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伺候老人都是有钱的出钱,不伺候,没钱的出力伺候,你怎么看?

出了钱就算尽孝了吗?出了钱就不该隔三差五的回家看看父母吗?

谨以此回答,纪念母亲。用金钱和时间的性价比,来对价支付亲情,无论是子女对父母,还是父母对子女,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得不偿失的。比如说,子女哭着喊着要在外打工爸爸的陪伴,父母临终前不见儿子死不瞑目,这种亲情的“缺口”,用金钱和时间是“补”不上的。

我们的影视剧,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两种懊悔的事情:一是成功的儿子,痛哭自己没有尽孝。二是成功的父亲,痛哭没有陪伴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重头来过呢?也是一项两难选择。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事业与家庭两不误,那是童话。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撑,你连送老人去高档医院的资格都没有,你连教育孩子的学费都拿不出,这是两难。什么阶段说什么话?咱们评理,也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不对?

但是,我想批评的是一种价值观或者一种错误心态。就是错误地认为,有钱的出钱,可以不出力;没钱的出力,可以不出钱,这种价值导向是错误的。老人躺着病床上,你出钱买进口药,意义又有多大?老人可能只是想拉着儿子的手说说话而已。可是作为子女,当老人还能抢救,却因为没有钱被迫拉回家等死,这种内疚和刺痛,又多么沉重?所以,出钱也是一种尽孝,出力也是一种尽孝,双方都不要互相埋怨。

但是,那种“我出钱了就可以不出力,就可以不回家照顾老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自己尽孝贡献最大”的想法,是错误的价值观。比如,你事业繁忙,不能长期陪床,可以理解。但是你甩下几万块钱,扭头就走,认为“已经尽到孝心了”,这个价值观就大错特错了。

世界上,最无私的亲情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包容。子女对父母都没有。子女吃香的喝辣的,犯了错误,就大声斥责父母从小没有好好陪伴他。但是父母临终之时,都能理解儿子不回来看他们最后一眼,因为他们理解和宽容孩子有事业。

我母亲走的时候,我从外地连夜往家里赶,陪伴母亲最后几天,母亲还一个劲地推我,“你工作忙,快回去上班”,母亲临终都担心儿子陪床会影响儿子的事业。这样的父母亲情,我们怎么回报。他们那个时候,还缺你那几千几万块钱吗?从父母亲情的付出来看,子女有钱没钱的,都应该陪伴父母,照顾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想一想,子女们难道不落泪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