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这件事说来话长,要计较起来,倒是和于谦有关。

朱见深,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在明英宗的时代里,朱见深成为下一任大明皇帝乃是必然之事,但可惜的是,朱祁镇本人却没有把握住自己的时代,在一次军事灾难中,把自己的资本全部挥霍光。

这便是“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形似当年宋朝的靖康之难,皇帝被俘,虽然不至于都城被破,但面对瓦剌针对大明的动作,北方草原铁骑兵临北京城下乃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土木堡之变后,这个皇帝该谁当,就成为了变数。

即便是当年宋朝靖康耻,两个皇帝被俘虏,都还是选出了新君宋高宗来稳定大局,更何况可以按照前车之鉴来临摹的大明。

瓦剌一开始拿明英宗作为威胁,但威胁无效,大明朝堂,上至孙太后,下至于谦等人都十分理智,明英宗本身不重要,大明都城的城墙才重要,于是在请出了“皇叔”朱瞻墡后,在一系列的讨论下,大明决定立朱祁钰为新君,稳定局势。

朱祁钰,也就是大明的代宗皇帝。

可在朱祁钰登基之前,于谦也好、孙太后也好,大家早就说好了,朱祁钰只是朱祁镇的过渡,正统的皇位还是在朱祁镇这一脉,也就是说,不管朱祁镇最后有没有回来,朱祁钰之后的皇帝,必须是朱祁镇之子朱见深。

一开始,朱祁钰是同意的,甚至表示要不是为了大明的安危,就连这皇帝之位他都不会想着去坐一坐。

瓦剌一看大明整出了新皇帝,以皇帝来要挟大明的事情几乎宣告失败,那么能做的,就是趁着大明新君刚立,来一场大战,看看能不能击溃北京。

于是便有了“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乃是孙太后、明代宗、于谦等人紧密联系配合的战争,把北京城守护得固若金汤,瓦剌的骑兵在城下被炮火袭杀,损失也很惨重,所以瓦剌知道自己还是没有能力和大明掰手腕,唯一的武力寄托也失效了。

也是北京保卫战,奠定了于谦和明代宗的功绩,一时之间,二人的地位不断攀升,形成了一股新的势力。

在北方,瓦剌自然看着渡过危机的大明不顺眼,于是想着给他们加点难度,就计划把朱祁镇放回大明,此举乃是阳谋,对于城府极深的中原王朝来说可以说是一记强大的攻心计,让人防不胜防。

朱祁镇就是这样回到了大明,无奈地当上了“太上皇”。

本来当太上皇也没什么了,毕竟自己的确犯了错,忍一忍就过去了,最重要的是他的儿子以后能当皇帝,他这一脉倒不算是落魄。

可谁知道,朱祁钰竟然违背了“诺言”,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了皇太子,顾名思义,皇位彻底丢出了朱祁镇这一脉的手,此举当时是一场大地震。

朱见深当时还不算很大,很多事情不懂,但是朱祁镇却把弟弟恨之入骨。

朱祁钰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都要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而不幸的是,朱见济命薄,没过多久就早夭了,而朱祁钰的硕果不多,此后没有再立太子。

这件事直接让兄弟俩成为了仇人,过了几年,朱祁钰的身体越来越差,给了当时朝堂许多人新的机会,其中以石亨、徐有贞等人为首的“复辟派”在找准了机会之后,就把“太上皇”朱祁镇重新推上皇位。

公元1457年,被朱祁钰软禁多年的朱祁镇重新坐上了皇位,这一次的他,不再是当年那个爱玩导致军队大败的皇帝了,而是心如冰铁的皇帝:明英宗。

朱祁镇重新登基后,又再次把朱见深立为太子,另一方面,立马就把朱祁钰的路给堵死了,虽然在朱祁镇登基不久后朱祁钰就病死了,但是朱祁镇明显没有放过弟弟的想法,直接否定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废为“邺王”。

除此之外,朱祁镇还大开杀戒,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大明的功臣于谦,因为于谦在面对明代宗和皇太子朱见深这两件事情上摇摆不定,被朱祁镇视为眼中钉,最终这位大明的守护神无奈被处死,成为千古奇冤。

