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在当了皇帝之后、杀了很多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人?
朱元璋是一个具有传奇意义的人,不仅出身草根,而且还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最后却积聚天下才人于身旁,披荆斩棘,在乱世中开创明王朝。所以,由此可见,还没有成帝之前的朱元璋,理应是一个开放、不拘束、赏罚分明的人,因此才能先后收服了刘伯温、李善长等明朝柱石。
到了明朝建立,三十四位重要国公与侯臣,前期的的确确享受了明朝的开国红利,在洪武三年(1371年,明朝开国第三年),朱元璋还对这三十四位功臣赐下著名的“免死铁劵”(雅称“丹书铁劵”)。免死铁劵的作用也很简单,就是保命符,大臣自己可以免死一次,家人可以免死一次,而造反的罪名除外。丹书铁劵一出来,很多开国元勋以为就真的高枕无忧,谁知后来,三十四位功臣,仅有两人善终(那就是汤和与华高),其余的大多数的持有免死铁劵的功臣以及没有持有的,都被斩杀一空,所以后世也称,免死铁劵其实就是“催命符”。
但后来的人也评价,免死金牌就是一个幌子,朱元璋就是为了让那些功臣嚣张跋扈,才好有借口下手:
查此免死铁券三十四家,本人不被杀,子女不坐胡蓝案者寥寥,能免此二劫,又不因靖难见杀者,共二家: 汤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二子皆卒于军,孙及曾孙早夭。 华高:远镇海南,无后。 是谓“引蛇出洞计谋高”。因此剩下的汤和与华高也并不好到哪里去,除了保留下了性命,活得也是十分憋屈!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就开始谋划屠戮功臣,可见心狠手辣至极,过河拆桥的手段,施展地令人咂舌!
杀戮根源 一杀戮是草根帝王的结算手段,朱元璋出身平民,不习惯拐弯抹角施展帝王心术,直接以杀止患!稳固江山,这是每一个皇帝都会做的事情,也是责任,更是面子。朱元璋何许人也?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刘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赤裸裸儿时牧童➕少年袈裟➕土匪革命军。因为没有贵族的身份和涵养,功臣越多,其实并非是好事。在隋唐,关陇贵族严谨来说也才十家左右,都能影响中华五百年,更何况明朝三十四家,朱元璋的想法自然是:“别说自己死了之后控制不住,还没死都不一定能控制住”。所以,既然登上了皇位,开创了古今伟业,自然不能被推翻或者导致后代是傀儡,毕竟“还俗的人,掌控欲望是最强的”。(朱元璋的屠戮,有些杀错一千,也要灭绝隐患的意味!)
为了后代的帝皇生涯,为了自己能够站立在一代创始帝王的视野,比起功臣们慢慢才开始造反,朱元璋比较简单,就是沿袭曹孟德的精神“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屠戮功臣,阴死了刘伯温、逼死了徐达,弄死了李善长,到了后来,“明朝创始人团队”不仅股份大大稀释,而且还丢了性命,家人也不能幸免,连继承权都用不上!
▪️集权是封建君主的使命和天性!
其实每一个创世皇朝的确立,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要考虑稀释功臣的权力,要控制他们的行为。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虽然没有杀掉将领,但是也同样要把权力收回来,因为赵匡胤本身就是一个官宦家族出身,上层社会的手段娴熟,帝王心术自然委婉体面,可是帝王集权的本质却是不会改变,这是封建君主的永恒习惯!
包括秦始皇、李世民、李渊、杨坚等等帝王,虽然不杀功臣,但是也会费尽心机分权,保证皇权,因为他们都是贵族出身,拐弯抹角的功夫斐然。但朱元璋却没有什么文化,粗人一个,所以为了控制权利,与其费力地施展帝王心术,还不如直接大开杀戒,保证朱明的江山旺盛。(在历史上和朱元璋有同样喜欢的就是刘邦,刘邦也同样出身微末凡尘)
杀戮根源 二朱元璋几乎自己打下了明朝的政治根基和脉络,功臣们的用处不大!明太祖年号洪武,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开启了“洪武之治”的盛世景象。其实朱元璋屠杀功臣,控制得非常好,余波并没有影响到平民百姓,可以说,朱元璋是一手拿着刀,一手批着奏折,是政治的魔鬼,是乱世的上帝!
