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是彻底消失了还是变成“灵魂体”继续在另一个世界活着?

很小的时候听老人说过,人死了去到另一个世界,过着满地是鲜花,无忧无虑,无病无痛的生活,比生前好得多,所以,当一个人断气的那一刻,他的灵魂己脱离了身体,上了天堂,到了另一个世界。

根据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描实中所说,人死后可以投胎,根据各人的运气,有的变成厉鬼,有的变成家畜,有的变成狐狸精,但大多数都是变和人样,只是阴人没有热气,都是冷血动物,变得无情,失去了原有的人性,当然,这些都是神话不可信。

其实,人死了一了百了,化为尘土,没有什么灵魂之说,过去听村里的老人讲过一段故事,有一位大财主,非常有钱,每年收的租不少于十万,但是,人越有钱越怕死,到了中年,他坐立不安,身体有点不舒服,就害怕死去,四十一岁那年,是高州占卜算命先生给他批的长庚,过得了四十一,就有五十三岁饭吃,所以,他早早做好了死的准备,提前请地理风水先生选好了墓地,将近那两个月,他整天忧心忡忡,闷闷不乐,总是怕过了今夜没有明天。

从那时起,他忧郁成病,为了不想早死,他寻遍了天下名医,吃过了最好名贵药材,可是身体还不见好,十几二十天时间,人消瘦了很多,心情越来越不好,他的妻妾,儿女,丫头都怕侍候他,每天不是打就是骂,受了不少罪,有一天,听管家说百里之外有一位算命大师很准,他能占卜人的生死,而且连时间都说得相差不到三天,听了之后,就把人请到了府中,算命大师一看他的年庚,时辰日月,慢慢地对他说,今年死不了,按照你的长庚,应该还有八年饭吃,也就是说能活到四十九岁,因为那年是财主的大灾年,很难过这个坎。

他听了以后,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应该没有那么短命,然后算命先生画了几张符,烧成灰,冲水给他服下,果然,第二天好了很多,并赏给了算命先生一百多块大洋。

不过,他虽然松了一口气,想想离四十九岁只有八年时间,后来,管家提醒他,既然算命先生那么灵,而且还会使用符法,先生应该也会解难除灾,驱鬼去邪,听了管家的话,他觉得也有道理,再次去到了一百公里外请先生再卜一卦,算命先生知道财主的怕死心理,根据年庚得出的结论,知道他很难过得了四十九岁的那一关,所以,先生采用了心理战术,从另一个角度开导他,并和他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一个人吃多少饭是注定的,最后,还和财主讲了一个经典,说人死后是一次换胎,就像蛇脱皮一样,人死后到了阴间地府,生前做什么,死后依然做什么,也就是说,人生前是财主,状元,大官,死了也一样,享有这些待遇,并且人死后先到天堂享受一段时间无忧无虑的生活,然后才到阴间报到,该当官的当官,该是财主依然是财主,一点都不改变,并且生时有多少个妻妾,死后一样有。

财主听了之后,终于放下了包袱,而且不开心的时候还想自尽,早点上天堂享福,听说,四十九岁那年,他真的死了,也不知是病死还是自杀。

江湖骗术的话,有些不可信,但在我们村,据我所知,有几个老人批的长庚还是很准的,即使那年不死,人也脱层皮。

人死了是彻底消失了还是变成“灵魂体”继续在另一个世界活着?

其实这个问题只有死了才知道。

我说我曾经见到过鬼有人信么?我相信也有很多跟我一样遇到过灵异现象的人,但是苦于事发突然且没什么前期准备,所以很难留下证据,只能口述,口述的话别人会认为你在扯蛋,其实只是大部分人没遇到过而已;

至于人死了以后是否就算完全毁灭了,还是又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存在,我不敢肯定的去回答,因为我们的世界里科学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世界上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在研究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的实验,而且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人死后是否会成为灵魂并存在于另一个空间,目前的科学还不能做出具体有效的解释,因为科学无法解释所以被定义为灵异,其实我们人类只生存在三维空间,其他维度的空间是我们触及不到的,偶尔瞎猫碰上死耗子发现一次也是十分短暂且偶然的;

从小接受的无神论教育,也曾经坚信这个世上没有鬼神,自从遇到过几次无法解释的现象后我对无神论产生了怀疑,但也不确定就真的有灵魂。

人死了是彻底消失了还是变成“灵魂体”继续在另一个世界活着?

人的死亡有3个层面,第一是生理性死亡,意识消失心跳停止;第二是社会性死亡,周边的人出席葬礼,社会连结消失;第三阶段,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与你相关的记忆也不复存在。

追求死后世界无可厚非,古往今来的人都有这样的期盼,于是秦始皇修建了庞大的地宫,埃及法老修建了庞大的金字塔,无非是供奉遗体,以古老的迷信来维护自己死后的世界,然而终归是一抔黄土。灵魂这个东西在如今已经不是一个疑问,是可以否定的说法,物质构成的身躯无法产生人类完全不能观测的现象,其实不应该由科学证明灵魂的存在,而需要由支持灵魂存在观点的人提供证据证明灵魂的存在,也就是谁主张谁举证,可惜的是几千年了神秘学并没有什么发展,灵魂仍是无法观测的存在。对于现代人来说,灵魂其实相当于是个人的意识。

