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境不好,导致买明明不贵的东西都觉得很贵是什么感觉?

身居山村,记忆中孩提时代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供销社了。仿佛感觉人生的全部意义只是累死累活地到田间地头干活,然后再将几毛、几十毛、乃至几百毛的钱花到供销社以换取这里的生活所需。

劳动之余和节假日,这里云集了很多社员在这里聊天,尤其是冬天人们不约而同地到这里蹭热量,洋火炉里突突窜出的火苗为贫乏的生活平添了几分向往之情。

供销社用于陈列货物的仅有一间窑洞,用木制柜子将货物与购物人及看客隔开。售货员进出的地方是两块用合叶固定的木板,属于禁区,非有特许不得经此出入。

货物是这里的主要内容,在售货员精巧的布置下成了挡不住的诱惑。妇女最爱看的是雪花膏及各种布料,竞相想象穿在身上打扮起来的效果。老人们最关注的当然是吃的,一包包用钞纸包裹,再用红色印图纸盖住并且再用纸绳捆扎的糕点实在难掩人们的无限遐想。而小孩儿最眼馋的是存放在罐子里的糖豆,以及盛放在箱子里酥香可口的饼干。

糖豆一毛钱一小勺,是花生裹冰糖做成的,吃起来又香又甜,是小孩儿们的最爱。谁若能隔三叉五吃上一小勺,那一定会引得一群小孩儿羡慕嫉妒恨呀!看着别人不时小心翼翼地从兜里掏出一颗再慢条斯理地送入口中,模仿咂巴嘴成了安慰看者心理的唯一方法,要么就硬心离开,也被赞有志气。

那时农村家家户户没有钱,有的劳动力少的一年下来还会欠队里的。好年成也就有一百元的分红,还巴望着仗此盖房娶媳妇呢!所以小孩儿想要钱简直是不可实现的奢望。

庄稼是朵花,全靠肥当家。我父亲就是派到阳泉掏厕所的。有了这个缘故,我有幸在放暑寒假时见识了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城里人挣工资,所以瓜果李枣总是经常吃。我吃不到的东西,与他们而言只是小菜一盘,跟父母伸手即可满足。还住楼房,实在难以名状。即使住平房也与农村不可同日而语。那时我就开始神往,希望离开农村,到城市去生活。

然而城市与农村可是隔着一道天然的鸿沟。好在高考制度的落实放飞了我的理想,我到沈阳求学,又到太原参加工作,理当比阳泉更加高大上。想象儿时伙伴有许多仍生活在那块我早就下定决心逃离的地方,所以暗自庆幸。

我发自内心地说:生活真美好!

小时候家境不好,导致买明明不贵的东西都觉得很贵是什么感觉?

谢悟空邀!

吃饭穿衣晾家当,

省吃俭用不比上。

大可能省只须省,

全家生活得保障。

小时候家境不好,导致买明明不贵的东西都觉得很贵是什么感觉?

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家庭富裕买什么都不贵,吃完这顿饭下顿饭不知道在哪里,买什么都是奢侈品

小时候家境不好,导致买明明不贵的东西都觉得很贵是什么感觉?

主要是穷的没钱,家徒四壁没东西变卖,路不拾遗,没东西可捡,用什么买?

小时候家境不好,导致买明明不贵的东西都觉得很贵是什么感觉?

当你很多时候,被迫而无奈接受很多选择时,像杨白劳那种,那可不是什么家境不好。

算了吧,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条件使然,森林而已,没什么适应不来之说。

小时候家境不好,导致买明明不贵的东西都觉得很贵是什么感觉?

收入低了,就会觉得什么东西都贵,什么东西都没钱买,哪怕只是需要用很少很少的钱。

我小时候我家试过最穷最没钱的日子,就连买包三毛钱的盐都没有,都要在村里唯一的小卖部里赊账。

那个时候的东西真的很便宜,村里小卖部一包方便面才五毛钱。

非常喜欢吃的猪油糕一毛钱就有五个。

五香炒瓜子一毛钱一杯。

纯白老冰棍一毛一根。

还有一大堆我叫不出名字的零食,都非常便宜,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每天看着别人买来吃,自己的口水只能往肚子里咽。那种想吃东西的感觉,对钱特别渴望的感觉这辈子都忘不了。

不过还是长大好,上班后有工资发了,虽然物价比小时候涨了很多倍,但自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不用顾虑,不用担心口袋里没钱。

唯一遗憾的事就是小时候的零食几乎都找不到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