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进入禅定状态?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么做到。

禅定,什么是禅定内心如如不动为禅,面对一切的境界,不取不舍为定,何以故,能感受的一切境界,皆唯心所现,好与坏,苦与乐,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回归到根本,都是本心所现,明白了这个道理,面对一切的境界,不执着,这就是禅定,这里的禅定,不是枯坐,不是至觉一切的念头

怎么才能进入禅定状态?

我很多年前对于修行进入禅定状态,有点着迷,虽然我没有进入过禅定状态,但是我对这个东西始终充满好奇心,于是我查阅了很多经典。看到很多人的案例,有些人有发了神通,有些人放光了,得到了很多境界,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不可思议。也跟着打坐学学。

那时候我很喜欢去求教那些所谓的高人。

有一次我听说有个地方有位修行得很不错的一个老居士。

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大概四十多平方的砖瓦房间里。我就找过去了,去了好几次,他都耐心回答我,人很和蔼可亲。

有一次我过去的时候他正在做饭吃,见我来了就说一起吃两口吧。

我就坐下来和他一起吃饭,那天吃的是白菜和胡萝卜,他见我来了还炒了两片肉。

我一边吃一边问他:怎么样才能进入禅定状态?

他随口说:你要到里面去干嘛?

我说:我不知道要去干嘛,但是我总觉得进去了就会很好玩,很殊胜。

他说:我看你的心是很散乱的,所以你确实需要这个。

禅定嘛,就是让散乱的心不再散乱。

我说:是啊,我就是觉得我的心太散乱了,经常好多事情都能扰乱他,搞得我神魂颠倒痛苦不堪。

他说:我不能教你怎么进禅定,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跟你说这个禅定。我说任何一个东西,你估计都拿起来执着了。

我只告诉你那就是——自在。这两个字已经把所有的禅定给归纳了。

我说:是《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的自在吗?

他说:是的,就是这个自在。不管你为了学禅定是打坐也好,念佛也罢,搞什么方法都好。你就记住,一切境界不贪恋,不动心,但是又明明了了,就是很大的自在。

我说:你说的这个我也看人家说过,但是我还是不太明白,也觉得很没意思,难道至高无上的佛法,就是这样简单枯燥?为什么你不教我打坐参禅,不教我怎么用呼吸的办法,不教我各种技术方法去进入这个禅定呢?

他说:方法确实是有很多。有些人是靠打坐,有些人是靠念佛,有些人是靠念咒,有些人是靠拜佛,有些人是靠念经,有些人是靠走路。有些人什么都不搞靠修心,但是这些都可以进入禅定。进入禅定的重点,关键不在于方法。而在于你的知见。

你的知见如果对了,时间成本就付出的少一点,绕弯路的几率就少很多。

当然很多人没办法做到一开始知见就对,而且不到那一步知见也没办法全都对,但可以尽量做到多对一点。

我为什么要跟你提这个自在两个字呢?因为希望你要放松。你可千万不要为了求禅定很疯狂去干这个事。出了问题我是不负责任的。

我又问:那么是不是必须经过这些手段才能够得定呢?

他说:手段有千千万,但是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

好像你开车开飞机开拖拉机,骑单车去某一个地方。用的交通工具是不一样的,可是你们用这些东西的原理都是为了摆脱步行的缺陷,加快速度,尽快完成两地之间距离。

修禅定的方法千千万万。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它的原理是一样的。

你如果先把这个原理和逻辑搞清楚了,你就不会迷失到他这个方法里面去。

比如你是一个喜欢开车的人,现在你却要完成一个任务,从你住的地方开车去西藏。

于是你开始给车调整装备,发动机 变速器 底盘、轮胎呀,各种都把它弄到最好。加满油了,然后出发在路上,你又觉得这车里面坐的不是很舒服,又换了坐垫,把空调调好。

最后你却迷到这个车里面去了,你在路上停下来住到车里面不停的在弄这个车,怎么让它更漂亮更舒适跑得更快,你慢慢忘记了,你是要去西藏。

如果你一开始目标就很明确。在因地上就对路了,你去修什么方法都不至于迷乱。但如果开始知见错的很离谱,比如是为了贪恋神通,贪恋入定的那个殊胜境界。或者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更有甚者是为了去发财骗人。这都是断然不能够的事。

我说:我有点明白你说的这个了,因为我自己扪心自问,我也贪恋这些东西,这种贪念很难去除。

他点点头,微笑看着我说:你很坦诚,这是一个优点。

你要知道正常的贪恋,剂量小问题不是很大,可是这东西一旦变成执念,剂量很大,深入到你的身心内外。那就很容易出问题的。

我又问:那么知见上要怎么才能正确?

