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抵得上电影票价吗?

我看电影只有一个标准:好看。

只有钱,1—2 包烟钱而已。

这部电影好看。所以我看了。

你认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抵得上电影票价吗?

首先感谢邀请。流浪地球这部电影,非常成功。剧情精彩绝伦,科幻主义的电影。它的票们应该很高。

你认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抵得上电影票价吗?

谢谢邀请。我是看了三十七年科幻,并且也写过很多短篇的老科幻迷,看完此片很喜欢。虽然该片与真正的硬科幻片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在特效、创作团队的运作模式等方面,已经有了科幻大制作的雏形。看片那天,虽然看到各种老片子里的老梗,但是仍然被刘培强诀别的情节感动到泪流满面,因为这是中国演员演绎的中国航天员的亲情与英雄气概,这种感动不是国外英语大片能带来的。以本片的创作水平和诚意,票价物超所值。

你认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抵得上电影票价吗?

没关心票价,就是为了支持国产科幻

你认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抵得上电影票价吗?

我认为非常值得,最起码比同上映的其它影片要值。

你认为《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抵得上电影票价吗?

《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成年礼。为中国科幻电影照亮了道路。

我很早就看了《流浪地球》的预告片,那时总疑心是不是把好看的场面都剪到预告片里了。毕竟我也是受过好几回别的电影的预告片欺骗的人,而且中国电影业在此之前还从未出现过任何合格的大型科幻电影。有限的几部科幻电影,评价都不高,很多连平均水平都没有达到。然而,《流浪地球》确实是让我彻彻底底惊讶到了。

首先,电影业和电影工业是完全不同两种概念。

电影业早期是手工业。依靠的是手把手的教育,小作坊式的生产。导演和制片人常常来自一家公司,摄像师基本都是“御用”的,主要团队都是跟着导演跑活。一旦需要的资源显著超出导演团队的社交圈,或者组织规模超出了导演习惯的规模,质量就难以控制了。

小作坊式的生产,带有非常浓重的个人风格,偶尔也能产出一些小投资的闪亮之作,这在各国都有先例。欧洲几个知名电影节上,我们时不时就能看到有些小作坊电影作品拿奖。但是,小作坊手工生产的方式,产出速度慢,品质不稳定,难以掌控大预算的商业巨片电影。

而大型科幻电影则是电影工业的制高点,是电影工业各生产部门的能力的集中体现。

它对道具、服装、特效、布景、音效、剧本、调度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

拍个都市剧情片,服装、道具都是现成的,上街买就是了。就算是历史片,也总是有据可依。但是你要拍《流浪地球》,在制作道具和布景之前,就要先考虑行星发动机是个什么样子、宇航服是什么样子、飞船/空间站是什么样子。这个活儿,不是一般的美术或道具人员能做好的。作坊式生产中,小作坊不能提供足够优秀的科幻概念设计,最后的视觉冲击力就不够,甚至可能产生一种“特摄片”的粗劣质感。

要想让这些布景和道具有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和可信度。它的设计就必须非常专业。那么你到哪里去找这样擅长科幻场景设计的专业设计公司呢?这样的公司,如果没有足够大的电影工业市场,是根本养不起来的。必须有足够多的类型片,才能养得起专门为这种类型片服务的专业公司。

还记得当年大家都吐槽时尚剧里面的人穿得丑吗?还记得大家总是吐槽抗战/解放战争片里面武器、服装不对吗?还记得59式坦克客串日军坦克吗?还记得《集结号》要从韩国请特效爆破团队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因为中国的影视产业不够成熟,没有相关的服装、道具和特效爆破服务公司。

电影业的所谓工业化,就是标准化、分工化、专业化、高度组织化。

电影中的每个部分,都要拆出来作为单独的专业工作,分给专业的人和公司来做。从融资顾问、剧本、选角、特效,到道具、布景、摄影棚、音乐,再到餐饮服务、外景选址、周边商品、宣传发布。这些专业的人和公司为很多的制片公司服务,业务量很大,见多识广,因此能够沉淀出足够专业的技术能力。任何一家制片公司,都没有足够多的类型片,所以不可能养得起全部专业门类的专家。

很难想象,我国电影产业仅仅在数年之前还几乎没有特效导演。有的电影尽管明知要做大量的后期特效,在拍摄时却没有正确使用绿幕。导致后期做特效的人光是抠图都抠得想要去死。那么最终效果显然不会好。连特效都做不好,就更不要说什么科幻商业巨片了。

