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能成功吗?

诸葛亮谨慎,是不会统一魏延的

“子午谷奇谋”能成功吗?

明未农民起义的首领高迎祥就是在哪个子午谷全军覆灭的,他本人也被斩首示众。这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来参照。魏延好大喜功,总是自以为是,跟刘表时根本不被重用,在文骋部下不受待见,后反了文骋。投韩玄也不招人喜欢,后来又背叛了韩玄。虽与黄忠一块投刘备,但黄忠关系也不好。争强好胜,老子天下第一。只有宽仁的刘备欣赏他之外,其余他就没有朋友了,在蜀汉很是孤立。后来犯事,朝廷里无一人敢担保他不会反叛。王平一声吆喝,魏延手下一哄而散,他成了孤家寡人。马岱轻而易举就把他杀了。魏延反叛早已定性,如有冤情,后主怎不给他平反。连孙权都知道他不地道,还派人给诸葛亮带话提醒,可见此人虽非大奸大恶,却也是个不仁不义,无始无终,反复无常,乖张暴唳之人。

“子午谷奇谋”能成功吗?

谢谢邀请;魏延出兵子午谷的这个提议,确实是非常大胆的设想,孤军深入、直捣长安,一举推翻曹魏政权。这确实走的是一道险棋,这个建议能否获得成功?很大的程度是取决于对手状况如何,如果曹魏任用的将领是懦弱无能的人,军队的士气战斗力也不强,魏延想走这个捷径。也是有几分胜算的把握的。

但这个时期的曹魏政权,能统兵打仗的将才并不缺乏,而且士兵也骁勇善战,诸葛亮的顾虑也是不无道理的,弄不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处事谨慎的诸葛亮,否决了魏延的请求,也是有道理的。

“子午谷奇谋”能成功吗?

如果诸葛亮能扮演好配角,还是有一丝可能的。在三国的世界里,大力不一定能出奇迹,有眼光的大咖们更注重谋略。曹操重荀彧,刘备重诸葛亮,在这些谋士的帮助下,最终都成了一方霸主。所以,只要有好的计谋,是能在三国里混出个人样来的。

魏延的子午奇谋和后来邓艾突袭成都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两个都只要少量人马,路一样不好走,都可以突然出现在对方的都城前。邓艾之所以能险胜,靠的就是不走寻常路,才突袭成功的。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钟会在剑搁与姜唯苦站多日,很大程度牵制了蜀国的注意力,以为只要压住了钟会,就阻止了魏军的步伐,直接帮助了邓艾。

要是把邓艾和钟会的手段复制过来呢?明处有诸葛亮这个大饵从正面强攻,吸引魏军的注意力,最大限度保送魏延有子午谷,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到魏国的复地,考验曹睿的承受力,万一没扛住,说不定就投降了。那么,魏延的计谋就成功了。从这个角度看,魏延的计谋是有可行性的,这不莽夫行为,绝对是智慧的结晶,也是在三国时局下混的硬道理。不过这个计谋出现了致命伤,诸葛亮那一开始就不信任魏延,差点杀了魏延,总是防着这个人。要是魏延拿下了许昌,自立为王怎么办?他可是连诸葛亮屁股上长几颗痣都一清二楚,到时反过来打自己,就麻烦了。除了这个,诸葛亮更担心魏国有人算到了,如果打个伏击,那魏延连骨头渣子都剩不下了。

如果诸葛亮又支持又配合,子午奇谋有可能是历史上与赤壁之战并行的佳作。

“子午谷奇谋”能成功吗?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魏略

很多人说诸葛亮如果听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蜀汉北伐就可以成功了,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要实现子午谷奇谋,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夏侯楙真的如同魏延说的怯懦而没有谋略;

二:魏延真的能够在十天之内经过子午谷毫发无损的到达长安;

三:夏侯楙及长安御史、京兆发现魏延到来真的会不战而逃;

