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这是我们老家的一个土葬风俗,5年后开棺捡骨的时候,骨头还非常完整,而肉身已化为泥土。

而我就经历了两次捡骨,第一次是和父亲还有哥哥捡的是爷爷的骨头。在捡骨之前,事先要准备一个装骨头的瓦罐,这个瓦罐也是特定的,在我们老家叫“金锃”。

捡骨也是有讲究的,开棺之后,要有人打着黑伞,不让阳光直射到骨头上。这也是祖先们一直流传下来的一个对逝者的尊重。

在我们老家,特别讲究这个风水,比如:家里出了个大学生,人们会说这是祖上冒青烟,或者有些做生意发了大财的,也会说“祖上坟山发财”。

我还记得那天,大概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因为两个叔叔都不能来,只有父亲和我,还有哥哥,我们三个在为爷爷捡骨。

我们哥哥在撑伞,父亲在捡骨,因为爷爷下葬的时间太长了,很多骨头都找不到了,特别是手指骨和脚趾骨,这些小骨头,父亲要拿着小树枝在泥土里面一点一点地扒拉着翻找。

而我和哥哥打伞打得摇摇晃晃的,恨不得父亲快点完成。因为这个伞的高度不像平时下雨天打伞时的高度,而是要举起来,高度要方便捡骨人的工作。

这对于还是孩子的我们来说,两只手臂都快要断了。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爷爷的头骨,因为年份实在太久了,就剩下头顶半圆的头壳骨了。

一个半圆型的头壳骨,上面布满了小孔,当时父亲说:爷爷安葬在地下的时间长久了,不然的话,头骨是整个带着面颊的一面的,头顶和后脑勺是比较圆滑的。

当时,看见父亲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把爷爷的骨头装进“金锃”里,我以为自己会害怕,可是,我却一点也不害怕,可能是知道那是自己的亲人吧。

回到家后,母亲还非常好奇地问:爷爷的骨头有没有全部找到?头骨是什么样子的?感觉对于这个话题,母亲非常感兴趣,问了我之后,还问了哥哥。

把骨头捡出来装到“金锃”后,因为还没有找到风水好的地方安葬,一般都会另外找地方暂时安放“金锃”,而这个地方多数都是山地边。

因为老家都是山多,种庄稼的田地也是高低不平的,所以,经常会在路边看见存放在的“金锃”。而我们上小学的路上就有好几个,当时还小,每次经过的时候,心里都发毛,有时候是连走带跑,快步走过去。

当时,我们把爷爷的骨头捡起来没多久后,父亲就找到了一个据说是龙脉的地方,然后就把爷爷安葬在那山脉上了。

可能是从小听过太多关于安葬风水的事情,对于风水、山脉(龙脉),他们的说法是:正面要对着有河流和田地的地方,河流能带来财(水为财);另外一个说法我就不太记得了,大概意思是保子孙兴旺的。

所以,我们那里的值日地理、风水先生非常吃香,可以当作是一门吃饭的本领。而关于祖先的坟山,我们家族中就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传说:

听说在清朝,我们的祖先是一名大官,后来,有一位风水先生经过,看了我们祖先的坟山,他就说我们祖先的坟山出了问题,如果不处理的话,以后就会败落。

而在那时候,大家对于风水的话,更是深信不疑。后来,祖先们不但花钱请教这个风水先生,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家族中落?

风水先生就教祖先们在坟头旁挖一个大洞,再拿石灰把这个洞堵起来。祖先们就相信了风水先生的话,真的拿石灰去堵住。

后来没多久,祖先们发现,居然从坟地的旁边流出很多血红色的水。这下子大家更慌了,再去找另外有名的风水先生来看。

后来的风水先生说:你这个龙脉已经被破了,本来好好的龙脉,怎么就被你们给搞坏了呢?当得知是用石灰堵住洞口时,他就说:怪不得,你们把石灰都撒到了“他们”的肚脐上了,肚脐都被石灰给烧烂了,你们看到的就是他们的“血”,“他们”还能保佑你们吗?

