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岁了,出现了叛逆的情况,总是和我说“不”,怎么教导呢?
首先,恭喜您有一个正常发育的小孩,您可能会感到诧异。“我孩子都出现叛逆信号了,你还恭喜我”。是的,因为你孩子正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也是被各种育儿书籍称为的自我意识敏感期。简单的说,就是您家孩子开始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要开始掌握自己的人生了,这是每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幼儿也不另外,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是2岁左右出现类似您家孩子的情况,所以请你不必忧虑。
其次,面对正在处于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两岁孩子,并不需要家长怎么教导,最多只能叫做引导,或者就像孙瑞雪老师所说的那样,静静地等待孩子度过这段时间,一旦度过这段时间,孩子会再一次乖起来。
我们家长如何应对出现叛逆期的幼儿呢?这不是孩子不听话,是他成长的表达。不要随意的认为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喜欢说“不”就是不听话,而应该认为这是孩子从依靠我们的幼儿成长为一个人的标志,幼儿的自我意识敏感期不会持续很久,父母要给予宽松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理性的看待把“不”挂在嘴边的孩子。
理解和尊重孩子。幼儿的叛逆期是没有理由的,这与青春期叛逆期有着不同,所以父母要理解这是每个孩子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孩子不听话了,这只是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不要用“不听话”来给孩子贴标签。
用选择代替命令。孩子老是说“不”,可以用选择题来代替,比如“你今天想吃炒饭还是面条”,“你想穿蓝色的衣服还是黄色衣服”,小孩子都乐于做选择,对自己的选择都很满意。
接纳孩子。如果孩子选择就不愿意选了,那就随他去,佛系一点,吃不吃饭,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在地上打滚。两岁的孩子也闹不出事来,我们父母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像我们有一天情绪不好也希望别人接纳我们一样。
打骂不可取。前面已经说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叛逆是没有理由的,这是他成长的信号,所以打骂根本不对症,还会影响亲子关系,会摧毁孩子正在建立的自我意识。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孩子会平稳的度过这个时期。
孩子2岁了,出现了叛逆的情况,总是和我说“不”,怎么教导呢?
婴语说:2岁的孩子会说“不”,这是孩子成长的标志,家长们不要过分焦虑,说明孩子已经会表达自己的观念。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分析孩子说“不”的原因,并通过1、“淬火效应”降温;2、让孩子做“选择题”;3、教会孩子说“我要”,三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一、为什么“第一叛逆期”发生在孩子2岁?2岁的宝宝在育儿心理学里有个专有名词,叫做"Terrible Two" ,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叛逆期”。也就是说2岁孩子开始喜欢说“不”,是个很常见的情况。要教导2岁孩子,先得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
1、两岁孩子自主意识开始萌发
著名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在其《可怕的两岁》里写道:“两岁儿童是好奇心极强的生物,但凡是看到的东西,他们就像弄清楚它们是什么?怎么运作的?能做什么?怎么把它们拆开,把它们弄坏了会这么样?”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外界开始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你会发现2岁以后孩子的玩具几乎就没有完整的,因为经历过孩子的“探索”,就会被拆得七零八落。并且2岁孩子思维正处于缺乏变通的初级阶段,如果你遏制他的探索欲望,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表现出抗拒。
我家大宝也经历过这个阶段。2岁左右时,对外界的一切都觉得好奇,喜欢翻看家里的每个角落,看到桌子上的杯子,就会想办法踮着脚尖去拉杯子。我们怕杯子摔碎,就直接当着孩子的面把杯子收走。孩子一看杯子没了,就开始哭,用语言怎么哄都没用,在他“一维”的小脑袋里,就是对杯子感到好奇,如果打断他对杯子的探索,他就直接用哭,或者用“不”来表示内心的抗拒。
2、两岁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说过:“秩序是孩子一种生命的需要。”2岁孩子已经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对物体的空间摆放、所属权以及每日起居饮食等的时间有了自己的秩序感,如果一旦打乱了孩子心里的秩序,孩子也会表现“叛逆”的情绪;