当然,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比《巴顿将军》和《狂怒》两部影片的服装、道具就能看出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进步。《巴顿将军》拍摄于1969年,距离二战不过二三十年光景。但是里面的坦克,打眼一看就知道不是二战时期的坦克。而《狂怒》的道具就专业多了。

再者,从人员角度讲,现代商业巨片无一不是极度复杂的工程项目。

据说流浪地球整个“项目团队”最多的时候有7000人。要知道即便是在很多大型公司,一个项目牵扯到的人员也极少达到这个规模。更何况一般公司里,整个团队都是经过多年合作,已经磨合得很好了。

而电影团队,会随着拍摄的进程而不断扩大和缩小。根据拍摄的需要,签约的小团队不断进进出出。整个团队并不稳定,磨合时间也很少。其项目管理难度,远超绝大多数公司内部的项目。这意味着电影项目管理也需要专业的流程和专业的知识。没有这样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整个电影项目就会是一盘散沙,流程极度混乱,拍摄周期拖长,预算难以控制。即便是好莱坞专业导演,也不见得每次都能精准控制整部影片的拍摄周期和总开支。

听说《流浪地球》的导演,于2014年参加了一个电影总局组织的培训,被送到派拉蒙影业去学习电影工业的套路。这大概也对《流浪地球》的组织工作有很多帮助。

项目管理能力和品类齐全的专业服务公司(可能还要加上多样化的融资途径以及完善的金融服务),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才能像生产工业品一样以较短周期、保质保量地、源源不断地生产商业电影。

像漫威那样,每年好几部,不断产出高质量的中高投资额的商业片(而且其中至少大部分可以归为科幻片),其实就是当今世界电影工业标杆级的能力体现。

所以,想要小作坊时代的电影导演来操刀商业巨片,可谓难上加难。

我们会发现好莱坞平均水平的商业片和中国电影平均水平的商业片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无论好莱坞的商业片有多平庸、烂俗,它总是能给你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中国平均水平的商业片,常常是连故事都讲得七零八碎、重点不明、节奏全无。这常常不是剧本的问题,而是电影工业的问题。如果项目组运作流程混乱(比如制片人、投资人随便加角色、演员随便改剧本等等),服务不全,管理漏洞百出,那么就无法指望最后的成品能像点样子。

而有些导演评论其他国产片的问题可能头头是道,结果自己拍起电影来却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这并不是说他的审美标准有问题。他一样知道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差电影,但是电影工业的成熟度和相关的知识技能的积累决定了,最终成品不会太好。

我们回想一下,中国电影业“前工业时代”的一些代表人物的成果。

你看陈凯歌,拍个小成本、低复杂度的剧情片,还能掌控得了。到了《妖猫传》这样叙事复杂、场面复杂的片子,剧情就彻底崩了。谋篇布局的节奏感很差。很多地方拍得不知所云,对白台词常常莫名其妙,不像正常人说的话。

你看张艺谋,布景、摄像、色彩往往都很棒,如果依赖于成名小说改编剧本,那多半还过得去。如果剧本是他自己攒的,那一般就不怎么样了。

还有一些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更是掌控不了大投资。不知道花多少钱能做到什么效果,更不知道钱该怎么花。没有电影工业的知识技能以及工业体系的支持,就算有了商业巨片的预算,也没办法拍出合格的片子。

而《流浪地球》虽然有诸多缺陷,但仍然不输绝大多数好莱坞科幻巨片,对于好莱坞顶级科幻片,也可以望其项背了。该片尽管概念是来自于原著,但剧本几乎是原创的。能把一个原创剧本做得这么好,最终完成度这么高。实在是了不起。尽管《流浪地球》在部分领域使用了外国成熟电影工业体系的专业公司,但能把所有专业力量用好,组织顺畅,已经算是很厉害的成就了。有越来越多的合格电影工业产品出现,才能养得起、养得好本地的各类专业公司(听说该片的特效大多是本土公司制作的)。

最近这两年,中国合格的商业电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新人导演能够把商业电影玩得转了。但不得不说,能拍出成功的科幻商业巨片,仍然是一个非常令人惊讶的成就。这大概标志着我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我称之为中国电影工业的成年礼。商业巨制的组织方法、运营方法、资金用法都会不断成熟,相关的知识会不断扩散,相关的电影工业的专业公司会开始出现、发展壮大。我们可以预期,未来会有更多的合格的科幻电影出现。

而且,起码不会再有人用一些非常愚昧的理由来争论说中国不可能出现大型科幻电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