▪️专政举措
朱元璋收拢中央权力的意图很明显,举措也同样是直达高效。时年洪武十三,也就是公元1380年,朱元璋为了废去宰相之位,发起“谋不轨”的罪名扔到胡惟庸头上,胡惟庸被处死,其中李善长和陆仲亨,也都同时死在这场风暴之中。那么杀害他们的目的,就是朱元璋用鲜血灌溉他的新政:废相、废中书,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废除了行省制,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创立五军都督府,总管兵权,设立东厂,把阴影洒满皇朝。所以由此可见,朱元璋野心很大,想把一堆人干的活,自己都拿去干了,丝毫不让他人染指,专政至极!
▪️臣子没有了利用价值
但朱元璋的确也是够给力的,把朝政、经济、民生军事一手抓,最后才有洪武之治。在朱元璋进行改革的时候,很多事情必然是会影响到功臣们的地位和权利,如果剥夺他们的权利,又不杀他们,等闲了下来,唯恐引起反噬,所以帝王家就是这么残忍,一旦无用,就必须死,不死皇帝不安心。可以说,是极端的社会条件和思维,让朱元璋发起了骇人的屠戮!
如果当时的社会,可以有一种中和的方式让这些功臣退休,那么这些杀戮或许就不会产生。而且从朱元璋不仅屠杀功臣,还连坐家人,这种行为的根本就是朱元璋的一种自卑,因何自卑?究其因果,还是出身的问题,毕竟古代信服的永远都是贵族,所以朱元璋的亲力亲为,杀戮朋友和伙伴,就是为了埋藏这些过去,而且朱元璋非常好学:
“吴王微时,目不知书,起兵后,日亲诸儒,流览神解,手撰书檄,注射简峭,文士顾不及也。”——《国榷》“太祖在军中喜阅经史,遂能操笔成文章。”——《剪胜野闻》“我本(山)野(之)人,未尝从师指授。然读书成文,释然自顺,岂非天乎?”——(徐祯卿《剪胜野闻》)注:吴王就是朱元璋!
而朱元璋的努力也同样是有收获的,从他开始,直到后世明朝灭亡,将近三百年的时光,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他的政治根基起了绝大的作用,其中刺客和间谍系统,就是保证了皇权巩固的一个很根本举措。(明朝灭于革命军李自成之手,朝内没有造反的可能)
评价封建无契约,帝王最冷血。说到底,朱元璋只是一个特例。残暴统治,所幸他针对的是上层阶级,对于黎明百姓,朱元璋还是有着很好的名声的。比起大多数殃及百姓,丧权辱国的前后世帝王要好得太多。不过,皇帝世家,天子,终究是冷血的,他们治安天下,也仅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名声,所以根本原因还是出于一己私利的考量!
臣子与皇帝之间,在最初一起打天下的时候,或许还有些对等的价值可言,可到了正统有了归属,那么就没有了对等的地位,即便是功臣,也难免会变成待宰的羊羔。毕竟封建制度,没有契约、约定都是个空话,即便实现了,也分分钟能够架空。历史上,有狠心的帝王,也有狠心的臣子,前者剿灭火种,后者弑君夺权。朱元璋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发动血色扫荡,这是他身为帝王的本质,实则无可厚非,该破灭的只是封建社会。因为无情,现实,残忍的上层社会属性,导致出了朱元璋、刘邦、成吉思汗这类人,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朱元璋的手段直接简单,杀招扑面而来,群臣难以抵抗。或许也是朱元璋在微尘之时,与这些开国功臣相处地太好,导致朱元璋害怕被反水,于是便人格分裂地化身杀神。他同时也是最累的皇帝,疑心重,为了揽权,只能自己独自操作政治,全部权力机构都直接对他负责,比起李世民举贤天下,任贤进言的宽广心胸而言,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就真的有些糊涂了!
结语:朱元璋除了杀害功臣及其家人,同样再后来清洗朝政贪官,史上记载,涉及亡者高达十五万人!朱元璋不是昏庸,只是集权的手段过狠,这与他从小到大经历的风风雨雨的环境相关。从古至今,数十个开国皇祖都做过诸如此类的事情,区别只是见血不见血罢了,因此这也是无情的封建规律,难免让人对人性的本质有些唏嘘而已!
朱元璋为什么在当了皇帝之后、杀了很多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人?
