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有几万元的积蓄,是否有必要贷款买房?

2019年7月起,今日头条财经频道理财大赛重磅回归,并全面升级为#头号大赢家| 理财大赛第二季#,现发起有奖问答,回答问题就有机会赢【现金奖励】!

年轻人就要考虑未来成家立业,因此必须先要把房子买上。社会就是这么一种态势,你只能随波逐流。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负了巨额的债务,除了他们习惯性的使用信用消费以外,更大的因素在于房贷。

据网络平台调查显示,目前90后年轻人的负债率已经达到了他们月工资收入的1850%。如果按照人均月薪6000元计算,平均负债11.1万元。

买房需要考虑什么?

第一,负担能力。大家想买房,你需要考虑什么东西呢?当然,最先要考虑的就是负担能力。负担能力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比如首付的负担能力、房贷还款的负担能力、抗风险的负担能力。

(首付的负担能力)现在首套房的最低首付比例是30%,这也是国家为了降低杠杆而做出的最低限定了,估计会常年不变。2018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每平米8461元,普通人买个80平米的房子,大约需要67万元左右。30%首付是20万元。我们还是不要比较北京这样的城市了,动辄四五百万的房子让人吓得慌。20万元的首付,自己几万元肯定付不起,那也就是需要家庭帮助了。当然现在房价这么高,男方一个家庭是难以负担的起的,往往是双方两个家庭六个钱包凑首付。

(房贷的负担能力)按理说我们贷款每月还款的数额一般不要超过月收入的50%,一般比较适宜的房贷负担水平是1/3左右。如果贷款47万元,按照30年等额本息还款,5.39%的房贷利率下,每月需要还款2636元。三十年偿还贷款利息是47.9万元,比本金47万元还高。在三四线城市,双职工家庭一个人还房贷,一个人供生活,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一二线城市,动辄几百万元的房贷,每月一两万元的还款,押的年轻人喘不过气了。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是要六个钱包一起还房贷了。

(抗风险的负担能力)其实还房贷的时候,我们要问清楚自己,自己的收入稳定吗?会不会面临失业的风险?会不会有收入减少的可能?北京一位大公司的程序员,刚刚购置了千万学区房,结果失业了。每月2万元的房贷压的透不过气来,还不敢跟家人说,精神压力可想而知。另外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月薪万元左右,每月还房贷2万元,原先的承受能力是考虑到祖父母和父母的养老金,现在祖父母和父亲相继去世,用什么继续供月供呢?一样不知所措。

社会形势确实如此。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11%,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增长8.3%。一般大学生随着就业经验的丰富,收入也会不断增长。所以,年轻人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年轻人的收入会未来不断增长的,敢冒着高压风险承担高额房贷。

第二,房价的走势。过去刚需买房,都说是丈母娘经济。实际上,现在是全民炒房。大家都认为房价不会跌,会继续增涨。不过近两年来的态势,确实让很多人冷静了许多。房住不炒,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像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虽然房价没有降多少,同样1000万的房子和1000万的现金,现金至少还有投资理财收益,明显还是持有现金划算。

随着人们对房价上涨预期逐渐降温,相信没有丈母娘会逼着儿女去吃亏买房吧?尤其是30年等额还款房贷,利息反而比本金还要多,这都是要用自己的收入来买单的。

第三,未来的生活品质。孩子们本来应该有更幸福的生活。白岩松说:“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

年轻人本来可以跟青少年时代一样无忧无虑,本来他们可以为了理想,为了爱情,追逐梦想,享受人生。可是,现实逼迫他们年纪轻轻就要负担上20年到30年的房贷,害怕得病、害怕失业,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的过着老气横秋的日子。年轻人大量破灭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为了有那么一所房子。

第四,社会租房制度的完善。租房,目前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事情。但实际上现在的房价租售比,租房非常划算。金星在上海租的房子每年100多万,但是这房子可以卖到上亿元。一个亿如果通过理财产品,每年轻松五六百万的收益。

拥有自己的房子,才拥有稳定的家。人们感觉租房就是二等公民,没有多少隐私可言。很多房东说不续租就不续租,感觉房子就是自己的。租客也很少有拿法律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案件。社会诚信制度的不完善,既妨碍着租客的权益,也增加了房东的担心。多数情况下,我们租房防盗门钥匙都不能换,房东还有可能随时来检查安全隐患。很多人说现在房东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

在法律制度完善的美国、德国、日本等一些国家,房东要想赶走租客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如果自己采取任何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轻则赔偿、重则入狱。尽管如此,社会是在不断进步。未来我们的法律制度肯定也会这么完善,人们会进入租房时代,这是不用质疑的。

即使是现在租房,也完全可以通过租房合同明确自己的权益。只要我们提升法律意识,法律的天平就会站在我们这一边。

买房是人生的大事件,一定要仔细斟酌,详细筹划以后再做决断,不要白白的沦为银行的打工仔。

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有几万元的积蓄,是否有必要贷款买房?

