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人如何看待唐朝,是怀念唐朝的强大还是觉得唐朝不如宋朝?

自唐朝鼎盛时期到宋代建立已经过去了两百余年了,宋朝在对于过去的唐朝历史中,其实只会总结,并不会怀念。两个朝代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新的建树,宋代在诸多方面都沿袭唐代的硕果继续发展。于是在宋代,最为明显的一种社会改制便是:“有效地打开宋代城市人民生活的自由空间,但又抑制了盛唐时期那种凌乱混乱的男女关系”。

所以,宋代不至于怀念唐代,但是说宋代人认为唐朝不如宋朝,这也是需要看方面。例如军事和对抗外族方面,宋朝合理地说,就是比不过唐朝。盛唐是万族来朝(指友好外交,甚至是俯首称臣于李唐),太宗有效地用贸易手段维护周遭的地方和平。但是到了宋代,自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盟起,宋代就一直处在劣势地位,连对峙都算不上,于是在民族屈辱方面,宋代要比唐代的感受清晰得多!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宋代与唐代之间的“强大与否”的比较:民生民间、军事与领土(政权影响力)、文人成就!

唐宋孰强 一民生角度:宋代打破“计划生活”的牢笼,对社会的解放上,要比唐朝好!

所谓“计划生活”,确切值的就是唐代长安城的宵禁。唐代是涉外贸易最为鼎盛的年代,那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出口商品,而是长安城变成了当时欧亚大陆的经济商业中心,地位等同于十八世纪的英国伦敦。可越是这样社会形态下的唐朝,反而对民间管控严格无比,这其中有两点:

一是“坊市制度”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唐律疏令》“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律疏令》

二是“宵禁令”

“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街使以骑卒循行嘂謼,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唐书·百官志》

大意:晚上敲800下钟声代表关门睡觉,早上敲3000下代表可以出来!

这是封建统治下面对繁荣的一种共同的病态,唐朝虽说开放,但那仅仅是欲望方面的(唐朝的男女关系开放,根本原因是统治者本身就对此不严谨)。在对于巩固统治上,李唐不会有所放松,不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当时的社会百姓好,从一开始害怕百姓和外国人勾结,到后来真心地担忧百姓到夜里遇害!

从《唐书》的诸多角度来看,其实宵禁和坊市并不是错误的,而且自古以来也有。唯一不妥的是,在唐朝快速发展的全球贸易(仅指部分地区)的背景下,这样的严禁手段有反作用于增长的经济模式。但无论对错,这两个主要政策的结合,让当时百姓的自由得不到完全地释放,用如今的话来说,那便是“有钱没处花”而且还要“按规定上床睡觉”。

“市场官办”与“控制生活”两种政策的出现,让老百姓也仅仅是如同机器一样在运转罢了!

直到宋代的改变!

宋代的改变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改变,“取消坊市,自由摆摊”、“取消宵禁,灯火达旦”。因为在唐朝的中后期,其实坊市和宵禁就已经出现了松动,直到五代十国的数十年战争后,宋代已经完成了过渡和分析,顺其自然地就形成了“人民生活自由”的现象!

“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至朝天门、清河坊、中瓦前、灞头、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都城纪胜》

除了市场自由,官府不再严格掌控,宵禁方面的壁垒,也是顿然无存!

“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胜,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无论四时皆然。”——《都城纪胜》

通宵达旦,彻夜营商也无太多管控。在夜晚的治安上,宋朝政府也加强了巡逻,这就代表着宋代所做的行为是:委屈官府,成全百姓。

不同于唐代:委屈百姓,轻松官府。

在宋代东京的街头,景象便是满街的商铺小贩,商品多样,而且晚上出来逛夜市也不会觉得可怕,反而是热闹,可以想象,根据当时宋代夜市的场景,那几乎与我们如今一些二线城市的夜景有得相比!

也正是如此,才加快了商品流动的速度和贸易的效率,催生出了宋代的“纸币”:交子。

因此,在人民民生方面来说,宋代人自然不会怀念唐代那种古板生涩的生活状态。根据欧阳修的《新唐书》对于唐代的宵禁的主观角度来看,其实宋代对唐代的坊市和宵禁是有些批判主义在其中的。而这也正是当时民生的看法,是最广泛的看法。

百姓思想方面:宋朝好于唐朝!

