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职工退休工资,与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多少有关系吗?
曾经的时候,我们的退休待遇跟退休前一个月工资相关。现在我们经过努力的改革,正在努力脱离以前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工资制度是国家统一管理。1956年制订的一套工资表,直到80年代还在用。当时人们的工资主要还是按照岗位、级别等因素来确定的。
退休后的待遇是根据本人的工龄总数,确定一定的计发比例。乘以本人的基本工资,就是每月的退休费数额。比如说根据1978年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工龄10年以上15年以下发放本人基本工资的60%,16~20年发放70%,20年以上发放75%。
与现在有意向非常大的区别,就是当时的工龄必须是连续的工龄。像我们现在就业市场化以后,一个人中断两三个月重新就业,如果是过去连续工龄就要重新计算的。而且如果是不经过组织批准的调动,即使是转换单位工龄也要重新计算。
按照当时的退休制度,确实有很多人会想方设法的在退休前提升一级岗位级别,特别是一些领导转非岗位,经常以这种方式以示对他们的照顾。因此在过去的一些单位中论资排辈情况较为严重,但是论资排辈能够确保多数人到最后都按最高级别的待遇退休。
所以,过去的退休制度比较僵化,有吃大锅饭的嫌疑。
1991年我国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4年10月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以个人缴费为基础,多缴多得、长缴多得。中断缴费也不怕了,只要到达退休年龄,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15年就可以。对于失业下岗,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自己缴费。如果不足缴费年限,那么就延迟退休继续缴费。
实际上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我们的退休待遇还是按照计算原方式走了几年,直到1992~1997年,全国逐渐完成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因此,现在就是对于实施统账结合之前的缴费和视同缴费年限,计算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针对实施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以前,我们养老金缺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等待遇的一种补偿。大家注意基础养老金所对应的缴费年限是全部的缴费年限,包含了过渡性养老金计算的这一段时间。
通过以上的养老金计算缴费基数高,缴费年限长,到退休以后的养老金也是不错的。分享一个老央企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应当是北京退休,每月领取10,500元的退休金。
央企职工退休工资,与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多少有关系吗?
谢谢邀请!
央企职工退休工资,与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多少有关系吗?
养老金改革前央企也好,国企也好,集体企业也罢,也就是90年代改革之前,退休工资的计算与事业老人一样,与退前一个月工资直接相关,都是以工资总额按比例计算退休工资。不过与现在事业老人不同的是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那时的企事业一样,退休工资总额是基本工资,没有现在事业老人这么多的津补贴,现在津补贴是基本工资2倍以上,比例的算法一样:35年工龄以上90%,30~35年85%,20~30年80%…都以基本工资按比例计算退休工资,只是那个年代没津补贴加,而现在有大头的津补贴加上去,这就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养老金制度改革后企业在90年代,事业在相隔20年的2014年改革,中人退休工资变成了养老金。中人养老金企业与事业计算是有区别的,央企也不例外也是企业。养老金的计算与退前一月工资有间接的关系。特别是改革前的视同年限,本应该与退前工资有关,就是说退前工资高养老金高,过去是用比例直接计算,现在用缴费指数计算,指数就是本人工资/社会平均工资,计算基本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用职工工资总额为代表的年缴费基数乘以0.08累计各缴费年限之和加利息/计发月数得到,按规定,三种养老金应与工资相关。事业改革是这样的,现在的事业已退中人40年工龄,改革时第二年退休视同年限39年实缴1年,到今年退休的视同33年实缴7年。前面已述,实缴是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计算指数,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是以平均指数计算,见企业公式计算表1:
事业公式表2:
因视同年间没有统计工资基数和社平工资,所以以工资基数/社平的视同指数旡法确定,那么计算养老金的“平均指数”是实缴指数与视同指数的平均值。这里注意了!这个“平均指数”很关键!实缴指数是有数据计算的,那么确定视同指数至关重要!亊业中人规定以职级确定视同指数,例如中级10级~副高5级,视同指数为1.3~1.9878,而企业无论职级多高,统一规定统为1,企事视同指数副高最多相隔1倍。这个企业“视同指数=1”代表视同年间33一39年时间工资为社平工资1倍,而事业副高工资最多,为社平工资2倍。怎样计算平均工资呢?如果实缴都是1.5,也就是本人工资是社平1.5倍,企业平均值为1.01~1.08,而事业呢平均值为1.91~1.98,而且过渡性养老金用1.9878的视同指数计算,企业用1.01~1.08的平均指数计算(见下面两个公式)各自用相差近一倍的平均指数计算前两项养老金,这样两项养老金是会相差一倍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是用实缴工资基数计算的所以相同,都不计年金,所以养老金有一倍的差距。这是1.5倍社平工资人员企事对比,面对这个问题一般企业员工同是有年金人员比较是这样结果。改制企业实缴只0.6,下岗职工因无单位缴统筹全由个人缴费,缴1.5指数费用只记0.6指数,又无年金,就只有事业同类高工1/3养老金就不足为奇了。因此企业人员与事业人员养老金是无法相比的。特别是同为视同年限多的高级职称高工资人员面临如此局面。