比如2岁的孩子已经对玩具的所属权有了明确的判断。有其他小朋友来家里,对某个玩具爱不释手,即使这个玩具自家孩子根本就不喜欢玩,如果直接让孩子的玩具送给这位小朋友,孩子会明确地反抗你的“指令”。因为在他的理解的世界秩序里,这些玩具都是属于自己的。
3、语言、肢体表达跟不上自我表达冲动
孩子在这个阶段语言开始丰富了,已经能运用语言和肢体表达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但是孩子的思维发展速度超过语言和肢体的表达。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2岁左右神经纤维和突触的增长达到一个峰值,这时如果孩子的思维或情感需求无法通过语言和肢体进行表达,就会表现出急躁、哭闹,并且总是说“不”。
二、如何应对2岁龄孩子的说“不”面对2岁龄的孩子有什么好的应对应对方法吗?其实父母只要用对方法,就可以让孩子健康成才,顺利度过“第一叛逆期”。
1、家长运用“淬火效应”,适当降温处理
淬火效应,原指锻造时当金属件达到一定高温时,经过冷却处理,让工件获得更好的特性。
育儿心理学里引用“淬火效应”,提倡家长与孩子有矛盾纠纷、或起争执时,可以选择先降降温,再处理事情。这里的降温,不仅说孩子,还包括家长也要降温。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说:“不”,就觉得孩子“叛逆”,在无理取闹,立刻火气上头,对孩子一顿批评指责。这样除了增大孩子心里阴影面积,对孩子的成长尤为不利。所以遇到孩子哭闹,不要马上表态,应该先让双方的情绪平稳下来,然后再认真地教导孩子什么是对错。
2、多让孩子做“选择题”
让孩子做“选择”,其实是与孩子沟通的一种技巧,通过设立正确的多种选择做法,给孩子变通的空间。
比如,夜深了,想让孩子收拾玩具:
- 如果直接和孩子说:“不要玩了,收拾下玩具,我们要睡觉了!”孩子立马会说:“不!我还要玩会儿。”
- 如果你这时给孩子设置个正确的“选择题”给孩子选择:“很晚了,玩具宝宝们也要睡觉了,你看我们是把它们收拾到柜子里?还是箱子里?”
- 孩子这时就会思考你的两个选项,其实无论他选收拾到柜子里,还是箱子里,都是我们需要的正确做法。
“选择题”不但让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还照顾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在选择中获得了成就感,并且不会排斥自己做出的选择。
3、教孩子说“我要”,而不是“不要”
孩子说“不”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正确表达出自己的需求,所以我们要锻炼孩子的语言和肢体表达能力,让孩子多说“我要”。这里建议通过两种游戏,寓教于乐中加强孩子的表达。
(1)表述场景卡片游戏
父母准备一些卡通场景卡片,然后让孩子表达出图片里的内容:
- 比如说“洗手”的卡片,可以问孩子:“小朋友玩游戏,弄脏了手,要怎么办?”
- 通过问题引导孩子说,“小朋友手脏了,要洗手!”
- 这样下次孩子遇到类似的手脏了的情况,就知道表达“我要洗手”而不是用哭闹来表达!
(2)传声筒游戏
这个游戏可以让多位家长或者多个小朋友配合完成。
- 先用细绳把两个一次性杯子串起来,做成传声筒。
- 然后由妈妈利用传声筒把一段话说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通过传声筒转述给爸爸听。
- 游戏过程中可以先易后难,语境渐渐变得复杂,让孩子在传声筒游戏中增强表达能力。
1、谨防溺爱,该立规则时立规则
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情绪,有条件的接纳孩子的行为!两岁的小孩就像一张白纸,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开始往上面涂涂写写,这时也是我们给孩子“立规矩”的最佳时候,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如果已经触犯了原则问题,一定要给予制止。比如孩子不想等红灯,这时就要严厉地告诉他,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小时候的纵容溺爱,会让孩子越来越没规矩。
2、理解与尊重,包容孩子说“不”的权利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就是越需要爱的时候。当孩子说“不”的时候,要对孩子报以理解和尊重,孩子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并不是为了获得指责,家长一味地压制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的情绪无处释放,深埋在心理,最终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3、与孩子“共情”,孩子的立场看世界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写道:“任蜗牛往前爬,我闻到花香,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孩子需要的爱,是父母感同身受的爱,是“共情”。当孩子表达情绪时,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去理解、去倾听孩子的内心。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小小的“蜗牛”,跟着蜗牛散步,你才会发现更美丽的风景。
【婴语说】结语:孩子说“不”,正是孩子迈出成长的一步,家长们不要惊慌,不要给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应该认真分析背后孩子的心里诉求,学会正确处理孩子的情绪。日常有技巧地训练孩子表达能力,让孩子成为父母的贴心小棉袄。
孩子2岁了,出现了叛逆的情况,总是和我说“不”,怎么教导呢?