大家好,白水先生向朋友们问好!
其实任何人当权力达到了巅峰时都会害怕从峰顶跌落,那么他就一定会用极端的手段把他认为的对手或潜在的对手清除。这种情形以开国皇帝最为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出现了460多位皇帝,每个开国皇帝都能被后人牢记。是非评价不一、好坏褒贬掺杂。就说大杀功臣就以刘秀和朱元璋为最。其实皇帝大开杀戒也不能全为私利。我这里就以朱元璋为例和朋友们探讨。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政治家。经过16年浴血奋战,从一和尚投军到一统江山、君临天下。朱元璋能取得天下和有一众得力干将是密不可分的。论功行赏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前后,分五个档次爵位共封了150余人,却又有43人因罪被诛。功臣被杀,个中原因不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朱元璋布衣出身,当初投身义军就是因为元朝政权的腐败,老百姓民不聊生,才揭竿起义。作为改治家他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在各路义军中朱元璋从严治军,纪律严明,也深得百姓拥戴,各种人才集聚在他麾下,成为他夺取江山的保障。但一些功臣在国家安定之后,滋生了“骄、娇”二气。居功自傲,目无法纪。拉帮结派、欺压良善。为稳定人心,坐稳朱家江山,必须惩治不法就杀一儆百。这些被杀功臣是昝由自取。
2.朱元璋一步步登上权力的顶峰,对权力的迷恋愈发强烈。他自己一介平民,手下文臣武将出身名门旺族的不胜枚举,他担心有朝一日,那些人也学他的样,造他朱家的反,大明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也许会灭门灭族。这是朱元璋没有自信,害怕其他人会谋逆夺权,取而代之。为了稳固朱家江山,并且让自己的子孙能够千秋万代永保皇位。朱元璋举起屠刀,把心中认定的反贼,功高震主的开国功臣全部杀死。
3、同样是为了朱家江山,知道性格懦弱的太子朱标没有能力驾驭这些开国功臣,为了后代考虑,趁自己威信仍在,那些老臣对自己的敬畏,必须除掉他们,为后来的皇帝扫清道路。
也许这就是朱元璋和其他开国皇帝大杀开国功臣的原因吧!
此乃愚见。欢迎阅读评论
朱元璋为什么在当了皇帝之后、杀了很多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人?
1、共同打天下可以,共同享受天下就难了,这是封建王朝的共同特点。2、良弓尽,走狗烹,也是封建皇帝的一贯做法。3、功高盖主,对朱元璋有威胁。4、手下功臣没有学会急流勇退,争功讨赏,手伸的太长。
朱元璋为什么在当了皇帝之后、杀了很多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人?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我来回答。
朱元璋从一个农民变成皇帝,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人们说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开国皇帝中,朱元璋是难度最大的一个,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会杀掉一些有功之臣。
噩梦开局,出生入死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会杀到一些功臣,大家比较熟悉的汉高祖刘邦,在建立大汉王朝后也杀掉了一些功臣,但是在明太祖朱元璋这里就有些变味了,甚至有屠杀的意味。虽然开国功臣被杀的历史存在,但是也有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样的典故存在,但是朱元璋还是在对打开国功臣的态度上选着屠杀,达到了历史之最。
朱元璋本身就是农民出身,所以他从下就明白权力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朱元璋从农民到皇帝的过程中也有多次陷入危机的时候,稍有差错就会人头落地,所以朱元璋对于权力有一中恐惧和向往。这些兄弟随着朱元璋出生入死,朱元璋知道他们有多大的本领,也知道他们的厉害,可能朱元璋有时也会暗喜,幸好他们不是敌人,就拿蓝玉来说,他征战到了内蒙古的贝尔湖消除了对明最具威胁的北元势力,但是最后的下场大家都是知道的,因为功臣有时候显得过于耀眼
欲望权力朱元璋对于权力过于痴迷,他废掉了丞相制度,也就意味着皇权的加强,什么事都由朱元璋决定,这是朱元璋最向往的,这也是他诛杀功臣的原因之一。太子的死,也是朱元璋杀功臣的一个原因,朱元璋最喜爱的太子突然病逝,只有立孙子为帝,但是这样做是不符合规矩的,历史上还没跳过儿子自接立孙子为帝的故事,但是朱元璋做大了。
但是孙子的资历实在是太浅,如果得不到朱元璋的保护,那些大臣会直接赶他下台,让朱元璋的儿子继位,这样做也算不上谋逆,还会得到群臣支持,更重要的是还会得到朱元璋儿子的支持,怎么看都是合情合理的朱元璋也想到了这一点,这时朝野上下自然有反对的声音,那么就把这些有资历还反对的大臣以谋反等罪名除掉,这样对未来的皇帝就没有太大的威胁,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不够的,他也要除掉那些有实力对太子构成威胁的大臣,所以在历史上朱元璋是诛杀大臣最多的皇帝。这也是日后朱棣造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大部分有能力的大臣都被杀掉了,也不能抵抗朱棣的铁骑,这也是为什么朱棣了迅速控制大局的原因
朱元璋为什么在当了皇帝之后、杀了很多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人?
