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仍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等现象?
结合今天的职场热点来回答吧。今天的热搜:报道称胜利油田等国企生产一线也出现用工荒现象,如何看待不少年轻人不接受劳务派遣形式?如何缓解这一现象?
不知道内情,不能随便评价。正如德纲相声里说过,你没有经历过他的事情,就没有资格劝他放下。胜利油田作为典型的传统能源国企(央企中国石化的特大型二级分公司,比大一型企业还高半格),一线用工模式的转变以及带来的复杂矛盾,也是各类央企和国企普遍的深层次问题,具有非常鲜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胜利油田作为国内第三大主力油田(曾经是第二大),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典型的“老、大、特、旧”国企。胜利油田是胜利管理局、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胜利石油工程公司、胜利社区服务板块、胜利教育板块、胜利供水供电供暖板块以及大量办社会机构、改制企业等单位的统称,职工家属50万人。目前,胜利油田一般指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即:十大采油厂等上市单位),主要指中国石化股份公司的上市部分(石油开采、存储等优良资产),其他的板块大多数属于非上市的存续部分。这个问题下的胜利油田就是指上游(石油开发,即:石油开采部分)大约在册职工20万,其中劳务派遣制员工应该占50%以上,当然了,还有大量农民工、临时工、季节工等不固定工时的用工人员。
胜利油田属于第一大央企中国石化旗下的第一大分公司,用工(定员)和工资(总额)都是执行“四定”机制,用多少人、发多少工资,由上级核定。那么,胜利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之后,即:现在的石油开采含水率高达98%,从几千米深的地下抽上来的液体中,有98%的水、2%的石油。综合成本(完全成本)越来越高,目前猜测高达80美元以上。石油开采的成本几乎是刚性的,石油开采是一种特殊工业,你把油井关闭,不抽水,那么,油井就会被堵住,再想打开就难了。所以,压缩人工成本就成为主要途径。油田的人工成本至少占石油开采成本的30%以上。
那么,压缩人工成本,一条路是减人,一条路是降薪。傻子都知道,给在职的员工降薪是一条不可能的办法,那么,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员工分成正式员工和劳务工、外包工的三种身份。正式员工的工资走的是工资总额,劳务工的工资走的是劳务费,外包工的工资走的是经营费,就可以有效避开“定员、定岗、定编、定资”的限制。
这是历史大背景:正式员工的工资只能涨不能降,那么,在招工的时候,就招劳务工,给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工资,这就解决了用人和工资的难题。那么,按照上级规定,劳务工只能从事三性岗位(临时性、替代性、辅助性),也就是说从事最辛苦的采油、巡井、作业、门卫、保洁等低薪职业。那么,这种岗位又脏又累又辛苦收入还低,谁愿意干呢?就是农民也不愿意干了。
还有一个历史大背景。自2010年以后,上级给胜利油田提出的正式员工只减不增的要求,所以,胜利油田只能招聘主体专业的应届生(石油地质、石油勘探、石油工程等),通用专业和其他专业基本都不招聘了。刚才说,胜利油田广义上有50万职工家属,每年的职工子女毕业后就2-3万人想就业。这2-3万的子女中,学主体专业的只占少数,80%的子女无法招聘进来,面临员工期盼的很大压力,于是,胜利油田拿出一线岗位招聘劳务工,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那么,问题也就来了,这些子女都是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因为学了非石油专业,就要去一线做劳务工,而他的同学因为学了石油专业就做正式工,收入差距几倍,当时还能忍受,现在谁能忍受,于是,许多子女宁愿背井离乡去城市就业,也不回油田当劳务工了。
劳务工的使用,严重冲击了同工同酬。同样的岗位,正式员工年薪10万,劳务工只有3-5万元,而且干脏活累活的都是劳务工,引起了劳务工群体的不满。2016年,国家又出台规范劳务派遣市场的政策,要求劳务工占比不能超过用工总量的10%。一些银行就把劳务性质的柜员转成了正式工,但是,如果油田也把几十万的劳务工转为正式工,人工成本是无法承受的。于是,他们把劳务工又转变成业务外包身份。
你们看懂了吗?
第一,胜利油田的开采成本居高不下,甚至与国际油价倒挂,上级不让他们招聘正式员工,控制生产成本。
第二,随着员工的年龄老化,他们又需要补充员工,不让他们招聘正式员工,他们就招聘劳务工。
第三,国家不容许劳务工使用太多,不能超过10%,他们就转变身份为外包工。
第四,他们用劳务工的出发点,就是减少人工成本,那么,劳务工和外包工的收入怎么能提高呢?