四:魏延占据长安城以后真的有足够的物资留给他供给军队;

五:来自东方的魏国援军真的需要二十多天时间才能到达;

六:经过斜谷入长安的诸葛亮部队真的能够在魏国援军到来之前与魏延汇合;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要想成功,这六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而完全实现这六个条件,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说第一个条件,虽然夏侯楙没有实战经验,但是好歹也是身经百战的夏侯惇之子,所谓“虎父无犬子”,魏延就一定能够肯定夏侯楙“怯而无谋”么?魏明帝曹叡知人善任,如果知道夏侯楙“怯而无谋”,还会让他镇守长安这么重要的地区么?假如夏侯楙并非“怯而无谋”,识破了魏延的计策,魏延这一万精兵,岂不会全军覆没?

第二个条件:子午谷崎岖难行,魏延真的能够在十天之内经过子午谷到达长安么?魏延能够保证行动的机密性么?假如魏国发现了子午谷出现蜀汉军队,调兵遣将在谷口阻击魏延,魏延就算凭借悍勇与军事能力突破谷口,到达长安之时,怎么也会有所损耗。即使没有魏军阻击,要想十天之内穿过子午谷,必定争分夺秒,不能有丝毫懈怠,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将士都会累死或者因为踩到悬崖峭壁摔死,魏延几乎不可能把一万人毫发无损的带到长安。

第三个条件:长安曾是汉帝国的首都,被称为西都,一旦被蜀汉夺取,会动摇魏国的统治根本。蜀汉一旦夺取长安以及长安以西地区,完全可以迁都长安,来个“天子守国门”,这时候虽然魏国依然没有被消灭,距离兴复汉室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以及可以说完成了“还于旧都”这一步,长安如此重要,魏国怎么可能不重兵把守?既然长安重兵把守又固若金汤,夏侯楙就是再傻再胆小,也不至于看到魏延就跑吧!魏延才多少人?五千精兵加五千运粮兵,即使完好无损的到达长安,也已经是疲敝之时,凭借这点疲敝的军队,能够攻下长安?

第四个条件:即使夏侯楙弃城而逃,魏延占据长安。魏军临走之前不知道坚壁清野烧毁物资,还会傻乎乎的留下物资给蜀汉军队用?魏延占据长安城以后未必有足够的物资留给他供给军队,如此一来,要么等死,要么强征长安百姓家的物资。这样一来,蜀汉必定失去民心。

第五个条件:魏国援军真的需要二十多天才到?如果人家快马加鞭提前到达呢?如果魏军主力在诸葛亮到来之前就赶到长安,魏延这点兵能够抵挡么?

第六个条件::经过斜谷入长安的诸葛亮部队根本不能够在魏国援军到来之前与魏延汇合,因为如果魏延这一路是奇兵,诸葛亮这一路就只能是正兵,为了掩盖奇兵的行军,正兵这一路必须攻城拔寨大张旗鼓,这样一来,魏国即使没有发现魏延的奇兵,不知道去阻击诸葛亮的正兵么?

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太理想化了,几乎不可能成功!

参考文献:

《魏略》

《三国志》

“子午谷奇谋”能成功吗?

(诸葛亮的北伐各道路中,子午谷是最长、最险的那个。)

感谢三国迷的好问题。即便依魏延的所谓“子午谷奇谋”而行,他走通了子午谷,最终还是不能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北伐进行的是全面战争,不是靠一两次所谓的“奇谋”能够实现目标的。而很显然魏延把这个问题想的过于简单了,忽视战争的本质性问题,没有站在全军统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的论述是基于《三国志》等的事实,而不是《三国演义》那个文学作评。

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个瞎折腾

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的。

版本一:“直取长安谋”。在鱼豢的《魏略》中是有记载的:

夏侯楙为西安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亮以为此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版本二:“会师潼关谋”。如《三国志·魏延传》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无论是哪个版本,结果都是一样的,都被诸葛亮否定。于是,很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来为魏延鸣不平,基本都说“如果---,那么---”。子午谷就摆在那里,几千年了都在那里。既然道路都是双向的,人可往、彼亦可往。曹魏征伐蜀汉,倒是走过两次,结果如何呢?