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之所以还这么穷,都是因为先祖的坟山被破坏了。

这是其一,而我们家族中,还有另外一个传说:在我爷爷那一代起,分为五房人。听父母说,我们家的祖坟中有一个“双子山”,顾名思义,就是后代中会有双胞胎。

以前我以为双胞胎是遗传基因的,可是,在我们这几个房头的人当中,每一代都有双胞胎,而且好像是轮流的。

在父亲那一辈中是三房的人中有人生了双胞胎,到我们这一代是大房的后代生了双胞胎。大家都说这是“双子山”找到了“龙脉”。

父母说这大概就是:风水轮流转吧,都是他们的后代。不过,到目前为止也很难解释其中的原因,是遗传还是“风水”,谁知道呢。

当然,这些纯属家族流传下来的故事,而且,每个家族都有各自流传的故事,都无从考究。

这也说明,对于这个风水学来说,在我们老家非常盛行,特别是对于二次安葬。第一次的安葬称之为:入土为安,就不太讲究,只要稍微懂一点风水学的人,注意一下方位就能安葬。

我们老家每个村都有一个专门埋葬先人的山陵,村里有人去世的话,都是统一埋葬到这个山上,除了一些特殊情况。

而有区别的是第二次,这一次将承载着“保佑子孙:多子多福、升官发财”等等的愿望。所以,很多人都会请有名气的地理风水先生去找一个风水好的山头再次安葬。

这也是每个地方的一种殡葬习俗吧,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就是对逝世亲人的一种心理安慰吧。因为,老一辈人说:只要占到了“龙脉”,那个埋在地下的人,就会在另一个空间过得非常好,衣食无忧。

所以,在某种形式上看,我们还是会选择去相信这样一个说法。

至于我开头所说见过两次捡骨的另一次,除了亲眼见过我爷爷的,另一次是我父亲的。这个经历太痛、太难受了,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因为方便捡尸骨!

五年时间的死者,埋在坟墓里,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早就已经是白骨了,这样的白骨,方便死者的后人,把先人的遗骨捡起收敛,这能二次开棺材,捡骨头,可能是有迁坟的需要,才需要开棺材捡走死者的骨头,从新安葬。

其实这捡骨头,确实是挺让人害怕的事,这都是需要胆量大的人,才敢下手捡骨,人看见白骨,恐惧感能小一点,如果是看见,没腐烂干净的尸体,一般人的承受能力,根本就承受不了。

所以这也是留传下来的智慧,等死者腐烂变成白骨了,胆量大的人,才敢捡骨,毕竟普通人,真没有面对腐尸的勇气。

面对腐尸,只有专业人员,能做到,那场面真的是好吓人,尤其那味道。

一般人面对腐尸,都会呕吐,根本不敢看,但有些涉及到刑事案件的,也需要开馆验尸骨,完整的尸骨,也可以找到能突破案件的证据,古代人就有开棺验尸的说法!

所以这土葬5年,开棺捡骨,也是迁坟的需要,人的传统观念里,都希望把先人安葬在风水好的地方,以求福荫子孙后代,这才有了迁坟的说法。

有的死者后代,发达了之后,都会修缮自己家的祖坟,都会认为是先人祖坟埋的好,后代才会有出息,这也只是迷信说法!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毛骨悚然,以为题主是无中生有,可仔细回想,之前有一次奇特的见闻,证实在中国有些地区确实存在着捡骨迁坟的风俗。据资料显示,这是一种二次葬的葬礼活动,流行于闽南、客家、中国南方、东南亚部分地区。去过梅州地区旅行的人就会发现,在梅州郊区的丘陵山的山腰处,经常会看到一座座形状奇特的坟墓,这些坟墓的形状很像客家名屋围龙屋,是客家人二次葬后建成的坟墓。其实拾骨葬背后有深刻的含义。我们先来了解捡骨葬的起源。

一、捡骨葬源于中原文化

拾骨葬的最早记载见于《墨子•节葬》,书里记载“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

拾骨葬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葬俗之一,它源于战国时期,是古代荆楚地区的丧葬习俗,拾骨葬是把先祖的骨骼装进陶罐瓮里,再进行二次埋葬,这个习俗是来自于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人。

在古代的少数民族地区,一些猎人或萨满人死后就用桦树皮或苇席包裹遗体把它放在高高的树杈上,等到几年后,尸体腐烂了,再捡骨头装到棺材里埋葬。这种习俗一直流传下来,中原人有些人因为战乱长期迁徙,也保留了这样的风俗,像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云南,福建,浙江一些少数民族就存在着拾骨葬习俗。

以客家人为例,我们来讲讲为什么会保留捡骨葬?

