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杨继业主要是被王侁害死的,潘美只是被诱导,为何潘美背了黑锅,成了奸臣?

那是后来通俗演义小说,演绎出来的,在加上名间的各种说书人,久而久之潘美就成了大奸臣

历史中杨继业主要是被王侁害死的,潘美只是被诱导,为何潘美背了黑锅,成了奸臣?

主要因为王侁的监军身份特殊而老百姓搞不清监军是干嘛的,所以把责任全扣到主帅头上。其次,考虑到潘美的“外戚”身份容易招恨。

先多说几句。杨继业,其实历史上这个名字不是很常用,还是常叫杨业。因为曾被北汉睿宗刘钧收为养子,于是赐姓刘,按照刘钧儿子的辈分继字辈,得名刘继业。后投降宋朝,恢复杨姓,继这个字辈也不用了,所以杨业原名刘继业,杨继业这个名字倒是没怎么用过,倒是在辽史中记录为杨继业,这个名字就传开了。

杨业之死,是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雍熙三年北伐,按照部署,兵分三路。东路由曹彬、米信各率所部以掎角之势出雄州,中路由田重进率部击飞狐,西路由潘美率部出雁门。杨业就在潘美率领的西路军中。原定计划,由实力最雄厚的东路军佯攻契丹的南京幽州,将契丹主力吸引过去,等中西二路集结,将敌军歼灭。但是问题在于,曹彬东路军进展实在太快,攻陷了涿州,但因为孤军深入,很快暴露在契丹的侦察之中,然后就被契丹切断了粮道,曹彬无奈,退回雄州补充粮草。如此一来,战机已失,等东路军再次攻打涿州时,萧太后与辽圣宗御驾亲征,契丹主力齐至,不断骚扰,断曹彬水源,在撤退途中被契丹追杀,尸横遍野,东路军几乎全军覆没。契丹军队立刻乘胜追击,攻打西路军,西路军本来不如东路实力雄厚,只能撤走。

如果直接退走,必然被追杀,所以需要有人断后,于是潘美就选择了杨业,正面攻击辽军,以攻为守掩护大军撤退。要说私心不能讲没有,因为杨业是北汉降将,自然不那么亲,但更多的原因还是正面的,因为杨业率领了宋军非常稀缺的精锐骑兵,能动性高,不让他去实在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杨业当然不是很愿意,结果这时候,西路军监军刺史王侁讥讽杨业是否有别的想法。杨业本来就是降将,不能担反叛的污名,于是只能硬着头皮上,只是恳求潘美、王侁在陈家谷埋设伏兵,候自己退至,出击掩护自己。二人答应。但是谁知真的等到杨业退到陈家谷时,没有伏兵。是王侁先逃走,而潘美无法阻止,只能跟着走。就这样,杨业陷入绝境,被俘后绝食而死。这就是杨业之死的情况。

此战后,杨业之妻折氏(小说戏曲中佘太君原型)上书为夫君申冤,官民群情激愤。宋太宗将潘美连降三级,王侁除名。从处罚上看,也很清楚,王侁罪名更重。坚持让杨业出战的是王侁,陈家谷之战,是王侁逃走,潘美阻拦不住才跟着走。

但是,后来的小说、戏曲,王侁这个人几乎消失,杨业之死的责任完全被扣在潘美头上。主要是监军的问题。监军,自古就有,一般是文官或者宦官担任。说好听点,监军是“特派员”,说难听点就是个“监视器”。这些人没有作战经验,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偏偏他们才是真正说了算的人。主将都不敢得罪监军,因为他们回朝一句话,就能左右皇帝对战争的判断。那为什么要设监军呢?因为皇帝信不过武将啊,万一他们手握雄兵造反怎么办,就派亲信文官或宦官监视他们以防万一。

就是因为王侁这个身份,让潘美、杨业都不得不听他的。但是古代的纯朴老百姓搞不明白啊,他们认为战场的命令都应该是主帅下的,监军是干什么的,听着就不是很大的官,于是自然而然就认为,让杨业陷入绝境的一定是主帅潘美。这是最重要的一层原因。

第二层原因,限于一些知道监军作用但不敢明言的人。因为监军是皇帝亲自委派的,一直说监军的不是就等于在骂皇帝。古代为尊者讳,皇帝是不能有错的,于是,监军也不能被一直指责,就此,主帅潘美只好多担待一点了。

第三点原因,潘美的“外戚”身份。实际上这个身份还有点乌龙,因为潘美的外戚身份并不正宗。小说戏曲里潘美的女儿是宋太宗的宠妃,而事实上并不是,是潘美的孙女嫁给了宋真宗,宋真宗那时候还只是皇子。但是以讹传讹,或者说有些人就觉得外戚一定不是好人,一定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所以,干脆把孙女的事情嫁接给了女儿,潘美成了宠妃的父亲。古代思想就是喜欢将皇帝的昏庸归罪于女人、外戚,就这样,潘美更是洗不清罪名,被万世唾骂了。

历史中杨继业主要是被王侁害死的,潘美只是被诱导,为何潘美背了黑锅,成了奸臣?