唐宋孰强 二唐代强势,宋代积弱,军事领土方面,宋代要比唐代受的屈辱多,这一点上,唐代要比宋代好!(最主要方面)

一个国家和政权所谓好与不好,这看的是人民幸福感。而强大与否,则是看军事。自五代十国以来,中原赵匡胤建制功成,开创北宋,但这个北宋,是有着领土隐患的。因为北宋的创立,并不代表赵匡胤扫清了最大的敌方政权,即便是北宋建立后,依旧在与契丹的对峙中,形成了劣势!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上位收复燕云十六州就失败了。而后在公元1004年,多次的对抗下,辽国依旧杀到澶州,宋真宗早已无心迎战游牧民族,最后被迫立下澶渊之盟,再之后,宋朝还需要向辽国进贡,类似于“纳藩国税”。这就意味着,自976年到南宋破灭,宋代就一直在被欺压,不说像唐代一样让四周的人都认可,都臣服,但起码不必要做到甘于人后。

但宋真宗就是和他的子孙赵构一样个性的人,极力避战,为此宁愿把自己和祖宗的基业绑在一起,向他人屈服,澶渊之盟,实则是无输无赢,那么澶渊之盟的意义就是宋代的一次心理博弈的失败,当时宋代为弟,契丹为兄!

“上谓王旦等曰:‘近览边奏,皆言今岁物价甚贱,刍藁三钱易两围,......况北戎愿保欢好,颇见其情。但固守封疆,足以安吾生聚。或言敌多狡诈,急当为寇,此非远识也。’旦曰:‘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昨陛下登封告成,天地助顺盖。人事和而天象应也。’”——《续资治通鉴长篇》

其实当时宋代统治者的心理不是想着如何忍辱负重,而是想着怎么样保证统治而且享乐,压根没有想过战乱。所说自1005年到1100这将近百年的期间宋代没有经历动荡的战争,但这一百年内,同样是屈辱着过的,因为宋国在当时可以说是辽的附属身份,地位低下!让人为之羞愧!

那么唐代呢?

不说军事胜绩,根据《新唐书》以及《宋史》的记载:

仅论国土面积。唐代所拥有的国土面积是800万平方公里—1200万平方公里(盛唐与晚唐不同)。

而宋代呢,宋代的国土面积非常之小,而且一度被压缩!200万平方公里—280万平方公里(北宋与南宋不同)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带,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

因此,可以说明宋代其实在最早的时间,就已经要比晚唐弱得多,更遑论盛唐。而且在军事与外交上,宋代自赵光义起就一直非常弱,到了南宋赵构还助纣为虐,协议称臣议和,强杀岳飞。到了后来,还说什么宋代的粮食难以支撑战争。其实说多都是空白,宋太宗之后的统治者的无能,才累积出这样的局面,本质就是赵光义一脉的懦弱和奴性!

因此,从政权影响力和军事领土方面来说宋代要比唐代弱得多,这一点,宋代的百姓和统治集团是自知的!(是否怀念盛唐的强大,这个是无人知晓的,毕竟宋代也有文字狱,而且当时一心对外的民族情感上,并不能说宋民就是软弱的,软弱的一直是赵宋家族罢了)

唐宋孰强 三唐宋的文学文人实则是顺承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宋代是把唐代的瑰宝发扬到了极致!

说完了民生和政治,最后影响社会存在感的,便是从古自今这一批不可缺少的思想家、文学家们了。古称“唐诗宋词”,这一个文学成就结合,代表着自公元七世纪到十三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高峰!

唐有李白、杜甫,宋有欧阳修、苏东坡。

李白和杜甫的文笔,精妙绝伦,但是当时却还没有成就词的体系。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盛唐文体蜕变的雏形。但可惜的是,盛唐之后便是安史之乱,这时候文体的传播并没有多大的建树,百姓和士族阶级恐慌于社会内部的变迁,精神思想受到压迫,文艺搁浅,这也是词文体推迟形成的根本原因!

那么“唐宋八大家之中”,除了韩愈和柳宗元之外,另外六位,都是宋代人物,而且韩愈和柳宗元都是活跃于公元8世纪到公元9世纪初,而唐朝的破灭缺失在9世纪末,这就表明了唐代文艺文化在盛唐之后的断层,以及在中后期最后的绚烂耗尽能量的无奈!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谤誉》(柳宗元)

唐代的文化是值得称道的,但是环境不好。社会环境不好,士族阶级环境不好。所以唐代的文化意义不如宋代在公元十一世纪委曲求全的岁月中来得深刻!

