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坚信房价不会降?

只要有理由就会有人相信。

跟买彩票一样,有的人相信他会中大奖,因此会购买彩票。如果你坚信你不会中奖,你还会买彩票吗?即使彩票这样低的概率,中南有大量的人们,为什么我们不能说有些人坚信房价不会降呢?

房价不会跌的理由

第一,政府历来调控都没有说要降房价,而是稳房价。这确实是一个现实,国家从来没有说房价应该下降。而是明确表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即使说的再严格一点,也不过是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并没有说促进房价下跌。

第二,房价跌了,很多人不高兴。我们房子的自有率高达85%,除了真正有卖房需求的小部分人房价下跌了高兴以外,其他人是很多不高兴的。房地产商不高兴,房地产配套产业的人不高兴,刚买房子的人不高兴,多套房子的人不高兴,商业地产也不高兴,银行不会高兴,卖地获得收入的地方政府也不会高兴等等等等。

第三,房价下跌不利于金融安全 。现在最低首付,首套房是30%,如果房价下跌40%,就会产生一种房价资不抵债的现象。把房子卖了都还不上欠银行的钱,因此房子不可大跌,当然最好是不跌。

第四,人们收入越来越高,对房价销售的支撑能力也会越来越强。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8228元,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实际上,我们购买了房子,每月偿还房贷,房贷是不会随着通货膨胀率提高而提高的,通货膨胀越高我们越占便宜。

第五,政府的调控,是通过限制购买达到控房价的目的,而没有自然而然的通过供求关系调整住房销售价格。有很多需求被政策限定压制,比如北京要求必须在当地缴纳社保满五年才有购房资格。如果一旦不再调控,很有可能房价立马跟火箭一样窜上去。在政府不想房价变动太大的情况下,一旦房价出现下降倾向,可以慢慢放松调控,稳住房价,这是最有可能的。

不过,不要以为房价不会下跌,就可以为所欲为的炒房。北上广深两年房价没有多大变动的情况下,大笔的资金存到银行都有10%的收益呢,何况房价变现慢、还有各种税费限制,慢慢人们发现炒房无利可图了。那么聪明的炒房者退出后,最后炒房的人,可能就是盲目跟风的人了。

为什么有些人坚信房价不会降?

我也有过这样的坚信。

说起来在房产投资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属于完全没跟上趟的那一波人。

因为之前有父母的房子,准备结婚的时候虽然有能力再买一套,但没看到当时房子的投资价值,甚至连房子都看好了最后一刻放弃了。

之后等小朋友大了父母要过来住,还是得考虑再买一套,那是房价已经涨得很多,基本上是之前的3倍吧。所以,就属于完全没有利用到房子的投资价值,反而因为刚需被高房价伤害到了。

而身边的朋友倒过远不止一套房子。总之说来,这还是一个投资眼光的问题。

不过,从小朋友出手准备买房的时候,就觉得房价大概是降不下来了,之后这么多年,小朋友都可以上小学了,房价也确实还很坚挺,有些区域还在继续上涨。

当时是觉得,房地产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太大,突然性的下跌,可能会是灾难性的。

很多人坚信房价不会跌,大概也是这个逻辑吧。

不过,看今年的数据来看,房地产是在一个很关键的调控阶段了,政策层面不出现大的变化,继续维持现在的调控方向的话,大概是不会大涨也不会大跌,可能会用时间来缓慢释放高房价的问题。

完全是个人的理解啊,实话说对房地产很不懂,所以也算是错过了过去房地产投资最好的十年。

为什么有些人坚信房价不会降?

我不想说太多、太深的数据分析!我只想说一个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因为大家的逻辑发生了改变!

大部分的老百姓其实根本看不懂数据分析,也看不清未来的走势,他们只看两个问题:

第一,我买入以后能不能赚钱!

第二,别人是不是也在买!!

所以说,相信房价不会跌,其实是过去的20-30年里,房价的大幅上涨,已经给与了大部分人一种“洗脑”的效应,导致现在被市场同化了。

  • 20年前,你让周围的人去买房,他们会告诉你,我自己有房子住了,还要买房干什么。买来能干什么?因为当时的房价还没涨起来,租房市场也不景气,所以许多人认为房子就是累赘。

  • 而10年前,你让周围的人去买房,他们会告诉你,房子涨的太高了,会跌的,现在不能买,买了就是接盘,就是傻瓜。

  • 5年前,你让周围的人去买房,他们会说,等等就买,等一个回调,就立刻去买!!