“杨家将”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而随着这个故事的广为传播,不仅成功塑造了杨家满门的忠烈形象,更使得潘美背负了上千年的骂名。其实,只要熟知这段历史,我们便可知道,真正害死杨太公的乃是监军王侁,但为何潘美会被塑造成罪魁祸首,最终被骂千年呢?

赵光义挥兵北伐,杨继业绝食而亡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大军兵分三路:东路以曹彬为主将,向雄州、霸州方向进军;中路以田重进为主帅,由飞狐(河北涞源)向北推进;西路以潘美、杨业(杨继业)为正副统帅,率军出雁门关伐辽。

△雍熙北伐示意图

开战伊始,宋军各路进展迅速,曹彬攻克固安南城,田重进则于飞狐以北大破辽兵,潘美则在西陉痛击辽军,攻克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应州、云州。

然而,由于大军粮道被耶律休哥截断,宋太宗派人告诫曹彬不要再向前推进,因为一旦东路军出现变故,无人牵制的耶律休哥必然会导致中路军和西路军陷入危局。然而曹彬手下诸将在听说潘美、田重进部连战连捷的消息后,曹彬已经无法正常约束诸将,只得顺从大家之意,“乃裹五日粮,再往攻涿州”。

△宋太宗赵光义

结果,曹彬的东路军被耶律休哥一路追杀,惨遭大败,就此失去一战之力。此后,辽国开始反扑,先后攻陷蔚州、寰州等地,眼看大局已经不可逆转,宋太宗下诏令潘美、杨业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

杨业于是为潘美等人献上撤退计策,王侁却反驳道,“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刘文裕也表示赞成,杨业进行反驳,王侁却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潘美

杨业毕竟是降将,无奈之下只得指着陈家谷口说道,“各路军马在这里摆开步兵、弓箭,支援左右翼的兵力,等我转战到这里,就用步兵夹击敌人救援你们,否则,都会被敌人所杀。”于是潘美和王侁便率领军队在谷口布阵,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却始终不见辽国军队到来,便以为辽军被打败撤走,为了争夺战功,王侁等人便也率兵离开了谷口。面对这种情况,潘美根本无法控制军队,也只好率军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二十里。

△杨业

而等杨业率军到达谷口之后,哪里还有宋军的影子,在辽国大军攻击之下,杨业最终因伤被俘,其次子杨延玉也最终战死沙场。杨业被俘之后,最终绝食三天而死。而潘美在听说杨业战败之后,也只得带兵退回。

潘美不是主犯,为何被骂上千年

实际上,当时潘美的位置也很尴尬,大宋立国之后对武将本就不放心,再加上赵光义刚刚继位不久,潘美身为老将,也根本不敢与监军王侁作对。北伐结束后,宋太宗赵光义在处理参战人员时,潘美被贬官三级,而监军王侁则被“除名,隶金州”,刘文裕也被“除名,隶登州”。由此可见,赵光义也认为责任主要在王侁。那么潘美又为何会被骂上千年呢?

△王侁

1、潘美并非没有责任。对于杨业之死,潘美虽然不是始作俑者,虽然同样有难言之隐,但其作为西路军主帅,发生这样的悲剧,要说他没有一点责任显然也不可能。这也是其最终会被贬官三级的原因。

2、艺术创作的需要。我们知道,杨家将之所以闻名,与“忠义杨家将”等艺术作品是密不可分的,要在艺术作品中塑造杨家将的忠义形象,便必然要树立一个奸臣,监军王侁虽是始作俑者,但其监军的身份却根本“不够格”,如果站在对立面的是身为主帅的潘美,则无疑显得杨业之死更加悲壮。

△潘美

3、艺术作品显然要比正史影响大。潘美奸臣的形象之所以会深入人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原因,艺术作品的流传度和影响力,显然要比正史更大。在这些艺术作品的广泛影响之下,潘美想要彻底摆脱奸臣的形象,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潘美之所以会变成奸臣,乃是在其无法摆脱领导责任的情况下,艺术创作的需要,而由于艺术作品影响力的原因,他的奸臣形象便就此“深入人心”。

历史中杨继业主要是被王侁害死的,潘美只是被诱导,为何潘美背了黑锅,成了奸臣?

潘美背黑锅,不知道为什么替他洗白?难道杨业的死不是因为主帅潘美和监军王侁造成的?潘、王责任至少5:5对半开,更应该潘6:王4,不说别的,潘美是第一号的军事主官,军中事务自然要负第一责任!

