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户口不在一起,现在怎么证明我爸是我爸?
说一个我身边的例子:
朋友当时自己没有房产,考虑到孩子学位的问题,经朋友同意,要将自己和孩子的户口都转朋友位于名校附近的房产上,这样,未来孩子上学就属于地段生。可是,由于只能转一个,孩子还小,不能转,就只转了大人的。当时商量着,等后期有名额了,再随迁过去或者自己买房解决。事情也就这么过去了。
后来,孩子要上学了,房子还没有买上,好在有名额了,在咨询户口随迁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尴尬的问题:
你女儿?你如何证明?甚至有办事人员开玩笑说,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拐卖儿童啊!
朋友哭笑不得,但是也只能理解,后来到了广州南方医院做了亲子鉴定,才将这个办理好。
现在,中央都已经明确表态,有关部门一定要简化办事流程,不得故意刁难老百姓,要着重服务于老百姓。可是,如果万一还是遇上了这样的奇葩事情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地解决。只要你想解决,就一定要办法解决,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是合法的;
1、立遗嘱
这个是一个光明正大的方法。
只不过一般人比较少用到,毕竟一般人也没有那么多的财产,立什么遗嘱呢?
再有, 国人对立遗嘱这个事情内心是抗拒的,觉得不吉祥。
当然,立遗嘱不是去解决问题,只是为解决事情提供依据,必要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作为未来的证据。
2、媒体曝光
无奈啊,如果你不想立遗嘱,或者觉得立遗嘱麻烦,会给家人长辈骂,那你就采用媒体曝光吧。这等于是用舆论去倒逼政府部门办事。有难度,但是值得一试。
新闻媒体最好是找官媒,提供你可以提供的证明,人证、物证。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没有什么技巧,有的就是你的真实就好了。
3、打家庭纠纷官司
如果新闻媒体还是不行,看来还得靠自己!这个可能是最后的办法了!
官司怎么打呢?用赡养父母这个名义去打!
所以,你得提前准备个半年,和你父母不要有任何的资金往来,这个是最起码的。
【总结一下】现在这样奇葩的事情很难遇到了,重点是很多人也有意识地去规避这样的事情了,但是百密一疏,总有遗漏的时候,如果你万一还是遇上了,不妨按照我的方式去试验一下,或许能够帮到你。
请问,户口不在一起,现在怎么证明我爸是我爸?
户口不在一起,怎么证明我爸是我爸?
题主大人的描述是,上大学后户口迁出,然后父母搬迁异地,目前持有的户口没有之前信息,担心血缘关系的证明问题。
这是一个有关户籍人口证明材料的专业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采取户籍政策的国家,作为中国的老百姓,户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不说上世纪它是分配口粮、副食品的依据,现在家庭的教育、医疗等重要福利保障,也都是依靠它来认定的,可见其重要性。
就目前来看,取消户籍制度的可能性很小,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并要求各地根据意见要求,抓紧出台本地区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取消农业与非农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重点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实际操作上,包括北京在内已经有30个省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
那么,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户口资料档案,对老百姓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公安机关开具出生死亡、亲属关系证明材料的依据,供居民在房产、出境、公证、诉讼等多方面使用。
现在单说亲属关系证明。对于如何证明“我妈是我妈”之类的质疑,公安部已经明确了十八类不再由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材料,包括这里奇葩证明,由持有的户口本记载为准。那么像楼主所说,户口本上由于内页和索引更换,没有体现的怎么办?
这种情况,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派出所调取相关的居民户口档案,一般来说,派出所保存的户籍档案,是有年代延续性的,每一次居民的户口和人员变更都有记录,从最初的解放前竖版居民登记表,到后来的横版户口大簿,再到后来的单人常住人口登记表,包括了出生、死亡和迁移情况。像题主大人的疑问,只要去派出所提出查询申请,就可以顺利开具。
如果发生过户籍迁移的情况,那么就需要题主大人仔细回忆,自己出生时的户口所在地,找到当地派出所进行查询,也可以通过倒推的方式,从当前户籍地派出所往前推,或许上一次迁移地的户籍派出所即可提供需要的信息。
现在,很多地方的公安机关实行档案查询数字化改革,有些资料也不必非要跑到户籍地派出所才能查询,可以到就近派出所询问一下,如果可以实现异地查询,还省却了往返奔波之苦。总之,你的父母永远是你的父母,这是错不了的事情,户口在不在一起都没有关系,也到不了跑医院做亲子鉴定的地步。
请问,户口不在一起,现在怎么证明我爸是我爸?
