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误国算不算个问题,老人说的话为什么总有些道理?
戏子?这句话本身有毛病,和红颜祸水一样混账。白酒没有问题,喝酒开车就是问题。喝水还会噎死,吃饭更会窒息,你见过谁不吃饭?如果世界上都是丑女,男人怎么活?如果世界上没有歌声,万物都不会生长?去你的戏子误国去你的红颜祸水?大老板们媳妇一个比一个漂亮,公司都倒闭了?梅兰芳就是戏子,人家误国了吗?
戏子误国算不算个问题,老人说的话为什么总有些道理?
古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国历史一个出之文字记载,另一个就是一辈辈口口相传。从老人的相传中获得一些间接的历史或者经验。相比较民间口传的历史一般无从考证。但老人古语的一些话,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如果没有价值的话语就不会流传下来。至于说“戏子误国”算不算个问题,既然提出来了就算一个问题。“戏子”这个行业也是随着人类的社会诞生的。把朝代更替或者国家灭亡归咎于“戏子”,有失公允。解放后,人人平等,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被称为“文艺工作者”。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功不可没。但最近的几十年,由于政策的放宽。一部分文艺工作者为了追求金钱,不思进取,德不配位,高价的片酬,偷税漏税。随着文艺界的黑幕被揭开。不断暴雷,不得人心。人们又想起了这个行业以前的称呼“戏子”看到演艺界的乱像,人们自然想到老人常说的“戏子误国”。肯定的讲,戏子不能误国,但它却是一个制度兴盛或者衰落的晴雨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人说的“戏子误国”,有一定的道理。真正误国的是统治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我对这个提问的粗浅看法,不对之处望斧正,不到之处欢迎补充,谢谢大家。
戏子误国算不算个问题,老人说的话为什么总有些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一些文艺工作者称之为戏子;这种称呼若是对整体的文艺工作者来讲,极不尊重;若对有些文艺工作者来讲,恰如其分。
看看媒体有关演艺人员的消息,多是些有悖于社会道德基本准则的烂事,好像没有这类烂事缠身就不配是明星。还有的明明是个爷们儿,偏偏要做女子模样,装神弄鬼,阴阳难辨。这类自轻自贱的人,只配“戏子”的称号。
有谁敢把建国后三四十年间的演艺人员称之为戏子?尊敬还来不及,岂敢侮辱?
说戏子误国有一定的道理。戏子(有别于艺术家)在一个社会风气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环境中,不敢放肆妄为,也没有生存的土壤,这个时候戏子误不了国;当一个社会进取精神不强,多数人甘于“安居乐业”时,戏子们如鱼得水,成为人们羡慕追求的对象时,助长骄奢淫逸之风,戏子们就会“曲线”误国。
演艺这个职业只是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一些,顶多就是生活中的“味精”。有了它,饭的滋味诱人一些;没有它,饭照吃。味精再好也不能替代主食。
当“戏子”(不是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影响力高于科研人员,高于大多数行业时,成为大众追求的目标时,戏子就会误国。
戏子误国算不算个问题,老人说的话为什么总有些道理?
如果笼统说戏子误国是不正确的,老人说的话只能说有一定道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非常有哲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艺术家,包括戏曲艺术家,只要坚持艺术为人民的正确方向,坚持与工人、农民相结合,就会成为人民的艺术家。如郭兰英、聂耳等。如在三四十年代上演的歌剧白毛女,以及后来的江姐、洪洪赤卫队等,对鼓舞人民的革命激情起到了巨大作用。
当然,一段时间,一些所谓戏曲艺术家、歌唱家门,天价演出费、广告费,甚至是低俗内容的演出,是极端错误的,甚至是误国的。好在国家已加大力度予以治理,且取得巨大成就。因此,国人坚信,新时代绝不会有误国"戏子"的舞台。
戏子误国算不算个问题,老人说的话为什么总有些道理?
当这个行业以名利为追求目标的时候,正能量就会演变成负能量,当今社会很大一部分所谓的流量明星就是这样,误导青少年还破坏了社会风气,国家应该监管才有利于文化界健康发展。
戏子误国算不算个问题,老人说的话为什么总有些道理?
“戏子”是解放前人们对艺人的一种称谓,“戏子误国”的言论才是对艺人的一种不公平的评论,相梅兰芳,常香玉等老一代艺术家为建立新中国付出了很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