而到了宋代的时候,虽然国家岌岌可危,但是赵宋王朝有个特点。那就是不会过份的杞人忧天,有着一种南唐后主李煜的“乱世浪漫”的韵味在其中。也正是这样的思想环境,造就了宋词的巅峰,也让宋词在当时的社会上得到巨大的绽放,因此,在文化文学思想方面,宋代无论何时的境地,都要比晚唐宽容看开得多!

所以宋代可以说是续接上了唐代那段零落、没落的绽放岁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宋代人只仅仅是借鉴于唐代人,但却不认为会比唐代人差,思想的宽松度也要比唐代人高,这是晚唐社会寻求不来的,毕竟李白这类人物千古难得一见!

据《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载 ,作品有2万余首(不包括残篇 、附篇),有名可考的作者有1430余人。

宋代与唐代之间的文学比较:核心在于问题的进步!

评价唐宋之差,巨细复杂,但是怀念过去仅是一种情感,正视现状才能富强!

怀古伤今,留恋唐朝的美好,时时想着梦回长安,登临境界,眺望耀目的苍穹明月。说到宋代人是否怀念鼎盛的唐朝,其实这是一种从情怀的角度出发的思考。在实际上,没有人一个人会因为现状的不好,而想着回到那个传说之中的美好时代,唐宋之间的时间长河,亦是如此。

岳飞不会抱怨为什么不生在唐朝跟随李世民,苏轼也不会抱怨为何不在盛唐,与李白对酒对诗。宋代和唐代的不同,这其中许多事物,可能是进步,也可能是差异化,并没有哪个好或者不好,只是适合或者不适合!

从历史角度来说,唐代辉煌过,但“盛唐”的时间不长。而宋代虽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却把文化和经济发挥到了极致。抛开军事和领土来说,宋代就是唐代盛世的一种拼接和传承。不仅摒弃了不适合于宋代人们的杂质,也为后世的种种开了个好头。因此,个人认为宋代人并不会真的去怀念唐朝的一些盛况,毕竟唐朝最后也走向末路,宋代人最多的更是总结糅合自古以来的所有精髓,变成最为丰富的社会色彩!

而,这便够了!

结语:

唐宋之争,其实也是一场历史纪元的探讨。封建归于无的结果,其实就是那些社会必然的走向。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唐宋年代所遗留下的人间瑰宝,到了如今,我们依然能够享受和观赏。盛唐的完美,宋代的通宵达旦,各有特色地永存在历史的河流中。李白咏诗、苏轼咏歌,最后在传递中,结束埋葬那个他们心中最为美好的时代!

参考史料:《新唐书》《宋史》《资治通鉴》《东京梦华录》

宋朝的人如何看待唐朝,是怀念唐朝的强大还是觉得唐朝不如宋朝?

相对于大宋豪侠的赵匤赢俭典大将他深知唐亡于蕃镇割据军阀混战,从朱温篡权亡唐的九O七年到宋立建国的九七O年才过了约63年,前事不忘后世之事,宋太祖选择了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的仁策,石守信,高怀德等大将依一拜服离职去地方以养天年,在皇帝眼中大唐未期就是个笑话,在众文武大臣中大宋的经济实惠远超大唐,它们的薪金是唐的几十倍,而且大宋王朝刑不上大夫,以仁孝治天下,所以宋人自以为得计,在自欺欺人耻笑盛唐。

宋朝的人如何看待唐朝,是怀念唐朝的强大还是觉得唐朝不如宋朝?

你好作者我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大家来讨论深思,查阅了很多资料,我们发现,宋代各个阶层对唐朝的看法,是不同的,他们对于唐代存在不同区域来做比较。

宋代领导阶层的看法:

宋太祖:赞曰:昔者尧、舜以禅代,汤、武以征伐,皆南面而有天下。四圣人者往,世道升降,否泰推移。当斯民涂炭之秋,皇天眷求民主,亦惟责其济斯世而已。使其必得四圣人之才,而后以其行事畀之,则生民平治之期,殆无日也。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资料来源宋史)

宋太祖的评价推:尧、舜、商汤、周武王尊为四圣,认为自己功劳盖过唐代。

宋高宗:赞曰:昔夏后氏传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复立而祀夏;周传九世而厉王死于彘,宣王复立而继周;汉传十有一世而新莽窃位,光武复立而兴汉;晋传四世有怀、愍之祸,元帝正位于建邺;唐传六世有安、史之难,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 。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资料来源于宋史)

宋高宗则以享国作为对唐的比较。一个偏安一隅的帝王评价,显见十分狭隘。

宋代士大夫阶层

宋朝的文人与唐朝的文人截然相反!

