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苏联大规模装备的米格23战斗机为何战绩不佳、饱受争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米格21,米格23和F14的出生历史。

米格21:1953年设计,1955年试飞,1958年装备部队。

米格23:1965年设计,1967年试飞失败—成功,1970年装备部队。

F14:1967年设计,1970年试飞,1974年装备部队!

后来者在讨论米格23时,总是有个映象:与米格21同一个时代。实际上从上表就可以看出来。米格23比米格21晚了十年,仅仅比F14早2—4年而已。

为什么要发展米格23?米格23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呢?

苏联在发明了三角翼的米格21后,米格21由于三角翼特别像一支箭,穿破音速,所以高速性能极好。但机动性相当差,还不如米格19。

怎么解决这种机动性,高速性的矛盾呢?于是变后掠翼出现在设计师的眼前。经过20年的发展,变后掠翼已经成熟。

米格23可以将机翼调节成:

18.40度(机翼全展开)机动性最好!

47.40度(机翼半展开)综合最好!

74.40度(机翼全收缩)高速性最好!

这样就成了一架全能战机,加上超大的航程!米格23踌躇满志!

米格23随后在叙利亚和以色列的较量中取的了17架战绩。这也是它最后的辉煌了!随着以色列的F15.16到货。结局就是一边倒!战果令世界瞠目结舌。米格21、19在越战的名声,被阿拉伯世界败干净了!

为啥米格23这么差?

1.与美国在技术上的脱节。米格23属于二代机的绝响。可以说是最好的二代机。但4年后的F14靠着电传,涡扇发动机已经成为了三代机。至于后来的F15.16更是机动性极佳!米格23失败也主要是在和三代机交手中失败!这4年的差距苏联花了10多年来弥补。到了米格29,苏27的出现。苏联才又一次拉近了与美国技术上的差距。

2.米格23也不是绝对没有机会,但必须有优秀的飞行员!F14其变后掠翼可以让其任意,自动调节角度,对飞行员要求低一些。米格23因为技术的原因,必须人工调节,且只有三个位置!美国飞行员飞后表示,这是不错的飞机,必须由优秀的驾驶员驾驶。米格23更像是3架不同的战机,飞行员如果学会了三种飞机的驾驶方法后,它是一种可怕的战机。在欧洲前线。美国对米格23从没有掉以轻心过,因为那是一群训练有素的苏联飞行员。只有中东骆驼们?看看最近的F15在沙特手中的惨像就知道了!

冷战时苏联大规模装备的米格23战斗机为何战绩不佳、饱受争议?

面对西方战机时米格23的战绩的确不能算太好,但最起码在70、80年代,米格-23还是取得了不少击坠记录,其中不乏新锐的F-16战机;不过由于整个80年代,西方在雷达航电,空空导弹方面的进步显然比苏联更大,到了1991年的海湾战争,弱小的伊拉克空军在美军面前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空战变成了一边倒态势,从此以后米格23就完全不是西方战机的对手了。

米格23

从米格23参与的历次战争看,它这辈子最大的对手就是F-14、F-15和F-16。因为尽管都是70年代服役的战机,但米格23是实实在在落后这两种战机一代了,在需求定位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米格23的最大飞行速度可以达到2.4马赫,并且应用了当时新潮的可变后掠翼技术,但这种可变后掠翼因为技术不够成熟,不仅只能手动控制,而且存在动作机构超重的问题。可变后掠翼的目的是为了使飞行器可以找到任何速度下的最佳升阻比,但由于米格23的可变后掠翼只有三个档位,且只能由飞行员手动控制,这个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没有发挥出来。

米格-23可变后掠翼只有三个档位,并不能像F-14那样连续变化

结果就是米格23的敏捷性不佳,一旦被贴身格斗就很难取得优势。此外由于操控复杂,出现过多起起降训练时机毁人亡的事故。因此叙利亚空军飞行员曾经因为米格-23狗斗性能不佳宁愿使用米格-21。

米格23的实战表现在80年代还算凑合。在中东,米格-23的主要对手是F-14、F-15、F-16、F-4E,米格-23在面对F-4E时有较大优势,对F-16也取得了一些击坠记录,但面对F-14和F-15时战局接近一边倒的状态,米格-23几乎毫无机会。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米格-23MF装备了R-23无线电指令制导+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可以在远距离对战斗机率先发起攻击,可以取得一个先手优势,而当时F-16只装备了近距格斗弹,一时半会无法还击,因此几乎所有的F-16都是被R-23击落的。而当F-16把米格-23拖入到近距格斗时,战局也会陷入一边倒的态势,因为米格-23的敏捷性太差了,F-16却是一款专为狗斗而生的敏捷性战斗机。80年代叙利亚与以色列交锋的空战中,米格-23MF被击落了33架,而击落的以色列战机只有16架(无人机不算在内),除一架F-15外其余均为F-16和F-4E和A-4E,可见米格-23能欺负的对象也就只有这几种。