你们央企和垄断国企效益又好,象烟草电力职工,省城社平7000元,工资是社平1.5倍人员工资有10500元一月,照此计算养老金只与同地、同视同年限、同工龄事业人员相比养老金只有其一半,怎么办?因此近年与事业人员同年退休的高管年薪30万以上的,按3倍杜平工资缴费,是可比超事业人员的,因企业早亊业改革20年,实缴多于事业20年,企业用300%缴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央企一般职工大都超过工资基数缴费,用2.7左右指数实缴21~28年比事业实缴1~7年的近年同期退休人员比,虽然企业“视同指数=1”但实缴指数多,就可赶超同年退休的事业人员了,这就是目前退休央企缴费状况。也就是说央企大都没有按工资基数缴费,而是缴费基数超过了工资基数。这都是企业“视同指数=1”逼迫央企用高缴费基数赶超事业单位的结果。这个企业“视同指数=1”造成了大多数企业养老金“新双轨制”使其差2倍以上养老金,造成央企垄断企业用国家的钱去买高指数去填补这个空缺,才能获得高养老金,特别是近年退休的央企与事业比较,企业“视同指数=1”事业多20年视同年限,他用高于我一倍的视同指数计算养老金,那么央企我有多20年的实缴年限,单位又有钱,只有用300%高指数赶追你,反正钱是国家出大头。只是苦了改制下岗职工。那些退的早,视同年限又长的退休人员,只有被企业“视同指数=1”打压计算低养老金。鉴于上述情况及据实分析比较:
企业人员如果同事业一样废除了企业“视同指数=1”,那么按职级确定视同指数,也会规范央企用工资基数缴费,同时也使一般企业和改制企业与事业部分同轨,使视同期间按正常规律计算养老金,即使没有年金或补充统筹缴费,也可部分提高企退人员养老金,同时不会让央企和垄断企业走斜道,用国家的钱突破个人工资基数缴费去获得高额养老金。
央企职工退休工资,与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多少有关系吗?
说实话,你可以看一下退休金计算方法,跟工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有关系的是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
央企职工退休工资,与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多少有关系吗?
央企职工退休工资,与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多少有关系吗?我认为,目前无论什么企业,退休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都是完全相同和一致的;而退休时基本养老金的计算与核定,与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多少,应该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
但是,在以前按照老办法,包括企业中人五年过渡期间,在计算与核定基本养老金时,却不是这样。那时是按照本人退前一个月的职业生涯最高点工资标准,作为计算与核定本人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基础的。同时,再按照本人连续工龄的长短,所确定的计发比例进行计算与核定的。
总之,现在决定央企职工退休基本养老金核定水平的关健因素,是本人缴费基数的高低,以及缴费年限的长短。随着企业退休老办法的寿终正寝,以及企业退休中人五年过渡期成为过往历史,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算与核定办法,客观事实上已与本人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多少,已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这是既定的政策取向使然,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感谢阅读,请点关注!欢迎广大读者和网友朋友们批评指正。
央企职工退休工资,与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多少有关系吗?
你想多了,没任何关系~
央企职工退休工资,与退休前一个月工资多少有关系吗?
是这样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跟退休前一个月的工资情况没有什么关系的,并不是根据退休前的工资来计发的,而是综合根据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缴费指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等情况,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来核算的。一般来说,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以达到在职时期工资的50%左右。
这里面,工资跟养老金的关系在于,工资水平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高,同等条件下获得的养老金也会多一些。
而对于央企职工来说,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一般会比较高,不会按照最低的缴费基数来缴纳的,因此整体的养老保险缴费指数也会相对高一些,这对于提升养老金的水平有利。
此外,央企退休人员一般还会有企业年金这样的补充性的养老金,加上基本养老金,那么整体的养老金相比在职时期的工资来说,也不会少太多。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