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过程中提高缴费指数,养老金会如何提高?

很多人都知道养老保险的待遇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意思,自然是缴费基数越高,退休待遇越高。缴费基数怎样影响养老金待遇呢?

缴费基数能够提高缴费指数

缴费指数的计算:我们当年的缴费基数,除以当年的社平缴费基数,就是我们当年的缴费指数。

复杂的缴费指数:以北京市的社平工资为例,2017年社会平均工资是8467元,而2016年是7706元 。

我们的社平缴费基数实际上都是上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因此2018年的社评缴费基数就是8467元,2017年是7706元。

如果我们2017年缴费基数是5000元,5000÷7706约等于0.6488,也就是说2017年缴费指数等于0.6488。

2018年缴费基数是5000元的话,5000÷8467约等于0.59,这实际上是不对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不得低于60%,也就是说当年缴费指数不得低于0.6。这样我们至少就需要按照5080的缴费基数缴费。

实际上,北京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指数可以达到0.4,但是按照国家要求,将在2020年之前统一到0.6。2019年7月1日开始,灵活就业人员最低缴费指数将提升到0.46,2020年7月1日开始将提升到0.52,2021年7月1日开始全部统一到0.6。

如果2018年我们不按照5080元缴纳社保,而是按照8467元缴纳社保,这样2018年我们的缴费指数就可以提高到1。

提高缴费指数养老金如何变化?

实际上我们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北京市在1998年6月以前的缴费年限,会计算过渡性养老金。不过现在缴费,跟以前就没有关系了。

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通过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最终受影响的实际上是平均缴费指数。但是由于牵扯进缴费年限,实际上我们基础养老金相当于每一年缴费产生的基础养老金的总和。

缴费指数0.6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待遇是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缴费指数一缴费一年,基础养老金待遇是1%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提升40%的缴费指数,能够提升0.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50岁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60岁是139个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还是跟个人账户余额和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有关。

按照8467元缴纳社保,每月进入个人账户的钱数是8467×8%,每月是677.36元,一年累计8128.32元。

按照5080元缴纳社保,每月进入个人账户的钱数是5080×8%,每月是406.56元,一年是4878.72元。

正好相差40%。

只要我们未来退休年龄是一样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差距跟缴费基数(缴费指数)的差距是比例完全一样的。

个人账户养老金缴费相差40%,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就相差40%。

其他养老金待遇的影响

另外,我们提高实际缴费指数,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过渡性养老金。不过由于是平均值,再加上以前的缴费年限比较久远,影响一般不大。

除此之外,退休以后我们每年会根据国家统一的通知调整养老金。一般会有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三种方式。挂钩调整会根据养老金水平进行挂钩,一般养老金水平越高,增加的钱数越多。

综上所述,其实只要缴费基数(缴费指数)越高是一定的,只不过并不是完全按照比例增长而已。

原因是我们国家用制度保障大家的收入水平,不能保障我们的养老金待遇跟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一样快。任何投资理财方式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但是首要保障的是低缴费水平人员的待遇。因此,也可以说养老金有一部分功能就是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同时也希望大家的养老金越来越高,能够满足我们的生活水平需要。

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过程中提高缴费指数,养老金会如何提高?

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的的确很少,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观点。

第一,什么是缴费指数?

在职工养老保险中,除了缴费基数外,更重要的就是缴费指数。缴费指数就是根据缴费基数来确定的缴费比例。目前在我国的职工养老保险中,缴费指数分为三个等级,即300、100、60%,部分地方还有80%,还有40%的等,但多数地方都是三个缴费档次来办理的。比如300%就是按照本人实际工资或是社平工资的3倍来缴纳,100%就是按照缴费基数100%来缴纳,如果本人实际工资高于社平工资的3倍,只能按照社平工资的3倍来缴纳,这就叫社保缴费的封顶,目的是防止养老金的差距过大。所以,即使你拿年薪,每月实际工资超过社平工资的5倍甚至10倍以上的,还是只能按照社平工资3倍来缴纳。

第二,缴费指数是如何确定的?