对于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讲有三件大事:买车、买房、成家立业。这三件基本是每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的必经阶段,但是并不是说每一年都要一件件按顺序去完成,完全可以按照自身和家庭的条件去设立目标逐步完成。

如果是刚毕业在一线或二线城市买房,那么必然需要家庭出一份山百万元的首付金额,而且个人每月还要承担上万元的贷款要还,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讲,压力未免有些太大了。我是非常不建议这样去做的,一旦你每个月的工资的70%甚至90%要去还房贷,能够用于你自身成长方面的钱就会很少,而且你也会越来越节省,无论从提升个人生活品质还是提升自我能力这两方面来讲都是非常不划算的。

如果是在三四线城市买房,每个月的房贷压力会小很多,如果个人工资收入的30%用来还房贷,那么你还有70%可以用来提升生活品质和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支出,那么我觉得是非常靠谱的,毕竟房子对于年轻人来讲是刚需。

总的来讲,我的建议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考虑:

一、所在城市的房价和房贷不高,自己的刚需住房,可以提早买房。

二、每个月的房贷费用不超过个人工资的40%,那么可以有60%以上的钱用于提升生活品质和个人学习的支出。

三、买房对个人来讲是一件深思熟虑的事情,最好是和家人一起商量的结果,能够得到家里的支持的决定才是被祝福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对该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到题主及更多的人。点赞和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我是杜耶说理财,价值投资的布道者。

关注我,和我一起慢慢变富。

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有几万元的积蓄,是否有必要贷款买房?

不是是否有必要,而是一定要贷款买房。道理挺简单:

一是住房是大宗商品,依当前全国主要大城市房价水平,一套房价款较高,就凭近年来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普通人全款购房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须借助政策因素按揭购房,来改善自已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二是刚毕业几年的人,就算从22岁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年龄至少也是在25岁~30岁之间。从现实生活来讲,属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年龄段,这时不筹划人生大事,难道还要等自已变成“钻石王老五”时,再来考虑购房吗?同时你会不会成为“钻石王老五”,还得另说啊……

三是当前全国楼市定位“房住不炒”,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机制已是主基调,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楼市调控窗口期,房价出现大涨大跌的可能性都较小。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8月70城有55城房价依旧在上涨,只是上涨幅度在收窄,并且全国整体楼市处于上涨趋势周期当中,这一点非常明确和清晰:

四是从货币政策来讲,当前市场流动性属于合理宽松期,全球也是流动性充裕的金融环境。LPR已连续两个月呈下调走势,尽管五年期以上LPR保持4.85%不变,较原先的基准利率4.9%而言,总体上房贷利率处于低水平环境。即或当下有不少城市房贷利率有所上调,但总体上较历史水平而言,低旧是低利率水平啊,这对于刚需购房人来讲,也是有利的。

总而言之,不管有多少万积蓄,想办法按揭购房是必要的。

仅供参考。

💕谢谢阅读!

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有几万元的积蓄,是否有必要贷款买房?

大家好,我是您身边的买房专家“财富精算师”。买房、贷款问题,请随手关注我。

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有几万元的积蓄,是否有必要贷款买房?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年轻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

根据中国房产网的监测数据,国内现在房子的中位数是130万元。也就是说,普通城市的房子,都已经百万以上,如果仅有几万元的积蓄,依靠自己的力量还是非常艰难的。

1、准备结婚,刚性需求的年轻人

毕业几年的年轻人,基本上也快到了结婚的年纪,婚房成为结婚必须的条件之一。考虑到未来生娃养娃等问题,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也是应该考虑的。

工作几年,才几万积蓄,说明要么工资太低,要么消费太多,没有积攒多少资金。

如果父母能够支援首付,在能力允许的情况,贷款买房是可以考虑的。从目前房住不炒的大格局来看,作为刚需现在买房的时机还算不错——具体还需要看城市。

以北京为例,单价均价6.44万,一套上车盘,小两居60平,也需要380-400万以上,首付需要120左右,贷款月供则达到1.5万左右。对于北京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对于普通家庭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

2、单身青年,无欲无求

如果是单身青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对于房子,不是特别刚需,那就可以考虑暂时不买房子。

当然,如果父母土豪,给买了房子,那也得要啊。

对于年轻人,我的建议是,是不是要买房,首先看自己是不是刚需,父母能够给予多少支持,所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情况、银行贷款利率执行等,不是简单的一两句就能绝对合理的建议。

问题太发散,回答太简单。

如果有具体的更加详细的信息,随手关注小财帮您解答。

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有几万元的积蓄,是否有必要贷款买房?