携带R-23中距弹和R-60远程空空导弹的米格23

叙利亚宣称取得的战果,绝大部分都是F-4E和F-16A

而面对F-15这样能量机动性和敏捷性都很强,同时拥有强大雷达和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弹的战斗机,米格-23可以说毫无机会,不论是远距离空战还是近距离格斗都是被吊打。而在两伊战争中面对机动性更强大,装备了远距离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的F-14,更是像遇到了降维打击一样绝望。从这些战例入手进行分析话,会发现米格23表现不佳,不仅仅是这一款机型的问题,而是苏联整个战斗机技术实力上的落后,不论是飞机性能,发动机,雷达航电还有空空导弹都和美制战机(甚至是法国幻影战机)有较大差距,而苏联最新锐的Su-27一直到1985年才在苏联本土服役,无缘中东战场,这期间有15年的空档都是米格23在主挑大梁。因此苏系战机表现不如北约战机,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正在发射AIM-7F/M的F-15战斗机。AIM-7F/M 最大速度可达4马赫,相比之下米格23的R-23才3马赫,差距还是不小

两伊战争中面对用有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的F-14,射程高达184公里,准头还非常好

冷战时苏联大规模装备的米格23战斗机为何战绩不佳、饱受争议?

【asiavikin独立视角】对本身就没把重点放在近距空战上的米格23,要求那么高意义不大。

米格23的假想敌是美军的F4“鬼怪”,并不是后来的F14、F15、F16之类的三代机。在设计上突出考虑了中距高速拦截的需求,比如座舱为了适应高速飞行设计得十分低矮,视野很差,非常不适于近距格斗。为了安装大孔径雷达放弃了米格设计局之前一贯采用的机首进气,采用两侧进气,为此还特地设计了适于两倍音速飞行时的二元四波系进气道。在60年代,由于中距空战所需的大型雷达、火控系统、空空导弹的重量大,从一开始米格23就不再能够秉承之前米格战斗机的轻型化思路了。此时为了保证截击所需要的加速性、两倍音速下的飞行能力,米格23不能再安装米格21的6吨级发动机,只能使用更大的10吨级推力发动机;而且还要有更大的垂直尾翼甚至是腹鳍以保证两倍音速时的航向稳定性,这样结构重量进一步攀升,也进一步提升了对推力的要求。

所以,米格23的中距拦截使命决定了它必然是一种比米格21重得多的战斗机。如果继续沿用米格21的三角翼,由于三角翼的亚音速段升力系数低,这样重的战斗机起降会很麻烦。苏联人对苏德战争第一天红军空军大批飞机被炸毁在机场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所以这样的场面是一定要避免的。因此就挑上了亚、超音速段通吃的变后掠翼。即使变后掠翼会付出重量代价也在所不惜了,反正老子发动机推力大。不得不说P29发动机在那个时代是真好:加力推力12.5吨,最大推力8.3吨,整机推重比6一级。中国人馋得直流口水。

这样一来,米格23就成了合格的中距拦截飞机,起降性能得到保障。近距空战中凭借优秀的垂直机动性也不是很落下风。而且,由于机体空间大,航程也比米格21更远,和美军的“鬼怪”斗起来应该是旗鼓相当。很可惜,苏联的总体工业水平不如美国,这样一种与“鬼怪”性能相当的战斗机所需雷达、发动机,苏联的电子工业和发动机工业一直到了70年代才能配齐。这时候,第一种三代战斗机F14已经率先飞上了天空,而分别在推重比、水平机动性方面更为强悍的F15、F16也即将面世,米格23被迫要和比它先进一代的对手同场较量了。

不仅如此,在空战中,米格23所依靠的空情保障、空战指挥体系多不如西方,而且苏联人卖给非华约国家的都是雷达降级的简配版,加之阿拉伯国家空军的飞行员总体水平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米格23在与西方战斗机的交战中名声扫地并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

冷战时苏联大规模装备的米格23战斗机为何战绩不佳、饱受争议?

出生晚了,和他同时代的西方战机已是第三代。战绩自然不会太好。

冷战时苏联大规模装备的米格23战斗机为何战绩不佳、饱受争议?

遇到了熊猫做对比,颜值拼不过。外销国家都不具备苏联那种体系支持,雷达导弹都落后美国佬。两伊战争波斯猫真是无敌的存在哈!

冷战时苏联大规模装备的米格23战斗机为何战绩不佳、饱受争议?

七十年代末中国从埃及搞到一架米格23,运到沈阳后空军高层和航空工业的顶级专家云集沈阳参观,当时没见过世面的中方人员第一次看到米格23的实物,在一片高大上的赞扬中吹嘘苏联战斗机如何的先进。参观以后空军调来几个顶级飞行员,用歼六,歼7与米格23展开模拟空战,空战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除了第一次不熟悉米格23性能双方打平,后来六七次中方全胜,由此可以看出米格23并不是优秀的战斗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