由于职工养老保险包含在岗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两个部分,所以对缴费指数的确定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单位在岗职工的缴费指数,主要还是由用人单位班子成员进行研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进行充分的的讨论、公示后报当地社保部门审核后执行,一年可以变更一次缴费指数;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当地社保部门每年公布的缴费档次,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来进行选择,每年也只能选择一次。

第三,提高缴费指数养老金会提高吗?

提高缴费档次,养老金肯定是会提高的。比如按照每月5000元作为缴费基数,缴纳300%的,相当于按照15000元来作为缴费基数;按照60%来缴费,相当于按照3000元来作为缴费基数,差距为5倍。在计算退休金待遇时,缴费指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算基础工资时,平均指数化工资占退休时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系数就越高,所以基础工资也就越高;二是在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方面,由于最高缴费指数与最低缴费之间相差了5倍,计算到个人账户的总额也要增加5倍,每月平均所得也会高出5倍。,综合所得养老金部分也就高出5倍。比如一个缴纳养老保险满15年的人,在同一统筹区内办理退休,缴费基数都一样,缴纳60%的人,养老金在每月1000左右,缴纳300%的人,养老金就要在每月5000元左右。

总之,在养老保险缴纳过程中,不断提高缴费指数,今后的养老金就会越高,这是社保缴费原则,即“多缴多得,长缴长得”在养老金计算中的具体体现,这也是现在为什么退休人员中养老金还有一定差异的根本原因。

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过程中提高缴费指数,养老金会如何提高?

在同等条件下,养老保险的缴费指数越高,那么退休后养老金肯定也会越高,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具体计算一下影响有多大!

我国退休以后的基本养老金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的。

其中基础养老金的计算方式是: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这个公式里面没有缴费指数,因为缴费指数等于缴费工资比去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我们将它替换一下,就成为下面的公式了: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

假设老王工作35年,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000元,那么他的基础养老金=6000×(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35×1%

=1050×(1+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假如一直按照100%的缴费指数,那么老王的基础养老金是2010元,如果一直按照300%的指数缴费,那么老王的基础养老金是4020元。

而如果是之前按照较低的指数缴费,后面有所提高,那么就必须将每年的缴费指数加起来,最后除以缴费年限,得出平均的缴费指数,再进行计算。

所以,对于基础养老金而言,提高缴费指数会提高养老金金额,但并不是300%的指数基础养老金就是100%的3倍,而是会比这个倍差更小一些。同时,基础养老金受本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影响是很大的。

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方式是: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计发月数。

因为每个月缴纳养老保险时,都是将缴费基数的8%存入个人账户。所以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如果一直按照300%的缴费指数缴纳养老保险,相比缴费指数100%,每个月进入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前者是后者的3倍,那么退休以后每个月领取到的养老金自然也是同样比例的差距,而不会像基础养老金一样会明显减小。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关注我,分享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过程中提高缴费指数,养老金会如何提高?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过程中提高缴费指数养老金会如何提高呢?首先我们知道养老金的这个计算方式主要是三大条件来决定的,第1个条件就是参保年限,参保年限越长的个人,那么就可以获得一个较高的养老金。

第2个条件就是自己的一个平均缴费指数,也就是说如果说你能够提高自己的一个平均缴费指数,那么相应的养老金也会是有所提高的,这个平均缴费指数是计算养老金的一个重要条件。第3个条件就是你所在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你退休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如果高的话,那么实际上你所获得的退休金相应的也会增加。

如果你所在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比较低,那么你所获得的养老金待遇也会相应的有所影响,也就是会比较低!那么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计算养老金的过程中是取决于你的一个平均缴费指数,也就是说你不能说我只提高了一年或者两年的一个缴费指数就可以了,并不是这样子的,必须要全方面的,很多年都提高自己的缴费指数,那么最终才会计算到你的平均缴费指数,这个缴费指数提高,才对于自己的退休金有帮助。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过程中提高缴费指数,养老金会如何提高?

这不是说根据当地的上年平均工资水平而定吗,还说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