于谦之死可谓是大明的一场剧烈地震,就连孙太后都感觉如此行事有些过火了,在众人看来,朱祁钰被废为邺王,这件事情本身并不难接受,可北京保卫战的核心人物于谦因此被处死,却是让人惶恐不安。

但形势比人强,朱祁镇二次登基,手段不再和以前一样,心态更不和以前一样,很多风险都被他镇压下去了。

天顺八年,在朱祁镇重新登基的第八个年头后,他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大明这个舞台,迎来的是新皇帝朱见深。

关于朱见深这个人物,首先可以对他的性格肯定的是,他是一个好说话的人。

有些时候,平反以前被冤假错案判处的大臣,不是皇帝自觉的意见,乃是当时朝堂众人的共识,而朱见深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他登基成为明宪宗后,周围的大臣们建议朱见深平反于谦,原因无他,于谦真的是很冤枉。

朱见深本身也是接触过于谦的,虽然对于于谦眼睁睁看着朱祁钰立朱见济为太子一事没有反对理应要跟他见怪,但是对国家社稷来说,于谦很重要,是个标杆作用,所以朱见深要考虑的是:“不计前嫌”。

名声这个东西,对于皇帝来说是最重要的。

首先朱祁钰和于谦的确没有按照当初说好的那样,让朱见深一直当太子,从某个角度来说,朱见深是受到迫害的,是被侵犯的利益所有者,但是朱祁镇首先为儿子报了仇,朱见深对此没有报仇的机会。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朱祁镇的报仇太狠了,不仅是废掉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还把人家于谦给杀了。

于谦乃是大明“忠臣”的明星代表,处理不好这个君臣关系,那么大明君臣迟早要完,所以顺水推舟,朱祁钰干脆顺应名声,做一个贤良的君主。

所以平反于谦的同时,朱见深还送佛送到西,承认了朱祁钰的皇帝称号,对外是说要感念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为大明的付出云云,表示出了一副虽然朱祁钰伤害了他,但他却原谅朱祁钰的态度,手段还是很过硬的。

当然,这样做给朱见深带来的效果也是很有用的,而且这件事情只是表面是朱见深在主导,只能说是朱见深的确点头了,但是真的在为朱祁钰与于谦平反的,乃是背后的大臣们和文官集团。

政治向来都是一石二鸟的巧妙,甚至谁又能说得准,让于谦和朱祁钰被平反,获得“贤主”的名头,又不是朱祁镇给自己儿子安排的呢?

反正朱祁镇已经走到了无可挽回的一步了,再怎么纠正,他都是错的了,还不如用这个错误的假象给儿子争取到一些好听的名声,一来二去,便形成了朱祁钰不计前嫌,为叔叔朱祁钰平反的事情。

但还是那句话,给朱祁钰平反可能是“顺带”的,从始至终,平反的核心人物都是于谦,因为化解土木堡之变后的核心人物是于谦,拯救大明的是于谦,于谦以臣子之身超越了皇帝的作用,是当时文官人眼中很重要的存在。

他就跟靖难之役的方孝孺一样,虽然明成祖非要把他们给弄死,但是明仁宗一定要为他们平反,这种默契是两代执政者的默契,更是文官和皇帝之间的默契。

之前形势比人强,可以不反抗,但是换了新皇帝,有些事情必须又要有说法,因此就有了于谦平反案,可惜后世人只看到了朱祁钰被侄子平反,不知道的还以为朱祁钰对侄子有多好,其实真的不是表面那样的和谐。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明英宗一生造孽太深,明宪宗继位后,要给他老爸“擦屁股”。

明英宗这个人,一辈子都是糊里糊涂,恩怨不分,敌友不辨,是非不明。给明宪宗留下了一个“巨坑”。

首先、他是土木堡之败的真正罪魁祸首。

1449年,英宗率数十万大军出征瓦剌,惨败于土木堡。此战,20万明军战死7万,伤者约10余万,衣甲兵器辎重尽失,几乎是全军覆没。

按照传统史学观点,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是因为他犯下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但是众所周知,明代宦官仅仅只是皇帝意志的代言人,王振也不例外,他本身并没有足以左右英宗的权柄。因此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实际上就是明英宗。而王振的罪责,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的进退失措、指挥不当背锅罢了。