像题主说的这种情况现在太普遍了。好多一家人都不在一个户口本上,比如有的孩子跟着母亲的户口,父母也不在一个户口本上,孩子大了有工作成家了,也会有自己单独的户口。
至于怎么证明我爸是我爸,不一定非得通过户口本来认定,其实有很多方式方法来证明的。比如说,现在有的亲子鉴定,通过血缘和基因来确定。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单位或者社区,村委会开证明,证明你们之间存在父子关系,再或者通过证人证言,都能证明的了。
当然,特别是对于未成年孩子,出生证明就是很好的证明,上面详细表明了父母亲信息以及关系。
像我们平时办理公证业务的时候,特别是针对继承权公证业务,我们都需要一个亲属关系证明,这里边就会包括父子关系,女子关系,夫妻关系,可以让我们详细了解被继承人的第一顺序继承人都是有谁,是否在世等等。而这个亲属关系的证明就需要到单位或者户口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或者村委会来盖章证明,也就是说必须是了解被继承人的基本情况的单位。我们也是根据这些单位出具的证明来认定你是否是他的继承人,是否具有继承权。有些人觉得这些都是非必要的,不明白为什么搞这么复杂,首先这是涉及个人身份关系,不能替代,其次,财产继承所涉及的财产有时候数额巨大,特别像房产,肯定也要更加慎重,如果不仔细调查核实身份关系,岂不是很可怕?!你说自己是继承人就是,你说自己放弃不要就不要了,那岂不是很随意,进而难道不会损害真正当事人的权益吗?
所以证明其实很重要的,同时也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证明的。
请问,户口不在一起,现在怎么证明我爸是我爸?
户口不在一起,证明我爸是我爸有如下方式:
第一、去父母亲单位查档案。干部职工的档案中有《职工履历表》,里面会有详细的亲属关系记载,只要复印了单位再盖章,就可以证明“我爸是我爸”。
第二、去父母户口所在派出所查。在父母户口所在的派出所查《常住人口登记表》,里面会有详细的亲属关系记载,只要复印后派出所盖章即可证明。
第三、本人出生证明。出生证上有父母亲的姓名,找到出生证就可以证明“我爸是我爸”。
第四、父母在农村的村委会证明。可以找村委会开证明,并且找几个见证人签名,以此来证明父子关系。
第五、去公证处公证。带齐相关证明材料,去父母户口所在地的公证处做亲属关系证明的公证,有了公证书,即可证明父子关系。
第六、做亲子鉴定证明。在以上证明材料都无法找到的情况下,父子可以做亲子鉴定来证明“我爸是我爸”。
请问,户口不在一起,现在怎么证明我爸是我爸?
我刚经历了这件事,说难也难,说不难也容易,就看你的运气了。
我的运气就比较好。我大致说一下过程,希望对遇到相同问题的朋友有所帮助!
我父亲4月26日去世,整理遗物时,发现有张银行卡的钱在知道密码的情况下取不出来了。原因是较长时间内这张卡没有任何操作。这样卡就睡眠了,想要取出来就要所有继承人去公证处公证。因为我父亲是八十二去世的,所以继承人有我母亲,我哥和我!因为超过八十去世的,所以默认我爷爷奶奶去世。
我领着母亲,拿着银行卡,父亲的死亡证明。父母的户口本,一起到银行打了存款证明,然后拿着这些证件证明到了公证处,公证处收下后,让我去父亲单位复印职工登记表中有家庭成员那一页。同时还要盖上单位公章,留下单位负责档案的工作人员电话。我父亲档案存放的地方和盖公章的地方不在一个地方,我复印完还要跑到城市另一头去盖公章!
问题来了,我父亲是高龄老人,她们的职工登记表还是油印的,内容是手写的。我家原生家庭一共四人:父母,我和哥哥。我哥哥名字中有一个庆字,被误写成清字。结果就是我们要证明哥哥是父亲的儿子!
其实很简单,可以去派出所找到没分户前的户口档案,还有就是到我哥哥或者我的单位复印职工登记表中家庭成员一页。哥哥的档案在人才中心,我的档案在单位,比较起来,去我单位复印最简单。于是我和单位人事通了电话。由她复印好交给我了。
公证处审查了大约一个星期,通知我们拿了身份证和每个家庭一共三个户口本到了公证处,填写了若干声明,得到了一式两份公证书。到银行就把钱取出来了。
这份公证书我又复印了几份,万一再需要证明我哥是父亲的儿子,会有用的!
我想这位朋友想证明您父亲是您父亲也可以参考:到单位复印职工登记表有家庭成员那一页。如果没有单位就去派出所找没分户前的原始档案,现在派出所办事不难,只要你有正当理由!
个人感觉有单位要比没单位办事容易。比如退休,比如这次打证明,就是等电话,不跑冤枉路!没有单位恐怕要麻烦一些。
请问,户口不在一起,现在怎么证明我爸是我爸?
19年底去银行办理一些手续,需要证明我父亲是我父亲,不巧的是我和我父亲不在一个户口本上,于是乎开启了“证明我爸是我爸”之路。
首先:有出生证明就可以,悲剧的是出生证明不知道被我妈扔哪了。
其次:没有出生证明的话双方拿上户口本到社区可以开,悲剧的是社区怕担责任不给开(有的社区开,有的社区不给开)。
最后:社区如果不给开那就需要去辖区派出所了,幸运的是辖区派出所有熟悉的朋友。
当然派出所肯定回复说早几年就不开这样的证明了,这时候想简化手续就需要找派出所或者户籍室的熟人了。要么翻户籍档案,复印盖章即可;要么找个担保人委托社区开;要么派出所直接开。
我最终找了我们当地派出所的朋友开了一份无犯罪记录的证明,里面写道:“本人:XX和其父母:XX,均无犯罪记录,特此证明。落款+盖章”,因为银行没有特定格式,只需体现出父母是你父母即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