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肝胆综合症并发出血、烂腮,到底如何解决?
草鱼在农村是养殖非常广泛的鱼类,食性范围广,既能吃草也能吃动物性的饵料,适应能力也强大。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草鱼肝胆方面的疾病,引起并发症,带来很大的损失。
引起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原因1、从苗期到成鱼的不同阶段,都可以感染这种疾病,特别是到了高温季节,大量投饵的时候,养了两年左右的草鱼更容易感染。
2、发病的季节在6~10月份,水温在20~28度,换季的时候或昼夜温差大容易爆发,如“白露”这个节气,温差较大就要有效预防。
3、沒有按合适的密度投放,养殖密度过大,草鱼的活动空间受限,水体流通受阻,容易感染疾病。
4、水质环境变差,氨氮、亚硝酸盐等浓度超标,再进行投饵以后就容易感染。
病害的症状草鱼感染以后,会离开鱼群独自活动,摄食能力下降。捞出水面观察可以发现体色呈“青头乌背”的状况。鳃部出现紫红色充血,严重时鳃小瓣脱落,里面有污泥和杂质,眼眶、鳃盖处有不同程度的充血。体内腹腔有黄色积水,肝脏变成黄色,胆囊失去光泽,肠道也出现充血。
治疗方法经过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肝胆综合症发病主要的原因还是内部代谢产生了障碍,再加上外部环境变化刺激所致,可以采用内服调理,外部改良的方式展开治疗。
治疗步骤:内服药剂氟本尼考200克、三黄散200克、多维150克和“应激宁3型”300克拌料40千克,每日投喂一次,连用5~7天。
连续用药2天后,死鱼的数量明显会下降,一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后续定期拌饵投喂可以起到保肝护胆的作用。
总之,草鱼的肝胆综合症主要还是预防为主,养殖的密度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优化养殖模式,套养其它的鱼种实行生态养殖。注重水质环境管理,科学投喂,发病期间不能滥用刺激性的药物,这类药物很强的刺激性,草鱼会出现应激反应出现死亡。
草鱼肝胆综合症并发出血、烂腮,到底如何解决?
1 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游动无力,摄食时有“炸窝”现象,摄食后出现窜游或痉挛,外观无明显症状,有的尾鳍边缘发白,肝脏颜色略淡,轻微贫血。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体色逐渐变得晦暗,胸腹部、鳃盖、眼眶、鳍基充血,尤其尾鳍基部充血明显,眼球突出并伴有血丝。有的腹腔有腹水,有的腔内脂肪大量积累,肝脏不同程度地浮肿,颜色呈白色或黄色、土黄色、褐色或局部变成绿色,5-6月以黄肝、土黄色肝居多,8-9月以白肝居多,肝脏失去光泽,质脆,用手指轻敲易碎。胆囊肿大、胆汁充盈,黄肝胆汁颜色较浅或黄色,绿肝胆汁颜色为深绿、黑绿;肠发红、无食,鳃丝肿胀,黏液多或贫血或充血或糜烂;肾肿,轻敲有水流出。2 表现特征
2.1 对天气变化更加敏感
2.2 对水质变化更加敏感
2.3 对饲料投喂量增加非常敏感
2.4 对刺激性外用药物非常敏感
2.5 经不起拉网、转池、投放中的操作 操作后常引起应激性死亡。经过强化培育,规格较大,患有严重肝胆病的鱼种,在运输后死亡率颇高。
2.6 更容易患寄生虫病 最常见的是指环虫病、车轮虫病,并且车轮虫病反复发生,屡治不绝。更容易感染细菌性肠炎病、烂鳃病和败血症。
治疗方案 笔者治疗草鱼肝胆综合症的基本思路是:减负解毒(水青青)、保肝利胆(金肝利胆)、促进代谢、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液肽美)
基本治疗方案是:首先,投饵量减至正常水平的1/2~1/3;
再者,改善水体环境;
其次,有虫杀虫,有菌杀菌,清除寄生虫、细菌性、病毒性疾病,进行水体消毒;
然后,以中药配伍内服治疗为主,主要配方为:止血肠鳃康+金肝利胆+液肽美(VC、VE、Vk3等);若与细菌性疾病并发时,须在上述配方中加入恩诺沙星+瘟立克,连喂5~7d,
饲料虽减,但每天内服药用量按原来的饲料量计算;
最后,进一步加强后续调水、控饲、保健。
草鱼肝胆综合症并发出血、烂腮,到底如何解决?
肝胆综合症 随着养殖的发展,近年来鱼类的肝胆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危害养殖对象的病害之一。说起肝胆综合症,养殖户朋友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饲料问题,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养鱼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肝胆综合症,不用饲料的养殖对象或是天然生活的鱼类都很少有肝病。但以前鱼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上市,现.在,养殖周期只有3-6个月,长的也就一年。以前相当于是吃素的,现在都改荤了,跟人一样,吃得太好了反而容易出问题。水产动物生长有一定的周期,现在人为投料极大地加快了其生长的节律,生长过快了,身体机能跟不上,特别是肝胆不能承受繁重的营养负担,肝胆就会罢工,问题自然就出来了。所以,说肝胆问题是饲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要获得最大的生长速度与鱼类的.健康间就产生了矛盾。要保证养殖对象不出问题只有给它提供的饲料营养低一点,投料减少一点,但这样生长又会受到影响。有的养殖户朋友巴不得鱼儿长得快一点,大多都是超量投喂,有的甚至达到了7%、8%,如果这样不出问题,就真的有点不正常。 肝的功能主要是代谢和解毒。所以,水生动物生长的各种环境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诱发其病变。究其原因有:⑴、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环境不断恶化。由于养殖经济效益好,为了提高产量,盲目地提高养殖密度,增加了水体环境的压力,提高了肝胆病的发病率。⑵、不科学的药物使用:由于众多原因导致养殖过程中疾病增多,而目前在鱼病防治上仍以化学药品为主。是药三分毒,鱼体吸收的药物大多都要经过肝脏的解毒代谢后才能排除体外。但肝脏的解毒功能有限大量防病药物的频繁、超量使用,特别是敌百虫、硫酸铜和有强刺激的药物,造成药源性的肝损伤;⑶、种质退化:养殖都有一个趋势,一个种类刚开始养殖的几年,虽然研究不深入,饲料营养不平衡,病害相对较少,也很少出现肝胆问题。但越到后面,技术相对成熟了,问题反而越来越多,叉尾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无疑是种质退化,鱼体抗病力降低;⑷、饲料的选择不当或过 量投喂高性能的配合饲料:一些养殖户为了降低养殖成本而盲目选择便宜的劣质饲料,很有可能会导致鱼体维生素缺乏、以及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等。高性能饲料的过量投喂、投喂变质饲料等都会诱发肝胆发生病变;⑸、环境的变化:养殖对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限,如果环境剧烈变化或变化频繁,都会导致其发病。这就是为什么每次暴雨或水体涨落幅度过大网箱鱼容易发病的原因. 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注意: 外用药:发生此病时鱼类的体质很弱,因此建议不要使用三氯异氰尿酸等刺激性较强的消毒药物最好用一元二氧化氯或二氧化氯制剂。内服药:此病发生时鱼类的肠道内壁虽然严重充血,但它不同于普通的细菌性肠炎,因此建议不要使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这类的抗生素制剂,最好用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如三黄粉等,同时用维生素拌饵内服。 查看原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