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退休与2019年的社评工资有关系吗?

可能一些老人听说我们的退休跟社平工资相关,那么我们当年退休跟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有关吗?答案是没有关系。

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一)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8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我们可以看出,基础养老金跟退休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有关系,另外也跟平均缴费指数和缴费年限有关。

社会平均工资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退休上年度;第二,当地。这么说起来,实际上2019年退休跟2019年的社平工资没有关系,只跟2018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有关系。

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一般来说,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需要次年经统计部门统计以后才能公布。提前公布的都是预测工资,而不是真正的社会平均工资。

有些地区使用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基数时,是每年4月1日使用上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比如说天津上海;也有的地区是从7月1日,比如江苏和广东。一般来说,大家在计算养老金的时候,会使用两种方式调节时间的不同:

第1种方式,就是追溯法。从1月1日开始,对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追溯调整补发差额。其实绝大多数地区由于都是4~5月份以后才能公布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所以会有大面积的地区采取追溯法补调。

第2种方式,是调整法。由于每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都是从1月1日开始调整,当地都会对没有使用新年度社会平均工资进行养老金计算的人员进行养老金调整,从退休当月补发养老金或者指定时间开始使用新标准发养老金。广东省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

当地的社平工资,主要体现了各地的不同。比如说北京、上海工资收入水平高,大家的养老金高一些也是应该的,否则就难以维持生活水平了。当然,为了体现出多缴多得,北京、上海的缴费基数上下限也是跟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有关。这样就能够体现出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发展了。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60岁是139个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原则上是社会平均工资没有关系的,但是为了保障养老金个人账户的钱数保值增值,国家每年都会公布个人账户养老金记账利率。

最早的时候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是由各省统一公布,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年期定期利率,后来能提升到3%~5%;2016年以后由国家统一公布,2016年就高达8.31%。近年来,一直在7%~8%以上。

由于企业职工个人缴费恰好是划入养老金个人账户的8%,全当是自己给自己攒养老金了。这样高的记账利率,肯定比自己存钱划算。

(三)还有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针对国家建立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缴费或者视同缴费年限。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是2014年10月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

过渡性养老金,也跟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问题。

比如山东省过渡性养老金等于退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建立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1.3%×平均缴费指数。

所以,当年退休跟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没有关系。不过像今年这种特殊情况,大家收入降低的话,明年的养老金计算使用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可能会不乐观了。

2019年退休与2019年的社评工资有关系吗?

没有关系。

退休人员在计算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时,都要用到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社平工资越高,计算的养老金也就越多。

这个社会平均工资一般要在每年的下半年,即7月份公布。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每年上半年退休的人员用什么社平工资计算养老金呢?每年上半年退休的人员,由于上年度的社平工资还没有公布,但有必须让他们有养老金领取,于是社保局的工作人员就会用上上年度的社平工资,先来给他们计算预发养老金,等到下半年上年度的社平工资公布之后,社保局的工作人员再用新公布的社平工资给他们重新计算正式养老金,并按正式养老金的标准逐月进行补差。

比如: 张师傅2020年2月份退休,由于2019年的社平工资要在7月份才能公布,社保局的工作人员便会先用上上年度,即2018年的社平工资给张师傳计算预发养老金。等到7月份上年度即2019年的社平工资公布后,社保局工作人员又要重新为他计算养老金,并从3月份开始逐月进行补差。

社平工资的高低直接影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的高低。我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广东丶浙江丶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至所以要比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更高,除了他们养老金的缴费工资更高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更高造成的。

2019年退休与2019年的社评工资有关系吗?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2019年退休与2019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有关系吗?这个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我们在退休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取决于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也就是说,嗯,虽然是要考虑社会平均工资这样的一个因素,但是它不是按照当年的来计算的,因为通常情况下,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实际上到第2年的7月份以后才会出台,如果按照当年的标准来计算,那么也就说明你的这个退休金,至少可能要拖延一年发放,对自己来说是不划算的。

所以说,它往往是按照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来确定养老金待遇的,不但是退休金待遇的发放,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确定,实际上就连我们每一年正常交纳社保的待遇,那么实际上也是按照,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来确定的,因为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也要等到本年度的7月份以后才会出台。

这样的时间已经很晚了。那么如果说还要等到明年才能够计算出你的退休金待遇的话,那么实际上对于很多退休老人是没有办法等待这么长的时间的,所以说他不会采用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而只会采用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对我们来说可能在计算退休金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在自己退休之后的第2年开始,就可以正常获得养老金的增长,那么通过养老金的增长就可以弥补这样的一个偏差。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2019年退休与2019年的社评工资有关系吗?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2019年退休,与2019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有关系吗?这个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因为我们退休金的这个计算方式,它是取决于你所在地区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也就是说你2019年退休,它是根据2018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自己退休金的待遇的,不会根据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你的退休金待遇。

因为2019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一般情况下是需要等待到2020年的7月份以后才会出台,那么你是2019年的退休人员,如果要等到2020年的7月份以后出台,等同于你的退休金,可能会延迟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够发放到位,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对于绝大多数退休老人来说,他可能是无法等待这么长的时间,因为这么长时间没有经济来源,怎么样生活呢?

所以都会采取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来确定养老金的待遇,实际上我们在交纳社保的过程中,那么社保的缴费基数也是根据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来确定的,所以并不会根据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虽然说相差一年的时间,但是作为退休人员来说,他退休之后的第2年养老金,能够正常增长其实就可以增加他养老金的收入,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2019年退休与2019年的社评工资有关系吗?

2019年退休与2019年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多少是没有关系的,只与2018年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挂钩。

退休后影响退休养老金多少的因素

影响退休养老金的因素有很多,总体来说按照“早缴早得、多缴多得”得原则执行。但是还有其他一个重要得因素就是“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

简单的说,各省在计算养老金的时候会将本省上年度的“本省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纳入考量范围,这也就是为什么东部沿海省份退休金平均水平会普遍高于中西部不发达省份退休金的原因之一。

其实将“本省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纳入考量范围的时候存在以下一个矛盾点:

“本省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以下简称社平工资)的统计数据的公布时间是每年7月份,而当年退休的人员参考的是上年度的社平工资,那么当年上半年退休的人员就没有可参考的数据:

  • 比如:2019年1月份退休的人员其退休养老金应该参考2018的社平工资,但是2018年的社平工资在2019年的7月份才会公布,那么2019年1月或者说2019年上半年全部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只能参考2018年的社平工资等到2019年7月份公布出2018年的社平工资之后,在按照2018年的社平工资”找平“,进行补发。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

2020年1月份退休的王师傅从2月份开始计发养老金,参考2019年度社平工资,但是因为2019年度社平工资尚未公布,于是王师傅只能参考2018年的社平工资计发2月-6月份上半年的退休金等到7月份2019年度社平工资公布之后,王师傅从7月份(或者8月份)之后按照2019年社平工资进行计发,上半年少发的养老金(2-6月)也会从7月或者8月份开始逐月补发。

结语

总体来说,归纳为以下几点:

【1】当年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水平与当年社平工资无关,只与上年度社平工资挂钩;

【2】当年上半年退休的人员先按照上上年计发养老金,等到上年度社平工资公布滞后再执行新的标准,并进行补发。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未尽事宜,欢迎补充;

评论点赞,腰缠万贯;关注老刘,越来越牛。

2019年退休与2019年的社评工资有关系吗?

2019年退休的养老金是根据2018年的社平工资有关 养老金是主要根据上年度本地区的社平工次、缴费年限(15年起)、社保个人帐户余额、退休年龄等来计算的。

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 =本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 ×1%。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