第五,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低收入的劳务岗位,年轻人就不想去了。如果涨工资,生产成本又承受不了。
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有三点:
第一点,胜利油田的开采成本居高不下,甚至与国际油价倒挂,上级不让他们招聘正式员工,以便控制生产成本。随着员工的年龄老化,油田又需要补充员工,他们只能招聘劳务工。国家不容许劳务工使用太多(不能超过10%),他们就转变身份招聘,招聘大量业务外包工。
第二点,油田使用劳务工和外包工的出发点,就是减少人工成本。劳务工和外包工的收入怎么能提高呢?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加,低收入的劳务和外包岗位,年轻人当然不想去了。如果要求油田给劳务工和外包工涨工资,生产成本又承受不了。所以,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第三点,劳务派遣模式,是舶来品,实际上并不符合国情。国人不喜欢被人为地划分不同的身份,关键是不同的身份享受的薪酬福利差异很大,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等矛盾。因此说,劳务派遣制度和业务外包制度,并不是一个良好的用工模式,理应取消,让企业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
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仍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等现象?
找工作不难,找好工作难。
首先我们看“用工荒”说的是谁?用工荒指的是用工短缺现象,以前有民工潮,现在很多地方招不到人,所以才出现了“用工荒”这个词。但是你题目里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这么多”而出现“用工荒”,这根本对不上。绝大多数大学生一定不会去工地做农民工做的工作,因此,即便大学生毕业群体再多一倍,也和传统意义上的“用工荒”没什么关系。要说城市中的企业和单位,也的确是有用工荒的,但用工荒也只出现在一些很让人无语的岗位。
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工资低、活累。
招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选学历高、能力强的学生,学生选待遇好、环境优的企业,这没毛病。你出的工资是一月2000元人民币,要求本科以上,专业还要对口,当然不可能收到几份简历。譬如深圳一家私营医院,要求本科或以上院校医学专业毕业,月薪给的很低。本来要招40个人,结果只有6个人投了,还都是大专生和技术学校的学生投的。
企业负责人就很郁闷。
我说你郁闷啥呢?
你给的那薪水,本身就只能招到这种水准的学生,你非要本科及以上,还要专业对口,又不舍得多给点工资,什么人才会投给你呢?虽然各方都是权衡之下做出的选择,但市场是非常公平的,你给的待遇差,但对投递者的要求高,那你就该用工荒。我们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份策划的工作,月薪300元,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必须为中文、新闻、传播相关,招50人。
你猜谁会去?
是不是谁去谁傻缺?
道理大家都是懂的,我们反过头来说大学生的就业难。其实也是如此,大学生对企业的要求,肯定内心充满了期望。第一,工资不要太低,最起码够我吃住的还要留出来,不然我来是干什么的?第二,工作不要太变态,不是那种老板说一声加班然后让员工天天看免费加班的那种;第三,我要实现我的价值,我要看看这公司有没有前景,没有的话就很抱歉,我得考虑考虑再去。一个能力优异的学生,有没有资格对企业这样要求呢?
显然是有的。
然而一个能力很差,要啥啥没有的普通学生,想去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福利多”“加班给加班费”“有前景”的公司,那就是痴人说梦。这样的好公司毕竟是少数,而学生总是很多,每年都有700万大学生毕业。好公司的招聘,邮箱总是爆棚,企业肯定选自己相得中的,那就得是出类拔萃的。
而相对优秀的学生,则也会陷入一个“找工作难”的境地,因为以ta的能力,找不到非常好的工作,但找一个比较好的还是可以的。可惜就连比较好的工作,都被最优异的一群人占据了。这群学生只好找了个普通工作先干着,而普通的大学生,则游走于工作边缘,真的很难找到一份“还行的工作”。
总而言之:
招个普通大学生都会工荒的企业,通常不够优秀。
找个普通工作都很难的学生,通常不够优秀。
优秀而又招不到人,拔尖而又找不到活的,我们很少听说。但“还好”的学生,很难找到“还好”的工作,因为企业的“还好”,与学生自我评价的“还好”相比,标准肯定是更高一些的。
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仍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等现象?
工作难找,用工难,这个问题出在双方的希望值相差太大,用工想白干才好,打工的想一夜致富,问题就出在这里。
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仍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等现象?
个人观点:主要原因应该是,高不成,低不就。这都是,个人对现代社会认知出现了偏差。总以为,自己的知识应该与相应岗位匹配才肯去,殊不知,除了搞科研外,很多岗位,其实只要有高中文化就可以胜任。这种人,还没有等到社会来挑选,自己就自己否定了。很不值!!!
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仍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等现象?
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仍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等现象?那就必须看看大学毕业生想干什么工作,又能干什么工作❓
按你所说,眼光高倒没什么错,那是你个人的看法,但你有啥本事拿什么钱,就是真刀实枪了。没有企业会因为你是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招得你来,你却创造不出价值,还给你开高薪,烧高香供着你。懂不懂,什么是买方市场,什么又是卖方市场?这是职场铁律,概莫能外。反过来想,你自己会去买达不到你要求的任何东西吗❓这个比方,虽不完全恰当,但道理却是完全一样的!
