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社保上调至4250,每年又多交不少钱,该不该继续交下去?
江苏省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社保缴费基数下限,由2021年的3800元上调至4250元。最低缴费基数上涨了450元,对于按20%比例缴纳灵活就业人员保险的劳动者每月负担增加了90元,一年是1080元。对于按24%比例缴纳的单位职工,每月负担增加了108元(其中个人36元,单位72元),一年增加1296元。
缴费基数增高了,其实还是应当交下去的,为什么呢?
第一,养老保险是人们未来养老的重要保证。养老保险是人们应对老年风险的重要基础,毕竟我们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未来需要的养老金也会越来越多。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未来我们将直奔80岁时代。
单靠个人积蓄的话又要面临着贬值的风险以及不够的麻烦。保险本就是买的一份保证,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缴费基数提高,缴费年限提高,养老金待遇也会提高。
看看我们的养老金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基础养老金直接跟缴费年限挂钩,每一月的缴费年限都可以增加0.0833年。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按月积累的,每多缴一个月就可以多积攒一定的钱数。
缴费基数提高,不仅能够提升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还能够提升每月进入个人账户的额度。
第三,养老待遇是非常划算的。退休时的养老金计算,我们可以看到是跟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的,而不是我们缴纳的钱数。现在社会平均工资每年都会增加8%~10%,而我们银行存款的话也就只有3%~4%的利息。长期来看这笔投资,划得来。
退休以后养老金会不断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物价增长,而且国家是通过定额调整、挂钩调整和适当倾斜的方式来综合进行,能够确保老人的待遇平衡增长。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可以继承的,完全保本其基础养老金部分,60%基数,缴费时对于我们缴纳进入统筹账户的钱数,实际上回本月数只有108个月。而随着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养老金的增长,回本时间越来越短,一般只有6~7年。而退休后人们普遍能够领取15~20年以上的养老金。特别是女性甚至能够领取25~30年以上。
所以,养老保险依然是一份非常必要的保障,而且非常划算。只要有负担能力,一定要缴下去。
江苏社保上调至4250,每年又多交不少钱,该不该继续交下去?
“缴费压力大,延迟退休又准备实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领养老金那天”,部分网友调侃道,近期江苏社保年内第二次上调引发广泛关注。
作为银行理财师,我建议您继续交,不要停
咱们先看调整后对下面几类人群影响。
- 退休人员,已退休基本不受影响,首先他们不用再为社保缴费,而退休金也会随社平工资上涨而上涨。
- 城镇职工,缴费额会有所上涨,但个人缴费的部分还是进自己的个人养老账户,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缴纳,即便过早去世,个人养老账户的钱也可以作为遗产继承,所以也没有太大影响,最坏就当强制储蓄了,。
- 灵活就业人员,这部分人群缴费压力会大一些,毕竟除了需要缴个人部分,社会统筹部分也需要自己承担,调整后,较上一次3800基数,每年多缴1千多元,再加上医保,普通家庭还是有一定经济压力。
- 私营企业,企业人力成本会加重,不过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了一定优惠。
那为什么建议您要坚持交,不要停呢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每年缴纳的养老保险以8%的比例存到了参保人的个人账户上。退休最终待遇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确定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资金均由缴费指数和缴费年限决定。缴费年限越长、缴费越多,基础养老金就会越高,同时个人养老账户积累的金额也会越多,从而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越多。
对抗长寿风险现在社会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长寿之后的养老问题比较突出,而参加社保的人,当您个人养老账户资金使用完后,养老金待遇保持不变,将由社会统筹账户全额承担您的养老金,并随社平工资的增长而增长,这是存款无法比拟的福利,因此,缴纳社保非常有必要。
参保人离世,遗属能享受优待只要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都有丧葬补助费;个人养老账户余额,作为遗产由继承人提取,不过,灵活就业人员由于是自己承担全部的养老保险费用,按照20%的比例缴费,如果去世的早会亏本的;最后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都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江苏社保上调至4250,每年又多交不少钱,该不该继续交下去?