潘美(公元925——991年),宋朝开国元勋,灭南汉,征南唐,伐北汉,攻辽国……屡建奇功,功臣里仅次于曹彬,功劳比杨业大多了;

而杨业只是宋太宗征北汉时收下的降将,他的主要功劳是镇守北疆,打辽国;

两人一起共事是在公元986年雍熙北伐时,赵光义安排潘美为主帅、王侁为监军、杨业为副帅组成西路军;他们率军出雁门关,收复朔、云等州,一路顺利;后因主力东路军溃败已无法达成战争目的,宋太宗令西路军出代州掩护云、应、寰、朔四州百姓内迁;当时辽国已占领寰州,杨业主张分兵应州,吸引辽军东去,以弓箭手守住谷口,保证百姓安全南撤……本来办法很好,但是监军王侁却说“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还语激杨业“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监军战争经验不足有情可原;作为身经百战的主帅潘美会不懂?1号人物懂又不阻止、不作为就是严重犯罪,尸位素餐;监军的话已提到政治高度了,杨业无语,只好遵命,但要求潘美、王侁安排伏兵在陈家谷接应他;随后杨业到前线战斗,敌众我寡,中午退到陈家谷时却无人接应,杨业力战不敌,中箭被俘,绝食而死!

这就是杨业之死的经过,难道说主帅潘美不该负主要责任,当然监军王侁也有很大责任,但监军只是朝廷临时差遣,因为宋朝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对武将不大放心,派监军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但没有战争指挥权和决定权,军务还是主帅说了算,所以西路军1号人物潘美必须负主要责任;

至于有人从事后处理结果看:王侁被除名,潘美仅被贬官三级,就说王侁应该比潘美对杨业之死负更大责任,简直是笑话;因为潘美不仅是开国功臣,还是赵光义的儿女亲家(潘美的一个女儿是赵恒的老婆),这层关系岂是一个区区兵马都监王侁所能比的?处罚轻点也在情理之中;

不管怎么说,杨业之死潘美的责任是第一位的,不接受反驳;

当然,潘美也不是传统戏曲、评书、小说里那个大奸大恶的卖国奸臣形象;开国功臣潘美对宋朝的功劳比杨业大,这也是不容置疑的;传统戏曲、小说、评书里的潘仁美形象是经过艺术加工形成的,主要是后来宋元明时期国事糜烂,为了宣传忠君爱国、激励人心塑造出来的一个人物,潘美不幸被选中是因为他本人在杨业这件事上有污点,有把柄被人们抓住;其次潘美当时是节度使、国公级别的中央人物,而王侁只是地方上的兵马都监,相比之下,潘美更具有代表性,知名度也高,而王侁级别低,影响力不够;最后潘美与赵宋皇家有联姻关系,在我国裙带关系本来就会让人想入非非,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拓展了文学艺术的创作空间,所以潘美就是最合适的那个人物形象!

对历史人物客观看就好,功是功,过是过,没有完美的人,让他们回归本人的形象就好,潘美也一样!

历史中杨继业主要是被王侁害死的,潘美只是被诱导,为何潘美背了黑锅,成了奸臣?

中华民族向来喜欢失败的英雄。

中国宋朝的历史上,谥号叫做武穆的将领,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大家都知道,岳飞。第二个,是北宋的曹玮。“武”和“穆”都是中国古代谥法常用字。《汲冢周书》称:“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諡法》称:“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两人功绩类似,可岳飞的知名度比曹玮高多了。为什么?岳飞是冤死的!还有就是金庸大大的原因。曹玮又是官二代,又是善终的,谁记得你?

既然是英雄就不能随便失败,但是杨业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心里的一个英雄大家都知道失败了,那就找原因吧!

首先,皇帝是没错的。

那就是有奸臣作祟。既然找奸臣,那就得找大官,现在话说就是大老虎,打苍蝇没意思,人民群众觉得不过瘾。那谁是大老虎呢?

最后,大家一琢磨,潘美最合适。

一来,他是西路军的统帅,虽然事实上王诜做主,可广大群众哪知道监军是干啥的?

二来,后来潘美的女儿是进了后宫。他就是国舅了。

三来,谁让你潘美没死呢?金刀无敌杨业都死了,你作为一个统帅还过得好好的,虽然被降了职,可后来又升回来了。

所以潘美就好死不死替王诜背了锅。

历史中杨继业主要是被王侁害死的,潘美只是被诱导,为何潘美背了黑锅,成了奸臣?

在古代,有财力读书的是少数人,说是万里挑一也不为过,所谓的耕读传家并不是我们认为的一边种地一边读书,而是地主阶层靠大量的田地收益供自己家孩子脱产读书,所以最为广大的普通群众是不识字,无法读书的。那么他们靠什么打发闲暇时间,接触外界呢?答案是说书先生和戏班听戏。因为杨家将小说的出现,说书先生和戏班将杨家将演义里边的人物善恶带到了现实中,随着杨家将传说的传播,杨家将和潘美(潘仁美)的形象也就此固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