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应对老龄化将打造「终身不退休社会」,这真的有可能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终身不退休的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下可以实现的情况,很多人是无法想象的。
在很多人看来,可能终身不退休不现实,但实际上就“只要有劳动能力,就可以工作挣收入”而言,还是有可能的。
实际上,尽管日本有养老金,但是老年后的生活花费要更高。丈夫65岁以上,妻子60岁以上的夫妇每个月靠领取年金生活每月会出现5万日元左右的赤字,如果按照人生还有20~30年来计算,赤字的总额将达到惊人的1300万日元~2000万日元。这相当于日本人不吃不喝攒上5~8年,这是压力很大的。2018年出生的日本女性平均寿命是87.32岁、男性是81.25岁,按照90岁做测算是很正常。
其实,相应的工作是力所能及的工作,相应的收入肯定会大幅降低,比如说日本公务员退休年龄将由60岁延长至65岁,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都有所缩短,但是只能领到原先70%的工资。
很多日本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在努力的工作,为自己的养老进行储蓄。同事去日本旅游,看到的巴士司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2014年度65岁~69岁老年人的就业率为40.7%,实际上全部65岁以上老人中,5个人至少有一个人在工作。
由于老龄化程度不断严重,日本不少就业岗位也只能向老年人开放。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的就业率要比欧美高出1%~5%,当然跟我们国家现状是不同的,我们国家仍然有大量的年轻人能够挤占老年人的工作,日本老年人就业人口总数量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0%。
所以,只要能够做好老年后的就业保障,让老人活到老、干到老也是可以实现的。相对而言,我们国家是幸运的,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处于萌发阶段,参保人员数量仅仅达到40%;领取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人员数量,也只有40%多一些。
我们国家经济和财政收入能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每年在社会保险费征缴基础之上给予社保基金的支持高达2万亿元以上。另外我们还有价值愈百万亿元的国有企业,我们国家正在将国有企业股权逐渐划归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
所以,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暂时还只是渐进式延迟退休的问题,远远达不到推动“终身不退休社会”的地步。
不过相对而言,我们还是希望日本的前车之鉴给我们提高警惕,让我们能够及早做好应对。
日本为应对老龄化将打造「终身不退休社会」,这真的有可能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这需要一种社会共识。
日本为应对老龄化将打造终身不退休社会,还是有可能做到的。在老年人达到退休年龄之后,还有就业的可能,在日本是一种社会的共识。
这样的共识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中国如果年龄在40岁以后,如果寻找新的就业可能,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除非这个人在某一个领域有特长,或者自己创业当老板。在其他场景下,困难就比较多了。
现在日本很多老人在70岁以后还在从事一些工作,而政府也在努力为他们提供就业的机会,很多公司和单位愿意接纳60岁以上的老人,参与他们的事业的发展。
需要注意到的是,一方面是就业机会多,另外方面是日本老人对子女并没有很多的义务。子女成年之后,他们的发展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父母对他们提供的帮助,已经是很小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更不要说是退休以后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
日本的老人比较独立,日本的社会愿意接纳老人从事一些职业,这使得日本为应对老龄化,打造“终身不退休社会”成为可能。
日本为应对老龄化将打造「终身不退休社会」,这真的有可能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感谢邀请,跟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日本为应对老龄化,将打造终身不退休的社会。这真的有可能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后果?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虽然说日本的这个劳动者在70多岁甚至80岁的年龄,还在依然奋斗在自己的劳动线上,这个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人人尽知的。但同时。他们是可以正常办理退休的。只不过就是他们在退休之后,依然是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而已。
如果说没有这种所谓的退休社会,那么也就是意味着作为退休老人,来说是无法获得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这对很多人群来说是一种打击,也是一种对于未来希望的信心的缺失。所以说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人口老龄化所面对的问题,那么作为日本来讲是很难去解决,但是打造不退休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认为这个社保的问题,那么首先是要根据我们的正常交费,正常法定退休年龄来决定,也就是说你的累积缴费年限达到15年以上,并且享受到一个正常的缴费条件,在我们国内是可以正常办理退休的,而且我们国内很有可能也会执行延迟退休,这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当然日本我认为在缓解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上,通过延迟退休的方式可以有效的缓解,但是完全没有必要打造所谓的不退休社会,这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日本为应对老龄化将打造「终身不退休社会」,这真的有可能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日本为应对老龄化将打造终身不退休的社会,这真的有可能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既然日本建立了所谓的退休制度,也就是说到达正常的法定退休年龄之后,是可以享受到养老金待遇的,那么如果要打破这样的一种制度,实际上不论是对于制度的公信力也好,还是对于民众的,这种心态也好,都是有极大的一个冲击。