唐:盛邦!天下归一统,上国之泱泱,万方朝贺,无外之患、内之忧。

唐是知识分子与士大夫的乐园,物质极大丰富,精神高度自由。 只要你跻身名流,就可以天马行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就可以“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可以侠义、可以田园、可以雄壮、可以感悟,是真正的精神奇葩。

宋:承五代之弊,失幽云之险,国土未统,外患连绵。

宋重文抑武的国策和完备的科举制度,成就了统治阶层的民主,很多名士,出身微寒(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这些原本社会最底层的文人们,通过宋的制度,获得了参与国家中枢的机会,他们对于这个朝代的忠诚,甚至超越了对于君主的忠诚,所以宋的文臣给我们印象最深,寇准、包拯、文天祥……;但是宋同时是弱小的,周围都是一圈野蛮的邻居,屡战屡败,导致了文人们强烈的忧患意识。

由此看来宋代文人,士大夫及老百姓,对唐朝与宋朝的评价属公正的,既肯定唐朝是统一,无内忧,外患,是央央上邦大国,同时也高度肯定了,宋代科举制度使低层文人获得更大的发展生存空间,和对宋君主的忠诚。

民间对宋代评价

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在中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超越从前任何一个朝代。

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与欧美汉学家,大多倾向于认为宋代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高峰期,是中国迈进近代门槛的历史转折点,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他的《中国社会史》上称:“11—13世纪,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不仅是程度上的变化(如人口增加,生产普遍发展,对内、对外贸易增长,等等),而且是性质改变。政治风尚、社会、阶级关系、军队、城乡关系、经济形式均与唐朝这个中世纪式的贵族帝国迥然不同。一个新世界诞生了,其基本特点已是近代中国的特点。

最后我们也来谈谈,对唐宋二朝公正客观的看法。唐朝和宋朝都有闪亮的地方,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当时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国家都和中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对中国的文化都非常向往,所以到现在很多外国人还称中国为唐人,在国外中国人聚集的地方成为“唐人街。所以唐朝是中国人的骄傲。宋朝给人的感觉是软弱无能,备受欺凌,但是宋朝的经济文化上的成就却不敢小视,四大发明,宋词,丝绸也兴盛,纸币的出现,说明宋朝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是唐朝无法比拟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谢谢!!!

宋朝的人如何看待唐朝,是怀念唐朝的强大还是觉得唐朝不如宋朝?

只从一个方面,给大家提供一组数字。

《全宋词》写长安的319首,写杭州的15首,写开封的只有2首。

摘自网络。

盛唐开疆拓土,万国来朝,被誉为封建社会的顶峰。宋朝被辽金蒙古西夏欺负,割地赔款。这才是宋代文人歌颂大唐长安的原因。

宋朝的人如何看待唐朝,是怀念唐朝的强大还是觉得唐朝不如宋朝?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唐朝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大唐威服四海,诸国来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

宋朝国祚三百一十九年,大宋国泰民安,文化繁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那么宋朝的人是如何看待唐朝的呢?笔者认为不同阶层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入手分析:

宋胜唐多矣——宋朝皇帝的自命不凡

宋太祖赵匡胤说:

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

宋高宗赵构说:

唐传六世有安、史之难,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 。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

赵匡胤认为宋朝文化昌盛,经济发达,比起汉唐来不遑多让。对自己的文治武功非常满意。赵构则说唐朝传了六世有了安史之乱,宋朝传了九世才有徽、钦之劫。虽然两位皇帝都没有直言说宋比唐强,但是从他们字里行间的志得意满,可以体会的到他们的真实想法。

事实上,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内乱,宋朝的靖康之耻是外辱,这不可相提并论。唐朝中兴之后依旧统治着完整的国家,宋朝中兴之后却丢了半壁江山,这更不能同日而语。

(宋太祖赵匡胤)

凭吊追忆——士大夫的扼腕叹息

宋朝词人多追忆唐朝,虽然当时长安已经繁华不再,但是他们却纷纷歌颂长安的盛况,凭吊旧朝的往事。表达了他们对盛唐的向往和对时局的担忧。

《全宋词》中以长安为题的宋词就有319首,相比之下,出现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的词句只有15首,汴京更是只有2首。

以北宋知名词人周邦彦的词为例:

“长安道,潇洒西风时起。尘埃车马晚游行,霸陵烟水。乱鸦栖鸟夕阳中,参差霜树相倚。到此际。愁如苇。冷落关河千里。追思唐汉昔繁华,断碑残记。未央宫阙已成灰,终南依旧浓翠。对此景、无限愁思。绕天涯、秋蟾如水。转使客情如醉。想当时、万古雄名,尽作往来人、凄凉事。"