  • 如今,周围的人会告诉你,买房才是唯一的出路,有钱就应该买房,买房才能抵抗通胀,才能够拉开贫富差距。

所以,20多年以来的房价上涨,让许多人从不相信,到怀疑,到坚信!同化了目前绝大部分的百姓,让他们在自己受益和看到别人受益的过程中,认定了房价永远不会跌。

但有意思的是,每个经济都有他自己的周期,如今的中国房产可能已经进入了黄金周期的尾声。未来买房,得擦亮眼睛,并且很有可能出现两级分化。

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投资?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别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值钱,而以后会有很多人会觉得它值钱! 而现在的房产投资,明显已经处于后半阶段了。虽说不会大跌,但是许多三四五线和弱二线的房产,一定会震荡,回调,甚至小幅下跌。拉长5-10年的大周期来看,它们可能连普通理财都跑不赢,还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如今还在不断炒房,囤积房子,特别是三四五线房产的人,其实就像一只没见过鳄鱼的鸭子!

芝加哥很少有鳄鱼,突然来了一只,上了新闻

!周围的鸭子也没见过鳄鱼,以为它是树枝?

在投资世界里也是如此,许多人没有经历过股市大跌,房地产崩盘,所以不知道风险!

而风险来的时候,也不懂得预防!

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背后的真正逻辑。

为什么有些人坚信房价不会降?

对于房价来说,有人坚信房价不会下降,当然也有人认定房价会下降的。那些坚信房价不可能下降的,主要是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刚需住房及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人还在持续增加,尤其是随着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不断涌入,这种“虹吸效应”会越来越大。

因此,根据供求关系的决定作用,有大量需求的商品价格自然就不可能下降。而房子说到底也是一种商品,只不过是特殊的商品而已。

另外,这些坚信房价不会下降的人除了从需求角度来看,还有监管要求,按照“住房不炒”的原则,防止房价大起大落是监管部门的宏观调控政策趋向。尤其是那些已经买房子的人,甚至包括银行在内,肯定都不希望房价下降乃至大幅度下降,这对于他们的资产或者信贷资产来说,都是不利因素。

但对于正在买房或者准备买房的人来说,自然就希望房价下降以及房贷利率下浮,这样以来就减少不少购房成本。在他们看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趋紧,房企融资越来越难,购房者的需求减少,持续高位状态不利于去库存,更无法实现资金的安全回笼。长期下去,房企肯定承受不住资金的压力,只有降价销售。

客观地说,当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已经明确无误地宣告了房地产就此退出中国经济的中心舞台。我们从对房地产实施全面货币紧缩,而对制造业、民营企业的融资倾斜,也能发现中国经济的重心已经开始调整并清晰可见。

随着房地产不再被视为支柱产业,中国经济以房地产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也会就此打破。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对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申请备案登记有关要求的通知》,更是对房企海外融资进一步收紧的体现。目的就是要防范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可能存在的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结合之前监管部门对房企在国内融资环境的收紧来看,这显然是内外兼修,要从根本上遏制房地产泡沫。

总之,我个人觉得部分城市尤其是新一线城市的房价未来或有继续上涨的动力。但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恐怕下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其实也是房价普涨时代结束的标志,今后的房地产竞争进入下半场的品质竞争,而非规模竞争。近段时间,大多数城市的房贷利率上浮,尤其是首套房贷利率都上浮10%甚至20%,而且部分银行甚至暂停了房贷额度。这也是房地产调控越来越紧的具体反映,势必会对刚需住房需求的人造成一定的困难。而投机者更是失去了炒房的动力。都没有购房者买房时,房价还上涨有意义吗?整体来说,房价下降趋势是存在的,但肯定不会大跌。

为什么有些人坚信房价不会降?

谈谈我的看法,热点城市京津宁户杭南京 珠三角 西安,这些城市确实有吸引力,人才流入,房价 我认为不会降多少,我家离着北京一百多公里,实话说我认为房价偏高,因为老百姓的收入不足以支撑房价,举个例子 一万一平米 买110平米 110万,贷款80万 二十年期,公积金贷款要4500多 商贷要5300多,小两口要赚到一万五的月薪才行,一万五还五千房贷 养孩子去两千,还剩八千 将将巴巴过日子吧。首付和装修大概要五十万吧,就现在孩子们的心态 他们不攒钱 只是消费,有能力的 也是奔北京去了。

为什么有些人坚信房价不会降?

首先一点,市场经济没有只涨不跌的,起起伏伏才是经济规律。

这些年高房价害苦了国人,天天喊房价跌,可总是被打脸,每次希望的破灭,使人们对房价已经麻木了,不敢再去预测了,而那些手握多套房的炒房客和售楼小姐们却天天鼓吹再不买又要涨价了,他们叫喊房子又要涨价的心机大家都是明白的,追求资本最大化也是人的天性。这云里雾里的房价,暂时还真是摸不透。

鼓吹房价涨的所谓理由无非就是什么中国人口多,什么教育资源卫生资源等等分布不均啦,人往高处走啦,等等这些老调子。

可是面对这完全脱离实际的高房价国家不可能坐视不管的,房子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方针,恐怕惩收房产税不久就要来了,从第一套免税,到从第五套房开始累进税率,一定会让那些贪心的炒房客感到巨大压力的,有很多都是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债务炒房,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势必赶快抛售房产回拢资金。

房地产的江湖也和众多其它江湖一样,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到时,房价自然会降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