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交满十五年后再交对个人有什么好处?
社保缴满15年以后,再继续缴纳,很多人认为是浪费钱,但实际上对于大家确实有很多好处的。
社保实际上本身是包含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的五大保障。按照劳动法和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企业职工时必须参加社保五险的。缴费15年以后肯定是不能随意停止的,如果继续缴纳,至少体现了企业的依法合规。
继续缴纳工伤保险的作用。工伤保险是一种即时性的保险,如果我们参加了工伤保险,就能够在发生工伤时享受到工伤待遇的保障。如果没有缴纳,发生工伤了,工伤保险待遇就由用人单位承担。
继续缴纳失业保险的作用,额,确实是没有。因为失业保险连续缴费满10年以上,因非本人意愿失业的情况下,可以领取24个月的失业保险待遇。当然如果个人故意失业的话,属于骗保行为,这是违法的。
继续缴纳生育保险的作用,对于男同志来说没有多少作用,对于女同事来说,一旦中断发生出现生育情况的话,就无法享受生日津贴待遇了。男同志参加生育保险,其妻子没有生育保险的话,可以享受到医疗费报销待遇。
继续缴纳医疗保险的作用很多。第一是保障我们能够在住院时享受医保报销待遇,现在也开始推行门诊报销了。第二,医保个人账户能够继续累积越来越多。第三,医保也是有退休要求的,退休要求缴费年限按照当地的规定执行,有的地方是20年,也有的地方是25年甚至30年。比如说北京的退休缴费年限要求是女同志20年、男同志25年,廊坊市、重庆市则是要求女同志25年,男同志30年。
继续缴纳养老保险的作用,最直接的就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缴纳养老保险形成养老金待遇是累计计算的,每多缴费一个月都会多领几块钱。具体多领多少是按照缴费基数和退休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多种因素,通过养老金计算公式来确定的。另外,缴费年限15年,仅仅是现在到达退休年龄领取养老金的前提条件,下一步国家还会提高领取养老金的缴费年限,未来退休缴费15年不一定够了。最后,我们的养老保险去世后可以领取一次性抚恤金待遇,也是跟缴费年限挂钩的。缴费年限30年以上,最高可以领取24个月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次性抚恤金。
以上就是继续参加社保的好处,在企业工作还是一定要让单位给参保,这样职工不会吃亏的。
社保交满十五年后再交对个人有什么好处?
社保交满十五年后再交对个人有什么好处?
社保的原则,就是多交多得,少交少得,不交不得,虽然国家对社保的交费规定了最少15年,但是多交会给人们带来如下好处。
一,单位和职工订立劳动合同后,单位应给职工办理社保,依据上年度社平工资为基数,按照职工工资28%的比例给职工办理社保,国家统筹交纳20%,个人交纳8%,可以说社保的70%都是国家统筹交纳,个人只交纳30%,社保交费年限越长,拿回国家统筹部分越多,个人帐户储存额度越大,退休后每月领到的养老金就越多。
退休时每月领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社平工资X(1十养老金指数)÷2X交费年限X1%,
过渡性养老金=全省上年社平工资X(96年以前视同工龄)X1.3%,注,96年以前没有交纳社保,按视同工龄计算。
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男139,女干部174,女工人195)。
二,社保包含五项内容,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职工工伤保险,职工失业保险,职工生育保险,职工住房公积金。国家对于职工医疗保险规定了交费年限,男25年,女20年,满足交费年限后,便可终身享受社会医疗保障。由此可见社保交的年限越长越好,即使社保交满25年,便可终身享受社会医疗保障。即使社保没有达到规定年限,个人就要承担本人的医保交费负担,使医保累计交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男25年,女2O年时便可终身享受社会医疗保障。
社保交满十五年后再交对个人有什么好处?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针对你的问题描述:社保交满十五年后再交对个人有什么好处,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办理退休需要满足的条件:主要两点就是(1)缴费年限:最低缴纳社保年限累计缴费15年,需要明白的是这里的十五年只是其中的养老保险最低累计缴纳年限,而医疗保险则是最低连续缴纳年限男是25年,女最低20年,并且中途断交不可超三个月,如果断交超过三个月则计费年限时间要从新计算,到了法定退休年龄才可以享受免费医疗
(2)法定退休年龄:所有制企业职工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其它特殊工种可提前办理退休!需要注意的是新的延迟退休政策还在过度期,最早会在2022年实施,届时法定退休年龄会有延后
(2)缴费原则:根据社保有关规定采取多缴多的,这里的多缴多得是指两个方面。(1)一个是指社保缴纳年限比如你缴纳15年与30年最后领取的养老金多少肯定是不一样的。
(2)另一个是指社保缴费的基数比如有人按一年3000基数缴纳与5000基数缴纳肯定最后得到的养老金是不同的。说白了就是你在没有退休以前缴纳的钱的多少就决定了你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多少
(3)社保养老金组成部分:我们的社保账户主要有两部分组成(1)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除以2乘以缴费年限乘以%1。比如你是在60岁退休的,全省上年月平均工资是5000,你的缴费年限是20年,个人平均缴费指数是1.0那得到的基础养老金=(5000+5000乘以1.0)除以2乘以20乘以1%=1000元!由于每个地区的平均工资不同所以我们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基础养老金的多少也是不同的!