客家人本来是中原的居民,在战乱时期,为了躲避战争额,人民不断向南迁徙,举家迁徙的过程中,家人会用陶罐装上祖先的遗骨带上一同前行,等到定居之后再另找地方安葬,这样就能避免因为远徙而无法返回故乡祭拜的麻烦。这样的习惯从古流传下来就变成了现在特有的一种习俗了。

二、捡骨葬的过程

曾经有一个朋友是客家人,有一年曾跟随他回到家乡,对于我来说,客家文化显得十分神秘而有趣。那时在他的家乡住了半个月,有幸见证了一次村里老人死亡的过程。

生老病死是人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那时朋友的一个堂亲,一位80岁的老人病逝了,这位老人据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他的子孙看到他即将咽气,于是就按照当地的风俗,把他抬到了上厅堂。厅堂里临时搭起来一个木床,在床上面铺好草席,放好枕头,老人睡在上面,亲友们日夜守护伺候着。

几天后老人“过身”(咽气),老人的亲属马上跪下来痛哭流涕,有族人赶忙从河里提了一桶清水,给老人洗脸擦身,帮他穿上寿衣。主人在上厅堂设置了灵堂,有人就向亲友报丧。亲友闻讯赶来吊唁许,亲属举行隆重的家祭。

这时族人会选择一个吉日,找了一帮吹鼓手,奏响了哀乐,举起了飘飘扬扬的铭施、挽樟,把老人放到棺材中给他送葬。老人躺的灵枢由四位壮汉抬着,送到了附近山上事先挖好的墓穴里埋葬。客家人把这样的过程称为“还山”。

过后朋友告诉我们,这可不是真正的葬礼,这是客家人第一次把死者草草埋葬,他们既不给死者的坟墓起莹,也不树墓碑。大概3、5年后,他们还会举行更为浓重的改葬仪式,这样的习俗就做二次拾骨葬。

据朋友介绍,大约五年后,死者的亲属就会重新找风水先生寻一块宝地,在八月初一这天请来安葬师傅,先对坟墓烧了焚香祭拜,再由死者的亲属中的男人,挖开坟墓,抬出棺材,打开棺材后,时常会看到先人的遗骨,完好地躺在棺材中,之前所穿的寿衣大部分已经腐烂了,这时候他们会撑起油纸雨伞。

遮挡住阳光,再由老人的子孙,把老人的遗骨从脚趾开始一点一点捡拾起来,每捡拾一块就用山茶油擦拭干净,再交给旁边的人,旁边的人虔诚地接过骨头后,把它按照人体屈肢的状态装入金盎的陶瓮里,这个过程叫做捡金,此举的意义是把长眠在地下的先人“牵起来”。

之后他们会在陶瓮盖上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倒扣在金盎上,再用砖块、三合土砌成永久性的坟地,砌成了一个像客家民居围龙屋那样的坟墓。客家人对二次葬的坟墓的修筑十分讲究,会在坟前挖半圆形的墓塘,在坟后铸造半圆形的坟头。

客家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继承先祖的观念:人死灵魂在,事死如事生。

三、捡骨葬的意义

对于没有实行捡骨葬的习俗的人们来说,这样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会认为人死后入土为安,已经为逝去的人修建了坟墓,如果不是意外的情况,绝不会进行挖掘,这样无疑是对逝者的打扰,是极不可取的。

然而,对于有捡骨葬习俗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可能会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总的来说拾骨有几方面的原因:

1、为祖宗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可以庇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对于客家人来说,寻找风水宝地是一个重要的事,之所以要等到3、5年后才进行,是因为人死后放在棺材里,自然腐化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如果时间过短,开棺之后,看到先祖的遗体还没有完全腐化,那个场面会十分恶心,气味难闻,不利于骨头的捡拾。只有等到3、5年后,尸体自然骨化,那时开棺捡拾先祖的遗体骨骼,会更加顺利有序。

而且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寻找一块风水宝地。好的墓地最好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1. 要有龙势。就是山岭的脉络雄壮,有奔腾之势,落颈俊秀灵活,山基丰实宽敞,这样能使子孙人丁兴旺。
  2. 要有局。及山中罗列的山峰要互相对称、呼应,水势环绕回旋,或旗或鼓,或印或案,都应该为基地的用臣,这样的风水能使后代子孙功名有成。
  3. 要有水。就是墓地的对面要有对逆的江河,不过江水不能直冲墓地,水口回环带水,这样能使子孙财路显通。

