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去世了的,两位老人的后半生谁来养老呢?

失独老人养老怎么办?说实话,并不一定非是独生子女家庭会面临这种问题,只不过有两个以上子女遇到这种情况的概率小一些而已。

搜集过美国参加社保人员适用生命表的数据,2013年美国男性能够活到60岁的概率是86.11%,女性则是高达91.52%。所以总是有概率的。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可以有这么三种方案

第一,两个老人相互扶助养老。中国有90%的家庭都是采取家庭养老的策略,其中有70%的家庭是夫妻双方扶助养老。

其实有没有孩子都一样,大多数情况都需要两个老人相互扶持到老。年纪大了,行动不方便,可以呼叫社区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也会越来越方便,会有更人性化的服务。

第二,依靠亲戚朋友养老。没有孩子总有信得过的亲戚朋友吧?即使没有信得过的亲戚朋友,甚至认为对自己好的保姆也可以。

即使仍然有子女,他们不履行赡养义务,也有老人会不给他们留继承权。上海一位老人在临终前,立下一份遗嘱:“我的遗产留给女儿吴某一元,其余财产包括房产一套、存款80万,全留给保姆陈女士。”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上海一个老人邀请相熟的水果摊摊主过来同住给他养老,而且还经过了亲戚朋友和社区的见证。

第三,养老院养老。当只剩一个孤寡老人或者生活不能自理以后,养老院养老似乎就成了不得不选择的事情。国家对于失独的孤寡家庭老人,还是有在入养老院方面的照顾,可以选择优先入院。

其实,养老无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金钱问题。

如果退休以后有一份养老金待遇,最起码也能够保障基本生活。如果两个老人都有养老金,生活就会比较宽裕了。比如说我岳父、岳母每人养老金3000多元,再加上冬季取暖费等待遇,都赶上我们两个在职职工了。

老年以后面临的失能、失智,是需要花费大笔的金钱。如果没有子女还是能储蓄,尽量储蓄一些的好。另外,老人也可以考虑以房养老,通过将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反向换取养老金的模式,也可以缓解养老金的不足。

另外,孤寡老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养老金收入,也可以申请国家低保,比普通低保标准还要高一些。上海等地能达到一千四五百元以上。

总体来说,即使是失独老人,还是应该照顾好自己,过好每一天的生活。把子女的那一份也替他们活下去,这样才能不枉此生吧。

独生子女去世了的,两位老人的后半生谁来养老呢?

独生子女去世,老人的后半生谁来养老?这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当下很多失独老人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失独老人,即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老人称为“失独老人”。据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

这部分失独老人,有些年龄段允许,便会考虑再次生育,填补第一个孩子留下的空白;有些年龄段不允许再生的,便只能独自饮泣,暗自垂泪,只能眼睁睁看着别的家庭,其乐融融,儿女绕膝……

其实,上面所说的都是次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悲伤会逐渐变淡,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这部分老人将来的养老问题。究竟将来如何养老,真的得好好思考一下。

  • 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失独老人。这部分老人将来老去的那一天,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基本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有句话说的好,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当他们老去需要照顾的时候,可以找保姆,请护工……
  • 经济条件不好的失独老人。本指望孩子大了,可以松口气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腿脚不灵便了,赚钱的能力也日趋下降。但遇到这样的事情,只得像年轻人一样,再次“启航”,即使拼尽全力,也不一定满载而归。
  • 可以考虑去敬老院养老。工薪阶层的失独老人,去敬老院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自己本身的工资,可分3部分分配。一部分可以作为去敬老院的费用,一部分用做日常花销,一部分则可存起来,用做病重时的花销。
  • 可以考虑买几份重大疾病保险。现在国家的政策特别好,有农村合作医疗,有职工医保。除此之外,还应该买几份重大疾病保险,作为补充。意义在于,只要确诊的疾病是在保险的保障责任范内,保险公司就会进行一次性的给付,减轻了个人的医疗支出负担。

作为失独老人,孩子虽然“走了”,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应该尽快从阴霾中走出来,积极的面对生活,用乐观的心态去活好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独生子女去世了的,两位老人的后半生谁来养老呢?

