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任的能力那么强,为何诸葛亮不让刘备收留他?
1,张任有气节,不愿降,宁死不屈。
2,刘备作为外来户,张任是土著,外来户要在西川站住脚,就必须树立威信,必须杀。
3,为了拉拢和照顾帮助刘备进入益州的土著,张任作为对立面,也不能留。
张任的能力那么强,为何诸葛亮不让刘备收留他?
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遇到了刘璋手下最强将领张任。张任守卫雒城,把刘备的大军阻挡了一年之久。在此期间,刘备屡次被张任打败,还损失了军师庞统。在诸葛亮入川后,设计擒住了张任。刘备爱惜张任的才能,想要收降他,为何诸葛亮却要斩了张任呢?
一、宁死不降的张任。在刘备从葭萌关南下,夺取益州的时候,刘璋慌忙派部下防守雒城,抵抗刘备的进攻。在这些将领中,有一位将领张任能征善战,被大家公认为“极有胆略”之人。在他的谋划下,刘备在小小的雒城止住了脚步。
在长达一年的争夺中,刘备屡屡被张任打败。在落凤坡之战中,刘备的军师庞统被张任的伏兵射死,使得刘备痛失股肱。在如此不利的形势下,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从荆州入川,增援刘备。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下,张任被刘备生擒。
刘备对张任的才能十分欣赏,向他进行了劝降。但是张任以忠臣不事二主为名,坚决不投降刘备。为了打消刘备的劝降的念头,张任还说“今日不降,久后也不降”,还对刘备厉声高骂。面对张任的这种态度,虽然刘备不忍杀张任,诸葛亮还是下令斩了张任。
二、诸葛亮为何要杀张任。首先,我们看以上的情况,张任不降是诸葛亮杀张任的主要原因。刘备、诸葛亮并非不能容人之人。在刘备夺取益州后,他的部下就拥有来自各方的人才。这中间有刘璋的亲属,比如吴懿,有战败投降的敌将,比如严颜,也有内心不愿投降的人员,比如刘巴。
但是这些人只要对刘备在表面上表示降服,刘备就对他们既往不咎,一视同仁。这样就使得刘备阵营发展壮大,统治基础得以扩展。但是,刘备、诸葛亮对于人才有着自己的底线,那就是不允许对自己的权威进行挑战。
在蜀中的人士中,有一位名士张裕。张裕才学过人,在刘备夺取益州后,为他出了不少建议,他还是是第一个向刘备建议夺取汉中的人士。但是张裕此人对刘备并不看重,在公开场合还挖苦讽刺刘备,最后被刘备所杀。诸葛亮去为他求情的时候,刘备回答杀张裕的理由是“芳兰当户,不可不锄”。
在面对张任这样的人才,刘备虽然有着爱才之心,想要劝降为己所用。可是面对张任的严词拒绝,他们也无法留下。张任一心为刘璋效力,还对刘备厉声高骂,这彻底断绝了刘备劝降之路。面对刘备爱才之心,不忍之情,诸葛亮干脆越俎代庖,下令杀了张任,成全了张任的气节。
其次,为了伤亡的刘备部下报仇。在攻打雒城的过程中,刘备的部下损失惨重。在多次的惨败中,荆州的军队损失了从庞统以下的大批人员。刘备也多次中了张任的计谋,险些落入敌军之手。那些在战斗中留下来的人员,对张任恨之入骨。
与张任相似的严颜,虽然也对刘备的军队抵抗到底,但是并没有造成过大的损失。而且在他投降之后,还将功折罪,为张飞劝降沿路敌人,及时赶到雒城解救了刘备之危。这样刘备和他的部下对严颜才没有怨言,承认了严颜的投降。
可是给刘备军队造成巨大损失的张任,却根本不接受刘备的劝降,还表明了恶劣的态度。这让刘备阵营的人们忍无可忍。而且在夺取雒城之后,刘备军队就直逼成都城下,不管张任是否投降,刘璋的政权灭亡在即。对于留下只会引起军心不满、有害无利的张任,诸葛亮还是选择了一杀了之。