由此可见,客家人第一次把先祖入葬是因为找不到风水宝地,所以只能暂时存放在附近山间或者田头,等到日后找到了吉利的地方,再进行二次安葬。当然,这样的习俗到了今天,客家人已经大部分摒除了。

2、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二次拾骨葬除了客家人的习俗外,其他地方偶尔也会遇见,我们就做迁坟。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很多高速公路从山丘之间穿过,以前先祖去世后,大部分葬在丘陵山间,如今,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有些祖坟必须被迁走,于是后代子孙会挑一个良辰吉日,去开棺捡拾先祖的遗骨,转移安葬的地点。

3、回归祖坟或风水太差

有的人家,家中的老人,有一人先去世了,子孙为了方便把他葬在一个地方,后来另外一个人去世,寻找到了另一处更好的宝地,于是就把先前去世的祖先的骨骼转移到新的墓地安葬。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家迷信风水,如果家道中落,家中人的运气较差,他们会怀疑是先祖的坟地不利,为了改变家中的运气,后代子孙会寻思着为先祖重新找一块吉地进行安葬。

结语:

丧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有什么样的习俗,有的甚至涉及迷信,但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把它当做一种文化来看待,不要过分执着,不必过于强烈的批判,理性的看待,发掘其中的优秀文化内涵。

比如客家人的拾骨葬,可见他们对于先辈的尊敬,是一种孝道的体现,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至于风水理论,到底有没有理?谁又能说得清呢?信者自然说其有,不信者总觉得是虚幻,而一切不过在于每个人的心,个人认为心善才是至道。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主要原因是:人死土葬后,尸体肌肉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腐烂风化。如果开棺过早,一些肌肉没有完全腐烂,在检骨时很麻烦,不好处理。所以必须要等3一5年待尸体完全变成白骨时捡骨才行,而捡骨的目的是要进行二次埋葬。这个过程在一些地区很流行这种葬丧习俗。二次埋葬也称拾骨葬。就是人死后,先以棺木装尸入土埋葬,待三、五年尸体腐朽之后再捡骨进行重葬。具体抽作程序是:捡骨前,先准备好盛装骸骨的瓷瓮,然后挖墓开棺,请捡骨师将先人骨骸取出,用酒擦拭干净凉后凉干,依趾、足、腿…手、头的顺序装入瓷瓮中,盖好盖子,再请风水先生挑选黄道吉日,埋在事前选好的地方进行重葬。至于什么时候开棺捡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有的是请人选日子开棺捡骨,有的是利用清明节或重阳节开棺捡骨。象我们这里一般是利用农历八月初一这天开棺捡骨,之后再进行二次埋葬。

以上是个人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请留言并发表评论。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人死入土后,肉体腐烂至少要五年时间,经我見的迁坟的几起,五年后一般屁股上的肉最难腐烂,若坟地处在潮湿的环境,基本上都能只剩下骨头,若处在干燥又较为通风的环境,尸体很难烂掉,捡骨头时对人容易产生伤害,所以迁坟最少也得五年以后,这是最保守的时间。

为什么有的地方土葬后要5年后才能开棺捡骨头?

土葬五年后还要开棺捡骨?先人如何安息?这其实是一些少数地区和民族的殡葬风俗,叫二次葬或者捡骨葬。

捡骨葬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广泛分布了,大多数省份的新石器时代墓地中,都曾大量出现捡骨葬的情况。

时至今日,在岭南一些客家地区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捡骨葬这种葬俗。

人死之后,先将逝者遗体进行土葬,待逝者的软组织完全腐烂脱尽之后,再掘墓开棺,把尸骨收拾好再葬一次。

捡骨葬的起因,主要是人们思想中存在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认为人去世后灵魂是可以自由离开躯体的,但是必须依附在某物之上,当人的遗体软组织腐烂分解之后,灵魂就会进入骨头里,主要是头盖骨。