我讲述一个发生在我亲人身上的真实事情。

七八年前,我老叔家的堂弟突发脑淤血,没有抢救过来,扔下父母妻子和女儿离开人世。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当时他还不到四十岁,他的离世,老叔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天塌下来一样。

事情发生后,婶子哭昏过去好几次,老叔故作坚强为儿子办理后事。在火化那一天,大家把疯了一样的婶子拽回家,没让她见那让人肝肠寸断的一幕。而老叔在现场呆呆的站着,他一会脱下衣服,一会穿上,不知所措。看见儿子推进炉子那一刻,老叔再也控制不住悲伤,跺着脚大喊"我的儿子啊……"!从此,老叔和老婶的世界就变成灰色的了,再也没有真正的开心笑过。

平日里,两个老人呆坐一起,看着曾经的全家福,泪水涟涟。尤其是过年过节,无论周围气氛多么喜庆,也无法让二老感受到一点愉悦,反倒思儿心切,更加痛苦。

堂弟走后一年多,老婶抑郁成疾,得了子宫癌,老叔领着她去北京治疗。看病的过程异常繁琐与艰难,六十多岁的老夫妻,租个小地下室,相依为命。在医院,老叔跑前跑后地办理各种手续,与年轻人一样排好长时间队挂号,连个替换的人都没有。同时还要伺候生病的婶子,这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无论精神上还是体力上都是一种考验。

他说,那段日子太难了,太无助了,自己经常在外面痛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若无其事地回到病房,照料老婶。此时,老婶虽然让他疲惫不堪,可同时也是他活下去的支柱,所以,老叔尽心尽力的伺候着,希望能延长老婶的生命。老叔说,有一次,他在外面忙了一天,回家赶紧就给老婶做饭,把饭菜端上桌,他刚要躺一下休息一会,她又要吃面条,老叔立刻跌跌撞撞的起来,又去给她做面条。"唉,儿子如果还在,那该多好!"

"黄鼠狼专咬病鸭子",现实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的柳暗花明。老婶回到本地医院继续住院期间,老叔暴瘦,自己感觉浑身无力。自己偷偷去做了检查,结果出来后,大夫让找家属,他平心静气地对大夫说:"就跟我说吧!我没有家属了"原来,他已经肺癌晚期。可他还是不漏声色地坚持着,在大家眼里,老叔一直都是特别坚强的人,从不爱把自己的难处展现在别人面前。

无论叔叔照顾得多么精心,老婶在确诊一年以后,还是撒手人寰,扔下他这个孤老头去找儿子了。老婶咽气那一刻,他感到如释重负,因为老伴再也不用忍受病痛的折磨,而他也不必再为此揪心。

后来,他身体越发虚弱了,身边需要人来照顾他的日常起居,就临时雇了保姆。他身体好点时,经常会与亲人谈一下未来,他觉得命运会对他宽容点,会多给他点时间,让他多点时间陪伴孙女成长。

可就在婶子去世不到一年,他也离开了人世。当亲人接到保姆电话赶到他家时,眼前那一幕真是让人心酸啊!地上、墙上都是他最后一刻喷出来的鲜血,想着他吐血时,身边无一亲人在场,他的内心得多么恐惧和无助啊!

也许,在他身体上还没有遭受太多痛苦的情况下,就这么快离世,对于叔叔来说是幸运,是解脱。

如今,一家三口团聚了,老人再也不用为思念儿子而忍受煎熬,这也不失为一种无奈的圆满吧!

所以,独生子女离世后,剩下风烛残年的两个老人只有互相携扶过完余生。两人身体健康,那是福分,如果一方有病,就需要配偶承担起多重身份,往往让人心力交瘁,痛苦不堪。但是,即使子女成群,有些身体上病痛也需要独自面对,接受现实,顺其自然吧。

独生子女去世了的,两位老人的后半生谁来养老呢?