近几年来,尤其是2018年以后,关于国内房价的走势是继续上行还是泡沫破灭楼价转而下跌的猜测一直没有停过。每年都有许多所谓的专家和一些主流媒体在唱衰中国的楼市,但是事实善于雄辩:近10年来中国的楼价一直在上涨,2019年各地房屋价格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止住了继续上行的趋势,但并未出现楼价整体下跌的情况。

买还是不买,着实让人犹豫不决。

那么,作为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是否有必要贷款买房呢?

一般来说正常大学毕业是22岁左右,工作几年至少也25岁以上了吧。这个年龄到了谈个结婚的对象,为结婚做打算的时候了,买房对于你来说是刚需,无论你买不买房子都在那等着你,房价涨跌对于你一个刚需者来说影响不大。

对比了一下2019年初全国主要70个城市的房屋价格,虽说整体止住了上涨的趋势,但是可以看出在国家政策调控的因素下,房屋价格已趋于稳定,但并没有下跌的趋势,只是减少了上涨的速率。部分调控并不严格的城市房价依旧以高于10%的幅度上涨。

几万元积蓄,如何买房?

如果在一二线城市,几万元积蓄在买房的巨大资金面前简直是微不足道。

但是在三四线或者更小的城市面前,房价较之一些大城市并不是那么离谱,无论有没有钱,作为一个刚需者购房也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可以考虑向家人求助一部分首付款,加上自己的几万元积蓄,凑个首付吧。

现在的年轻人消费观念超前,没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做牵制,有理财意识的还是居于少数的。

购房以后,一方面可以敦促自己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不至于成为月光族;

另一方面无论后期房价是涨是跌,你并不打算卖出住房,对于你来说只是名义上的个人资产的增减,并不影响实际的生活。

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有几万元的积蓄,是否有必要贷款买房?

刚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有几万元的积蓄,是否有必要贷款买房?冷眼在房产不超出承受范围之内,非常要必要购房。

一、房产是目前最安全、最保值、最不费力的理财方式之一。

目前房地产市场已经告别飞速上涨周期,逐渐步入下行周期。但是从长远来看,房产依然是目前最保值的理财方式。

首先房产是众多理财方式中最安全的。无论是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走势不稳定,风险巨大。随时有亏损本金的风险;房产投资虽然会有波动,但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就很难有暴跌的可能。

其次房产是众多理财方式中最不费力的。其次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的确可以获得比房产更高的收益,但是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去研究,高抛低吸付出大量时间成本,远不如房产投资省时省力。

最后房产是最保值的。房产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房价短期向下波动根本不影响房屋的使用价值,只会影响购房者的心情,但是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房价长期是看涨的。

二、房产让年轻人生活安定,不需要再到处颠沛流离。

如果年轻人不购房,就肯定需要体验租房的生活。目前中国的租房市场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政策法规并不完善,租房将面对众多问题。例如:房东涨房租、逼迫搬迁、撕毁条约等各种问题。

另外如果租赁的房子,生活总是不安定,随时面临着搬家,面临着找房子,不敢购置家具家电等等生活不便。

三、购房能促使年轻人建立正确、健康的理财观念。

年轻人在初入社会,一下获金钱自由支配的自由,往往迷失了自我,直接变成了月光族,对自己财产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方法,只有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有了家庭的压力才会醒悟。

冷眼以自己举例,在刚刚工作几年里,每年的工资虽然都在上涨,但是到了月底总是不剩下多少,结余的工资只会存在银行活期里,根本不懂得赚利息这一概念。但是等到冷眼购置第一套房产之后,生活压力倍增,扣除房贷之后每笔钱都要精打细算,然后疯狂的学习各种理财知识,每笔剩余的钱都投入到各种理财产品中赚取利息。

买房能让年轻人更早的进入压力期,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迫使其学习正确理财观念。

四、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上进心,促使年轻人更加努力。

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说,不想那么早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想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但是无拘无束的生活不是通过逃避就可以解决的,现在不买房难道一辈子不买房吗?现在不承受压力以后就不承受了吗?

年轻人只有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收入,才能获得真正的无拘无束的生活。只要当你觉得每月月供不再是压力的时候才能获得自由。

年轻的时候及早树立目标,及早的承担压力,能迫使自己更早的努力。

总结:在不超出自身承受范围之内,冷眼觉得越早购房越好,因为房产不但为购房者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也是一个最安全的理财方式,并且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能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促使更加努力的生活。

我是资深专业地产分析师,不为流量折腰,只发布专业、客观、中立的房地产知识,希望得到专业购房知识,避免购房陷阱的请关注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大家点个赞,以示鼓励。谢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采集,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