有尊严的活着 ,还是体面的死去,具体到每一家是不尽相同的。有钱人可以花钱请护工,对于退休金不高,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其子女收入又不高 且将步入50到60的年纪 ,如果长期需要人看护,对家庭来说是一场灾难。子女年龄大精力不行,还要工作,拖个几年,健康人也有病。看孩子看到的是希望 ,看老人只有绝望,没经历过的真的无法感同身受,不是久病床前无孝子,而是现实太扎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