第一次:公元230年,曹真三路伐蜀,其中一路走的就是子午谷,结果:

会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曹真发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工夫,战士悉作。

这次说明这个路没那么好走,因为都是栈道,加之那个年代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维护和保养,大队人马通行极为不易,如果遇到连雨天,那更是灾难性的。

(曹真伐蜀。可惜这只是构想。因为一场连绵的大雨就把他的构想全给“灭”了)

第二次:公元263年,钟会三路伐蜀,本部东路军十二万多人是自长安由子午谷、骆谷、斜谷和阳平道数道平行进入汉中。而且为了配合作战,在本部出发前还命魏兴太守刘钦自旬阳趋子午谷南口,以确保道路畅通。如《三国志-钟会传》所载:

魏兴太守刘钦趣子午谷,诸军蜀道平行,至汉中。

可是即便如此,也遇到了麻烦,甚至萌生退兵之意。先是乐城和汉城不能攻克,只能留人围困而绕道:

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

接着又是与姜维在剑阁对峙,以致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军悉属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

更麻烦的是此时的钟会遭遇了当年诸葛亮同样的难题,那就是因地势阻隔后勤遇到了麻烦,如时人袁准的《又诸葛公论》:

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故功业如此之难也。

子午谷,是连接川陕诸道中道路最长最险的。曹魏伐蜀两次走此道,一次压根就没有走通,一次走通了,但是如果没有邓艾发挥能动性,将配角变成了主角,本军几乎就要退兵。那凭什么认定魏延所谓的“子午谷奇谋”就一定可以呢?

(钟会伐蜀。尽管走通了子午谷,可是汉城和乐城依然只能绕着走,要不是阳安关运气好遇到了内应,恐怕还是攻不下。)

北伐大业,是靠“奇谋”就能赢的吗?

所谓的“子午谷奇谋”,说到底它就是一次战术行动,它是否可行?效果如何?恐怕要放在诸葛亮北伐大业的全局中来考量和决策。其实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把希望寄托在一两次所谓的“奇袭”上。

北伐容易成功吗?其实早在当初的《草庐对》中就有明确回答。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后又经过了曹丕七年多的经营,特别是相对于其父亲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内部矛盾。难道诸葛亮对此没有认知吗?如时人张俭袁准在评论诸葛亮的“七问七答”中所言:

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

袁子曰:亮治实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远,非求近速者也。

所以,他的北伐大业压根就没寄托在一两次战术行动上。比如他坚定地执行“陇右战略”,五次北伐、两出祁山,都直指陇右,难道都是偶然的吗?

结合他几乎每次北伐都遭遇了“粮食危机”,更大的着眼点在于“因粮于敌”,以利持久战。如《资治通鉴》所载:

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

同时,借助陇右的地形地势,以蜀汉擅长的山地战,对曹魏部署在关中的兵力进行大量杀伤,如一千多年后的南宋虞允文论西北形势所言:

关中天下之上游,陇右关中之上游,故欲控有关中,宜先控制陇右。

(洛阳-许昌-邺城,这一带才是曹魏统治的核心区。他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直接攻击这里吗?)

同时,曹魏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在洛阳-许昌-邺城区域,不在关中。即便魏延走通了子午谷,无论是兵锋指向长安或潼关,都不能直指这个区域,更可能是陷入曹魏优势兵力的两面甚至多面夹击之中,一旅独进又有多少胜算呢?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能不能胜、可不可行,其实《孙子兵法》里就给出了答案: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依魏延之计,兵少、路险、粮难继而敌重,哪一条能构成“不可胜”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