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断交3个月了,看病还能正常报销吗?

因为疫情原因,信用卡逾期了,医保也断交3个月了,看病还能正常报销吗?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医疗保险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类。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一般是按月缴费,只要停缴就不能享受到医保待遇。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是按年缴费,一年一次。近年来缴费钱数在不断提升,2022年时个人缴费一般不低于350元,政府会补贴医疗保险基金不低于610元。一般9~12月份是集中缴费期,只要缴费年度不中断,医保待遇享受就不会中断。

根据国家医保局《关于加强和改进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的指导意见》,如果参保人已经连续两年及以上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因就业等个人状态变化在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间切换参保关系的,且中断缴费时间不超过三个月的,缴费后即可正常享受待遇。如果超过三个月的,可设置不超过6个月的待遇享受等待期,待遇享受等待期满后暂停原参保关系。

其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参保人过去两年内都一直缴纳着基本医疗保险,不管是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都可以,就可以享受上述接续情况。但具体如何规定还是看各地执行,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地方统筹,各地有很大的自主权。一般来说,地方的政策会更宽松。

假设个人参加的是职工医保,因为个人原因导致医保缴费中断三个月,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抓紧去参加居民医保,缴费以后次月就可以享受到医保报销待遇了。或许有的地区还可以把参保日作为开始享受医保报销待遇的起始时间。

如果是超过了三个月,一般当地都会设立3~6个月的等待期。也就是说,缴费以后,等待3~6个月才可以享受到医保报销待遇。医保等待期期间不报销,主要也是为了防止有些人得病才去参保,以求降低更多的不确定风险,这实际上是属于不道德的事情。

所以,一般来说还是建议职工医保停保以后抓紧转投居民医保。

居民医保一般是按年缴费,可能有的人觉得还剩几个月了,一下子缴纳几百元不划算,但是大家最好还是不要让医保中断。一旦中断的话,接续起来可能会比较麻烦。而且,很多地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年缴费还可以折抵2~3个月的职工医保缴费时间,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医保断交3个月了,看病还能正常报销吗?

根据题主描述,可以判断说的是城镇职工医保的断缴及报销待遇问题。

城镇职工医保一旦断缴,中断的月份内,产生的所有医疗费用一律不能报销。

如果中断缴费的时间的是1~2个月,那么一旦恢复缴费,医保生效后,就可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如果中断缴费的时间是三个月及以上,一旦恢复缴费,不能马上享受医保报销待遇,要重新积累缴费时间3~6个月后,才能重新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到底是重新缴费几个月,才能恢复医保待遇,要看当地职工医保报销相关规定。

例如,有的地区一律是3个月,有的地区一律是6个月,有的地区规定灵活就业人员需要6个月,单位参保人需要重新累计缴费3个月。具体以地方政策为准。

友情提醒:医保中断缴费不仅影响医保报销待遇,还可能因为医保累计缴费年限达不到最低要求,而不能按时退休。

到时候是一次性补缴,还是延时缴费,延迟享受退休职工医保待遇,都会有损失。一次性补缴成本高,延时退休,影响报销待遇水平。

最主要的是,万一医保断缴期间,不幸身患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损失就大了。中年以后,更需要医保,所以中年以后,医保不要轻易断脚缴。

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断缴,也应该退而求其次,在停缴期间,缴纳城乡居民医保来替代。

虽然居民医保报销待遇不如职工医保,但有总比没有强,好歹有一份医疗保障。

人吃五谷杂粮,谁敢保自己不会得病?医保保的是意外,是安全感,是生存尊严,能减轻社会负担和儿女负担。

说到底,对自己和家庭有责任心的人,医保不要轻易断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一个人晚年最宝贵的生存保障,明白人儿会未雨绸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医保断交3个月了,看病还能正常报销吗?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按年缴费,而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是按月缴费。

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断缴达三个月及以上的,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中断。即使后来予以补缴,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还要有六个月的等待期,在断缴及六个月等待期发生的住院医疗费是无法报销的。六个月等待期后报销的比例也低于正常缴费的报销比例。

医保断交3个月了,看病还能正常报销吗?

断交三个月不能报销住院费,自己医保卡里的钱可以看门诊或者买药。

重新缴费满一个月后,可以正常使。

医保断交3个月了,看病还能正常报销吗?

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其中一项义务是交保费,一年期的保险需要在保险期限结束前或者结束时续保费,保险合同才生效。

年交保费的长期保险,一般会设有宽限期,只要在宽限期内续交保费,保险合同都是有效的,具体看条款。

医保断交3个月了,看病还能正常报销吗?

不能报销,再如何困难医保不能断,实在不行就先转成居民医保,医保坚决不能有空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