比如说,明朝大军先取道紫荆关回京,欲经蔚州,而后行走四十里,又改道东行,向宣府行进,如此诡异行军路线的决策者,难道是王振吗?他只能提建议罢了,最后拍板的人只能是明英宗自己。

至于说土木堡之变带给明朝的影响,那都不用多说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文武中枢几乎被一扫而空,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所有成果也几乎被一扫而空。如果不是明代宗、于谦君臣的通力合作,大明王朝估计都活不到276岁。(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老将英国公张辅,堂堂平越名将竟然为明英宗的昏庸殉了国)

其次、英宗复辟之后,弊政不断,给宪宗遗留了很多祸患。

如果说土木堡之变前,明英宗的种种弊政还可以推给王振,那么复辟之后,没有背锅侠王振了,英宗的所作所为,就只能怪在他自己的头上了。

那么,英宗复辟之后,他干了哪些遗祸后世的错事呢?小事咱都不论了,就说六件影响比较大的事。

①:大规模清洗朝堂,迫害有功之臣。比如于谦、王文被斩于市;总兵范广被凌迟;内阁辅臣陈循、江渊、俞士悦被发配流放;萧镃、商辂、王直、殷谦罢职。这些人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才,英宗仅仅只是因为他们为明代宗效力,就把他们给一并清洗掉了。

②:平反王振,建庙祭葬招魂。这个不多评价了,明英宗到死都认为王振是忠臣。

③:重用奸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因为在“夺门之变”有功,英宗便对他们全部委以重任。

很可笑的是,英宗重用的这些人,最后都被他干掉了。比如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被英宗杀掉;石亨与其侄子骄纵不法,图谋变乱,被英宗杀掉;而徐有贞因为跟石亨有仇,被英宗流放。也就是说,英宗用的这批“功臣”,其实一个好玩意都没有。

④:处置流民不当,激起重大民变,导致后来百万荆襄流民造反。

⑤:轻信蒙古“换道入贡”的谎言,导致蒙古打着入贡名义顺利进占河套平原,然后蒙古人就赖着不走了。朱祁镇惹出大祸,无力驱逐,于是这一水草丰美的国土,从此沦丧于蒙虏。

⑥: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养虎为患,差点遗祸后世。

复辟之后的明英宗,在位仅仅八年就把皇帝当成这个样子,给他儿子明宪宗留下了这么多祸患,也真是难为他了。

既然老爸如此昏聩,明宪宗继位后,自然要给老爸“擦屁股”了。

首先,宪宗以雷霆扫穴之势灭了女真,将建州女真的崛起推迟了一百年。

其二,宪宗花大力气平定了荆襄流民。

其三,宪宗为英宗统治后期受迫害的贤臣一致平反。比如于谦被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商辂被召回,任命为内阁首辅。

其四,宪宗在商辂的力主之下,追复叔叔朱祁钰以帝号,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通过宪宗的这些努力,因英宗后期种种弊政导致的社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士大夫阶层的惶恐不安之心也得到了安抚。

至于说宪宗为什么要给叔叔朱祁钰平反,原因很简单——明代宗于社稷有功,且平反明代宗对宪宗的皇位法统没有威胁。

明英宗造孽,导致大明江山差点玩完。如果不是明代宗临朝听政,粉碎了瓦剌军对北京的入侵,大明江山还有没有,明宪宗这个皇位还能不能继承,都很难说。所以说,明代宗对大明江山有功。既然宪宗已经为于谦等人平反,那么明代宗也应该平反。

并且,给叔叔朱祁钰恢复皇帝身份对于明宪宗来说,也没有没有任何影响,没有人会说他这个皇位不合法(代宗无子,宪宗是唯一的继承人)。相反,他的此举还可以收买民心和士大夫之心。士大夫和老百姓都会夸赞明宪宗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皇帝,这样他的统治才能够更加稳定。

当然了,明宪宗也不能直接给叔叔平反,这样会打他老爸的脸。所以,宪宗就说这是英宗临终前的遗愿,希望他们办好,他只是秉承老爸的遗愿。有这样的好儿子,英宗上辈子也是积了德。