您好,我是lulu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幼儿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带有鲜明的特色,如果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了解孩子这个阶段发展的特点,你就不能和他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们把孩子的成长分割成几个时期:
0~2岁,生存技能发展期。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是,简单的指令重复一百遍。所以,家长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比较好带,因为他听话。他也不怕你话唠。他还特别喜欢和你唠叨。为什么,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他在学怎么做人。这个做人和成人那个做人不是一个意思。
他再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学会自我照顾,独立性发展。他必须很谦虚、很低调的观察、凝听、模仿。这样他才可以学会长大。他还没有自我,没有自我就不知道反抗。所以,你看这个阶段的宝宝最好带。
2岁,麻烦来了,也就是家长说的叛逆期,这个阶段我们称为恐怖的两岁。为什么恐怖?不听话!严重不听话!反正、就是,无论如何我就是不听你的!
为什么会这样,家长首先一定要了解,你只有了解这个背后的原因,你才知道怎么解决。
我们把2岁前的宝宝称为生存技能发展极端,那2岁之后就是自我意识觉醒阶段。什么叫自我意识觉醒?因为我的生存技能已经满分了,我都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我再也不是那个躺在婴儿床上,赖在妈妈怀里那个小BB了。我,已经是个小大人了!顶天立地了!
这个就厉害了!自我意识觉醒的孩子有个特点:就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好奇心膨胀,什么都要自己来。你让他干嘛,他偏不!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世界那么大,他觉得自己可以随便到处逛。
所以这个时候,你再用对待一岁多宝宝的教养方式对他,简单指令重复一百遍,这个没用了。他嫌你烦。你看我都是小大人了,你怎么还把我当做一个小BB呢?没毛病。
不吼不叫教出好孩子
面对一个2岁叛逆期的孩子,给你三个保命指南:理解、尊重与好好说话。
一、理解
作为妈妈,我们必须要知道,叛逆不听话其实是孩子正在长大的标志。
每一个孩子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婴儿,最终长成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小宝宝,他们开始用好奇的眼神,探索的欲望,超越一切的行动力,认识和印证他们所处的世界。所以,妈妈们需要理解,宝宝们那些在家长看来危险的、任性的,不讲理的叛逆言行,其实只不过是他们正在尝试用他们的方法认识世界而已,只是鉴于他们认知有限,所以他们无法分清危险与安全、正确与错误。
了解宝宝们所谓的不听话背后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因为宝宝们正在长大并逐渐具备独立意识一个里程碑,是不是可以让妈妈们从心理上先理解了孩子,然后平复一下某一时刻焦躁的情绪?
同时,在应对宝宝们任性叛逆不讲理的时候,理解的第二段位是,妈妈们要学会先处理心情,再处理问题。
处理心情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冷处理、通过肢体触碰让孩子感受你的关爱、回应他的情绪,并鼓励他说出来、用幽默的转换代替严厉的训斥、学会和孩子说对不起。
举例:宝宝总是要买重复买了很多次的玩具,无论你怎么说都不可以,赖在商场的地上哭闹不肯走。怎么办?我们可以先直接抱回家,陪他在房间里,安静的看着他哭,等他哭得差不多的时候,再讲道理。
永远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讲道理。
二、尊重:
在逐渐犯错中学会长大的经验,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从事情现象本身去认定孩子叛逆不讲理,并没有用心凝听宝宝行为背后真实的心理需求。他们其实只是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自己可以,而已。
所以,处理孩子的任性不讲理,那就给他们想要的感觉吧:好吧,我知道你已经长大了!
日常陪伴中,我们要常态化的对宝宝这种心理进行认可,比如,我们可以认真的和他商量一些家里的事:今天中午要吃什么?明天可以买什么水果等,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已经知道我长大了,家里的事情我也有决策权了,(在很多人家里,这往往是大人的专属权力)所以我要努力做个讲道理的好孩子,而不是一味哭闹的小屁孩。
尊重孩子,还表现在,不要总是否定孩子的要求。不可以,不行,不许。妈妈们其实比孩子说了更多的不。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幽默一点点?
比如出门,宝宝一直要抱,不肯自己走,我的一个朋友就用了极其智慧幽默的一招:宝宝是想妈妈抱,是吗?那好吧,我们数数,数到三就抱。(宝宝: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妈妈开始数,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
尊重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塑造独立自信的人格特性,更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讲道理的行为习惯。
三、好好说话
没人喜欢被命令,孩子也是一样。
很多妈妈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一味的觉得,我是为了你好,我才是对的,你必须听我的。可是,你真的都是对的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孩子才会和你好好说话。
1、说出你的底线和原则。
你可以慢慢吃饭,但是妈妈说,等全部人都吃完了,妈妈就要收走所有人的碗,就不可以继续吃了,而且,下午也没有零食吃哦。(小朋友吃饭拖拉,屡教不改)
2、提出让孩子更能接受的目标。
不睡觉可以。但是你要安静的坐在床上。(切割他不想睡觉的任性,降低要求。)
3、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你哭着说我都听不清,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哭吗?(说出来是一种比哭更有效的发泄。很多宝宝任性哭闹,往往是因为他们不会表达情绪)
4、用幽默代替说教。
咦,我发现你的眼泪是假的诶。而不是:不许哭。不要哭了。
5、提供多个选择而不是单一要求。
比如:那我们现在是打屁股还是讲道理?(二则一法)
我们是现在睡觉,还是在床上坐一会再睡?