第三,为了处置当地土著势力的关系。张任在益州是一个异类,对于刘备阵营来说,留下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作为一个外来的势力,刘璋在益州的统治十分虚弱,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在刘备入川过程中,主要依靠张松、法正、孟达这些人员的内应。
在益州的土著人士中,由于长期遭受刘璋的压迫,对刘璋的统治十分不满。因此在刘备夺取益州的过程中,这些人员或是帮助刘备,或是袖手旁观。唯有张任一人,作为蜀郡人士,却死心塌地地为刘璋效力,誓死抵抗刘备。
张任的行为与当地土著人士的选择背道而驰,其中的原因颇为耐人寻味。不过作为当地土著势力的背叛者,除了为刘璋死战到底,张任也无路可走。在落入刘备之手后,刘备对他的处置,就关系到刘备与当地土著的关系。
作为同样的外来势力,刘备必须对当地的土著势力又拉又压。张任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将领,由于对刘备坚决不降,留下就成为当地土著势力中反抗刘备的首领,对刘备的统治是极大的隐患。同时,由于他是当地反抗刘璋土著势力的背叛者,杀了他会让刘备得到这部分土著势力的拥护,缓和与当地土著势力的关系。
结语:因此,在权衡利弊之后,虽然刘备对张任的才能十分欣赏,诸葛亮还是下令斩了誓死不降的张任。诸葛亮知道刘备心中不忍,于是越俎代庖,既保住了刘备的名声,也成全了张任的气节。一代名将张任,也成为刘璋政权最后的传奇,名声流传后世。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张任的能力那么强,为何诸葛亮不让刘备收留他?
历史上的张任能力并不强,完全可以说平平无奇。《三国演义》里将其夸大了。历史上的张任是个常败将军。
败给谁了?汉中张鲁。
张任守雒县、绵竹、涪县、梓潼一带,与汉中接壤。
汉中张鲁麾下并没有什么出名的大将,手下最出名的僚属是劝主降曹的阎圃和贪婪无能的杨松、杨柏兄弟。
张鲁就是有兵有粮,没什么军事能力,但是年年进犯巴蜀,年年拾掇拾掇张任,导致刘璋年年割地赔银。张任守边二十多年来,被手下全无大将的张鲁打得亲妈都认不出。
这才是历史上的张任。常败,但好在脸皮厚。如果夸他,也顶多说他是中规中矩的一个武将。至于张任的军事能力,也不能说狗屁不如,应该说有如狗屁。但张任运气不错,守城时侥幸拿了庞统一血。由于庞统是个人物,若照史实来写,死于废柴之手未免有辱“凤雏”之名,于是小说拼命抬高张任,借以映衬庞统之死。
《三国演义》里,张任宁死不降。现实中,张任这样的废柴,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看不上。张任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能力,只是据险而守。守城守得好,是因为被张鲁暴揍了二十多年,龟缩不出的经验十分丰富。
这样平凡的人物实在称不上人才,难以吸引刘备和诸葛亮的眼球。
并且,张任也是死催的,本来没什么能耐,却意外地前后阻挠了刘备约一年的时间。而刘备军三头并进,就到了雒城这里,刘备被区区张任给阻拦了,老刘丢了脸,心中也是很不爽的。
所以历史上,刘备擒住张任以后,轻飘飘走了个过场就把张任宰了。张任爱降不降,降了就留下凑合用,不降就宰,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都不在乎。《三国演义》里极大夸张了张任的水平,那也只是为了从时间上贴近史实,尤其是想要抬高庞统。
若真收了张任,刘备这买卖就亏了,只会白搭一份粮食,养那么一个干啥啥不行的闲人。
张任的能力那么强,为何诸葛亮不让刘备收留他?