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历史上最喜欢翻案的皇帝当属乾隆了,崇祯说袁崇焕投敌叛国,他说袁崇焕是明朝忠臣,是自己老祖宗搞得反间计;太爷爷顺治说多尔衮意欲谋逆,他说多尔衮忠勇无双;爷爷康熙说鳌拜擅权,他说鳌拜劳苦功高;老爹雍正说张廷玉应配享太庙,他却命张廷玉归还所有皇家赏赐,回家等死,最后不得已才让张廷玉配享太庙;雍正朝受重用的李卫,乾隆早年间也认可李卫的功绩,上了年纪就改口说李卫任性骄纵,并非纯臣,幸亏李卫死的早,不然也有够受的了。

乾隆翻案有拨乱反正,也有他胡搅蛮缠,可是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翻案绝对是弥补过错,为其父朱祁镇犯下的过错赎罪,且他做的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纵横对他们之间的是非如此笃定?就让我们回到明朝,看看他们父子兄弟之间有着怎样的恩怨是非。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年仅九岁朱祁镇继位,老爹给留的辅政大臣他不喜欢,唯独对看着自己长大的太监王振言听计从,这个王振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寒窗苦读多年混了个学官,因想要出人头地,便决定舍弃妻女,自己切了一刀,入宫当了太监,因为文化水平高(因为其他太监基本都是文盲,只有这位仁兄有家有业有文化主动阉割)成了太子伴读,朱祁镇继位后,他凭借皇帝的宠信打压内阁,独掌大权,鱼肉百官,可谓是风光无限。

可他并不满足于此,想当年入宫他是背负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的,所以他一直渴望建功立业、衣锦还乡,机会终于来了,明朝的老对头蒙古在边境的倾销贸易赔了本,开始发兵威逼明朝边境,不同于朝臣们的惊慌,王振非常兴奋的鼓动明英宗亲征,不是因为爱国,纯粹是王振自己想跟着耍耍威风。

出人意料的是,明英宗竟然力排众议,真的御驾亲征了,皇帝亲征听着很威武,可是不是谁都行,明英宗就不行。

二十二岁的明英宗带着王振以及许多大明精英们,率领明朝全部精锐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向大同挺进,蒙古人本就擅长打游击,见这阵势马上避其锋芒,收拾了明朝在阳和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一路舟车劳顿没有收获又听闻蒙古队伍强悍的王振心里打鼓了,下令班师,如果真的就此收兵不会有任何问题,蒙古人不清楚二十万大军的底细是不敢贸然行动的。

可是王振却提出自己的故乡蔚县就在附近,想邀请皇帝去他家坐一坐,朱祁镇也很乐意为王先生装门面,欣然同意了,于是大军掉头去蔚县,其实这么走也没啥问题,顺路就从紫荆关回京城了,可是走了五十里,队伍却接到命令掉头原路返回,因为王先生说怕大军踩坏庄稼,明英宗夸他体谅民情,便下令掉头从来时的居庸关回京城,本来京城已经很近了,回去了就安全了,可是王振和明英宗生动的演绎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蒙古人在后面已经看清楚这支军队就是废物,于是果断发起攻击,又是全军覆没,王振被明军将领樊忠斩杀,明英宗被俘。

朱祁钰临危受命,扛起了大明的万里江山

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皇帝被俘,明朝上下人心惶惶,南迁派(逃跑派)蠢蠢欲动,那情景像极了北宋的靖康之难,总之当时的明朝一片灭国之相,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平地一声吼“建议南迁者,该杀”,在争取了太后的同意后,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成王朱祁钰为皇帝,以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说白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是让朱祁钰代哥哥做皇帝,完事了还要还给朱祁镇一脉。

古代新皇帝登基都会象征的推辞两三遍,在众人的恳求下才能登基,但朱祁钰是真心不想干,因为当时明朝已无强兵悍将,外面瓦剌一直在叫嚣,这个皇位就是烫手的山芋,明英宗的遭遇已经摆在那了,最后朱祁钰确实被赶鸭子上架,无奈当上了代理皇帝,他重用于谦,调用各地藩王进京勤王,调集粮食,清除王振余党平息众怒。

瓦剌本以为手握明英宗这张王牌,便可以无限的索取大明的财产,可是多次谈判一分钱没见着,谈判不成就开战,瓦剌屯兵京城外,企图用明英宗去叫开紧闭的城门,兵不血刃的进入明朝都城,这次也未能如愿;