所以说这样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那么日本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重,而且日本已经将法定退休年龄几乎是延迟到了68岁,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年龄了,当然日本社会普遍的这个人均的预期寿命也是比较高的,所以说他的这个退休年龄比较高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日本民众来讲,即便是他退休之后拥有了一份稳定的退休金,但是他们依然还会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我认为选择劳动或者不劳动是民众的自由,但是取消退休金就是不太理想的了,所以说打造这种所谓的不退休社会很明显是不合实际的,而且最终可能给人的这种希望,将会变得非常的渺茫,甚至最终是以失望的感觉来的,所以说起不到任何的好处,相反可能还会带来更大的一种自信心的缺失。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日本为应对老龄化将打造「终身不退休社会」,这真的有可能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严重的国家,也是全世界养老负担最重的国家。根据数据,日本1.8人抚养1名老年人,很多工作岗位没有人去做,不少70、80岁的日本老年人还在很多岗位上辛勤工作。当然,也是由于养老压力较大,退休老人需要继续工作。
但是要说日本推行“终生不退休”,这还是不大可能的。毕竟,日本的养老体系还是很完善的,除了国民年金(凡是20-60岁以下的人都要缴纳,包括大学生和个体户。专职家庭主妇则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待到65之后,可拿五万多日元,约合人民币三千多元。)之外,还有厚生年金。厚生保费为月薪的18%。受雇于企业的正式员工有义务参与,费用由员工和企业对半出资。这样退休后的养老金还是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的。
如果是终身不退休,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因为这意味着国家无力负担养老,大家肯定会失去生活的信心的。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日本为应对老龄化将打造「终身不退休社会」,这真的有可能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不可能!终身不退休的社会想都不要想,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工作岗位,而且,会引起比老龄化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2020年6月28日,日本一个84岁的老妇人勒死了她59岁喝醉酒的儿子,随后,她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说:“我杀了我儿子。”
事情的起因是儿子失业多年,一直靠着妈妈生活。清醒时,儿子就整天躲在房里不出来;喝醉后,会变得很暴躁,没日没夜地和妈妈争吵。
这在日本不是特例,同类型的案件正在逐渐增加。
- 2019年6月5日,日本76岁的前农林水产省事务次官熊泽英昭亲手杀害44岁的“啃老”儿子,当时也一度引起轰动。
- 2019年8月,一个叫伸一的56岁日本男人被活活饿死在家中。他高考落榜,又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频繁辞职,最终丧失信心,窝在家中。30年来,一直靠父母供养。父母死后,无人照顾,他被活活饿死。
- ……
上面这类没有生活能力,靠着父母供养的人在日本称为蛰居族。据日本内阁府统计,2010年,日本蛰居族超过100万人。8年后,这个群体的数量已经翻倍。日本精神病专家斋藤环表示,2019年,日本蛰居族人数估计已超过200万。
蛰居族,指像动物一样,冬眠在某个地方,几乎不出门超过6个月以上的人群。
蛰居族背后,是日本近几十年的经济萎缩所产生的失业潮。每一个蛰居的人都曾是一个健康的人,对未来有过无限期望,但是,他们找不到工作。
- 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不管如何努力,都找不到工作;即便找到工作,也面临随时失业的风险,以致于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厌恶,认为自己被淘汰、无价值,从而成为蛰居族;
- 中年失业的打击则更大,市场价值骤降,如果不是实力过硬,用人单位压根不会考虑中年职员,又贵又难调教。而且他们把人生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一家公司,却惨遭淘汰,这种打击会伴随终身;
- 老年人更惨,本该颐养天年的日子,却因为泡沫经济的影响,存款不足。据调查,生于1947年至1951年时代的老年人约有1000万,但是20%的人存款不足100万日元,28.7%的需要照顾老人,还有31.7%的需要支援子女,家庭的重担,再次落在他们的身上。
据日本劳动力调查显示,与父辈同住的子女数量已达308万。其中,收入不稳定的占51万,而失业或打散工的高达63万,这部分人年龄均在35-44岁间。因为儿女以及养老,很多老人被迫重新工作,相应地,年轻人的工作机会进一步的减少。
在新冠疫情在日本流行的时候,因为老人的死亡率很高。当时,有日本年轻人欢呼:“这些老家伙终于死了!”之所以会有如此深的代际矛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问题,年长的人无法退休,就业岗位就会被霸占。而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又难以顺利进入职场。终身不退休社会,想都不要想!
我是@有职业操守的小太阳 ,你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在头条学习、思考,成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