当今中国,大学生的真正实力与企业用人的要求和发展,正是因为呈现出不对等又不相适应、匹配的根本现象,才会出现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觉得企业不讲人情,而且还不反思,自己应该怎么去改变。既然你自己是被企业使用者→实现者→创造者,而你自己却不愿沉下心来,努力学习、积累和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现实要求,那你又凭什么开口闭口奢谈拿高薪挣大钱呢❓
而反过来看,企业又不满意现在相当一批大学生,学到手的、能力积累的别多少,还这看不上那又不愿做,小事做不好大事又干不来,徒之奈何。再说深点,你没有啥,你又想让人用你,多给钞票,天下有这等好事?现在的中国,不是没有工作,但钱不多;而好工作有,待遇也高,可你又达不到要求,如是,又徒之奈何?
我是与众不同、有着丰富人生、深接地气的大学老师,我每年在我的大学和我兼职的高校,主动参加过很多场校园双选会、企业招聘会,主动帮助也被很多同学求教过,为很多同学出过主意。在我独创的人文思政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心灵对话中》,对每年近千选课学生和我其他课的近4千学生,都深入交流,直至细到4年大学该怎样去学习、生活、思考和实践去积累自己,甚至连他们求职简历的一个错字错号,我都会把他们修改过来。
正是因为,作为他们的老师、长者、朋友,我必须通过不断的、深入的、多样的、入心的交流沟通方式,教会他们思考自己的今天该做些什么,未来才可能也才能会去赢得什么,做到什么?我的口头禅,就是“未雨绸缪,学会自我长大。因为你不再是孩童,而是成人,更是成年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
我无数次问过我的同学们,你今天可以去这样开心,也可以去那样荒废,想过为什么吗❓如果没有父母,这一切又会怎样❓任性,有代价。代价,就是还有人呵护着你,忍让着你,你才可以率性❗而社会呢❓
说回本题,每个人的一生都该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你拥有了什么,你才能要求公平待你,而你没有,你又怎能要求被公平对待,高看一眼!企业招聘难,用工荒,难和荒的,大多是简单、枯燥而又重复的基础性工作,这也是事实。所以,社会、企业用人和被用的人一一大学毕业生之间的要求和心愿,在这里是不对等的,甚至差异越来越大,这才是出现难和荒的根本原因之一!
可另一个让我备感沉重的事实是,本就该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的高职教育,也出现了很多毕业生甚至绝大多数人不愿从事技能操作工作的现象,真的令人担忧。很多人专升本,学历提高,是他们自己改变自己的行动,是令人高兴的,但之后呢?倒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又如何破解?
肯定没多少人知道,从2018年开始,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出台了高职院校面对退伍军人、失业人员直至新农民工等扩招100万的政策。政策之好,力度之大,是有深意和长远考虑的。学费减免,就近教育,技能培养,就业优先等等。我不想对此多说什么,我只想说:各自安好,对应去路!
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仍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等现象?
题主问:为什么每年大学毕业生那么多,企业仍出现用工荒、招聘难等现象?
答:这个问题一直就有。
从一份二类本科学校的毕业生流向调查来看,出国、读研、公务员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37%的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出国或读研;63%的学生会选择就业,其中约有61%的学生会选择国有事业单位或国家公务员。
如果是在985或者211类学校,出国、读研的比例会更高。
这就造成了最终流向企业的人数总量偏少,产生了企业用工荒和招牌难的情形。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有2个:
首先是企业待遇制度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缺乏吸引力。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行业分工更加精细化,行业内部的层级架构越来越多,层级间的待遇鸿沟也越来越大。由于绩效指标的存在,“二八定理”成为普遍现象。很多企业都是20%的人拿着80%的钱,另外80%的人分享20%的钱。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都得从80%开始,活多钱少压力大,但国有事业单位和国家公务员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很多毕业生都不会选择企业。
其次是大学毕业生自身条件和自我预期存在认识落差。我国的教育体系决定了很多大学毕业生虽然考试能力很强,拿到了很多的资格证书,但其实并不具有很强的职业素养,对于社会的认识也有待提高,还是需要在社会中磨练一下的。但是很多大学生错误地把取得的资格证书当成了自己的职业素养,自身定位过高,企业小了不去、待遇差了不去、职位低了不去,甚至非一线城市不留,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自己失去了就业的时机,错过了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其实,以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就业机会绝对不少。但同时,当今中国也是非常不平衡的,地域、行业的不平衡尤为明显,这种不平衡导致了就业机会在某些区域或者行业显得非常紧缺,而在一些行业或者地区则普遍存在用工荒和招牌难的情形。
要想缓解这样的问题,从大环境来说,国家有关部门要出台一些政策,尽量拉平行业和地域间的差距;从企业来说,要有一套更加公平合理的薪酬待遇制度,要给新人足够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间;从个人来说,要保持一个理性平和的心态,消除一些自大狂妄或者妄自菲薄的不良心态,擦亮双眼,从认清自己开始,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素养。
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