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在绝对的生源差距下,再强的师资也往往有心无力?

人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懂行的人都知道,入口决定出口,生源决定考试成绩,在绝对的生源差距下,再强的师资也无能为力。因为学习内因是学生,老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小学初中或许还行,高中时木已成舟,积习难改,或许可以有进步,但与重点学校相比,仍然难望项背,因为别人也在进步。所以小学阶段,习惯培养比知识训练更重要,行为习惯是成长的基础,影响人一生。那么,您是否认同在绝对的生源条件下,再强的师资也难以逆挽狂澜?为什么?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作为教师子弟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倘若父母都是知名大学的知名教授,更是向阳花木易为春了。但据说真就有属于这种情况而差强人意的,父母俱是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大教育家,可奈何对自己的孩子实在束手无策,千方百计和施展浑身解数而略无进展,最后只好无奈地说“成长比成才更重要”。他们的释怀,既是无奈,也是认可,最终表示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庸。

同事的小孩学习出类拔萃,考入某省重点中学的尖子班,他说任课老师个个都是全省的翘楚,但采用的却是放任的自学学习方法。一个单元行将结束,才点名学生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点拔。这位家长表述:“学生总结的甚至不逊于老师”,说话时面呈佩服得五体投地的神情,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确实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比如有的记忆力特别好。比如中华诗词大会,有的四龄黄齿幼童,竟然可以背诵三千首古诗词,而且问答时反应速度奇快,令人叹为观止。而有的人理解力发达,如有些参加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甚至连某些大知识分子也望尘莫及。因此普通人,即使配备再强的师资也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当然学习好,离成才仍还有一段路程要走,并非任何人都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少时了了,大未必佳。同时学习相对落下风的人也并不意味着不能成才,只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成功是不会拒绝矢志不渝的孜孜追求者的。

还有学习稍逊一筹,或许在文学、体育、音乐、艺术等方面会表现不俗,因为天生我才必有用。而且即使在工作实践中也需要无数的技能人员,这些能工巧匠是支撑实体经济的骨干,是实现中国制造二零二五的希望。

或许人的发育有先有后,大器晚成是为大才。只要有德,才可以慢慢培养,只要奋发有为,他们都可以成为建设美好社会的有生力量。

为什么说在绝对的生源差距下,再强的师资也往往有心无力?

基础的素质很重要,尤其是学生,遇到笨的和水平低的生源,再强的师资力量也会有心无力。这就是生源水平质的差别,天才的学霸不光体现了师资的能力,更多的是学生本人的才华。

为什么说在绝对的生源差距下,再强的师资也往往有心无力?

我对“绝对的生源差距”、“强师资”、“有心无力”是这样理解的:

一,要和优质生源全方位展开竞争特别是升学竞争,再强的师资肯定有心无力。

二,培养合格毕业生,转变可以幡然醒悟和一些有特殊情况漏网的有差距学生迎头赶上去做努力拼博,这一个目标一个情况,强老师是可以有心也有力的。

强师资有心强学生都会如此。但学习的问题,师资“一头热”只是外部条件,主要靠学生自己,外部条件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才能两好合一好。其中的道理深的浅的大家都明白。有心无力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要落实在学生身上,交卷的不是老师是学生。想平等竞争,学生的起底差距明显摆在那,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要学生全面赶上来和优生PK,你以为优生会在那里睡觉等你?要做有心也有力,只有特例,或者是对老师的鼓励语。

其实,教育业内外不必只盯着学生的学科分数成绩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教育方针、根本大计和目的。学科出人才,有一己之长也是人才。从全面发展观点说,题中的“生源”就各有特色,“差距”就不绝对不明显了,老师们东方不亮西方亮、条条大路通罗马就不存在“有心无力”了,可以指引教育学生人人争先,向自己的目标奋勇向前了!

大家认同吗?

为什么说在绝对的生源差距下,再强的师资也往往有心无力?

生源差距太大,基本不可逆,只是在差別不大的情况下,或许会有翻盘的情况。好医院收的是难治的病人,好学校教是收的是优等生。而且好老师重在立德树人,虽然高考和高考成绩很重要,但高考也强调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也是教学质量的评价维度。生源差表现在“双差”,双差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品德、学习等方面相对落后的学生,主要表现为缺乏理想,道德观念模糊、知识贫乏、行为粗野、自制力差、不团结同学、集体荣誉感不强,有的甚至与老师产生抵触、对抗情绪等。这些学生能转化,但见效慢,有时还费力不讨好,所以不要抱太大期望。

为什么说在绝对的生源差距下,再强的师资也往往有心无力?

如果始终坚持同一评判标准,当然绝对生源差距下,再强的老师也无能为力了。但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当然应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才能适应因材施教的结果啊。

我们家三兄妹,孩子情况各异,结果当然也各异,但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好坏之分。首先是父母要承认这种差异,不求同一的道路和结果,各自追求不同的幸福感,这样就很好了。

我哥哥儿子小时候,嫂嫂对他说“儿子啊,你要努力读书,争取-----”他说“妈啊,努力读书争取什么这应该是不行的,我争取早点让你当奶奶吧!这个应该可以。”他90年出生的,今天是他二儿子满月宴,他大儿子10岁了,现在又生了一个儿子。我爸爸妈妈是独子,爸爸妈妈四代同堂,开枝散叶了,老人很高兴,我哥哥也很高兴。这也是人生的大幸福之一。

我女儿当然是这几个孩子中的学霸了,这没什么好比较和计较的,各自有各自的道路,各自理解尊重就很好啊。侄女儿对我妈妈说:“奶奶啊,我们比表姐肯定是比不了的,有一天能在新闻、报纸看见她出息了,我也会感到很荣幸啊。”

妹妹女儿读书文化课不好,实在有些费劲。但她画画很好,上课她就喜欢画画,高中时候去读了个以艺术为主的高中,大学学习画动漫。孩子很开心,妹妹夫妻二人也觉得孩子这方面很有天分,有前景。这样也很好。

哥哥女儿小时候身体弱,读书不好就算了,身体总是病啊,大家都很操心她。很漂亮的姑娘,天天吃难吃的药,吃得大家心疼。也是有造化,吃了很多药没效果,偶然一个偏方痊愈了。实在大家只求她健康就满意极了,没敢奢望多大成就。一个娇生惯养的漂亮姑娘,瘦弱得很。她竟然选择了读兽医专业。中学她成绩不好,所以上大专。

大家都叫她慎重选择换个专业,她坚持就这样了。结果她学得很好,大专毕业学校有一个专升本名额,她得了。毕业了她去养猪场做技术员,听说劲大得很,母猪她随便可以摁住。技术好,杀伐决断很行,95年出生的妹子当了两年场长了。自己买了房子和车子。

世间各行各业,行行可以出状元。孩子千差万别,没有必要一定走某条路。也没有必要总是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各自选择合适自己的道路就很好了,幸福感是一样的,幸福的理由可以千差万别。

为什么说在绝对的生源差距下,再强的师资也往往有心无力?

谢邀!

这命题一出,就看出当今教育的特点一一以分数论高下!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社会认知,无论是学校还是牛人们。

教育本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却以偏概全。除表现入学、招生外还,学校还分快慢班:甚至还出现过“滚动式″快慢班一一快班成差的滚到慢班,慢班成绩好了升到快班。

歧视性教育,歧视性对侍老师。而任课老师却不敢,良心也不允许歧视慢班学生,哪里还敢“有心无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