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配电箱比表箱的空开大是为什么?
家里配电箱比表箱的空开大是为什么?不知道家里配电箱比表箱的空开大的这个结论是从何而来的,家居杂坛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开关的配置是依据计算电流来选择导线,再根据导线的安全载流量来确定的,开关的作用是实现对电路的逐级保护,下面家居杂坛就来给大家分析家里配电箱的开关的配置。
家里配电箱开关配置的第一种方案:- 如果电表箱内电表下口的空气开关选择的是40A的2P的空气开关的话,那么此时入户的电线基本上都是选择的BV10平方的铜芯导线;
- 此时家里的配电箱的总开关配置是这样的:户内配电箱的总开关基本上都是选用40A的2P的空气开关,或者是选用32A的2P的空气开关;
- 此时家里的配电箱的分开关配置是这样的:照明回路的开关选用的是16A的1P+N或者是2P的空气开关,普通插座回路的开关选用的是16A的1P+N或者是2P的漏电保护开关,空调插座回路的开关选用的是16A的1P+N或者是2P的漏电保护开关,厨房回路的开关选用的是16A的1P+N或者是2P的漏电保护开关,卫生间回路的开关选用的是16A的1P+N或者是2P的漏电保护开关。
- 同样,如果电表箱内电表下口的空气开关选择的是40A的2P的空气开关的话,那么此时入户的电线基本上也都是选择的BV10平方的铜芯导线;
- 此时家里的配电箱的总开关配置是这样的:户内配电箱的总开关还可以选用63A的2P的隔离开关,注意这里说的是隔离开关而不是空气开关,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认为电表下口的开关笔家里配电箱内的开关要小的原因,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 此时家里的配电箱的分开关配置跟上面第一种方案的开关配置完全一样:照明回路的开关选用的是16A的1P+N或者是2P的空气开关,普通插座回路的开关选用的是16A的1P+N或者是2P的漏电保护开关,空调插座回路的开关选用的是16A的1P+N或者是2P的漏电保护开关,厨房回路的开关选用的是16A的1P+N或者是2P的漏电保护开关,卫生间回路的开关选用的是16A的1P+N或者是2P的漏电保护开关。
关于家里配电箱比表箱的空开大是为什么的问题,家居杂坛都给大家分析完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以上都是个人观点仅供大家交流探讨使用,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指正!最后还是恳请大家关注一下家居杂坛,多给家居杂坛点赞评论转发,万分感谢!
(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即)
家里配电箱比表箱的空开大是为什么?
一般漏电的体积大,也有微型漏电开关
家里配电箱比表箱的空开大是为什么?
家里配电箱比表箱的空开大。说明家里配电箱的空开选择错了。家里的配电装置是违反国网电力装置的规定要求。
我们知道:家中用电负荷的装置规格国网电力在为居民住宅供配电时都有明确规定的。因此在为居民住宅供电箱中装置了空开。并且空开的规格也是根据住宅类别分别安装的。
根据国网电力供电要求,《低压电气装置规定》制订了:
小套住户:用电负荷设计4KW。中套住户:用电负荷设计6KW。大套住户:用电负荷设计8KW。用电超过9KW,住房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申请三相用电。
由此知道表箱里装置的空开规格是有依据的。一般不会轻意改动。居民不可以自行更换的。而且供电部门根本不会根据住宅用电装置情况改装表箱里的空开规格。
如果家里配电箱的空开比表箱里的空开大存在的隐患是:
l。当家中装置的线路出现过载、短路时就会出现表箱空开瞬时跳闸,家里配电箱不跳闸。影响全家用电。
2。当家中用电负荷变化上升。电线会发热,空开也会受到电流上升引起发热因家中装的空开规格大不会明显变化。但表箱里的空开会在电流上升发热上升中起到变化。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跳闸甚至会引电源接线桩头熔化或断开。
所以讲家装配电总开关的选用规格不得超过表箱空开规格。应相应地向下修正调正。一般家用配电箱的总开关的规格要根据住宅类别、表箱空开规格分别选用20A、30A(32A)、40A。超面积可分别选用45A、50A。63A。
以上的空开选用也可选用同规格的漏电保护器作为总电源开关。
至于有许多家装配电箱选用空开63A的。其实都是错误的选择。要知道空开63A能承受的用电负荷是13KW。家中线路出现故障时家中空开滞后于表箱空开。总是表箱开关先跳闸的。
另外住宅用电的进户线都由国网电力安装到户。所用的进户线最小截面6平方毫米。因此居民住宅户可放心使用的。
家里配电箱比表箱的空开大是为什么?
你要明白,空开大与否(主触头A数大)与漏电动作无关,一般家用,空开60A,漏保60A。你可通过物管更换空开也是6OA,这样跳就不足先跳表箱,(目前一般由供局配表40(8O)A规格,是工程队拿少人买的产品装(分别16A和32A)我处理多宗。
家里配电箱比表箱的空开大是为什么?
表箱里面装的是2p63A的空开占用2位,配电箱装的是2P63A的漏电开关占用4位!
家里配电箱比表箱的空开大是为什么?
进户配电箱空开必须小于表箱内装置的空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