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各个平台都搞什么极速版,头条,抖音,快手?
为什么要出极速版,其实这是个套路。
我们现在在其他软件浏览文章的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些例如头条、抖音、快手之类的软件推广极速版的广告,而且这些极速版广告基本都是一个内容,那就是看看视频就能赚收益,而且还是那种非常容易的。
因此就会有很多人奔着收益去下载,心想躺着就能赚收益了。
真的是能赚收益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并不会像广告视频中出现的那种类型一样,而是非常缓慢的,即使看一天,也赚不了几毛钱,甚至还不够充电浪费的电费。
为什么这些短视频平台会推出这个极速版呢?
因为在这些短视频平台上,有很多为了增加浏览量而进行付费推广的用户,这样不仅能提升自己的热度,还能迅速涨粉。除了这些付费推广视频的,还有一些是产品的广告,如果你在浏览的时候,购买广告中出现的产品,平台会赚取非常大比例的佣金。
所以,这些所谓的极速版就是一个坑,在坑中不仅有普通的用户,还有那些付费推广的用户。
至于那些所谓的技术咖说的文件小、应用简单等等事项,确实存在,但这个极速版中也少了很多的功能。
为啥各个平台都搞什么极速版,头条,抖音,快手?
在悟空问答上的709个问题,只写接地气的科技内容,欢迎关注。
极速版最大的区别,当然就是软件大小要比正式版本小很多,功能上也进行了削弱。实际上目前主流的互联网企业,抖音、快手、头条、爱奇艺、百度、微博、知乎等等平台,都有自己的普通版和极速版两种App供用户使用。
那么为啥厂商在开发普通版本的同时还要消耗额外的资源去做一个“极速版”出来?难道就只是因为减少那三分之二的存储数据量吗?我们今天还是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从用户、商业、技术三个层面来聊一聊。
从用户层面来看每一个产品在诞生之初,都是由老板亲自带队,整个联创团队共同努力得到的结果,因此面对的问题就在于老板有自己的想法,市场方面的人有自己的想法,运营方面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技术方面的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产品心态。那么最终大家需要做出一定的妥协,先根据核心的用户画像,开发出一个MVP版本(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简化可实现产品)。
一般来说,MVP版本代表的是这一套产品的核心功能。比如说微信的MVP版本,那就一定是即时通讯聊天,并且只需要文字和语音就好了,什么视频通话、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等等都是次要的;比如说淘宝网的MVP版本,最核心的功能应该就是浏览商品,咨询客服,下单购买,收货售后这几个功能,什么微淘、直播、百亿补贴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无所谓;比如说今日头条的MVP版本,你就让我订阅领域和关键词,然后给我推送相关的各种新闻就可以了,什么留言评论啊,热点榜单啊,电影视频啊等等都不重要。
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产品的MVP版本,圈来的都是这个产品未来最核心的用户。但是随着产品的更新迭代,加入越来越多的功能之后,对于部分核心用户来说,太多的功能都是没有用的,比如说现在的QQ,整合了各种乱七八糟的服务,对于那些仅仅只是聊天的用户就产生了很大的干扰。于是乎QQ推出了一款“国际版”,只保留了核心的聊天功能,让核心用户可以享受到最专注的产品体验。
从商业层面来看互联网市场的格局已经走向固化,这是每一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大公司的势力范围会越来越大,小公司则越来越难生存。曾经的互联网,即便是同行业都可以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拼团有美团和大众点评;打车有滴滴和优步;外卖有美团、百度、饿了么。随着行业的成熟,大企业的入场,小公司倒下是必然的事情。要么选择被收购合并,要么别人收购你的竞争对手,然后把你打趴下。
竞争激烈,导致市场的重合度越来越高,厂商的产品自然就需要考虑寻找合适的角度来切入。
比如说今日头条有一家对手叫做“趣头条”,通过对用户的补贴,来吸用消费者使用,延长消费者的阅读时间,反正看新闻就能够赚钱,而内容在哪儿看不是看呢。这种模式在三四线城市引起了不小的热情。头条为了应对相应的狙击,推出了“今日头条极速版”,只保留了浏览阅读新闻的功能,并且增加了看新闻给钱,邀请好友给钱的形式来回应对手的冲击。
前两年的电商黑马拼多多,依靠低廉的价格,拼团的社交模式,在三四线城市快速发展,仅仅3年的时间市值就已经超过了京东。其实最开始淘宝、京东是看不起拼多多的,都是无标的产品,怎么会有消费者买?但是对于很多消费来说,主要追求的是功能,不是品牌,如果能够用更低的价格实现相同的功能,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乎为了应对拼多多的冲击,淘宝也就顺势推出了“淘宝特价版”,专门集合淘宝上那些价格低廉的产品。
因此对于极速版来说,也有从商业角度切入,稳住自己的市场或蚕食他人市场的目的。
从技术层面来看如何定义一款国民软件?核心就是看你用户的覆盖程度有多大,比如微信这种在中国装机量超过90%的应用,应该被称作为国民软件。但是国民软件对于技术上的考量,对于机器的适配也是一定要考虑到的。
如果你了解中国的手机市场就不难知道,中国目前的手机消费其实并不高,中位数在2500元左右,也即是说按照统计有至少超过1亿人在使用千元机,并且这些机器很可能配置已经老化,存储容量已经不足,无法运行游戏等软件。但是微信作为国民软件,也必须要考虑适配这些低端机器。
对于微信来说,能做的就是不要添加太多功能,让用户可以用完即走,让手机可以进可能流畅运行。于是才推出了“小程序”这个概念,把原本需要加在App里面的功能变为使用时才即时下载运行的模式,这样就可以避免微信App本身过于繁重。
这其中反面教材就是淘宝,添加了太多乱七八糟的功能,每次开启时间都不短,以至于到了现在,打开淘宝要多少秒,变成了考察手机性能的一项常用手段......于是乎淘宝为了兼容,也必须要做一个极速版本才行。
为啥各个平台都搞什么极速版,头条,抖音,快手?
