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配电箱里面如何排线到各个用电设备?

大家好,我是专注家居和装修知识分享的家居杂坛。在这里,我会尽可能的把我所知道的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支持!

我们家里装修进行电路改造时,就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从配电箱如何向各个用电点位进行布置管线管,也就是布置电路。其实这里有很多种方法,有两种最常用的方法:第一种就是两点一线布线原则,第二种就是横平竖直的原则。

从配电箱向各个用电设备布置线路的方式
  • 第一步是从配电箱内开关的下口布置线管,沿墙面向顶板或者是向地面布置线管。此时需要对墙体进行开槽开槽的。开槽的深度大概是两公分左右,开槽的宽度是线管的每边侧加上五公分。
  • 第二步是接着沿地面或者是顶板向我们的用电点位进行布置线管。在地面上布置线管的时候,一般来说不用开槽,直接在地面上进行布置,因为后期要铺瓷砖的时候是完全可以覆盖上的。在顶板布置线管的时候,直接沿着顶板进行布置,这种布置要求以后需要吊顶,不吊顶的话只能沿地面进行布置线管。
  • 第三步就是接着再沿墙面向上或者沿顶板向下来布置线管。接着上面布置的线管,到墙面的时候,向上进行布置或者是接着顶板的线管儿向下进行布置。此时就一直可以布置到开关或者是插座的底盒的位置。此时在墙面上同样同样进行开槽的。
家庭配电用电点位布置线管数量简单介绍
  • 第一步我们要对家庭中的用电回路进行划分。例如最常见的回路划分方式是这样的:照明一个回路,普通插座一个回路,壁挂式空调单独都是一个回路,柜式空调单独一个回路,厨房单独一个回路,卫生间单独一个回路,这样加起来基本上都是八个回路左右。
  • 第二步就是布置线管,建议提前弹线。每个回路都是需要单独的一根线管,也就是说从配电箱下口要布置出八根线管。对于其他的回路划分的方式,也是同样如此。另外每个回路中除了照明回路以外,都是应该穿的三根电线,也就是一根火线,一根零线和一根地线。
家庭电路线管的布置原则分析
  • 第一种家庭线路线管的布置原则就是现在很多装修公司在用的横平竖直的管线布置原则。这种布置管线的方式看起来非常的美观整齐,走线线管非常有规律。这种方式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提前规划好线路的不知走向,可以避免以后装修的时候对地面下或者是墙体里面布置的线管造成损坏。
  • 第二种家庭电路现款的不的原则就是两点一线。两点一线布置的方式,非常简单,就是从配电箱直接走直线的方式,把线管布置到我们需要用电的点位上。
横平竖直的布线方式和两点一线布线方式的对比
  • 横平竖直线路布置方式的优点就是美观,以及后期可以预防对线管造成的破坏。缺点也是很明显:第一点就是以后的穿线换线非常困难,因为死角较多。第二点就是费用会高出来很多。
  • 两点一线布线方式的优点是节省很多费用,以后的更换电线都很方便。缺点就是不美观,对以后的装修的地面上墙面上打孔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结束语

关于从配电箱内如何布线到各个用电点位的设备上,家居杂坛给大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个人认为是先进行回路划分,然后进行管线布置。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是建议,也欢迎大家分享出来,以供我们共同交流探讨学习,谢谢大家!(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删)

从配电箱里面如何排线到各个用电设备?

配电箱,如何分配到设备。

一.有几台设备要装几个漏电保护器和几个断路器。每台设备经过一个漏电保护器和一个短路器,接到设备的启动开关上,按装后通电按一下漏电保护器,的测试点试一下,会分离吗,如果分离,如果分离证明正常。

如果不会跳,就证明漏电保护器存在异常,要及时更换,调试完成,要用标签纸写上每台机器的名字,贴在漏电保护器上,方便以后使用。

从配电箱里面如何排线到各个用电设备?

在火线和零线处链接好以此向外排就好了

从配电箱里面如何排线到各个用电设备?

家装强电配电箱是整个家庭用电的神经中枢,每一路线路必须从配电箱中分支出去。各线路根据不同用电需求铺设不同线径的电线,家装基本原则是配备漏电保护器,每个回路必须用空开控制火线,每个回路必须一火一零。大功率电器线路最好使用接地线(等电位回路)确保用电安全,各类线路的线径为:灯线为一点五,线盒接口为二点五,大功率电器四点零,空调线路原则上要求六点零。值得注意的是在厨房卫生间,空调等大功率电器需要做等位电接线盒连接地线。各类线路原则上要求是在线盒在接线进行串联或者并联,严禁在线管中间接线联线。一般的家庭根据不同的用电需求,铺设多条线路供各类家电用电。同时要求配备弱电箱,供网络,广电,通讯等其他电器用电。强弱线路同步铺设,线路线管原则上分开避免强电线路对网络通讯的强磁干扰。

从配电箱里面如何排线到各个用电设备?

在安装的时候就用即时贴写好名字就可以啦,何必搞得那么麻烦。

从配电箱里面如何排线到各个用电设备?

接到接线端子就可以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