这彻底激怒了瓦剌,对明朝宣战,城外是瓦剌五六万的精兵,城内是二十万于谦从各地征来的备用兵,看上去明朝占据优势,可惜这二十万部分是备用兵,许多还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甚至是老幼病残,这已经是明王朝能筹到的全部兵力,用于谦的话说“二十万方可一战”,事实上这一战打得确实很勉强,于谦衣不解甲的指挥战斗,最艰难是朱祁钰站在了城门上鼓舞军心,不管怎样,明朝奇迹般的获胜了。

英宗归来,夺门之变拉开帷幕

瓦剌最后都没想明白自己怎么会输了,不过他们想到了一个让明王朝从内部瓦解的损招,把明英宗还给明朝,让他们内斗去吧。

明英宗归来,明朝的朝堂之上又炸锅了,有人主张还位于英宗,有人主张由朱祁钰执政,以后传位于英宗之子,代理皇帝朱祁钰肯定是不想还政,你闯的祸,我冒着生命危险干替班,你回来我就让位,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再者享受到了皇帝的滋味谁也不愿意下岗,要不古代皇帝都喜欢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呢,于是朱祁钰将太上皇朱祁镇圈进在南宫,不久后废了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惜他这个独子只当了两年太子就一命呜呼了。

此后朱祁钰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有意思的是囚居的朱祁镇在大将石亨、宦官曹吉祥、高干子弟张軏以及坐冷板凳的徐有贞的帮助下,复辟了,过程简单的离谱,没有刀光血影,就是逃出南宫的宫门以及打开大内的宫门,南宫门是蛮力推倒的,大内的宫门是守门人给开的,之后就是宣告群臣明英宗复辟了,于是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幕出现了,朝堂上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

功过是非,说与后人听

当时的朱祁钰已经缠绵病榻,听到哥哥复辟的消息没有震惊及恐惧,而是释然了,在生命的最后,将皇位还给兄长也是最好的安排,一个月后朱祁钰去世,死因成谜。

明英宗重掌朝政后,杀了功臣于谦等人,下旨痛斥朱祁钰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废黜其皇帝封号,赐其恶谥“戾”,史称"郕戾王",这也是朱祁钰未能入明帝陵的原因。

明宪宗登基后,朝中出现了为朱祁钰鸣不平的声音,称其临危受命、保国平乱、击退外敌、治国有方,如不是他,英宗也无法安然归来,大明江山能否保住尚未可知,有功之人怎能落得如此下场?

朱见深虽然因为叔叔废黜其太子之位,童年不幸,但还算讲道理,也认同叔叔对明朝作出的功绩,下旨恢复其帝号,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按照帝陵规格修建陵寝。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明朝的祖制,皇帝的谥号是十七个字,而朱见深只给了朱祁钰五个字,而且没有庙号,也就意味着他不能享受后世的香火与祭拜,只能说明宪宗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叔叔的功绩,可能心中对叔叔废太子之事还是介怀的吧!

直到大明朝亡了,南明弘光政权才给了朱祁钰明代宗的庙号,将谥号增到了十七个字,算是给朱祁钰一个交代了。

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高管群体联手斗小老板的故事!

本来谁输谁赢,显而易见!但是这个故事里,小老板孤身面对一群高管,不仅没亏,而且稳赚不赔!

小老板,自然是明英宗那有恋母情节的小儿子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从小长在深宫妇人之手,一出生就是天潢贵胄,万里挑一的皇位继承人,可是一不小心,爸爸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了,而自己的叔叔朱祁钰被大臣们推上台,成为大明王朝家族企业的新一任大老板。

当上大老板之后的叔叔就不是叔叔了,因为是唯一的皇帝,皇帝不仅没有亲情,还可能因为感到威胁,时刻有可能干掉自己的兄弟和侄子,所以朱见深这个继承人也就不是继承人了。

而因为老爹朱祁镇生死未卜的缘故,小小的朱见深也跟着遭殃,被圈在深宫大院之中,没有父母,太监也欺负这个失去了光环的皇子,陪在他身边的只有一个年龄能当妈的宫女万贞儿。

这样环境下的小皇子朱见深自然养成了留守儿童的特质,懦弱,缺爱,自卑,恐惧,和极强的依赖心。所以万贞儿是当时孤单皇子的唯一能抓住的稻草,这才有大明史上赫赫有名的万贵妃独宠一朝的故事!