他说:这个事情就是天底下最难的事,千百年来大家都在这里搞,听这个说听那个说,看这个写看那个写。即使很多高僧大德大善知识,苦口婆心说一大堆。也挡不住大家的迷乱。

因为人总是有妄心所执。这个妄心一出来做主人,即使你看了金玉良言,也拿着不会用。一眼看上去就马上执着当面错过。

所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多人的心态只有自己知道。

这个知见到底对不对呢?没有人做评判,也极少人有这个功夫智慧来帮你评判。

有时候那句话是对的,可是你在某种情况下一照着来就是错的。

所以古人形容干这个是事是“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你想想看,那个芝麻一粒一粒要摊开放在树上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十担芝麻全部都要摊开放在树上,这个难度是难以想象的。

而要修入禅定,就是把芝麻往树上摊的这个过程。

实际上真正要入禅定,是必须要一粒一粒芝麻去把它摊好。

什么是一粒一粒芝麻呢?就是你每一个念头啊,睁开眼,张开嘴、竖起耳朵,你看到的每一件东西,听到的每一个声音,或者说你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念一行,每一件事情都要能够进入那个如如不动的状态,你说难不难?

有些人打坐可以进入禅定,念咒可以进入禅定,拜佛可以进入禅定,可是把这些一停马上就被眼前境界所迷。而且那种反作用力更加大,搞得神魂颠倒。

所以我嘱咐你要自在,自在是啥意思你明白吗?

我说:按我的理解自在就是无拘无束。

他说:嗯,有道理。自在就是不粘不滞一无可得;但是又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活灵活现。你如果只是偏在一无可得,不对境动心,就可能慢慢定到枯木头里去了,最后搞成一具僵尸也是有可能的。

你如果只是偏在活灵活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你却还是定不下来。

所以你要知道大自在就是定得下来,又活得出来。

这两个是一体的。或者说叫动静吧,动静是一体的,是不能分开的。

借用王阳明的话就是——动亦定,静亦定。

动静都在定的状态里面。

那就是啥呢?那就是定无所定,动无所动,静无所静。无为而无不为的本来如此啊。

我说:按您这么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禅定不是说要进入某一种所谓的身心状态就能得到的某种感官境界,而是说要让自己的整个身心全然的进入这样的无为而无不为,动静皆为一体的定境中。

他说:勉强可以这样说吧。因为你想啊,如果说只有静是定,动不是定,那这个定肯定靠不住嘛。

如果只有打坐进去的状态才是定。下了坐吃饭睡觉上班又没有定。那这个定也靠不住嘛!

如果念佛念咒的时候是定,干别的事炒菜洗脸看电视坐地铁又不定了,那这个定也靠不住了。

如果芝麻绿豆的小事心都不动可以定,可是遇到大事心就动了,那这个定也靠不住。

当然了,一开始初学的人。他有可能需要借助方法和环境。借助一些仪式或者训练和努力才能够进入这个状态,一旦出了这个状态就没办法保持了。这个不重要,这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你在知见上要了解这个事情的根本原则。

你要知道并没有一个特别的定需要去入,(本来)就是一个大定,我们去修行修来修去,不过就是要去认识这个本来。

千万不要执着在这个方法上面。

我说:经上不是说“制心一处”嘛。

他问:那你告诉我制心在哪一处?

我被他一问哑口无言,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

他笑了说:好多人误解制心一处,是要把心放在一个地方不动。心又怎么能够在某一个确切的地方不动呢?我们讲,定就是面对万法万境而不动心,那这个一处又在哪里呢?

从这个道理你可以延伸出来体会一下,比如说你觉得打坐参禅,念经念咒,就是修行,而吃饭睡觉工作走路,就不是修行了。这和理解制心一处就是放在某一个地方,是一样的错误。

制心一处就是说无处不在。你要寻找一个确切的点是绝对找不到的。因为宇宙中没有一个点是不符合空性的。或者说根本找不到一个绝对的点。每一个点都可以说是制心一处的点。

所以你唯有回到最基础的点。什么是最基础的点呢?那就是零点,零点是什么?就是还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不是过去,不是未来,暂且可以叫做当下。

这就是全然的心,也就是全然的禅定。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也就是制心一处。

我问:哦,我似乎有点明白了,但请你告诉我,要怎么做才能到达这样的状态?

