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打出的是驱除鞑虏光复大明的旗号,成功率能不能大一些?

口号固然重要,具体政策方针更重要,大家不仅在乎你说什么,而是在乎你做什么!再说老百姓才不管你那么多,不管谁统治,只要让老百姓过得体面,老百姓就拥护谁。慈禧不是什么好鸟,但是你看看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就一定比康熙,雍正好?朱元璋不仅杀了很多功臣,还剥皮萱草,动辄株连万人。清朝有几个大臣是被屠杀的,年羹尧,和珅都是赐死,死的体面,也没有搞株连,耿精忠被凌迟,是造反已经成为事实。对待大臣上,清朝比明朝要文明。如果说口号,李自成口号是最成功的,结果呢?洪秀全如果不是腐化堕落,他的平均地权比驱除鞑虏要给力,老百姓需要实惠的。打个比方,当你饿得奄奄一息的时候,你是吃明朝的屎,还是清朝的馒头?

假如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打出的是驱除鞑虏光复大明的旗号,成功率能不能大一些?

洪秀全是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在当时由于阶级矛盾激化,在1843年以洪秀全为首的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革命高潮,创立了“拜上帝会”,进行革命活动。1845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推为天王。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太平天国是以《天朝田亩制度》的反封建革命纲领,以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主要以广大农民利益消灭封建剥削和压迫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建立各级地方农民革命政权,并且共同制定了四项主张。包括了男女平等,对各国友好交往,平等贸易,严禁雅片,坚持反侵略的革命立场。目的是要以来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共穿,有钱共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在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纲领,是在小生产基础上不能实现的农业社会主义的空想。

你提到打出的是驱逐鞑虏光复大明的旗号,成功率是否太一些?在当时的背景下是不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外国侵略者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他们并不满足已经从中国取得的权益,为了扩大侵略,英法两国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相互勾结。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闭关自守政策完全失败,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主权,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更加深入。我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进一步陷入半殖民的灾难深渊。清朝统治者依靠外国侵略者镇压太平国革命。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失败,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进一步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单纯的靠农民革命斗争,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假如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打出的是驱除鞑虏光复大明的旗号,成功率能不能大一些?

假设条件有问题,就甭说所谓成功率了。换言之,既然是预设前提,以讨论成功率的问题,那么势必得创造出有利于后者实现的假设,并且为以往不曾具备的有利条件或基础。要不然,一切都仅仅老调重弹,翻来覆去而已,没有丝毫的启示意义,更别谈它失败的原因了。显然,“驱逐鞑虏”不是没有提出过,连带着“光复大明”,自然不言而喻,只是光复的意义不同凡响,换了一种方式罢了。

其中,“驱逐鞑虏”老早就提出了,否则如何发动“金田起义”,毕竟凡事都讲究个师出有名,以顺理成章耳。公元1851年1月,洪秀全等人以“拜上帝教”为名,于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旨在武装反抗清朝统治。次年,太平军永安突围,进入了湖南地界。适时,杨秀清与萧朝贵联名发布三大檄,集中痛斥了清廷的腐朽统治,倒行逆施,以及天怒人怨。同时,号召广大人民起来反抗,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国度。

在这三大檄文里,当属《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最为著名,最为影响深远,竟然直接戳到了清廷的统治根基。顾名而思义,它的主题就是“驱逐鞑虏”,力图恢复。观其内容,无外乎宣泄“剃发易服”之恨,赞美南明史可法誓死不事清的民族气节。最后,点出洪秀全是天命之人,受上帝所托,来带领大家永享太平。更为重要的是,死后还能升入天堂,继续享福。

至于“光复大明”没有明确表示,这不是他们的政治诉求。众所知之,洪秀全的主张是建立一个人间天国,即“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太平天国。因此,他们驱逐鞑虏,但不会重现大明。不过,话说回来,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光复呢?

总之,太平天国还是落幕了,美好愿望也不在了。到头来,终究曾国藩棋高一着,力挽狂澜,救清廷江山于既倒。一篇《讨粤匪檄》,站在道德制高点,肆意为太平军打上“茶毒生灵”、“斯文扫地”的标签形象,致使天下读书人离心离德,从而加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瓦解。

假如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打出的是驱除鞑虏光复大明的旗号,成功率能不能大一些?

无聊的问题!🤢一个邪教政权,即使打出实现天下大同的口号,其实质也不过是欺骗,最终的结果,迟早迟晚,都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假如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打出的是驱除鞑虏光复大明的旗号,成功率能不能大一些?

天,已经变了。

明朝的遗老遗少,已经被杀得没有声音了。麻木的人们不会怀念大明。

洪秀全借上帝之口,封了各种王,天王、东王、南王、西王、北王、翼王,那些名号,只能在通俗演义里有,哪能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

这帮人,和当时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决裂,是要推翻整个中国历史的人。

一句旗号,改变不了国家的命运。

大明,已经亡了;要不了多久,大清也要亡了。

就像一个戏台,宗教人士,满清遗老,革命党人......轮番上阵,粉墨登场,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兴,百姓苦矣;亡,百姓苦矣。

最后的最后,

有一群衣衫褴褛的人,跋山涉水,饥肠辘辘,手中握着钢枪,眼里闪着光芒。

一点星星之火,要在彼时古老却黑暗的大地上,烧起来了。

假如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打出的是驱除鞑虏光复大明的旗号,成功率能不能大一些?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的失败跟打不打“驱逐鞑虏光复大明”的旗号无关。而太平天国起义时提出的口号:“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已经足够引起广大农民的响应。

在清朝的中后期,朝廷腐败更加严重,加上鸦片战争的影响,农民生活更加苦难。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当民不聊生的时候,各地爆乱迭起,匪盗横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会爆发,达到改朝换代的目的。中国的社会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前进。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所以洪秀全提出的这个口号,立马得到了广西农民的响应,纷纷揭竿而起,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洪流。接着以势如破竹之势攻克湖南,接下来占领南京。

所以,从当时的发展状况而言,可以说是小有成功!为什么没有达到大成功,也就是推翻满清政府?这跟洪秀全的整体战略有关,也跟怎样实施这个整体战略有关。

第一、从整体战略来看,太平军应该首先统一南方,建立牢固的根据地,这样就形成了牢固的战略基础。确保物资的供应,是发展壮大的根本。但具体情况是,太平军连整个江南都没能稳固。反而形成一种割据状态!这是小富即安的典型农民意识!

第二、北伐军总体实力不强,孤军深入,战法有误!结果整个北伐军像流寇一样作战,不败才怪。其实真正北伐只有两种战法,一是积聚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直捣黄龙,灭掉清朝皇帝,让大清群龙无首。但比较难以做到;二是逐步推进,步步为营的战法。如同我们红军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占领以后发动群众搞土改,建立牢固的民众基础。你不给人家好处,人家凭什么拥戴你?中国革命的“打土豪,分田地!”就牢牢地抓住了中国农民的需求。

领导人的格局决定了最终的结果,没有统一中国的心胸,怎么能成大业?即便是有这样的想法,也要全力以赴去实施。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最大的遗憾!

其次就是太平天国的内斗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相互的残杀,以及石达开的出走,这都让太平军伤筋动骨。

第三、定都南京后,出现了享乐主义的思想,开始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

所有这一切都注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