(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人口平均年龄减退休年龄然后乘以12)!
以上回答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到你,同时也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谢谢
社保交满十五年后再交对个人有什么好处?
社保交满十五年不交了,按社保法退休时可以领起养老金。如果你已交满十五年,没有达到退休年,继续交社保,根据多交多得长交多得的原则,你的养老金会更多,给你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经济基础。
社保交满十五年后再交对个人有什么好处?
那好处不是一点半点,我来列举一下。
从个人眼前来看,如果累计交满十五年后不继续缴纳社保了,会失去哪些自身利益:
一、社保五险中除了养老保险是替你保值增值造福你退休后的晚年,其他的险种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都是守护你的现在。一旦你缴纳满15年就不缴纳了,那么这四种保障就失效了,那不相当于在社会中裸奔吗,想想都后怕。
二、不仅断缴社保期间不能享受医保待遇,还得在办理退休时交一大笔钱补足医保差额。
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医疗保险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就可以享受终生退休医保待遇。如果达不到国家规定年限,可以缴费至满相应年限。
一般来说,医保累计缴纳满25年才可以享受终生退休医保待遇,何况才缴纳了15年医保,那是远远不够,等到办理退休时再一次性补起来会是一笔不小的钱。何况还有的地方是累计缴纳30年才到规定年限,虽然各地政策不同,但道理是相同的。
必须要特别说一下的是,对于还没办理退休的人员来说,即便缴纳满25年的规定年限了也不能享受终生医保待遇,只有持续缴纳才能持续享受医保待遇。
从个人长远来看,如果累计交满十五年后不继续缴纳社保了,会失去哪些自身利益:
一、很多人认为社保只要累计缴满15年就可以了,中间断断续续甚至停保无所谓。人社部已经多次说明我国正健全多缴多得、长缴长得的养老保险费激励机制。退休工资主要与本人的缴费年限、个人账户储存额关系最为密切,其次还和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等有关系。所以请做好心理预期,当你退休时看到别人每月拿到的养老金是你的数倍时不要怨天尤人。
二、这几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都统一实行“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三结合”调整办法。定额调整指同一地区各类退休人员统一增加相同额度的养老金;挂钩调整指增加的养老金与个人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挂钩,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使在职时多缴费、长缴费的人员多得养老金;适当倾斜体现重点关怀,主要是对高龄退休人员等群体予以照顾。所以还请再做好另一个心理预期,当你退休后看到别人每年养老金调整后涨幅一直高于你的时不要怨天尤人。
三、就怕你后面哪天顿悟了,社保缴纳时期错过了,但没有后悔药买。全国大部分地方,社保缴费时长目前最多只能补3个月,时间错过就无法弥补了。当你后面想多缴几年社保能多拿点退休金准备安度晚年时,抱歉,你已经缴费满15年且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不能超期缴纳,请办理退休,岂不悲哀。
四、延迟退休风声一直都有在吹,很大可能会伴随延迟退休出现的就是最低缴费年限延长,如果你离退休的距离不近,万一退休政策出现个什么变化,岂不是措手不及。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码字不易,请点个赞给个关注,可好?
社保交满十五年后再交对个人有什么好处?
答:社保交满十五年后再交,对个人的好处是:
一、退休时,领取的退休工资会比只交15年领取的退休工资要高!
因为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政策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缴费越多,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就越多,缴费年限越长,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也会更多。
二、退休后的工资调整(涨工资)会比只交15年的工资涨的多。
因为个人退休工资的调整金额,与两个因素有关:
退休工资总额。退休职工涨工资的基础数额是:退休工资总额 X 涨工资的百分比数=涨工资的基础金额
因而,退休工资总额越高,涨工资金额就会越高。
缴费年限的长短(也就是工龄的长短)也会影响涨工资金额的多少。退休职工涨工资增加的第二项金额就是工龄工资。
工龄工资的计算,与工龄的长短有直接关系,工龄越长(也就是缴费年限越长)涨工资计算的单价就会越高。反之,工龄越短,(缴费年限越短)涨工资计算的单价就会越低。
因而,同样是退休职工,涨工资时,缴费年限长的就会比缴费年限短的涨的多。
综上所述,就是社保交满十五年后再交,对个人的两项好处。
回答完毕,希望能帮到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