他说:不要急慢慢来,不管你修什么如何修,认清楚这个全然的禅定法则,就不会错到哪里去。

全然就是无所不是禅定的范畴,一揽子包容万象,吃喝拉撒睡梦醒,喜怒哀乐油盐酱醋,一念一想一花一木一动一静,你的身心内外都得关照地到,但全部都不执著,却又都得起到作用,定的下来,还能活脱脱地,才是禅定状态。照此,撸起袖子加油干,还是有希望的。

(本文观点属个人感悟,未经考究,仅供参考)

怎么才能进入禅定状态?

禅定,分为禅和定。禅是梵语禅那的简写,翻译成汉语是思惟修或静虑(清净思虑)。定,是心一境性。

更通俗说,禅定就是:心非常专注,而专心思惟到一定程度。就像一个湖面,非常平静,这是专注,但如果湖水被污染,再平静的湖面也映不出白云,所以需要思惟的沉淀,把污染消除,这时才能映出蓝天白云。

禅定分止禅和观禅,止禅更侧重于专注的定,观禅更侧重于思惟观想。

今天,大部分人把禅定当作止禅。

1,修行止禅必须通过九住心,一共有九个阶段。

九住心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平等摄持。

从止禅来说,世间没有比九住心更详尽的指导次第了。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都不知道九住心,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分为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地定,然后是初禅。粗住相当于第四、第五住心,细住相当于第六、第七住心,欲界定相当于第八住心,未到地定相当于第九住心。

佛陀也许在《阿含经》中讲过九住心,但没有流传下来。上座部的《法蕴足论》只讲了九住心的九个名字,并没有详细讲解。

只有唯识的祖师们才详尽讲述了九住心的具体过程。

2,具体修行禅定,如果你不能完全正确理解经论,只能拜师学习。我们这里只透漏第一住心的修行。

《阿毗达磨杂集论》讲:“摄外攀缘,内离散乱,最初系心故。”

不禅修的人大多向外求,求这求那,向外面攀缘,禅修就要放下这些,内心要远离散乱。

禅修首先要降伏散乱,散乱是让我们胡思乱想的力量,散乱分为三品(上品中品下品,或粗品中品细品,再细可分为九品)。首先调伏的是粗品散乱,然后调伏中品散乱,再调伏细品散乱。

不是你坐在那里开始禅修,就是第一住心了,也有一些要求和标准的。

在第一住心的前行,前面的修行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身心大苦。身心都有巨大的扰动,浑身难受。不坐还好,一坐下来禅修没有一个地方不难受的,如坐针毡。这是很多人刚开始坐禅的状态。

第二阶段,身苦暂息。坚持坐禅一段时间后,身体上感受的苦暂时不明显了,至少有一段时间没有身体的严重苦受。腿也没刚开始时那样疼了,虽然过一会又疼起来了。这时,很多人开始喜欢禅修了。

第三阶段,降伏内心的小随烦恼。小随烦恼不是烦恼很小,而是生起的范围小,一次只能生起一种,但非常粗猛。小随烦恼有十个: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忿是愤怒发作,恨是怀恨在心,恼是原来有过忿恨、现在又被惹恼了,覆是掩盖、掩饰的心,诳是欺骗别人的心,谄是谄媚、拍马屁,憍是骄傲,害是害别人的心,嫉是嫉妒心,悭是吝啬心、小气鬼。这时候,需要你至少在一座中不要生起这些小随烦恼。

第四阶段,降伏内心的烦躁不安。这种烦躁不安,不是身体上的难受,而是内心的忧受,还有嗔心。很多人不明白欲速而不达,在禅修上也急于求成,把焦虑也带入禅修中。我们的要求是:放松、清楚、慈心、熏习。你焦虑了,就说明你没放松,没清楚,没慈心,很坏的熏习。你老老实实做功夫,功到自然成。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怎么才能进入禅定状态?