刘璋手下的大将张任水平确实比较强,可以说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三国时这类人其实是不多的,能够带兵打仗的将军不少但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不多。
按三国演义里的形象张任属于哪种比较坚定的反对刘备入川的一拨人,在刘备和刘璋第一次相遇的宴会上张任就看出来了庞统让魏延舞剑其意在刺杀刘璋,这个时候张任也舞剑来保护刘璋,能和魏延打个旗鼓相当说明武力值还是有的。回来在落凤坡设伏乱箭射死了庞统。直到诸葛亮带兵入川用力才擒拿了张任,当时刘备也是想让张任投降的,但是一方面张任宁死不降,另一方面折损在他手里的刘备方面的将士有点多所以最后刘备才杀了张任。
历史上张任也是被擒后宁死不降,刘备才不得已杀了他。所以不存在题主所问得诸葛亮不让刘备收留他,是张任自己不愿意投降刘备,和诸葛亮没关系。
张任的能力那么强,为何诸葛亮不让刘备收留他?
张任是刘璋手下最杰出的的军事将领之一,文武双全,有战略眼光。《益部耆旧杂记》:任勒兵出于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为何诸葛亮不让刘备收留张任,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性格原因——不愿降
张任性格忠勇,为人固执,宁死不降。张任之前是邀请刘备入川的反对者之一,涪水关舞剑护刘璋,雒城攻防战多次败刘备,和刘备集团的恩怨颇深。
二、利益原因——不能降
《益部耆旧杂记》:“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在世家政治的东汉时期,出生庶族的张任能成为益州将领,自然是离不开世族扶持。作为益州本土将领代表,张任是益州本土势力的既得利益者,也是益州本土利益的维护者,所以张任不能降。
三、派系原因——不愿留
刘备集团派系众多,后期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益州本土派和外来派之间的矛盾,益州派是益州土生士族的代表,虽然他们人最多,在地方上影响力最大,但最上层的地位最低,一直无法得到重用,也进入不了蜀国核心的领导圈子,他们反倒是蜀国其他派系联合打压的对象。谯周、周舒、杜琼等人一直被晾着,张翼、张嶷、马忠等益州将领虽然被任用但都是比较低级的将领。诸葛亮作为外来派的代表,以他卓越的战略眼光,也应该早已预见,所以张任能力越强,对刘备集团的威胁越大,自然不希望留下在益州军方颇有威信的张任这个不稳定因素
张任的能力那么强,为何诸葛亮不让刘备收留他?
刘备求贤若渴,肯定想收留呀,可张任不愿意啊。张任战败被擒,刘备叫军士劝降,张任厉声说道:老臣我终究是不会侍奉二主的。于是被杀,刘备只能无奈叹息。
影视新三国张任形象
相传,张任还是赵云赵子龙的大师兄,师傅是童渊,“枪祖”张任是大师兄,“北地枪王”宛城侯张绣是二师兄,赵云是关门小师弟。前两者都学习了百鸟朝凤枪,成为了汉末用枪的佼佼者,只有小师弟赵云天资过人,在习得”百鸟朝凤枪“基础上自创”七探盘蛇枪“。后来长坂坡一役,赵云七进七出,杀的那叫一个爽。
张任出场于《三国演义》60回——64回,以忠勇著称。刘璋所托非人,请刘备入蜀帮自己对抗张鲁,正中刘备下怀,刘备入蜀时,张任出言劝谏刘璋提防刘备,刘璋不听劝呀,硬是把大耳招来。宴会之际,庞统设计让魏延舞剑,趁机除掉刘璋,张任见势,出面对舞,解救了刘璋。后来,刘备攻打刘璋,张任引兵对抗,多次击退刘备,并在落凤坡埋伏射死庞统 ;后诸葛亮从荆州前来支援,用计擒获张任;张任宁死不降,遂被处斩。玄德感叹不已,令收其尸首,葬于金雁桥侧,以表其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