皇家兄弟的那些事

当然,我们今天并不是要说明宪宗和万贞儿的那点故事,而是要说,在景泰帝朱祁钰在位的数年时间里,他和他那出了家的父亲,其实都承载着极大的心理负担,生怕动不动就被景泰帝咔嚓了!

明英宗还好,毕竟是一个大风大浪见惯了的成年人,但是朱见深却只是个孩子,时刻担心着人头落地的风险,会给这个孩子造成多大的的心理障碍啊!

所以他爸朱祁镇再次复位之后,对弟弟朱祁钰进行的疯狂的报复,把朱祁钰重用的大臣全部打压,甚至把忠臣于谦也斩首,对待朱祁钰,他毫不留情的禁止他埋在皇陵,他给朱祁钰的谥号是“戾”,把朱祁钰的妃子全部诛杀!足见恨之入骨!

所以,爸爸死后,明宪宗又怎么可能会轻易将这位给他造成童年阴影的叔叔平反呢?

显然,这背后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故事!

毫无疑问,给朱祁钰平反绝不是出自明英宗父子的意思,而是在于那些曾经将朱祁钰抬上帝位的文官集团们!

可能有人问,为何文官集团非要给朱祁钰平反?

首先,就是大家都知道,有明一朝,士大夫群体特别活跃,什么动不动疯狂死谏的监察御史,什么敢言敢说的东林党人,其实就是在争取士人阶层的群体利益,如果朱祁钰的不被平反,那么曾经在土木堡之变推举朱祁钰的文官群体就是乱党分子,这些乱党分子的门生故吏也就成了乱党的继承人,这可就不只是名声问题那么简单,仕途和下一代前程也会成为问题,甚至没有出头之日!

其次,对于文官群体而言,如果不给朱祁钰平反,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就否定了景泰年间的一切成就,否定朱祁钰的合法性,否定对明朝有力挽狂澜之功的救时宰相于谦的功绩!

也就是说他们要违心的认同景泰帝和于谦集团是彻头彻尾的叛乱分子,那么这会让天下百姓如何看待自诩清流的文官集团,又如在历史书中这些文人毫无骨气!

在以风骨死谏为荣的明朝清流心中,这种污名是万万难当的!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存着为景泰帝平反的心!谁不想做丹心照汗青的男人!

但是朱祁镇在世的时候,一方面文官集团知道其实景泰帝对待这位太上皇做法让太上皇很不舒服,所以文官们对待受苦的旧主也有一定同情和愧疚,他如何对待朱祁钰也都说得过去,第二点,朱祁镇毕竟是当了很多年皇帝的人,有威望,有正统性,在大臣中也不乏支持者,否则也发生不了夺门之变,第三点,明英宗朱祁镇对待紧随朱祁钰的臣子进行的残酷打压也使得文官集团风声鹤唳,不敢冒尖出头!

所以在英宗一朝,并没有人敢于提及为景泰帝平反,但是大老板去世后,懦弱的小老板朱见深上台了。高管们一看,机会来了!小老板可是新君初立,一没人气,二没实力,三没充分政治斗争经验!

在个个都是老油子的文官集团面前,那还不是一碟小菜!怎么办呢?

欲问怎么办,当然先试探!

文官集团先利用深有民意的于谦来试探明宪宗,果然由于于谦功绩丰硕,为人耿直,在官员和百姓心中都深由威望,而且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当时景泰帝并不愿以把朱祁镇从瓦剌迎回来,是采纳了于谦的建议才勉强做的,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虽然拥立新君,但是也救了他们父子俩!

所以明英宗虽然杀了于谦,但在晚年对于谦还是很怀念的,最后在曹石之乱后,就已经将陷害于谦的人全部罢免梳理,只是身为皇帝,总不能自打自脸不是,所以不能为于谦平反!但是可能对儿子已经有过暗示,可以上位之后通过平反于谦来收民心!