从2022年开始,江苏职工社保缴费就由2021年的非自然年(2020年7月-2021年6月)改为自然年(2022年1月-2022年12月),所以就出现了在一年之内两次调整职工社保缴费基数的情况。
这一年两次调整职工社保缴费基数不要紧,灵活就业人员顿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缴费压力,由此就想,这还要不要继续缴纳职工社保费呀,实在是有点吃不消了。
其实,本次江苏职工社保缴费基数的调整幅度,要是与北京相比那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并不算高的。北京职工社保缴费基数从2020年这个缴费年度(2020年7月-2021年6月)的3613元涨到了2022年这个缴费年度(2021年7月-2022年6月)的5360元,足足涨了1747元,这就意味着北京灵活就业人员在一个缴费年度就要多缴费4000余元,你说压力大不大呀,这可是一个大的跳跃呀。
一个人要尽可能地在40岁之前(最晚也不要超过45岁)完成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满十五年的这个最低条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时间还早呢。
但是,在现实中,许多人到了四十五六岁的时候,其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还不到十五年,甚至连十年都没有,这样一来,就非常被动了,虽然从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早就波涛汹涌了,可能连挽回的时间都没有了,因为时间不等人。
不少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之后,也就不得不成为了灵活就业人员了,那些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非常大,基本上也就只能打点零工养家糊口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再缴纳社保费,可就更难了,不是断缴,就是缴满十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二十年,也就不再缴纳社保费了。
如果还没有到了那种实在缴不起社保费的境地,建议还是继续缴费,尤其是不要停缴职工医疗保险费。
从2022年1月开始,江苏灵活就业人员选择缴纳职工社保费的余地就更大了,即可以单独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也能单独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这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
如果果真困难的话,可以继续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停缴职工医疗保险费,缴纳居民医疗保险费,这样就能有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了。
倘若灵活就业人员经济条件比上边说的还要困难,在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满十五年或满二十年的情况下就停缴,继续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这样一来,医疗保障的待遇就更高了。
那些失业保险缴费满二十年的大龄失业灵活就业人员,一定要领取失业保险金,最长可以领取二十四个月的失业保险金,一共有三四万元,与此同时用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
江苏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失业保险金最高标准就是最低工资标准的地方,及时领取失业保险金对于大龄失业灵活就业人员非常重要。
绝大多数省市都有专门服务于大龄失业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政策,有的地方是“4050”人员、有的地方是“4555”人员、有的地方是“4858”人员,北京是“4045”人员。
北京“4045”灵活就业人员每月的社保补贴待遇达到了上千元,这对于减轻灵活就业人员的职工社保缴费压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原创:周凤迟)
江苏社保上调至4250,每年又多交不少钱,该不该继续交下去?
我是一名退休人员,以我个人的经验,必须要交。
为什么必须要交呢?因为多交多得,长缴多得,它关系到每个老年人退休后的幸福指数。在退休后能领取更多的养老金,才能保证我们的生活质量。
对于企事业员工来说,上交养老金的压力不大,因为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养老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承担,而个人承担只是一少部分。
对于灵活就业的人员来说,如果收入可观,上交社保的压力也不大。值得同情的是那些工资不高,还要面对上交社保每年上涨的压力,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当初就是因为失业,还要面对上缴社保的压力,几乎压的我喘不过气来,但是我还是坚持交下来了。
目前,我65岁,退休金连续涨了五次,我现在也有3400块钱了,虽然不多,生活上也过得去吧。
以上就是我说的必须上交的理由。所以,应交尽交,克服一切困难,也要保持足额缴费。您说是吧?
江苏社保上调至4250,每年又多交不少钱,该不该继续交下去?
按这个标准累计缴纳61个月肯定不会亏损你会缴纳吗?个人账户61×850元等于51850元,其中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本金20740.无论怎样都还是你的,每年按6%(前五年都高于这个标准)利息,一旦挂了亲属还可领取31665元的丧抚待遇。合起来比你61一个月的缴费总额还高呢!
江苏社保上调至4250,每年又多交不少钱,该不该继续交下去?
是这样的,今年的社保缴费基数确实在上调,以江苏为例,社保缴费下限为4250元,相比去年的3800元,增加了450元,涨幅超过了10%,还是比较明显的,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以灵活就业人员为例,养老保险费用需要增加多少钱呢?
如果按照去年的标准,那么一年的养老保险费用就是3800*20%*12=9120元;
而按照今年4250元的标准来缴费,养老保险费用就是4250*20%*12=10200元,增加了108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应该看到江苏今年的涨幅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因为去年的社保缴费基数有些低(相比上一年度没有增长),导致今年的上涨就有些多,不过这也是全国普遍的现象,缴费标准都是在上涨的。
如果选择不再继续缴纳养老保险,那么对个人也是一种损失,因为以后即便是退保,也只能退回个人账户里的钱,大部分的钱是无法退回来的,最重要的是,就无法获得养老金待遇了。
因此,参与社保后,应该越早缴费越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平均工资上涨,缴费金额也会不断增加的。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