换成意识就好理解一些,虽然意识的具体形成机理尚难以追寻,也是由于现代人类观测技术的限制,目前可以通过脑活动与脑功能的关联性确定决定意识的主要脑组织区域,相较于灵魂那种不可重现、不可观测的现象强了不知道多少倍。我们生活在现世,活着是肉体和精神的活着,也就是意识与肉体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人又是社会的人,人或者会和很多人发生社会性的关联,孤立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也时常有一些精神问题,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能够独自生存在深林,不需要多少社会活动。

意识的形成机制有的认为就是生物学构造,大脑存在1000亿的神经元以及100万亿神经突触层面,期间物质巧妙的配合形成了玄妙的意识;也有科学家认为意识形成于量子层面,量子纠缠和叠加作用。大脑中存在海量的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电子,意识正是从这些电子的波函数的周期性坍塌中产生。无论是神经元、神经元突触还是量子,都是可以观测的领域,只是越是微观的领域,设计的物质团就越多,观测的难度就越大,因此现代还不能解释意识的具体形成机制。

灵魂体是古代人幻想出的一种特殊存在,它支配着肉体活动,在人死后能离体而去,或羽化登仙或肉体成圣,然而终归是一厢情愿,不管是所谓的目击事件或者托梦、恢复前世记忆等,都不具备可重复性,无法重现因此不具备观测的条件,它完全脱离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千万不要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科学无法解释的神学能解释,科学是自洽的体系,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验证,而神学等体系的观点,就没有反驳的余地,只需要选择相信,而不提供任何证据,不服气的可以以神学的角度找灵魂存在的证据。

古代传说虽然很多,但是都是宗教控制下的产物,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晋代葛洪编著的《神仙传》,描述的故事全部是一个套路,一个人外出消失数十年突然出现在家乡,随便找个人家说是人家太爷爷,修仙有成特来度尔等成仙云云,一看就是骗子。即便所谓的灵魂体存在,死后和生前的世界并不是一个,那对现世的人没有任何可参考的意义,哪怕穿越成一个大富翁,也不能改变现世是穷鬼的事实,所以于其期待于往生,还不如执着于现世,把自己生活搞得好一些,难道不比死后陪葬点财物来的更现实?

人死了是彻底消失了还是变成“灵魂体”继续在另一个世界活着?

什么也不用说,人死了也就彻底的消失了,它没有什么“灵魂体”,更不能继续的活在另一个世界上的。

有人说人死后有灵魂,能浮在人身上继续活着,只是人们看不见它活着,说还有着一定的阴魂,但是,没人看到这种场面的,谁也没有亲身经历过。

既然是这样,那就是人死后也就在这个世界上永远的消失了。

所以,还是别想人死后的事了,活好当下吧,说什么人死还有下辈子。

其实,人活着只有一辈子,和父母一辈子的缘分,没有下辈子,和子女一辈子的缘分,也是没有下辈子,和任何人都是一辈子的缘分,也都是没有下辈子。

所以,要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人只有一辈子,没有下辈子,人生它永远不会从来的,人死了这辈子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对自己好点,因为人只能活一辈子,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活的精彩些,为人类做的贡献多些。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没有下辈子,我们永远不曾再相见了。

人死了是彻底消失了还是变成“灵魂体”继续在另一个世界活着?

在科学的层次面上,人,活着,就证明你还生存在现实的社会中,可以尽情的享受多姿多彩的人间生活。人,死了,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与你无关,哪里还存在着灵魂体之说。在玄学的层次面上,人活着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我们大家日常的生活现实社会方式。人死了是另外一个生活方式,也就是生活在虚无缥缈的灵异世界里,它是人们耐以慰籍已故亲人的一种方式。科学讲究证据实例,对于虚无缥缈的灵异事件给予否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灵异事件,归咎于心理问题和神经病理,故而医学界产生了心理学科和神经学科。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未来的事情自己有先知先觉之兆,故而产生焚香礼拜祭祀之仪,所以说啊科学否认不了玄学,玄学证实不了科学。做为我们这些平凡百姓,无须为这些力不能及的事物为之困扰,回归到现实的社会中来,做自己想做的事,让生活过得好上加好,才不愧来世一遭。

人死了是彻底消失了还是变成“灵魂体”继续在另一个世界活着?

有时会听到有人遇到非常不顺心的事,就会说“还不如死了算了,死了就一了百了了”这样的话,那人死后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

在佛学中,所谓人的死亡只是肉身死亡,而身体只是一个躯壳而已,灵魂会离开身体再次进行投胎转世。生前积德行善的人,会去往极乐世界,投胎到富有幸福的家庭;生前作恶多端的人会坠入地狱,投胎称畜生。

在生物学中,人的死亡是指各项生理机能停止运作,最终被大自然分解,回归大地,融入到地球的土壤中。科学证实,物质是不会消失的,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就证明了物质是不断转换的。

有人认为,人死了,身体没有了,但是意识永存;也有人认为身体上的所有成分永远存在,但意识就没有了。不管怎么说,人死后是不会彻底消失的,大家更认同哪一种说法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