关于朱元璋在晚年时期,对功臣宿将大范围清洗这个事儿,做的是干脆利落,就如同朱元璋刚登基的时候,给这些大臣荣华富贵一样,一切都来的很突然。
朝堂文臣武将,特别是资历高的那一拨人,大多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对于这些人,要说朱元璋没点感情,也绝不可能,可是在后期,朱元璋处理的是很决绝的,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朱元璋不再是曾经起义时候的朱元璋了,后期处理功臣时的朱元璋,是一位皇帝,是一位开国皇帝,是一位失去了自己的储君的皇帝,是一位想着天下传承的皇帝,是一位想要皇权稳固的皇帝。
电视剧《琅琊榜》中,有这么一句台词,是梁王对梅长苏说的,他指着龙椅说:“不管是谁,坐上那个位子,都是会变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朱元璋,皇帝朱元璋和朱元璋是两个不同的人。
晚年时期的朱元璋,失去了太子朱标,选立了皇孙朱允炆作为储君,但是相对于朱标而言,朱允炆在那些朝堂忠臣中,是没什么威望的,说直白点,朱允炆还没那个手腕能够压制住这些开国功臣,而朱元璋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朱元璋不能让他去世之后的朝堂,出现君臣互相倾轧的情况,哪怕只有一批的可能,朱元璋也要扼制这种苗头,而最直接干脆的方法,就是——杀。
一件件案子接连发生,株连之多,令人瞠目结舌,朱元璋的出手干脆利落,毫不留情,朱元璋在做这些的时候,是从皇帝这个角度去做的,是为了朱家天下的稳固去做的,这些老臣们心中的怨气,后世的评价,他不多去想。
朱元璋,皇帝朱元璋,归根结底,是两个不同的人。
朱元璋为什么在当了皇帝之后、杀了很多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人?
因为怕,朱元璋大杀功臣,实际上是有时间节点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守业更比创业难。开国皇帝想安稳的把皇位传给下一代,更难。
如果你仔细观察中国历史,会发现在开国之后的第二任皇帝,登基总会有些波折。
随便举几个例子。
秦朝,始皇帝暴毙,胡亥联合赵高、李斯杀害扶苏,登上皇位。
汉朝,吕后与刘邦杀韩信、彭越等人,刘邦死后,戚夫人被削成人彘。
隋朝,杨广指示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宫,隋文帝不久驾崩,杨广即位后,将原太子杨勇杀害。
唐朝,玄武门事变,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杀死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二人。
宋朝,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饮酒,次日赵匡胤驾崩,隔日赵匡义即位。
所以,发现没有,开国皇帝的班,不是轻易就能接下的。如果皇帝做的不好,那就是家破人亡,自己也不得好死。
朱元璋怕,怕自己指定的继承人不能顺利的继承王位。
朱元璋杀功臣,可以两个时间点来分割。第一个时间点,是洪武二十三年前。
洪武二十三年前,朱元璋并没有屠杀功臣的举动,如常遇春、邓愈等功臣要么病死,要么战死,只有极少数是赐死。病死和战死的不谈,只谈赐死的,大体上有:
洪武八年,廖永忠赐死,这是朱元璋赐死的第一个大功臣,而且赐死的原因很特别,叫“僭用龙凤”,也就是家里面使用了皇帝才能用的图案,这是僭越礼法的事情,再加上其之前有窥探圣意的企图,所以死的不怨。
朱元璋杀死第二个大功臣,已经是七年后了,这次是朱亮祖,他是被鞭杀,这个人有过投降元军的先例,并且在广州任职之时,勾结当地豪强,收受贿赂,导致朱元璋误杀忠臣,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极恨贪官,所以,朱亮祖这样花式作死,死的也不冤。
朱亮祖死的这一年,是洪武十三年,这一年,有一件大事儿发生了——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之名(可能为莫须有)诛杀,不过,这时候,朱元璋并没有杀太多的人,有名的人物大抵上只杀了胡惟庸、陈宁和涂节。所以,我认为,当时的朱元璋并不想杀太多人,只是想罢了相权,加强自己的统治,废除丞相,可以让自己的儿子朱标不需要再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毕竟,朱标的性子可是有些软弱,不一定能够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自己现在能帮儿子解决,就给解决了,更何况,胡惟庸做事常常不请示朱元璋,他自己看这么个丞相可能也有些不顺眼。
