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先来分析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基本的运动,一种叫自转——地球自身的旋转,另一种叫公转——绕着太阳的旋转。自转是绕着穿过南北两极的地轴进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离两极越远的地方转速越快。与两极等距的那一圈叫赤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也就是24小时。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每秒30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也就是一年,天文学上称之为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怎样形成的?

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第一种是天文意义上的划分,最常用的是二十四节气,春季从立春开始,夏季从立夏开始,秋季从立秋开始,冬季从立冬开始。它是由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在地球上的位置形成的,对于我国来说夏季直射在北半球,冬季直射南半球,春秋季是过度季节。

第二种是气象统计学上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这种划分在日常生活最常用。

第三种是气象学上的划分,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这种划分对身体感觉最明显,对农业生产指导意义大,但经常会挑战常识,如广东有些年份会没有冬季。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怎样形成的?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不垂直,偏离的角度是23度26分(黄赤交角)。在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阳光照不相等,且周期性变换。

但与每个地区离太阳的距离无关。真正原因是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不同。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也就是说居住在北回归线的人会发现,中午12点时太阳会在他们的正头顶上,而在南回归线上,即使是正午,太阳与地面的角度只有大约44°。

日照更多的半球是夏季,另一半是冬季。春季和秋季则为过渡季节,当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时,两个半球的日照情况相当,但是季节发展的趋势却还是相反——当南半球是秋季时,北半球是春季。

中国传统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的起点,立春就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以气候本身的标准──候温(五日的平均气温)划分 夏季──候平均气温在22 °C以上的连续时期。 冬季──候平均气温在10 °C以下的连续时期。 春季和秋季──介于10 ~22 °C之间的时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怎样形成的?

一年四季是怎么来的?有回答是按太阳高度角分为四季,有回答是地球公转分为四季,有人回答是按月份分成四季,这都是所答非所问,题目是问四季是怎么来的,不是问四季是怎么分的。

一年四季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地球某一区域在不同时期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不同,进而造成气温高低不同而来的。

由于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是持续稳定的,造成地球不同时期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的原因是地球自转轴线与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是23°26",而非90°。这一因素造成地球处在太阳前后左右不同位置的时候,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不同。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的公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