6、指令性语言要简洁。
停!你哭着我我听不清楚。
7、适当示弱,让孩子学会爱。
示弱是激发孩子本能的善良。他会因为爱你而变得更加体谅你。
比如:宝宝,妈妈知道你生气,但是对不起,妈妈也很难过,妈妈也很想哭,你能抱抱妈妈吗?
以上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孩子2岁了,出现了叛逆的情况,总是和我说“不”,怎么教导呢?
您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宝宝出现叛逆的原因,一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成长的表现,二是家长有较多的限制和要求,使得宝宝开始小小的“反抗”了。
自我意识的形成在宝宝2岁左右的时候,逐渐有了“我”的概念,开始区分“你的”“我的”,也逐渐形成简单的是非观念,也就是形成了自我意识,对于家长的一些要求,就不会完全听从了。
家长限制过多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宝宝总是说“不”,那相对应的一定是家长在提出一些要求或者建议,宝宝才有反抗的对象,如果让宝宝完全自由的探索,自然就不存在反抗说“不”了。
可能很多家长说,“我们是为了他好,才......”,“宝宝做的不对的,才会指出”等,这些都是家长认为的,而不是宝宝需要的,真正为宝宝好,是要了解宝宝,并且尊重他生命成长的规律。
越管越叛逆这个阶段,我们最好顺势而为,原则性问题上严格要求,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上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孩子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其充分的探索。
相反,如果一定要施展家长权威,想着去“制服”孩子的话,很容易适得其反。
孩子2岁了,出现了叛逆的情况,总是和我说“不”,怎么教导呢?
需要看一下李玫瑾教授的“延迟满足”,这样会给您管理孩子带来巨大的好处。以免您的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惹出更大的麻烦。
孩子2岁了,出现了叛逆的情况,总是和我说“不”,怎么教导呢?
2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一个好事,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发展。
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允许孩子说“不”,但同时要建立规则意识。
前几天有个妈妈和我聊天,说她家宝宝现在2岁多了,就喜欢唱反调,不能干的事偏要干,让她干的偏不,有时候真是气的想揍他一顿。她给我举了个例子,孩子说她想吃苹果,让妈妈削苹果给他,妈妈说可以啊,你先洗手。但是他怎么都不肯洗手,就闹着要吃苹果。然后母子两个就开始僵持。类似的情况有很多,然后她问我怎么办。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关系被许多人忽略了,为什么要洗手?这个问题从妈妈的逻辑和从孩子的逻辑是不一样的。从妈妈的角度认为我们要讲卫生,吃东西之前要先洗手,避免手上的细菌吃到肚子里,不然会拉肚子,会生病。所以妈妈就让孩子先洗手。孩子不是这么想的,孩子认为洗手的原因是你让我洗的,是你的命令。3岁左右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发展,他已经不是1岁多,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听妈妈的乖宝宝了,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所以他就会反抗,你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啊,我偏不。所以成年人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孩子并不这么认为,妈妈就觉得特别冒火,特别想打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不能对孩子简单地发一个命令说你去把手洗了,而是要告诉他这么做的原因。
所以我建议这位妈妈,首先要给孩子建立规则,约定好吃东西之前要先洗手,因为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拉肚子。在这个规则之下,对孩子说:你想吃苹果,可以啊,我们分工合作,你去洗手,妈妈削苹果。然后就妈妈开始削苹果,如果孩子就是不洗手怎么办?把削好的苹果放在盘子里,然后温和平静地告诉他,苹果是给小手干净的小朋友吃的,手脏的小朋友是不能吃苹果的。注意我的用词,温和平静,不是用吼的。语气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的,平静地对孩子说话体现的是平等协商,而用吼体现的是对孩子的责骂,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如果还不去呢,妈妈可以做示范,告诉她妈妈也想吃,你看妈妈去洗手了。如果孩子洗了手了就给他吃,不洗就不给。
简单一句你去洗手,这是命令,是强制性的,而建立规则,在规则下去洗手体现的是尊重,是平等。完全是两种概念。孩子是完全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区别的。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是我们的方法用错了。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欢迎和我交流家庭育儿话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