为了吸引不同层次的用户
就像是汽车🚗,同一型号有2-3个配置,有豪华版,有简约版
为啥各个平台都搞什么极速版,头条,抖音,快手?
极速版浏览都给金币或者积分什么的,看得越久,金币越多,就可以兑换现金,虽然很少,但还是有很多人去刷 说白了,就是这些互联网公司拿点甜头留住你,让你用他的APP时间越长越好。
为啥各个平台都搞什么极速版,头条,抖音,快手?
互联网产品最大的门槛就是流量,流量其实就是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产生的行为总称。
互联网产品非常强调以下几个指标:日活(每日活跃用户)、月活(每月活跃用户)、留存率、人均打开次数、人均使用时长等,还有很多指标,不一一列举了。
为什么强调这些指标呢?资讯作者要稿费,用户看新闻还有奖励,那头条哪来钱干这个?答案是:广告。
强如谷歌这样的公司,每年广告业务收入达到1000多亿美金。
百度为什么一直保持这个秉性,就是因为广告业务太赚钱了,舍不得整改。
广告是通过展示、点击等多种方式进行收费的,那就得靠用户量来拉动了。只有用户量有了,公司营收才能保证。
因此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才是公司香饽饽,那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逐渐的开始对不同用户进行分类,运营上进行不同的倾斜,同时带动产品上进行不同的功能设置。
极速版,主要针对普通用户的浏览,所以叠加了任务系统,希望通过奖励体系,让用户多玩会,让用户帮忙邀请新用户。极速版的任务就是跟对手PK,抢夺用户的时间,同时慢慢的过滤忠实用户以及创作者。所以重点是吸引用户以及留存用户。
正式版,除了兼容普通用户的浏览,还得兼容创作者的发布管理,所以功能更完善,但是基本上这类用户比较忠实,所以希望用户再向创作者转化。创作者实际上是比较吸引人的一个东西,加上头条的技术加持。所以这个版本重点是进行用户转化以及奠定资讯的更深的基础。
所以这么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不同的版本承载了不同的KPI,如果混起来,可能功能设置就会复杂,导致普通用户难以适应。而通过区分不同的版本,服务好不同层次的用户,才是极速版生存的空间。
为啥各个平台都搞什么极速版,头条,抖音,快手?
锁定客户,增加客户粘性,同时增加进入行业的门槛,如果他们不做,对手做,他们就损失一批用户,如果他们做了,对手没钱做,对手竞争力又下降,或者对手直接死掉,对手死掉,他们的客户没有产品可用,可能也变成自己客户了。
跟做其他生意一样,我来开个工厂,产品成本三元,由于没有竞争,我把产品卖到三十,我做半年就收回投资了。
这是时候你看到有利可图你自己有两百万,又贷款一百五十万,计划一年还清贷款,两年收回投资,我看到你开厂了,我马上降价,产品卖二十元,你投产以后本来计划卖25元跟我竞争,我卖二十你只有卖15,结果就是你赚不到那么多钱,还不上贷款,银行把你的工厂拍卖了。
我少了你这个竞争对手,市场都是我的了,由于价格降低,我的客户又增加了,就像手机一样,用户少的时候一部卖一两万,用户多了一两千就可以卖,反而赚的更多。
有了极速版就能把新来的干败,或者少流失一些客户到竞争对手那里,或者是吸引因为需要极速版而产生的新用户,极速版这种形式一开始是一些小的APP想出来的办法,现在大厂也用,就把他们的一部分客户抢来了。
一个人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他看了对手APP的时间多了一些,势必看自己产品时间就少了,少了就减少用户时间,减少收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