我有一个同学,今年61岁,她性格直爽,热心助人。身高1米7,应该是一个直女。可是,那么善良的她,又高又帅的儿子才28确因车祸离世。

那天,他们几个人租一辆面包车出外地办事。可能是因为路滑速度快,据说是车转了一大圈,把他身高1米85的儿子从车内甩了出去,当场走了,儿媳重伤。当时孙子只有几个月。

我很难想象失去儿子的第一年,他们夫妻是怎么熬过来的。我知道时差不多她儿子已走了快一年。她来单位找我问儿子的存折有些钱,不知密码她如何取。她直接说:我儿子走了快一年了,虽说我不认识他儿子,只听同学说又高又帅。当时听了也非常难过。我们只在小学在一起上过学,因为她个高,我对她有印象。她不记得我。但是,我与她先打招呼,因为生活在同城,也有了些联系。

她给儿子买的房子过给了小孙子。孙子姥姥姥爷住了进去,帮忙带孙子。她周末去看孙子。现在孙子上小学三年了,她依然地天天热心助人,还是那样直爽。我从未听他讲过儿子,她与老公活的很充实。她现在在学校租个房子,中午给孙子做饭。现在她中午主要精力就是照顾孙子。

她儿媳再婚了,又生了一个儿子。现在同学孙子也让妈妈接回去一起生活。我同学夫妻俩退休工资加起来有5000,现在,她老公因为会水暖,现在一直在工作,每月6000元之上。她孙子生病,她出钱。她每天中午给孙子足够的营养餐。她非常会做饭,人也很热心善良。

亲家母住院、同学住院她全去侍候陪护过。做好吃的往医院送。她有一天送我好多她开小地,种的地瓜、土豆和小胡萝卜。这几年,我们多亲多近,感觉如同亲姐妹一样。她有一天上我家来,带着小苏打、酵母粉,帮我包包子,从和面到蒸好,全是她一人所为。根本不让我插手,其实我真的不会和面,她太麻利我也没学会。

她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谁有困难都帮忙。可是,她确失去了独生儿子。我们从不在她面前提起她儿子,她也从不说。她说她有小储,你姐夫又上班,一年都忙不过来,生活不会差。我说:姐夫也应该适当休息,别太累了。

在我们东北,人们都很热情。特别是称呼,让你感觉非常亲切。同学见面都喜欢直接称呼她老公姐夫。我老公战友管我老妈,直接叫老妈。就是在东北,有人说:咱爸、咱妈你根本不用介意,东北人就是那么实在。

有时失独,的确让人痛彻心肺。可是人生路还要继续走,希望我同学她晚年平安幸福!我上医院看一同学,他的邻床,独生未婚儿子当时也是因车祸去世刚一个月。他说:万事想开,与老伴好好生活。现在什么也不想了,人怎样也得活下去。他约我同学晚上去他家住,同学说:谢了,不去了。

看见他走去,心情还是难平静。同学说:他是在打麻将时,突然手不好使了,现在好了,没事了。可能他是用玩麻醉自己。祝他们夫妻晚年幸福!

对于失独养老问题,如果他们有退休金,那与老伴携手同行,先居家养老,老了去养老院。希望有更爱心志愿者给他们人文关怀。

对于无退休金失独养老问题,相信国家会对他们的晚年会有所关注 。希望他们晚年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祝福他们平安幸福……

独生子女去世了的,两位老人的后半生谁来养老呢?

