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你怎么看?
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也不是尽善尽美的,主要是一些专家的观点。
年轻人有自信果断(原文是“张扬”,贬义词,“果断”给其改掉),敢闯敢拼的一面。大家对其离职跳槽也是理解的。
经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哲理性的小故事。
一个求职者到一家公司工作,沮丧的说我以前工作的30家公司都倒闭了。
可是面试的老板却说,你有30家公司倒闭的经验,能够让我的企业避免覆辙,我聘请你为监督员。
虽然说坚持才能胜利,但是坚持的需要有意义。工作中有很多不尽人意的事,如果这样的事情多了,反而会极大的影响自己的工作努力和积极性。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心无旁骛”这种专心的做法的。
所以,跳槽也是解脱的一种方式。在移动行业做的更专业,需要的是投入和精力,1万小时定律就是这么来的。并不是说在一个岗位上苦守,就一定能够出现成果。在家学习和转换岗位也一样能够做到1万小时。
过去我们有多少个,在岗位上工作30年甚至更久的的人?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也没有几个,更多的人是平凡的过了一生。
在单位受了不公平对待,如果找不到解决办法,很有可能会对家人、对朋友发泄,这是人的潜意识做法。这样更不值得。
只有经历过多次跳槽,才能体会到人生,要不“游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难道不明白它的含义?
专家说的也有道理,但只是片面的。强化内功不一定非要在一个企业能忍受各种不合理对待才可以。
就像《劳动合同法》规定,职工有七种可以主动离职的理由,一样可以得到经济补偿金等法律规定的待遇。
同样跳槽30次的年轻人,至少拥有30个企业留不住人的理由,对于企业也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
所以,还是赞成年轻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跳槽的。
《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你怎么看?
裸辞,这个词于2010年底荣登中国流行词榜首,成为继“裸婚”之后在年轻白领中流传最广、最快的职场第一大热词。前几天,《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那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其实,裸辞这种做法的好坏因人而异。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对于特定个体来说,有着不一样的影响。
有的人说这是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造成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工作不再只注重工资的多少、职位的高低,而是开始重视自己内心的追求与对生活的体验,对工作幸福感有了更高的向往与期待。
但是,我觉得这其实只是针对一部分人而已。他们有资本,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各种后果。所以,他们可以这样做。勇于挑战自我、勇于尝试新的东西。确实,让人觉得很潇洒。
然而,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裸辞是一种极其不成熟的做法。有时候却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这无形中暴露出你的情商低,公司也不会挽留这样一个人的。
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对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也缺乏正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当现实工作生活与自己所设想的工作产生了差距,心理就产生了落差。于是,为了逃避这样的生活,就二话不说就辞职了。不管我们做什么决定,我们都应该三思而后行,因为还没有别人那种本领,你是要为你所做事情的后果买单的。那请问初出茅庐的你,拿什么去买单呢?
其实,我们追求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没错的。但是你要明白到底你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工作。
总之,我们要有自己的一个正确的职业规划,并且不断地沿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还有要能吃苦,不要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如果一遇到工作不顺心,你就裸辞的话,你是永远不会积累到对你有用的经验,你也永远不会在工作中找到你的价值感。所以,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辞职还是要做好准备、要谨慎的。
你觉得有道理吗?
我是职场达人“萍行职场”,感谢你的关注,升职加薪有套路!《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你怎么看?
认真看了几遍原文,逻辑上没啥问题,主要毛病就是做了不当类比企业已经不管员工的未来了 ,还有就是隐含前提用的也不太对路。
01.不再包分配的年轻人,怎么可能还像改革开放前一样呢?他们都穷哭了,不适合当然要换以前包分配,一个人从学校毕业就进入了单位,啥事儿这里都管,从工作、住宿、吃饭、找对象、结婚、生孩子……很可能人生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单位的医院,那时别说裸辞,辞职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自杀,都不愿意干。现在谁也不管年轻人了,自主就业,找得到工作就干,找不到就散,父母可以管你吃和住。此时再跳出来说“裸辞”不好,要沉住气,怕是肯定会被骂。组织已经不再承担对个人的社群责任,你工作一天就给你一天的薪水,至于哪天你不干了,咱们也就没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更多考虑的是自己, 这份工作的经验能不能为下一份工作加薪,工作是否开心,领导是否合得来,哪怕有一条员工觉得不合适,那就会马上辞职,不必先找到下家。这是好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跟是否浮躁没有一毛钱关系。
02.积累需要时间,前提是多少有些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愁吃、不愁住,父母多半有工作可以养活自己,但是普遍缺少希望。不缺吃再加上没希望,看不到未来,辞职当然是很轻易的事情,没什么可奇怪的。人民日报这次文章的角度没并有关注这个点。原文中提到30多年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并不是一心想着成名成家,那是因为并不需要,国家会负责后续与他们的未来。举例:以前认识个60后,经常说自己生完孩子第三天就上班了,那时候还住在不足5平米的小房子里。可是不久之后,她就被单位按级别分到了一室一厅的房子。老一辈人得了改革开放的好处,就不要再跳出来叽叽歪歪的,现在的年轻人还有按级别被普遍分给房子的机会吗?希望很渺茫。
03.认知升级:没有解决方案的事还是少说,实干兴邦更重要企业不再能承载员工的未来,也不管他们的未来已经成为事实。在这个人顾个人的时代,工作的开心、有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而裸辞刚好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实干才能兴邦!这是“张大志leo”的第512个长篇原创问答。兼容并蓄交织感性理性,无常商界一片有情天空!