奉行捡骨葬的人们认为血肉是属于人间的,必须等血肉完全消失之后,将尸骨再次埋葬,才能算最后的安葬。

有些地区在捡骨之后,要将尸骨清洗干净,甚至还用砂纸将尸骨擦干净,再使用香火熏干,置于瓮中或者木匣内埋葬,这也被称为洗骨葬。

捡骨葬的捡骨时间,一般是遗体第一次埋葬后的三年或者五年,具体的日子,是由风水先生看好的。

但其实选择三年或者五年开棺,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只有足够长的时间,捡骨才能够操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捡骨葬,要在土葬五年后才能开棺捡骨。

1、五年后开棺捡骨,可以保证遗体的软组织腐烂消解,只留一具尸骨

前面我们提到,捡骨需要等到遗体的软组织完全腐烂分解才能操作,而遗体完全白骨化是需要时间的。

人死之后,往往四十八小时之内就会出现明显的尸体变化。由于体内免疫系统停止运转,胃部和肠道内的微生物和腐败细菌开始滋生繁衍,这些腐败细菌就是遗体腐败分解的始作俑者。

一般情况下,暴露在空气中成人遗体,肉身完全腐败成为白骨化,所需要的时间跟环境有关。在夏季需要2~4周,春秋季为5~6周,冬季所需时间最长,需要要数月才会白骨化。

但是人们不会置逝者遗于不顾,更不会让遗体暴露在空气之中。从人去世的那一刻起,家属就已经在张罗葬礼事务,第一时间将遗体入殓至棺材之中,并采取简单的防腐手段,尽量延缓遗体腐败的时间。

遗体整个腐败的过程是在埋于泥土的棺材之中完成的,在密闭阴冷的环境下,遗体完全白骨化所需时间就长的多了。一般情况下,深埋地下的遗体,肉身完全分解的时间,最少需要三到四年。

所以说,捡骨葬把开棺时间定在第一次安葬五年之后,是为了确保遗体已经完全腐败,只剩下一堆白骨。

2、五年之后开棺捡骨,可以避免被棺内细菌感染,保护捡骨人的卫生安全

对于去世之人,人们讲究入土为安,保证遗体的完整性非常重要,这是对逝者的尊重,所以逝者在被安葬之前,都会收拾的干净整洁。

但其实人们都清楚,棺材里的遗体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腐败细菌吞噬着遗体,并且散发大量恶臭气体,只是人们眼不见为净。

遗体腐烂分解的过程,也是细菌滋生繁衍的过程,在遗体完全腐烂消解之前,棺材内部就是细菌的天堂。

如果在遗体完全腐败之前开棺,棺内的细菌很可能感染到活人身上,有些棺材内难免还有病毒的存在,造成瘟疫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一定要等到遗体完全腐烂,肉身归于尘土,细菌在没有营养支撑的情况下会消散,此时开棺才能保证卫生安全。五年时间,棺材内已经不存在大量细菌了。

3、“五年”这个时间,是捡骨葬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捡骨葬本身就是一种殡葬风俗,捡骨时间和捡骨过程都是非常讲究的。

捡骨葬的第一次安葬一般采用薄木棺材,埋的也比较浅,这是方便以后掘坟捡骨。捡骨的日子一般选在大寒、清明或者风水先生看好的其他日子。

开棺当天烧香、祭祀是少不了的。开棺捡出的尸骨,用砂纸擦干净或者用水清洗干净,用水清洗的还要使用香火熏干。

然后将收拾干净的尸骨装入瓦罐或者陶坛之中,放入的顺序非常讲究,一定要按照脚、身体和头部的顺序放入,装敛尸骨的坛子被称为“金坛”,金坛最后被安葬在祖坟或者公共墓地之中。

其实开棺捡尸骨的时间并非是五年这一个时间,也有三年开棺或者超过五年开棺的,但绝对没有四年开棺的,具体哪一年则由风水先生来决定。

所以说开棺捡骨这个“五年”,其实就是捡骨葬约定俗成的一个时间,属于捡骨葬葬俗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

有些地方五年之后开棺捡骨,其实是少数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葬俗,叫做捡骨葬或者二次葬。

捡骨葬的开棺时间有五年的,也有三年或者更久的,具体时间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以及风水先生的演算而来。

五年时开棺,棺内遗体完全腐败分解,白骨化的尸骨才可以捡起来安葬,也避免了捡骨人被棺内细菌、病毒的感染。

所以五年捡骨,既有捡骨葬葬俗的迷信色彩,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这是古人民间智慧的体现。

关于捡骨葬,读者朋友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写下你的观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