顺水推舟,有进有退

故而果然宪宗一上台,文官有人请求于谦事,宪宗也顺水推舟为于谦平反,两方初开始博弈,结果是宪宗得人心,文官试探出希望!但是对于文官的得寸进尺,可就没有那么好得手了。

时曾有大臣追论景泰废立事往,宪宗不悦的说:

“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当言。

这时候的宪宗有点小生气了,这是我爸爸和我叔叔的争端,管你们屁事!

但只要试探出希望,对于文官集团而言,那就是胜利的前兆!接下来文官们可毫不灰心,他们开始造势,怎么造势呢?找喜欢挑事出名的小官,就是那种不怕死敢说话被认为正直的年轻文官,但其实他们就是文官集团的枪手。

成化3年(1467年),有个个湖北荆门州的小训导,给朝廷上书列举了景泰的功绩,希望朝廷给景泰帝平反,随后英宗虽然没有同意,但是也没有对这个官员进行惩戒,接着在成化6年(1470年),御史们开始进行规模化表演,纷纷上书求改景泰帝谥号,认为景泰的谥号”戾”不符合实际情况,

对于朱见深而言,他知道这把火肯定不好熄灭了。处理不当容易出大事是,至少对自己的形象很不利,下一步这些文官们肯定开始表演死谏了,逼迫为朱祁钰平反,这可是在大明历史上的常见情况!

太极玩的贼溜的成化皇帝

为了不让事情发展到那一步,明宪宗必然要选择了。

孔子说:父死,三年不改其政,可谓孝矣!

如今已经好几年了,也算对得起老爸了,别人也不会说什么!既然当下景泰帝深得民心,为他平反也是潮流和趋势,如果自己不主动,到时候被文官逼着平反,就变成了被文官所压迫的皇帝了,只会给他们这些文官留下好名声!

不行!这个生意不划算,他该怎么办呢?

朱见深很明智的就玩了一手推手,借力打力,用这个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成功提升自己的明君形象,他主动下诏为景泰帝平反,赢得了当时和历史的广泛喝彩!连明史都因此事说他:

宪宗早正储位,中更多故,而践阼之后,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辂,恢恢有人君之度矣。

聪不聪明,厉不厉害,小皇帝刚登基没几年,把文官集团们加给自己的危机就这样化解了,成功变被动为主动。当然文官集团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恢复景泰帝的名誉!

可谓双赢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明宪宗朱见深,可是展示出来跟后世传言不同的皇帝风采,人家可不是一个只会跟万贞儿腻歪的昏君!

久在深宫混的这位宪宗皇帝,其实精明着呢!

那些因为他和万贞儿故事就以为他傻的人,才是真的傻……

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朱祁钰做皇帝,不是他自己钻营,篡位得来,而是在国家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力挽狂澜。

所以说,他不是一个野心家,是国家环境发生了变化,不得已被推上皇位。

我们知道,明英宗时,发生了土木之变,明廷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敌军都打到了首都,当时的情况是极为严峻的。

是朱祁钰和于谦等人舍命一搏,才换来了国家的安定,避免了灭国的命运。

朱祁钰于江山社稷有功。

对朱见深来说呢?朱祁钰已经算是个不错的叔叔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朱见深都仍然是太子。就算被废了,也还是沂王。

从始至终,朱祁钰就没有想过杀他,历来对付有威胁的人,做皇帝的人没有几个会心慈手软。

秦二世登基,他的兄弟们几乎被杀尽,秦始皇儿子可不少,足有三十多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杀光;朱棣靖难之役,哥哥朱标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活下来,当然,朱允炆是下落不明,而朱允炆的儿子,直接被囚禁到五十多岁,如同傻子一般。

朱祁钰也软禁了明英宗,这极有可能是保命的做法,他也没有对哥哥下毒手。

做过皇帝的人,不管你有没有野心,你就是再退下来,新皇都不可能不防范,父子之间都没有亲情可讲,更不说兄弟了。

他就是想归还皇位,都不可能了,这不是重新成为郕王那么简单,这一退,就有可能丢掉自己和儿子的性命。

我们看他废除朱见深,未尝也没有考虑到将来可能遭到朱见深的清算的原因,自己到时候死了,那么儿子朱见济呢?