长安是唐朝的国都,见证了唐朝的过往,象征着强盛的国力和诸邦来朝的政治氛围。宋朝词人们以长安为题进行创作,是希望唤醒民族的自尊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同时给上位者以警醒。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提醒着北宋皇帝们不要忘记燕云十六州,提醒南宋的皇帝们不要忘记靖康之耻,不要忘记收复中原!可是他们的理想和希望最终化作泡影。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表达的不只是对收复失地的希望,还有对统治者无能的控诉。

(宋朝士大夫)

茫然不知——山野村夫和市井小民的悲哀

山野村夫和市井小民他们不识文,不断字。整天为了生计而奔波,他们大多数人出生以后即接触不到典籍,也接触不到历史。这些人不知道有唐,就算知道了也是只有个大概的映像。他们不会去怀念,也不会去比较。对他们而言,干好自己的活,种好自己的地是最重要的事情。

(宋朝市井)

唐宋在时间轴上的纵横对比

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一直在进步。如果在时间线上纵向比较,不论是经济和文化,还是军备和制度,后继的朝代总是比前面的王朝要更加的先进和完备。因为他们可以总结得失、改革弊制,提升自己。宋朝和唐朝相比,它的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昌盛,武器装备更加精锐,朝廷制度更加完善,这其中固然有宋朝皇帝们的文治武功,但是这更多的却是时代发展的功劳。

如果在唐宋两朝所在的时间点横向比较的话,两朝差异是巨大的。

唐朝有太宗皇帝称天可汗,指点江山,万国来朝:

宋代王溥的《唐会要.杂录》中记载:“贞观四年,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

宋朝有赵构面北而称臣,卑躬屈膝,压弯了名族的脊梁:

绍兴十二年(即公元1142年),赵构进誓表于金,表曰:“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读贞观的历史,中华儿女无不心潮澎湃。看宋朝的往事,却往往令人哀叹,让人感到屈辱。

皇帝是一国之君长,更是一国之脸面。皇帝有气节则民族有气节,皇帝有威严则国家有威严。唐宋两朝哪个更让人为之倾倒,从这里可见一斑。

(南宋可怜的版图)

综上所述:

宋朝的统治者自命不凡,他们认为宋朝比唐朝存在的更久,经济更发达,子民更安康,因此认为唐不如宋。宋朝的知识分子则对国情表示不满,他们怀念李唐时期中原王朝的荣光。市井小民和山野村夫则只顾着过自己的日子,没有学识也没有见识的他们是不会想这么多和自己无关事情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请关注@三维策论(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宋朝的人如何看待唐朝,是怀念唐朝的强大还是觉得唐朝不如宋朝?

了解皇帝体制,就会知道宋朝任何人都不能把唐朝看得比宋朝好。“今不如昔”允许说,才有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周朝的周天子、封国国君、卿大夫士大夫是自由人,魏国不好混就去秦国,燕国无道就去齐国;少量的人之自由,就创造了之后两千年的精神食粮;后面有什么?汉赋颂歌、唐诗洗凝脂、宋词聊自慰、明清名著小说手抄私传才是上品;秦制之后就是不断堕落的民族历史,纵有两千余年,尽是自我吹嘘的盛世,以便继续千秋万代统治人民的虚妄梦想。

宋朝重文抑武,自以为又找到一个千秋万代的保证真理,实则成为一系列羞辱疲弱的原因:檀渊之盟、只知契丹不只有宋、皇帝被俘虏、皇帝杀人不需要理由、崖山跳海。通过“弱民”维持统治,已经是民族罪人、贪图私立忘记民族大义;宋朝还要“弱部队战斗力”。西夏打不过、契丹打不过、女真打不过、蒙古打不过,大理也打不过吗?中国男足吗?

探讨一下中国男足怎么看待周边国家足球队的,基本就知道当时宋朝的真实心理。至于宋朝的人怎么看待唐朝,都是一种体制能想什么呢?根本就是本质一样。宋朝比唐朝,无非是“砍了将军一条腿”而已。

宋朝人有没有自由的思想?有没有独立的精神?如果没有,他们只能跟皇帝一样,就是说偌大的国家只有那么一丢丢大脑,不挨揍才怪。宋朝繁荣?拿来根据。

可以自由肯定前任前朝好,说明社会进步了。国民党抗日战争怎么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