时间匆匆过去十年,这十年间,又有李文忠、徐达(烧鹅论存疑)等十多位开国功臣病卒。有名有姓被朱元璋杀的没有,只有常遇春之子常茂被发配。
时间点来到洪武二十三年,这一年,是朱元璋杀人的第一个时间点,事情的起点,是李善长。这一年,李善长已经77岁,他又为一个犯了罪的亲戚丁斌求情。这事儿本来没多大,但不知怎么的就闹到了朱元璋那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丁斌居然将李善长家族和胡惟庸案扯到了一起,根据记载,胡惟庸想造反派人去说服李善长,虽然李善长没有同意,却说出了一句做大死的话:
“我老了,等我死了,你们想怎么搞就怎么搞吧!”偏偏此时,李善长的几个奴仆可能是心存不满,也告发李善长勾结胡惟庸的事儿。于是,朱元璋暴怒,大开杀戒,胡惟庸案牵连3万多人,其实是从洪武二十三年开始的。
可要我说,这一次,是朱元璋暨废除丞相后第二次帮朱标清路。洪武二十三年之所以杀了这么多人,是因为李善长的一个重要身份——淮西集团的首领。
淮西集团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核心力量,在朱元璋的整个创业过程中,淮西人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建国前是力量,建国后就是威胁,朱元璋自己虽然也是湘西集团的老大,可自己死后呢?那些人可不一定听朱标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杀光了。有一个故事,我们都听过:
朱标为李善长求情,朱元璋扔给他一根都是刺的木棍,朱标不敢接,朱元璋说:“我现在就是为你拔掉这些刺。”
所以,作为湘西集团首领的李善长,不得好死好像也是必然。
第二个节点,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标死了。朱元璋的所有计划都被打破了。
朱标去世之时,已经辅助朱元璋处理政务二十余年,朱元璋自己办理政务的班子,也是培养朱标的班子,在废除丞相和淮西集团后,剩下的诸如蓝玉那些人,要么是朱标的死党,要么在这爷两个眼里就跟阿猫阿狗一样,朱标当皇帝可以说要多稳有多稳。但没办法,朱标偏偏死了。
于是,朱元璋只好再立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子。
但问题来了,这个皇太子,只有十五岁,朱元璋已经没有新的一个二十年培养他了。那能怎么办?
那就再杀一批吧!于是,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爆发,朱元璋这次一点都没手软,感觉对长孙有威胁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杀光——除了洪武二十一年告老的汤和之外,冯胜、傅友德等一律灭族,这一次,被杀的至少有一万五千余人。
公元1938年,朱元璋病逝,根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为了顺利让自己的子孙继承皇位,杀了至少五万人。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逆臣录》的相关资料。
朱元璋觉得,自己杀了这么多人,做了这么多事儿?自己的长孙一定能够安稳的继承皇位了吧?对,没错,就是安稳继承皇位,因为虽然杀了很多人,朱元璋的脑子还是清醒的,他让自己的儿子们给孙子镇守边疆各地,又留下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李景隆等人辅助,虽说不太成熟,但问题应该也不大。
可他千算万算,都没算到自己的长孙是个憨货。
建文元年(也就是1939年),朱棣因削藩一事被逼造反,朱允炆及其团队凭借一系列骚操作节节败退,建文四年,应天被攻破,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一定会再被气死一次吧?
我是伏生说历史,欢迎你的点赞和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