欢迎关注转发或者留言讨论,让我们用更全面的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
《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你怎么看?
对大部分人来说,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裸辞带来的往往不是轻松,而是压力。
《人民日报》的言论确实有点不接地气,但也没什么太大问题。
我认识一个做新媒体的小姑娘,她一个人管着3个号,背着涨粉的KPI,就算是休息日,出了热点也得通宵赶稿。
前段时间终于受不了了,和老板摊牌:这活咱不干了!
去厦门玩了大半个月,本以为凭自己的经历找工作应该是很容易的。
但事实是回来投了几十份简历,主动联系她的寥寥。
好容易走到面试,还感觉自己像个土豆,被人挑来挑去。不是嫌弃个头不够大,就是觉得价格开太高。
一开始“说走就走”少年意气,被时间消磨得渣都不剩。
花呗要还、房租要交,下份工作还是没着落。
慢慢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断了社交,不出门,白天点外卖,晚上也焦虑地整宿睡不着……
她跟我抱怨:“工作找了那么长时间,我心态都快崩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说:你是不是劝我不要裸辞了?难道工资不高、还没发展前景的工作,我还得一直忍受下去吗?
当然不是。裸辞可以,但你得做好准备!
换句话来说,裸辞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脱离工作,而在于是否做好足够的准备,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果没有足够的规划,就算裸辞,也会惶惶不可终日,最终再次卑微地进入职场。
而有准备的人,往往不担心找不到工作,即使不上班的,裸辞也是最好的学习时机。
如果有裸辞的想法,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我有三条建议:
1. 你要有足够的存款,来维持一段没有收入的生活
裸辞的最大变化,就是没有了收入来源。
这意味着,你抗风险的能力会变得很脆弱,一旦有任何意外发生,都可能让你陷入恐慌。
所以我建议,你要准备一笔积蓄,能维持你半年的房租和开销。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既会做出选择,也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2. 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建设,和清晰的未来规划
裸辞以后,你会有大段空白的时间,往往会因为无所事事,而产生强烈的空虚感。
身边的人也常常会带着善意或恶意,关怀你怎么还不去上班。
当面对这些压力时,我们很容易在找工作的事情上妥协,再次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我建议,你要做好充分的规划和准备。有充实的生活,才能抵抗空窗期的焦虑。
3. 闲暇之余,多充实自己,为自己增加些筹码
裸辞是一种选择,但不希望是你走投无路的选择。
我建议你,要在上班之余,多为自己学习充电。让自我成长的速度,大于工作带来进步的速度。
多给自己一点选择的余地,而不是没有退路的裸辞。
说了这么多,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最后,请帮我点个赞吧!
关注我的头条号【简七读财】回复【变富】悄悄告诉你1个小思路,让变富更容易。《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你怎么看?
我觉得首先得肯定90后,你用60后,70后的眼光去看90后是你思想的脱节,而不是90后的问题。90后的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都是社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的产物。说到裸辞,我觉得作为管理者的60后,70后首先要反省自己,你们的管理理念是否顺应时代,你们的思想是否切合时代。如果你们自己的观念不转变,那可以说90后的裸辞其实是你们这些60后,70后的管理者逼的,因为你给不了90后人格上的尊重,能力上的提升,给不了他们价值观人了的东西。
《人民日报》大谈年轻人“裸辞”问题,却遭到部分网民的负评,你怎么看?
当公司想辞退你时,不会念及你曾经的半丝贡献。这不,最近这几天华为的老员工又跳楼了,默默工作了七八年,说辞掉就被辞掉,没有半丝顾及与交情可言,被逼的一个人跳楼,这比裸辞更加恶劣。如果说员工被倡导必须要有忠一不二的奉献精神的话,那么企业也必须以身作则要有契约精神和人文底蕴;可现实是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做到一个企业本应具备的人文操守。如果,在此前提下在你再要求员工要有奉献精神,那这也与不公平的霸王条款无异了,双方没有达到对等的关系,企业无义,员工还怎样忠诚呢?还记得曾经的一条有趣的新闻吗,一个公司在得知高管得了不治之症时,立马把贡献了半生的高管辞退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的合同法有规定,员工可以离职,合同的法律效力会在离职手续办理后自行解约失效,当今的离职不存在什么法律问题。而且,你有没有考虑过员工为何会离职甚至裸辞呢,之所以离职,一是工资不到位,二是关系不和谐,三是兴趣不靠拢。当然,员工离职无论在法律还是道义上,在如今这个市场导向的环境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大部分员工的离职,都是为了得到一份更好的工资。员工裸辞与否和当今的生存环境有关员工的裸辞与否和当今的生存环境有关在房价物价与工资极不匹配的今天,员工也是需要生存的,并不是机器。既然生存就有优胜略汰的选择权,这不仅适用于公司选员工,还适用于员工选公司!你说呢?员工的裸辞与否和当今的生存环境有关,也与企业的人文缺失待遇底下逃脱不了干系。假如,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欧洲那样,工资与房价匹配,工作时间合理,企业和员工的付出对等,谁还愿意裸辞呢?
欢迎关注读闻世界,更多所读所闻的未解之谜,前沿探索,地外文明,史前超自然发现自己最新人文见解等你来分享,总有一篇富有建设性的的新主张能够令你醒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