说到失独,就是独子女因各种意外事故发生先弃父母而去,那是多么痛不欲生的灾难啊,孩子任性,不知危險而丧身,他到是一痛快一蹬腿,而去了另一世界,留下了父母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想随儿子或女儿一起陪他去的情景我是亲眼目睹,我一女友,同是县城姐妹,他是.和昆工学院毕业分配来我厂的大学生,经我女友姐姐介绍结了婚,随着从县城来我厂进了劳司工作,因同事家乡人,关係上就密切了,又同住家属区,属十分要好的小九妹,他排行九,我们闲吋常来往,生了儿子,我去祝贺,孩子结婚也到场捧埸,他儿子后到广州谋生,属自谋生路不给父母添麻烦,儿子是个好儿子,女友只耍谈起他,喜滋滋表情充滿了成就感,和媳妇在广州边属平安,但天有不测风雲,一六年在广州顺德和朋友聚会,回程摩托車速快了点,天下小雨,又喝了点酒,结果速度加滑度一摩托翻进边上路基头惯性撞在了石头上,无人发现,笫二天路人看见早就身亡,消息传来,女友两夫妻立马昏倒,我们朋友帮忙,连劝现在不能倒下,处理儿子是大事,经过一翻处理,含泪把儿子常回家安葬,他王姓老公马上就和九妹离婚一甩手调回昆明,留下九妹雪上加霜孤苦到现在,改嫁不想,终日以泪洗脸,众女友常陪宽他心,儿子既去属不孝丟老母孤苦伶叮,你又能怎样,人去不复还,当下把自己的日子过下去才是正理,这是后话了,这些年下来,九妹己不是当年的九妹,彻底成了九娘,蒼老无比,一风吹来白发凌乱,让你看了无比心酸,中年失独啊,九妹是生不如死,万念俱恢,每天打发日子不知早是多少钟,晚是如何黑,一辈子孤苦熬下去,这样的遭遇我们劝不是,不劝不是,九妹成了现代祥林嫂,口中心中都是念叨儿子过余生,我众姐妹同情之汨洒了一把又一把,那又怎样呢?叹人生苦短,只有自己何时走出悲伤,全靠他了。

独生子女去世了的,两位老人的后半生谁来养老呢?

不请自来,说说我知道的。我身边因为各种原因失独家庭还不少,说说其中一位。

两位老人家现在已经七十多不到八十。曾经有一个女儿,和我同岁(今年45),90年代天津南开大学毕业后回了老家,南方一个经济发达二线城市,入职当地一家实力强劲的国企,和大学同学结婚并育有一子。两位老人家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当地土著,家庭条件很好。老人家中的医生是我的同事,由于年轻的时候两地分居,所以只生了一个女儿。女儿成长、求学、就业、结婚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周围的朋友、邻居羡慕不已。老人自己退休后又返聘了几年,医术精湛,深受患者爱戴。

转折发生在08奥运会之后,女儿胸部(不是乳腺)摸到一个小结节,不痛不痒,没太重视。后来时间不长,结节长大了,手术后病理提示胸壁尤文氏肉瘤。接着一年多时间一直都在放疗、化疗、复发、手术、放疗、化疗、复发、姑息治疗……老父亲不停的跑北京上海大医院找专家求更好的治疗方案,可惜无力回天。我清楚的记得女儿离世前的最后三个月,老父亲天天就住在自己医院科室的值班室里,除了上班就不停的往病房跑。后来病情进展医院实在也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就让回家修养。结果回家当天女儿去卫生间洗澡的时候把股骨颈摔断了(肿瘤侵袭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又打120送回了医院,老人家自己给女儿出的诊断报告!这一次回医院就再也没离开。女儿离世之后第二天早上我们去医院上班,刚到科室,老人家就抓着我们的手嚎啕大哭,“xx(女儿的名字)走了,我再也没有女儿了……”,此情此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女儿离世的时候大概34岁,孩子还在读小学。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老人家早已结束返聘回家修养,夫妻俩相互扶持孤独寂寞中打发时间,有几次去家中看望老人,老人家心态平和了很多,气色也不错,家中客厅的电视柜上始终摆放着女儿生前的照片。节假日的时候(特别是春节)老两口经常全世界旅行。老人家在当地还有很多亲戚,侄子、侄女、外甥等等不时的上门看望二老。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女儿留下的外孙非常争气,学习特别好,高三时入选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后来保送top2数学系,现在开学应该要大三了。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孩子在大学参加数学竞赛又获得其中一个单项金牌🥇,真是可喜可贺!如果母亲还在看的如此出色的孩子该有多高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