怎樣才能進入禪定狀態?首先要知道禪是什麼。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喜歡參禪打坐。自從禪宗六祖慧能頓悟後,大唐上下參禪打坐趨之若鶩,對禪宗理論的深究也有其人。流行於今天的話是“走江湖”(就是走到江西、湖南去參禪修行,這是走江湖的原意)。因為沒有去過江西和湖南,都不能說自己是參禪打坐的人。可見當時非常流行。

現在人很多都喜歡講禪、講禪宗,這也非常好嘛,尊重傳統文化,這是個大好事。

首先普及一下什麼叫做參禪。參是一種行為,禪是一種覺性。參是非常難以詮釋的,參:包括了見解是什麼?你的行為是什麼?是從理論中的見去尋找這個修?還是從禪修中找這個見?是兩種不同的修法。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講,可能都是慧性根基而不是覺性根基的人,從理論的見解中去尋找這個修,這條路適合於大家走。所以首先要精通的是空性之理,就是了知什么是般若波羅蜜多空性見后,才能去參禪打坐。

從過去到今天,都有很多外行說不要去看經書,直接打坐參禪,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和虛雲禪師等禅師們,他們都提倡一邊聞思般若經典,一邊去參禪,不能廢掉一個,要兩者兼顧。要不然你參什麼?參的都是分別妄念。

有人還以盲導盲說,打坐時閉著眼睛,什麼都不要想,那就成了無念和尚宗了,是不可能獲得智慧的。

要參禪打坐者,絕大多數的人都要聽聞三種二傳般若空性的經文,並且了達無誤。

為什麼要聽聞三種不同的般若波羅蜜多經文呢?因為聽聞法師講的經典後會產生聞慧,還必須從聞慧中產生思慧,有思慧後經開悟者指點,才有可能經過修持得到修慧,最終獲得禪定。

如此以來,其實它的難度,比科學家專研一個高科技的難度還要大。

首先應該知道,我們參的不是分別妄念,而是參的是:前一念以滅,後一念未生之际,自心的本來面目,我不知道大家明白沒有。另外,如果你在參禪打坐時,感覺非常舒服,那已經全部錯了。因為你在修你的感覺,也就是分別妄念,不是什麼禪定。參禪打坐,還有好細微之處,你要明辨取捨,還有好多秘密需要自己去挖取。好事多磨吧。

禪是指心中的覺性,也就是如來藏光明,也叫真如自性、佛陀、心的本智。最好找一个明師指点。

最後祝大家修禪有得,心想事成,並獲取智慧。

文/心智無礙 暢遊虛空

圖/來源於網絡

怎么才能进入禅定状态?

鱼 鼓 颂

赵州禅师 · 从谂:《魚鼓颂》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

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禅宗所悟之禅,非普通的定。

通常所修基于四禅八定,但禅宗是自性大定。

赵州祖师这《魚鼓颂》,通过鱼鼓中空这形象来象喻自性真空灵知大定。

这种方法经常在人的六根门头直指顿悟顿契,非常容易开大智慧,能够悟万法之源,能够会一切法于自性。

比方说人的眼睛能见之性:见性,这眼能见之作用之性来悟圆妙真心。

这种方法能开智慧,举一个现代的方法为方便认识一下,因为我们一直学西方的文化,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以为当我们的大脑能思维,大脑是我们思维的主体,所以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大多数局限于我们的大脑,这不是实际的状态。我们人的思维可以突破大脑的限制,可以突破多维时空的限制,可以周偏观照十方世界,怎么来打开人本具的这种妙德?对于这种问题,西方人想象都不敢想象,西方人没有这种认知的方法。但是用禅的方法,这能很快的突破把我们的思维局限在大脑之中弊端。

禅宗这种方法它就在我们六根门头觉照,他可以在生活的日常中用功。用这种方法很快能开启智慧之门,一旦开悟了,无师智自然智都会打开,那么经典中所记载的那么多定,都会用自己的本性照了解行相应广大应用。

所以禅宗对于祖师的定义是这样的:

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解行相应,名之曰祖。

这种禅法也叫大总持门:能够以一心总持万法。我们所以能够了解一下,这不是单一的某一修法,古人说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怎么才能进入禅定状态?

拢共五步:一、布施,即助人。二、持戒,即律己。三、忍辱,即吃亏。四、精进,即持续行善。由于以上四种行为,你的心完全安定下来了,获得无限定力,于是关键时刻到了,第五步,进入止观,即禅定状态。注意,禅定不是按书本硬整,而是因修为而来的自然过程。天天干坏事,打死也进不了禅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