我们不能说朱祁钰完全没有私心,但是他没有对兄弟和侄子下毒手,这是很难得的。

明英宗复辟,明代宗就死了,虽然重病,但是难以摆脱被谋害的嫌疑。

朱见深登基之后,对叔叔的遭遇应该也有同情的成分,而且他也需要笼络人心。

反正平不平反的,都是死后的一个虚名,给了还能显得自己宽宏大量,何乐而不为呢?

明宪宗朱见深为什么要为他的叔叔朱祁钰平反?

大部分人觉得宪宗给景泰帝平反,有点无法理解,那是因为这个感觉是建立在宪宗是个昏君的认知上的,《明史》里面的宪宗,也是被抹黑得有点惨的,说起宪宗,就是专宠万贵妃,纵容汪直搞西厂,就是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全是黑点,不是昏君是什么!一个昏君居然能做出给景泰帝平反的事情,让人无法理解,可是宪宗真是昏君吗?

其实宪宗也算是明朝少有的好皇帝,他刚即位的时候,因为英宗一伙乱搞,不但天下人心尽失,而且国内流民四起,边境的蒙古、女真诸部也是蠢蠢欲动,宪宗即位后,给于谦平反,给景帝平反,把人心收拾起来了,又创设郧阳府解决荆襄流民问题,在军事上镇住蒙古和女真,整个局势控制得很好。如果能理解宪宗不是《明史》里说的那种昏君,也就好理解他为什么要给景帝平反了。

  • 各种画作中的明宪宗形象

当初明英宗,也就是宪宗的老爸在复位之后,对景泰帝的定位是“篡位”,发布的废景泰帝为成王的诏令中,说的是“景泰僭子为仍为郕王”,所以英宗朝对景帝的定位是篡位,景帝的身份是僭主。当了七、八年皇帝,挽救大明江山的皇帝,这样的下场,可谓千古奇冤啊。而且,从来只有蒙冤的臣子,大明却创造出了一个含冤莫白皇帝!

说实话,就连英宗一伙,也知道景帝是冤,因为他们打压景帝也是心虚的,本来按明朝法律,藩王篡位那是死罪啊,可是英宗一伙也不敢杀了景帝,甚至都不敢把景帝废为庶人,只是否定了他的皇位合法性,不承认他是大明的皇帝,但是仍然承认他是大明的郕王。这就有意思了,简直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嘛,那有藩王真的造反,是这么处理的!这说明英宗一伙人也不真的认为景帝是篡位,只是不这么说,英宗复位就没有道理。

  • 明英宗坐像

试想一下,连英宗一伙自己都不认为景帝是真的造反,天下人谁会信,天下人又谁会服。景帝无论有什么缺点,他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大明江山,这是没人可以否认的,英宗一伙这么搞,不得人心,人心不服,是推动景帝在宪宗时代最终恢复皇帝身份,并获得谥号的关键原因。

景帝的平反,不是朝廷推动的,更不是宪宗主动做的,而是民间掀起来的,最开始把这个事情挑出来的,是一个芝麻小官,湖北荆门州的训导,相当于一个县级市的教委主任,他在成化三年给朝廷上书说景泰帝平定祸乱,且在位七年,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这么大,朝廷不应该这么对他。

这个事情被挑出来以后,大家都开始议论,宪宗自己也表态说,景泰帝的过失,他不介意,但这个事情不是臣子们应该说的。于是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成化六年,御史从景泰帝的谥号下手,再次把事情挑出来,他们说成王受命于危急之时,削平祸乱,有大功啊,谥号却是戾,天下人都为他鸣不平(公论不平)。

这些要求朝廷给景帝平反的活动,此起彼伏,宪宗的态度比较有意思。他是不想讨论这个事情的,但是也不打压要求平反的人,宪宗也知道,景帝的遭遇让天下人寒心,所以对于给景帝平反的事情他虽然不想提,但也不打压,可不打压,这事就没完了,大家似乎看到了希望,舆论基本上都盼望景帝平反的问题能够解决。

最后,成化十一年,宪宗突然提出要给景帝恢复帝号,重新评价谥号,显然他已经感受到了人心,决定顺应人心,主动给景帝恢复帝号,重上谥号。此举给宪宗带来了巨大的人气,让宪宗圈粉无数,谈迁就说,“大哉宪皇帝追称景帝,所挽回元气多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